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中的成语09 -- 桥上

共:💬11 🌺5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09

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十七年传》(p 0626)(06170404))(056)

这是郑国执政的子家写给晋国执政的赵宣子(赵盾)一封信中的一段,写这封信是因为当时的大国晋国压迫小国郑国,小国郑国已经受不了了。于是子家就在这封信里宣告郑国已经被逼急了,威胁要和晋国拼命。

这一段提到了两个成语:“畏首畏尾,身其余几?”(wèi shǒu wèi wěi,shēn qí yú jǐ)和“铤而走险,急何能择?”(tǐng ér zǒu xiǎn,jí hé néng zé)。这两个成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后人用到的时候一般都把后面四个字的问句省略掉,只剩下前面四个描述状态的字,这样使用的范围就更宽了。

关于这两条成语,杨伯峻先生分别有注:

《淮南子说林训》云:“畏首畏尾,身凡有几?”高诱《注》云:“畏始畏终,中身不畏,凡有几何,言常畏也。”

铤音挺,杜《注》:“疾走貌”。此言小国若为鹿,则将如鹿之急不择路,赴险犯难矣。

如杨先生所言,从这个情境就产生了另一个常见的成语:慌不择路(huāng bù zé lù)。

不过“铤而走险”这个情境还与当时人常用的另一个成语所描述的有几分相像,那个成语就是“困兽犹斗”(kùn shòu yóu dòu),《左传》中有两处有人说到这个成语。:

《宣十二年传》:

城濮之役,晋师三日谷,文公犹有忧色。左右曰:‘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公曰:‘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楚杀子玉,公喜而后可知也。((p 0748)(07120501))(066)

《定四年传》:

吴从楚师,及清发,将击之。夫槩王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从之。又败之。(《定四年传》(p 1544)(11040305))(110)

“困兽犹斗”和“铤而走险,急何能择”这两句话都说的是打猎中的场景,其实最上面第一段《左传》中还有另一句话也说的是打猎中的场景,就是“鹿死不择音”,杨伯峻先生注此句云:

音,古有二解,孔《疏》引服虔云:“鹿得美草,呦呦相呼;至于困迫将死,不暇复择善音,急之至也。”此读音如字。杜《注》:“音,所茠荫之处。古字声同,皆相假借。”此读音为荫。《庄子人间世篇》云:“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则先秦人实解音为声音。《后汉书皇甫规传》载其上疏自讼云:“臣虽汙秽,廉洁无闻。今见覆没,耻痛实深。《传》称‘鹿死不择音’,谨冒昧略上。”亦以音为声音,则服说合本义。说参洪颐煊《读书丛录》、章炳麟《读》。

看起来“鹿死不择音”(lù sǐ bù zé yīn)或“兽死不择音”(shòu sǐ bù zé yīn)应该也是当时古人的成语。

当时的贵族(君子)及其子弟亲族(民)的职责主要是出征打仗,而打仗的日常训练就是打猎。所谓“春蒐、夏苗、秋狝、冬狩”(《隐五年传》(p 0041)(01050101))(004),虽说都是打猎,但也都同时是军事训练。因此,这些人对打猎中经常出现的各种场景才会这么熟悉,常挂在嘴边上。

其实头一个成语“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我感觉也是在讨论打猎中打到了动物以后怎么办,哪些部分能吃哪些部分不能吃。

————————————————————

下面是《春秋经》和《左传》中的相关段落及我的粗略翻译和一些补充说明:

通宝推:联储主席,京华烟云AMIP,履虎尾,月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