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 -- 冉重光

共:💬284 🌺1182 🌵4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附录】微观经济运行与外部制度的关系

++++++++++++++附录++++++++++++++++

  ++++++++++++++附录++++++++++++++++

  ++++++++++++++附录++++++++++++++++

  (本部分为附录,看不明白可以不看)

  附录、微观经济运行与外部制度的关系

  在标准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按照垄断模型的标准解释,由于垄断者面临着斜向下的需求曲线,因而具有垄断定价权,由此导致市场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从而使垄断者获得超额利润,或“垄断利润”,由此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如图10-20所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10- 20西方微观经济理论中的标准垄断模型

  其中三角形ABC被认为是由垄断造成的经济效率的损失。但这个理论的问题在于,很多经济学家多次计算的结果也显示这个三角形所带来的“经济效率”的损失极小。如果垄断就是造成了这么一点效率损失的话,那么反垄断实在得不偿失。

  在公平竞争模型中也存在这么一个三角形ABC(见图10-1)。这个三角形并非垄断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它是市场机制本身的效率损失。它反应了市场机制内在的深刻的矛盾:握有经营权的企业家想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就不能使市场需求与边际生产能力完全匹配。

  要想企业家按照生产成本销售产品,这是不可能的。他们一定会算计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这种算计的结果,就是企业的生产能力并不会在市场需求与边际生产成本相交的点,而是一个稍微少于该生产能力的水平运行。这样的结果就是:企业家挣到了利润,而资本和劳动力有一部分没有被充分利用。

  由于斜向下的需求曲线不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造成的,而是市场机制本身造成的:在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没有止境,企业家对利润的追求也没有止境,市场情况千变万化、企业内部管理纷繁复杂。这就使需求曲线永远不能变得平坦,平均成本永远不会刚好停在边际成本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上。一个行业进入门槛的高低,并不能改变这个现状。即使是卖面条的企业,也有资产巨大的连锁餐饮公司和街头小摊贩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比汽车或者石油企业之间的差异小。

  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逐渐获得某一细分市场巨大份额的“垄断企业”,其行为模式与普通企业并无根本差异,仅仅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

  对于像2002年前后的微软公司,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中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近乎获得了垄断地位。但这并不是电脑软件市场准入门槛太高所致。在微软公司创建的1985年,它是一家极小的以向IBM这样大公司提供外包服务的公司,与当时市场上众多的电脑软件企业并无太大区别。在这个数量众多、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微软似乎是面对着一个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

  但不知道为什么,它竟然没有获得“平均利润”,而是迅速成长壮大。等它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在这个市场上仅有苹果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能与之竞争,于是似乎它又进入了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或者“垄断竞争市场”。

  在这个市场上,微软还是没有由于竞争而使“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而获得“平均利润”,反而利润越来越多。最后终于成为了“垄断企业”。这个过程,与萨缪尔森所描述的由于个人电脑市场进入门槛降低,而逐渐从不完全竞争市场变成完全竞争市场的趋势,完全相反。

  这个过程中,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成了世界首富,全世界都可以以比1985年低得多的价格购买到性能好得多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了。那么,这个由“垄断”带来的损失到底在哪里呢?

  微软公司能够成长壮大,主要是由于这个市场不够完善造成的呢?还是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和管理层的企业家才能造成的?答案毫无疑问应该是后者。

  随着苹果公司推出平板电脑IPAD,以及Google公司推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安卓以来,微软公司在Windows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已经岌岌可危。看来,它又逐步的从“垄断企业”要被打回“不完全竞争市场”了。

  显然,要用现有的微观经济模型去分析一家企业的成长,就得不停的从完全竞争模型、不完全竞争模型、垄断模型中间跳来跳去,而且现有理论也无法解释这种“跳跃”是如何发生的。其实,这就是一个企业家开拓市场、优化生产过程,从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

  至于“垄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的分析。在没有行政干预的情况下,细分市场垄断程度最高的企业可能要数2005年左右中国的腾讯公司。它在中国网络及时通讯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接近100%。而且,打破这种垄断地位的壁垒很高。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之间的手机可以互相接打电话,但不同的聊天软件之间不能相互交流,这让竞争者根本没有机会来争夺市场份额。但是,这款聊天软件“腾讯QQ”的使用价格一直都是0。作者本人使用这个软件十多年了,从来没向腾讯公司支付过一分钱。如果价格为0也算是垄断价格的话,那市场价格岂不是应该是负数?

