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27:阳虎——鲁患阳虎 -- 桥上

共:💬20 🌺13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27附:食言而肥3/5

《哀十七年传》:

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武伯问于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发阳之役,卫-石魋。”武伯曰:“然则彘也。”((p 1711)(12170601))(135)

《哀十九年传》:

冬,叔青如京师,敬王崩故也。((p 1714)(12190301))(135)

我的粗译:

五年后,我们的哀公十七年(公元前四七八年,周敬王四十二年,晋定公三十四年,齐平公三年),我们“公”(鲁哀公)和齐侯(齐平公)在“蒙”那里盟誓,由我们的卿孟武伯(仲孙彘)辅助。齐侯向我们“公”磕头,我们“公”虽跪拜却没向齐侯磕头。齐人发了火,武伯(孟武伯,仲孙彘)却说:“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除了天子,敝国主上不向任何人磕头。)”。

然后,武伯问跟去的孔子弟子高柴(季羔):“诸侯盟,谁执牛耳?(诸侯盟誓,都什么人执牛耳?)”,季羔(高柴)告诉他:“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发阳之役,卫-石魋。(鄫衍那回,是吴国的公子姑曹;发阳那回,是卫国的石魋。)”,于是武伯说:“然则彘(孟武伯,仲孙彘)也。(那这回该我“彘”了。)”。

又过两年,我们的哀公十九年(公元前四七六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晋定公三十六年),冬天,我们的卿叔青前往京师,是因为敬王(周敬王)驾崩了。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齐侯稽首,公拜”曰:

齐侯向鲁哀公叩头,鲁哀向齐侯仅弯腰作揖。《荀子?大略篇》:“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贾子?容经篇》:“拜以磬折之容,吉事上左,凶事上右。”上左、上右者,拱手时左手在上或右手在上也。《檀弓上》:“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此足为证。拜不仅拱,尚须躬腰,即《贾子》之磬折,《荀子》之平衡。

《襄三年传》中也有一个提到稽首之事的段落,据此中所述,则按当时之礼节双方实不应稽首:

公如晋,始朝也。夏,盟于长樗。孟献子相。公稽首。知武子曰:“天子在,而君辱稽首,寡君惧矣。”孟献子曰:“以敝邑介在东表,密迩仇雠,寡君将君是望,敢不稽首?”((p 0926)(09030201))(083)。

关于稽首与拜杨伯峻先生注《僖五年传》“士蒍稽首而对”云:

稽首为古代拜礼之一,臣对君行之。古人席地而坐,其坐有似今日之跪。其拜大致有三。既跪而拱手,头俯至于手,与心平,谓之拜手,省谓之拜,《荀子?大略》云“平衡曰拜”是也。《周礼?春官?大祝》亦谓之空首,以其手不至地,首悬空也。此为常拜,通于尊卑,虽稽首、顿首,亦多先拜手也。既拜手而拱手下至于地,头亦下至于地;拱手至地,手仍不分散,以全身论之,首低,腰高,尻更高,谓之稽首,《荀子》“下衡曰稽首”是也。此为吉拜中最敬之礼。据《燕礼》、《大射礼》、《觐礼》,凡臣与君行礼,皆再拜稽首,《尚书》亦屡言“拜手稽首”,此不言拜手者,略也。既拜手而拱手下至于地,头不徒下至地,且叩触其额,谓之顿首,亦谓之稽颡。《荀子》云“至地曰稽颡”是也。稽颡为居丧之凶礼,其拜至重,吉礼偶一用之,如穆嬴之顿首于赵宣子(文七年《传》),申包胥九顿首于秦哀公(定四年《传》),皆有重大请求而然也。可参段玉裁《经韵楼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卷六页一三五《说拜》)((p 0303)(05050202))(036)。

杨伯峻先生于此(武伯问于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注云:

襄二十七年《传》云“且诸侯盟,小国必有尸盟者”,齐、鲁相盟,齐大鲁小,齐自为盟主,先歃血;鲁国大夫则执牛耳,故武伯问高柴,谁当执牛耳。黄以周《礼说》谓执牛耳为盟主之事,证之《左传》,不合。

杨伯峻先生于此(季羔曰:“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发阳之役,卫-石魋。”)注云:

杜《注》:“季羔,高柴也。”鄫衍之盟,七年《传》仅言之,无详文,不知吴主盟,抑晋主盟。发阳之盟,乃鲁、宋、卫相盟,盟主必非卫侯,故由卫大夫执牛耳。据杜氏《世族谱》,石买孙为石曼姑,谥懿子,见于哀三年《经》;石魋谥昭子,当时为卫卿,乃曼姑之子。

杨伯峻先生注“冬,叔青如京师”曰:

杜《注》:“叔青,叔还子。”叔还见定十一年《经》。杜氏《世族谱》谓叔青即僖仲,僖当是其谥,仲其排行。《世谱》一作“僖伯”,不知孰是。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蒙”(杨注:蒙,在今山东-蒙阴县东十里。),推测位置为:东经116.56,北纬35.70(崔家城子村东)。

