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三国随感 -- gb2312

共:💬94 🌺1077 🌵1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再说说荀彧。

荀彧为何不支持袁绍,大概有两个原因。荀彧所属的颍川世族和汝南豪强立足之本有区别,颍川士长期被汝南士压制,看不顺眼是直接原因。袁绍任用了不少颍川人作为幕僚,其中甚至有荀彧的兄长们。但官渡之战后,煊赫整个东汉的汝南豪强集团一蹶不振,魏国的汝南籍官员很少,完全达不到汝南作为人口第一大郡所应有的比例,更何况汝南地区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更重要的是荀彧作为世族中首屈一指的人才,他有更长远的考虑。他的计划或者说意志,开创了统治中国几百年的士族门阀政治。荀彧对这一体制的贡献,主要是解除了士族对皇权的依靠,使得士族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东汉以儒术治国,儒学知识的传承就形成了多个儒术世家,反过来世家形成了一定的垄断,但政权一直掌握着对知识价值的评价权。汉末世族已经开始与政权对抗,最终爆发了两次党锢事件。虽然皇室以强权暂时镇压了世族的挑战,但在知识价值方面的权威已经被极大削弱了,世族们自相臧否,月旦评等清流议论在很大程度上比朝廷的敕命对世族的影响要大。比如与荀彧的祖父荀淑齐名的同乡陈寔,魏三公陈群的祖父,最高只担任过县长,但多名担任三公的人多次表示应该由他出任三公。这不仅大悖两千石为三公的汉朝旧例,甚至牵扯到对皇帝人事权的挑战了。

董卓当权后,为争取世族支持,将荀彧的叔叔荀爽九十五天内从布衣提拔为三公,这就是朝廷屈服于世族舆论压力的例子。但仍然有一个传统的反制世族的手段一直存在,即可以发生灾异事件为理由来策免三公,最重甚至赐死。荀彧一直顶住了外来的政治压力和自身功成名就的诱惑,拒绝了曹操的表举,以世族领袖的身份,始终不曾出任三公。此举斩断了世族名位对朝廷官爵的依附性,后世士族的门第高下是皇帝难以染指的,甚至有士大夫固非天子所命这样的说辞出现。

荀彧尽管建议曹操迎立献帝,最后又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死,但荀彧绝不是汉朝的忠臣,曹操的许多不臣举动,荀彧显然是默许甚至间接支持的。荀彧所举荐的人才中,不乏郗虑、陈群这种对以魏代汉起了重要作用的人,而捍卫汉室的人却一个都没有,可见他的价值取向。荀彧从未对维护汉室权威显示过丝毫兴趣,甚至可能是希望它越弱越好。曹操当魏公可不是“不能增加权利”,这是他将自己权力传承下去的法理保障。官位是不能继承的,如果不把自己的爵位提高到“位在诸侯王上”,单凭一个列侯爵位,继承人难以保证完全继承曹操权倾天下的地位。荀彧反对这一点,与其说是突然想起维护汉室,不如说是他不希望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权力传承体系。

世族起家依赖于对儒学知识的掌控,忠孝节义的规则对他们有先天性的约束力。荀彧反对曹操称公后,曹操立刻对他明升暗降,罢免了他的尚书令职务并调离中枢,而荀彧的生命先于他政治生命的结束迅速结束了。从上面两点,完全可以总结出曹操迫害荀彧致死,没必要细究荀彧的死因。所谓死者为大,荀彧不仅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并不名实相副的忠臣称号,更以世族领袖为汉朝而死这样一个表现抵消了整个士族的不忠之名。魏代汉,晋代魏,乃至后面的南北朝更迭,士族群体保持着壁上观的姿态,汉多慷慨守节之士的古风再也没有了。

通宝推:长少年,西瓜子,胡一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