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茗谈(125)再说“航空军”:强-6丙 -- 本嘉明

共:💬102 🌺361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茗谈(125)再说“航空军”:强-6丙

2年前,我们提到了“航空军”,这个设想要变成现实,需要一款具体的主力作战平台,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小强”。

“航空军”是“让一部分陆军先飞起来”,而不是“空军化”,因此“小强”相对于空军在役战斗机,性能指标低,使用维护难度低,皮实简单,数量大。

本嘉明:我再解释一下

(一)

中国的唯一对地攻击机,强-5,已经到了实在不能挑担子的地步了,能升级的潜力已经挖尽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军用航空器工业,近期虽然有歼-10,歼-20,歼-15,歼-16等“井喷”发展,但研发人员,研发实验器材,厂家生产能力,所有这些资源,都供不应求,所以才打算采购苏-35。如果要再开发新的强击机,从人力,物力,财力,需求紧迫性而言,都动力不足。

但以目前的世界热点来看,乌克兰攻击东部独立武装,以色列攻击加沙,巴基斯坦空军攻击椑路支分裂分子等等,实惠好用的强击机都是不可或缺的打击平台。中国适当地强化对地攻击力量,是刻不容缓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开发一款新的强击机,强-6。强-6甲,是空军型,用来替换强-5;强-6乙,是海军航空兵型,用来低空接地,突然攻击;强-6丙,就是“航空军型”。

这其中,强-6甲和强-6乙,中国自己总共装备200架左右;强-6丙,自用加外销,至少1500架。

(二)

中国其实早就有“强-6项目”。

1973年,萨达特领导埃及对以色列发动“十月战争”。凭借长期周密的准备,埃军取得战争初期的重大胜利,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苏联也大为高兴,1974年初,一下子就卖给埃及一大批新式玩具:8架米格-23MS截击机、8架米格-23BN对地攻击机以及4架米格-23U教练机。

随后埃及华丽转身,与以色列媾和,投入美国怀抱,苏联怒而与埃及决裂,米格飞机的零部件供应和技术维护支持当然就终止了。

米格-23同美国的F-14一样,是可变后掠翼高速战斗机,其技术复杂程度,比上一款米格-21跨出了好大的一步,买了米格-23的发展中国家,后来都吃了不少苦头,领先吃螃蟹的埃及凭自身薄弱的工业更无法应付,于是这批宝贝,不到一年就停飞了。1975年底的时候,埃及的米格-23飞机都退出了现役,转入库存,埃及空军正准备接收法国玩具------“幻影”战斗机。

1976年,埃及签约向中国提供10架米格-21MF战斗机、2架米格-23MS截击机、2架米格-23BN攻击机、2架米格-23U战斗教练机和10枚AS-5导弹,以换取中国为其庞大的苏制米格-17和米格-21机群提供零部件和技术支持。

得了龙王爷的宝贝,中国航空人欣喜若狂,随后根据米格-21MF仿制了歼7III全天候歼击机;而米格-23系列则被“技术上肢解”,“分块”支援了歼8II、歼9、歼13、强6等项目。

中国唯一具有强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现“洪都航空”),在强-5总设计师陆孝彭的坚持下,说服空军在米格-23的基础上,立项研发一种单发单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和歼-6的共同后续机,并命名为强-6。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2图:Q-6的两个版本,进气道位置不同。

但当时中国的航空工业太薄弱了,在仿制过程中遇到了巨大技术问题。和米格-23相比,中国仿制的“变后掠翼机构”要超重12%(材料工艺问题),导致作战半径及载弹量的减小;发动机Ws-6的可靠性低,达不到装备要求;对可变后掠翼的控制系统的仿制失败。

80年代中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及后续的“中越边界弱战争”以及苏联入侵阿富汗,使中国与美国在军事合作上迅速升温,解放军一时倾向于从美欧获取更新的技术,造不如买;而空军认为“可变后掠翼布局”不再是将来战斗机的主流;可变后掠翼战斗机的后勤维护又过于复杂繁难,事实上苏联和美国的类似飞机的整备率一直低于其他的固定机翼战斗机(从这点上说,伊朗空军还是相当牛的),所以后来米格-23“死”了很久,更老式的米格-21还在穷国的空军里活蹦乱跳的;洪都的仿制过程不顺利;以及这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立项;军费要压缩……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强-6和运-10一起下马。

但客观说,可变后掠翼战斗机还是有独到的优势,就是一机多用(既可对空,也可对地):打开机翼(降低后掠角),具备很好的低空低速性能;收拢机翼,又能飞2马赫以上的高速。这使得可变后掠翼战斗机能在超低空以亚音速悄悄飞近目标,发射导弹攻击后迅速拉起,以高速脱离战场------这对于打击弱国的海面舰支尤其有用,因为不具备空中预警能力的小国舰队,受地球曲率限制,舰载(岛基)雷达无法远程监控大片洋面,如果日本海自脱离陆基预警机的保护范围的话,也一样会这么惨。而这种战法对于袭击敌预警机,也很有效果。

况且老实说,如果当年强-6研制成功的话,其技术水平优于歼轰-7,到今天还在海空军里牢牢占稳一席之地,是很可能的。

(二)

1969中苏边境发生了 “珍宝岛事件”,在 “准备打大仗”的背景下,林彪命令上马研制垂直起落战斗机,即“四号任务”。在极大的政治压力下,601所设计人员加上全国一盘棋的支援,全力以赴,仅用20个月的时间,就设计出了垂直起落飞机的总体方案。

这个设计,是以当时中国已经吃透技术,能够完全自产的歼-6为基础,加装4个涵道螺桨,飞机在起飞时用WP-6发动机带动螺桨,向地面吹冷风,像直升机一样起飞,然后把动力切换到正常的喷气推进,飞机平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设计,体现了中国航空人的聪明才智。在前线简陋的机场,像英国的海鹞那样以热流喷气垂直起降,是不现实的,何况中国根本没有矢量推力技术。但就是这样的设计,最后还是没能搞成。其实说起来,搞成了意义也不大,因为拖着这么4个大盘子,飞机的高速性能被破坏殆尽,对空作战根本就不可能。

但“四号方案”对于强-6丙,那是正好管用。

(三)

所以我的建议,是复活“强-6项目”,利用中国现有的航空工业,材料工业和电子工业的实力,利用中俄的良好关系,仍以前苏联的米格-27(米格-23MS的后继型攻击机)为基础,同步开发强-6甲/乙/丙,摊薄研发和建立生产线的投资。

强-6甲/乙,仍然按旧“强-6项目”,各项要求指标加以修正后,写进研发标书。

强-6丙,则放弃可变后掠翼,机翼固定在最小后掠角状态(即接近于垂直机身),省下的“可变后掠翼伺服机构和飞控机构”重量,挪用给“四号方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图:米格-23的机腹,足够加装“四号方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由于强-6丙只有低空低速,打击地面低速运动目标的任务,因此不必装备雷达,油箱也可以改小(航程可减少)。“四号方案”要在机腹加装长吊舱,原6管30MM加特林机炮只能装入荚舱,挪到长吊舱之前,前起落架之后的位置。

本嘉明:茗谈(70):航空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