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三国随感 -- gb2312
有一些问题我很乐意谈一谈,就回复在这里,勿怪简慢为盼。
我说曹操是个弱主,这并不是对曹操个人才能的评价,按孔二先一派的说法,有所谓“王言如纶,其出如綍”;又有所谓“惟辟作威,惟辟作福”;等等。其中心思想,无外乎强调在其统治范围内,统治者的意志高于一切,统治者的权力达于一切。然而实际上中国有史以来,也没出现过如此强主,我的判断标准就是越接近这个状态就越强,反之就越弱。我认为按这个标准,曹操的权力无疑是三国君主中最弱的。
曹操的权力弱与他个人能力关系不大,而是由外部形势决定的。曹操自身的班底主要是以诸夏侯曹领班的谯沛集团,该集团掌握着曹魏的武装力量,而曹魏的官僚体系,基本上是荀彧规划并建立起来的。这情况很像建国伊始的政权结构——我认为这个比喻可以代替一大段论述——从而曹操对官僚机构的掌控能力并不强。
因为这比喻提到了主席,顺带回答一下有位朋友的问题,反围剿失败导致中央红军长征并不能证明主席是弱主,失败是因为实力的差距悬殊,并不是因为无法有效动员自身力量;而且中央红军在失去根据地的大败之后还能保证政权的稳定。中央苏区面对大军围困时没有外围根据地反水;在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也没有主要领导投敌。
刘备集团多次遭到强大军事力量攻击乃至多次丢掉控制地域,但从没有一次表现的像曹操官渡之时那么难看。而曹操后来的表现也并不怎么好,终曹操一世,曹魏始终潜伏着很强的内部矛盾,导致曹操不敢放权。曹魏强干弱枝的军事布置是诸葛亮隆中对敢于分兵的战略基础之一,详细一点的论述,我之前在别的帖子回复过一段:http://www.ccthere.com/article/4001110。
曹操的很多个人能力优秀于刘备,但是坚忍果断和知人善任这两条重要领导才能不如刘备。——我这里本来想加上“远矣”两个字,但是为避免陷入已经出现端倪的意气之争故而不加。读史不可避免的要涉及臧否人物,但是臧否人物只是过程而不是目的。不可否认众多重要人物对历史产生了影响,但是相信大人物的才能、性格、言行能够改变历史走向的,那是先总统空一格蒋公的套路,该套路已经由历史证明是错误的了。基于以上原因,我更乐于把曹魏军事布置强干弱枝的原因归结为曹魏的内部矛盾,而非曹操本人缺乏知人之明。基于同一个原因,我相信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提到初心是“为国家讨贼立功”的感情是真挚的,回忆是可信的。但是曹操后来为自身谋,为子孙谋也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不是什么难解的矛盾,一言以蔽之:形势比人强。
建安十五年春,曹操发布第一次《求贤令》,当年冬,发布《让县自明本志令》,次年初,献帝(无疑实际是曹操)任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并明确曹丕以此职为丞相曹操副手,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确立接班人的讯号。曹操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段开始以魏代汉布局的原因在史书中并不清楚,从《让县自明本志令》看,很可能世族舆论的压力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程度。同时我认为曹操自身健康原因可能也是因素之一,曹操的身体素质从散碎记载看并不算好,头风一疾非常消耗精力,建安十六年的曹操虚岁五十七,在当时已经算得上是老人了。
建安十六年曹丕虚岁二十五岁,作为嫡长子,曹丕作为继承人是理所应当的,从当年的任命看,曹操对这一决定也并不犹豫。但建安十八年魏公国建国,曹丕并未成为世子,直到建安二十二年冬,魏国成为王国一年半后,曹操的生命也只剩两年多一点时,曹丕才成为魏太子,曹操的心意在这之间显然发生了改变。
