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物质决定意识’说起 -- terron

共:💬50 🌺8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从’物质决定意识’说起

1 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最近在对很多事物做研究的时候,发现物质决定意识这句话的内涵极其丰富,值得花点时间把自己的这些体会系统的记录下来。

2 我们知道,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看法差别往往会很大。既然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它又决定意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意识不同的现象呢?这本质上是一个物质如何决定个体意识的问题。单个的人了解物质的方法不外乎实践和学习,这里的实践,包括“望闻问切”、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等等,总之,是要自己动手、动眼、动脑的“动”一下,而学习,包括听课、看书等等各种方式。每个人的实践方法、学习材料不同,导致个人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差别很大。

实践不同照成认识不同的典型是盲人摸象的故事。

3 人获取知识的方法有两个,即实践和学习,除此之外,并不存在第三种方法,这和一个人是否聪明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一个人轻视实践,同时又不好学,那么即使他再聪明,要想做好一件事情也是不可能的。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真正认识深刻的人却不多。

知识分子一般而言是善于学习,但是轻视实践的群体,所以这个群体常常被人评价为“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百无一用是书生”等等。一旦知识分子客服了轻视实践这个缺点,那这样的知识分子毫无例外的都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典型的如诸葛亮,王阳明等等。诸葛亮被人视作智慧的象征,其实仔细研究历史,可以发现他在南阳做村夫的时候就饱读诗书,同时拜了当时的名士做师傅,这是他的学习。在赤壁之战后,他做了十年的基层政务工作,我觉得这段实践经历可以算是他后来“相父”生涯的实习期,是他从一个“书生”转变为千古名相的物质基础。

逻辑是个好东西,最近有人说“逻辑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话很有迷惑性,有必要谈一下我的理解。这里的真理,我觉得可以理解为命题,如果这样理解可以成立的话,“逻辑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思就变成“一个命题的真假,要看它是否符合逻辑,符合则为真,即该命题为真理,否则即为假”。这里我不想讨论何为“逻辑”这个概念,我只想举一个例子。我手头有个梨子,那么“这个梨子的味道是甜的”这一命题是否可以用逻辑来推导一下?从实践论矛盾论的角度,要知道梨子的味道,那么必须要自己吃一下才知道。这里的“吃”就是实践,吃完了以后,梨子到底是甜是苦,“这个梨子的味道是甜的”这一命题是真是假,只需要吃一下就轻松的检验了。

4 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实践得到的经验,这种称为直接经验,另一种是通过学习得到的经验,称之为间接经验。当然,我的直接经验,可能是别人的间接经验;同理,我们学习得到的间接经验,却又是别人的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深刻,这是实践对比学习的一个巨大优点。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夏虫不可语冰”其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个没吃过梨子的人,无论如何不可能支持梨子的味道。我们固然可以告诉他梨子的味道是甜的,但是,梨子的甜到底是怎么一个甜法,它和苹果的甜,糖的甜有什么区别,却很难通过语言来描述。同样的,对很多具体的事务,大的如治国理政、带兵打仗,小的如研发团队的管理,如果没有实践,仅仅只依靠间接经验,那要做好是不可想象的。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吧?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好,但是它也有缺点,那就是太“贵”了。上帝很公平,任何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除了吃喝拉撒,每天用于工作的时间一般就是8小时,这就决定了人能直接做的事情总是很有限的,即使他身怀绝技,什么都能做会做。

间接经验从成本来说,总是很便宜的。一本地摊上十块钱买的盗版孔子语录,阅读完一遍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里面包含的是却是孔子大半辈子的社会实践总结,比如关于教育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等。如果不学习,很多老师虽然天天在做教育实践,但要领悟到因材施教我觉得还是不太容易的。再比如现在随便一个读完小学的人,总能掌握乘除法的运算规则,但如果没人教自己去研究,有多少人自信能很快总结出来呢?西人有言,不要重复发明轮子,从某种角度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间接经验不仅很“便宜”,它的作用也十分巨大,诠释间接经验作用最好的一句话就是牛顿的那句“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所说的巨人肩膀,指的就是间接经验。

5 获取间接经验有很多种方法,如果对某个领域一无所知的话,找一个好老师上课和辅导的话是最好的方法。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效率最高,没有之一。

值得强调的是,选择什么样的老师和什么东西阅读,是上述学习方法的关键,尤其是在没有任何相关直接经验的情况下,选错了老师,读错了书,造成的损失将更加巨大,毕竟有个词叫先入为主,比这个词更可怕的还有一个叫做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两条定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在数学界以外最著名的定理之一,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它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它指出了系统一致性和完备性的不相容性。大白话的说就是,如果老师教的理论自身没有矛盾(系统一致性),那么,第一,总有很多命题既无法用老师教的理论证明,也无法证伪;第二,老师教的理论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正确的。“先入为主”加上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全世界有那么多完全针锋相对的理论都拥有各自众多的拥趸,这是因为这些理论可以在自身体系下“合理”解释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做到完全逻辑自洽。举个例子,无神论、一神论和多神论都有一套证明自身正确的理论体系,这种现象的存在就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生动体现之一。还有一个常见的例子是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或者不善不恶还是有的善有的恶,这些说法都有一套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证明自己是对的,大家相信哪个理论,有时候完全取决于你先学习到哪个理论。

6 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出发,就衍伸出了命题正确性判定方法的问题。

同一个事物,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然后都还有自己的道理,看起来逻辑也都自洽,那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我的答案是实践,我们应当在实践中去检验各自的理论,看实践的结果与理论预测的结果是否一致。

从做事的角度,一个好的理论,必须至少具备两点,第一是可以解释现象并逻辑自洽,第二,可以指导接下来的实践并预测实践的结果,即可证伪。第一点中“解释现象”的“现象”指的是之前人们实践活动得到的结果,这是任何理论的物质基础,而“解释现象”指的是根据之前实践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进而得到结论的过程,“逻辑自洽”是我们对结论的要求,如果结论本身逻辑就有问题,则说明结论不完善,还需要修正。第二点是我们学习研究的目的决定的——我们学习研究的目的是在于改造世界,发展生产力。如果总结出来的结论不能指导实践,或者不能预测下一次实践的结果,那即使结论再正确,那对我们要进行的事业有什么用呢?最典型不符合第二点要求的总结是类似“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这样的理论,它固然可以完美的解释现象,也逻辑自洽,但对于我们的事业,这样总结的作用又在哪里呢?

通宝推:天涯睡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