  而且,跟微软公司一样,腾讯公司自从诞生以来,包括获得垄断地位以后,效率的改进速度都十分惊人。从最简单的文字交流,到发送文件,但支持图片和表情,到语音聊天,到视频聊天,到远程协助……所有与网络交流有关的新技术,只要一成熟就马上加入到新一版的QQ软件进去。由于这些改进,十多年前只有在科幻小说里面才能看到的情节在不断的在变成生活常识。这是为什么?

  世界上并没有“看不见的手”。各种资源是通过企业家才能与各种制度安排(它们主要来源于政治家和学者的创造性)组合起来进行生产、分配和交换的。亚当?斯密在提到“看不见的手”的时候,不过是在打一个比方。而后世的西方学者则不断把这个形象的比喻神圣化,试图使之成为一种脱离人性的客观存在的东西——就好像神的安排一样。经济学就是用数学规律而不是对人性与现实的理解来寻找或是“模拟”这双“看不见的手”。

  在经济体系中,没有“看不见的手”,只有“看得见的人”和“看得见的制度”。

  企业家通过其才能,把各种资源组合在一起,然后又运用其才能,把产品销售出去。每一个企业家都可以视为一个平面中的圆圈,他要处理来自里里外外、四面八方的各种问题——进货、生产、销售、资金流……等等,才能与周围的圆圈建立起联系。这中间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发挥极大的创造力,然后才能让所有的圆圈都连接起来,一环扣一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资源不断流动组合的经济体。

  这就好比这样一种鼓励团队配合的游戏:20-30人侧身站成一个圆圈,靠的很近,每个人的脸都对着前面那个人的后脑勺,然后同时坐下。结果是所有人都坐在背后的那个人的大腿上,谁也不会摔倒。这个圆圈,就是一种“制度安排”。同时坐下的人之间的默契则是大家都不会摔倒的保证。在这里,不存在一双 “看不见的手”把所有人托住,一切都是看得见的。

微软公司从来都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垄断企业”。它所面临的竞争是多维度的,比尔?盖茨曾言,微软公司的竞争对手不仅是网景、苹果这样的公司,还包括诸如高盛、摩根斯丹利这样的投资银行。前二者是跟微软抢市场,后二者则与微软抢人才——因为他们能开出比微软更高的薪水。则以微软公司为例,其实际面对的市场状况可以表示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10- 21以微软公司为例说明企业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这个模型(图10-21)与传统微观经济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使市场制度“外部化”了。从“看不见的手”变成了“看得见的制度”。市场机制的运行是需要成本的,制度也不是看不见的。在企业内部,企业家的改变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努力,也是看得见的。市场上一个一个的企业,通过各种竞争性的制度安排连接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0-21所示,微软公司的经营者们同时面对来自三个方面的压力:商品市场的竞争、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在每一个市场中竞争不利,要么导致需求曲线萎缩,要么导致成本曲线萎缩,从而降低企业利润。

  而图10-21中所示的各种制度,其运行都是有成本的,且各自的成本各不相同,因而不能被简单的整合到一个“供需结构图”当中来。比如商品市场的竞争,微软公司提供的产品与苹果公司提供的产品,其在多种维度上存在差异,并非完全替代关系,而是一种不完全替代。

  这种不完全替代的程度,既与产品本身相关,也和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包括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传统的店铺式购买的消费者很难将其使用感受广泛传播,而在亚马逊等网站购物的消费者则很容易通过评论的方式让更多潜在的购买者看到这种信息,从而增强不同商品之间的可替代性)等等。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资本市场的竞争都是如此。