曹操显然不是那种妇人之仁以小失大的人——就算是,生命中的两个对手袁绍和刘表也应该给了他足够的教训了。在曹丕和曹植之间犹疑,无疑是因为曹操对曹丕的表现失望了。曹丕缺乏曹操那样的功绩作为威信的保障,势必要向世族妥协——这是没办法的事,曹操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然而曹丕的政治手腕尚显稚嫩,居然拜到荀彧门下,“曲礼事彧”。曹丕的政治倾向虽然是亲世族的,然而荀彧却不可能支持他,确切的说,荀彧要的是曹氏权力的削弱,那么就绝不可能支持曹操选定的继承人——如果曹操选定了曹植,那么荀彧支持的就会是曹丕了。
曹操称公、称王、诛杀功臣、诛杀大臣,对自身的统治显然是有害的,然而曹丕的无能迫使曹操这样做了。曹丕搞不定荀彧,就无法掌握自己的权力基本盘,曹操只能替他出手搞定。崔琰毛玠的相继落马,都是同样的原因,这两个人都曾担任过曹操府中东曹掾,掌握的是组织大权。崔琰也是大世族,他的一族就是后世天下望族之首的清河崔氏,尽管崔琰本人表态支持曹丕,但他的侄女却嫁给了曹植,容许这样一个人物首鼠两端显然是曹操所不能接受的。
曹操冒着废长立幼的风险属意曹植,自然也有他的原因,曹植的通俗印象往往是一个狂狷文人,实则曹植文采固然是好的,从他多次要求上前线带兵,曹操也曾考虑过派他救援曹仁来看,想必有些将才,不见得比每战必败的曹丕差。更重要的是曹植得到了曹氏宗族的支持,曹操死前急召曹彰,曹彰到达时曹操已死,曹彰对曹植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曹植虽未同意,但不以为异,可见这是一个共识。曹丕即位后打压同姓诸王权力,掌握军权的夏侯尚、曹真、曹休与曹操时代的夏侯惇、曹仁血缘关系并不亲近,与此都有些关系。
但是曹植最大的问题正是他非长子,合法性天然受到怀疑,如果他作为继承人,不啻于埋下分裂的种子。这里再说说我对一个问题的看法,虽然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但是实至自然名归。实利的获得最终还是要靠实力的对抗,“奉天子以令不臣”之类的东西再讲得天花乱坠,也只能锦上添花,无法雪中送炭。刘备的汉室血统在号召世族上可能有点用,孙权继承孙策本身就不符合宗法制度——而且孙策的名号对世族来讲也不是什么好听的。刘备和孙权对政权的控制力比曹操强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什么正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腹全是经过严酷考验的,他们的地盘全是自己一刀一枪打出来的。
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有专段论述培养和使用干部的问题,敢于放权给忠诚的属下居然证明统治者是弱主的论调我确实始料未及。动员力是对基层政权掌握能力的最直接体现,而对基层政权的掌握能力是整个政权的基础,讨论应该建立在有一些基础共识的基础上,我并不觉得我逻辑“跳的远了”。当然愿意深入探讨我深表欢迎,只不过关于“狼子野心的诸葛亮”这种话题的讨论我是敬谢不敏的。另外老实说,被认为曹操名义上奉天子从而曹操不是主的朋友批评为刻舟求剑,我感觉很微妙。
曹操最终选择了曹丕,曹丕最终向世族妥协,这是对自身理想的背叛,但并没必要进行道德上的苛责,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士族政治的趋势不可阻挡,如此而已。如果纠结于传统史书式的道德判断,假设曹操坚持自身的理想,那么史书中的他一定会是一个失败的庸主或者暴君,而会有另一个人最终达成与士族或多或少的妥协。
关于当代的事,我是有一些想法,但掂量一下自己,确实不应该长篇大论,所以还是藏拙吧。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2 层
🙂东汉时期的庄园制度就是滋生豪族的土壤 3 青色水 字192 2015-03-04 15:59:59
🙂感谢各位的回复。
🙂不得不顶 3 中三浪 字302 2015-02-27 08:58:45
🙂您这个帖子我一直没敢回。 25 解甲 字1551 2015-03-04 16:55:41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更何所谓悲观乐观? 郭既克 字130 2015-04-05 22:10:28
🙂解惑啊 北纬42度 字78 2015-02-18 13: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