  图10-10所示模型,将“制度”从微观经济分析中凸显了出来。在传统的微观经济分析中,制度与微观经济模型无法结合。

  当经济学家讨论微观经济模型时,实际上是基于一整套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制度为前提。而当制度经济学家讨论制度的时候,则会完全抛开微观经济模型。二者的关系,可以在图10-20中得到很明白的说明。

  整个经济体的运行,可以做如下简单的图示(图10-22):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即一家一家的企业,其内部由企业家进行管理和控制,组织生产并进行销售,而外部则被制度环境所“包裹”,不同的企业之间,通过各种制度设计展开多维度的竞争。

  在这里,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到的“企业内部制度的边际成本正好等于市场机制运行的边际成本”的思想得到了很明白的展示。图10-22中,制度运行的边际成本与企业内部运行的边际成本暂时相同,一旦外部制度的效率提高,则企业就会“分拆”其内部业务,将业务外包;一旦企业的内部效率得以改进,内部效率高于外部效率,企业就会发生兼并,将以前由价格机制所调整的商业关系内部化。

  假设位于图10-22中间的那家企业,企业家才能突出,使企业经营的规模经济边界大为扩张,而右上角的另外三家企业则经营不善,于是通过兼并将外部的制度环境内部化,其结果如图10-23所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10- 23企业兼并的结果示意图

  微软公司和本文前面所讲的那家成功的校园复印社,都是按照从图10-22到图10-23的路径不断发展壮大的。

  虽然微软公司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上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但却无时无刻不处于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之中。腾讯公司虽然在网络即时通讯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的份额,但它是一家上市公司,如果它的盈利能力或者说发展前景落后于其它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就会让腾讯获得融资的成本增加。所以,从广阔的意义上说,腾讯公司的竞争对手可以间接的包括所有上市公司。而且,那些投资机构也随时准备把资金投给腾讯公司潜在的竞争对手,这让它绝不敢掉以轻心。在垄断个人通讯市场多年以后,人人网和新浪微博的崛起——它们用一种不同的理念实现了个人网络通讯,腾讯公司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了。正因为如此,腾讯公司才始终保持着对其服务高效的改进。

  通过公平竞争成长起来的企业,在企业家才能达到极限之前,不会因为市场份额的扩张而变得没有效率。市场份额的大小与定价权的大小,并非垄断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效率极为低下的垄断企业,基本都是非公平市场竞争的结果,最主要的莫过于行政垄断。比如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大型国营企业。

  IBM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一度垄断个人电脑市场,他们试图用一些不公平的手段来打击那些弱小的竞争对手,比如让自己的系统接口与其它公司的产品不兼容等等。杰克?韦尔奇在回忆录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IBM公司告诉他,他们拒绝卖给通用公司一种新的电脑设备,原因是通用公司购买了IBM的竞争对手的另外一种设备。最后的结果,是IBM公司的市场份额急剧萎缩,一度接近破产的边缘,为英特尔、微软、苹果等现在鼎鼎大名的企业成长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一个崭新的信息经济的时代,很快来临。这样看来,我们反而应该“感谢”IBM公司的“垄断”。它并未使经济效率降低,反而为经济模式的革命性变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没有行政干预的情况下,一家公司想要搞垄断,无异于螳臂当车。

  而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些垄断企业,无论效率如何低下,行政权力都保证了它们不会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使企业家才能消失,经济丧失活力。

  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市场份额所代表的“垄断”,并不需要去“反”。真正需要“反”的,乃是行政垄断。而行政垄断的问题,主要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或者说代理问题。由于缺乏竞争,国有垄断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天天大吃大喝,把研究内部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精力用来出国旅游,国有企业下面的雇员们也可以有样学样,在上班时间打毛衣甚至打麻将。所以,国有垄断企业的主要问题不是它的产品价格高于一个理论上的“市场价格”,而是由于缺乏竞争使代理人成本突出,内部成本失去控制,从而导致企业效率低下。这才是垄断所带来的最主要的问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