“鄫衍”——“鄫”(杨注:“鄫”《谷梁》作“缯”,鄫、缯在古书多通用,《周语中》云“杞、繒由大姒”,《周语下》则云“杞、鄫猶在”,尤可证。鄫,国名,姒姓。襄六年灭于莒,昭四年鲁取其地。后又属齐,见《吴世家》。故城在今山东省-峄城县东八十里。(枣庄市东,苍山县西稍北。)一九七八至八一年山东-临朐县-泉头村出土般殷鼎,铭云“上曾大子般殷”云云。《战国策?魏策四》云:“缯恃齐以捍越,齐-和子乱,而越人亡缯。”即此鄫地,但已是战国初事。恐非姒姓之鄫矣。由传世彝器考之,古代有姒姓之鄫,亦有姬姓之鄫。《曾侯簠铭》云:“曾侯乍叔姬?邛[女(日/爾)]賸(媵)器”,则为姬姓之曾。他若曾伯陭壶、曾大保盆、曾子仲宣鼎、曾诸子鼎等,则难定其何属。近年湖北省-京山县发掘曾侯墓,葬以九鼎。又一九七七年,随县亦发掘得大量曾国遗物,而此曾国,先秦古籍俱无丝毫记载,疑是楚所封附庸国。#杜《注》:“寻鄫盟。”鲁哀会吴于鄫,见七年《经》、《传》,《传》云“夏盟于鄫衍”是也。#杜《注》:“鄫衍即鄫也。”),推测位置为:东经117.91,北纬34.89(鄫城前村北,有故城遗址)。

“吴”推测位置为:东经120.48,北纬31.25(木渎遗址,春秋晚期大城遗址。阖闾以后)。

“发阳”——“郧”(杨注:“郧”,《公羊》作“运”,据杜《注》,郧当在今江苏-如皋县东,《汇纂》且谓即立发壩。王夫之《稗疏》以为此地“僻在江海之隅,方春秋时,为蹄轮之所不至,必非会盟之所。京相璠曰:‘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有员亭。’姑幕今莒州,乃吴、鲁所由通之径。”依王说,则在今山东-莒县南。据《传》文“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会所自不在吴国,莒县不属吴,王说较可信。#发阳之盟,乃鲁、宋、卫相盟,盟主必非卫侯,故由卫大夫执牛耳。),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8.8,北纬35.4(莒县南)。

“卫”——“帝丘”推测位置为:东经115.10,北纬35.65(濮阳县-高城村南,安寨、七王庙、冯寨、东郭集、老王庄。僖三十一年——前629,卫迁于帝丘)。

所谓“京师”,当包括紧邻的“王城”和“成周”:

“王城”——“周”——“周宗”——“郏”——“郏鄏”——“京师”——“京師”——“雒邑”(杨注:京師指洛邑,此时周室都洛邑。京本周祖公刘所居之地名,《诗?大雅?公刘》“笃公刘,于京斯依”是也。其后镐京、洛邑俱亦称京,亦犹绛本晋国所都,其后迁新田,新田亦称绛;王充《论衡?正说篇》所谓“本所兴昌之地,重本不忘始”也。京复称京師者,周人于地名之下往往加師为称,亦犹《召诰》称洛,《洛诰》称洛師。師,金文作[帥-巾]。《小臣单觯》有成[帥-巾],《小臣[言速]簋》有牧[帥-巾],《左传》庄九年亦有堂阜,皆可证。《克钟》有京[帥-巾],当即京師,故知经典古文字作“[帥-巾]”者,汉代经师或读之为師,故有洛師、京師之称。说详杨树达先生《积微居小学述林?驳公羊传京師说》。#宣三年《传》王孙满之言曰:“成王定鼎于郏鄏。”据《尚书》,武王亦无经营雒邑之事。成王之营雒邑,先卜其地,则迁鼎恐亦非武王事。一九六二年出土何尊为成王五年器,云:“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又云:“唯珷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帥-巾+立/(亏-二)]民。”似武王早有迁筑王城意,成王不过秉承父命而行。昭二十八年《传》言:“昔武王克商,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古人常以成王事归武王。雒邑即成周,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南。京相璠云:“郏,山名;鄏,地邑也。”《太平寰宇记》谓邙山即郏山之别名。#郏音夹,以郏山得名(郏山即北邙山),即郏鄏,又曰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今河南省-洛阳旧城西部即王城故址。自平王东迁至景王,十一世皆居此。敬王迁成周,王城废。至王赧复居之。详顾栋高《春秋大事表》。#郏鄏即桓七年《传》之郏,周之王城,汉之河南,在今洛阳市。《楚世家?索隐》云:“按《周书》,郏,雒北山名,音甲。(鄏谓田厚鄏,故以名焉。)”#沈钦韩《补注》云:“《续志》:‘河南县东城门名鼎门。’《唐六典》:‘东都城南面三门,中曰定鼎。’韩愈《送郑十校理序》:‘席定鼎门门外。’是古人犹以成王定鼎之事名城门也。”#王城在今洛阳市西北隅。#沈钦韩《补注》云:“周宗言周室也。”),推测位置为:东经112.43,北纬34.67(洛阳-西工区为主)。

“成周”(杨注:成周,《尚书?洛诰?序》所谓“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者是也。其后迁殷之遗民于此。故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约四十里,偃师县西约三十里。#杜《注》:“子朝之乱,其余党多在王城,敬王畏之,徙都成周。成周狭小,故请城之。”),当有两处,推测位置分别为:东经112.62,北纬34.75(洛阳-孟津-平乐镇-金村与翟泉),东经112.48,北纬34.69(瀍河两岸)。

桥:据徐昭峰先生(《东周王城:谁的王城?》):“目前,考古发现与王城和成周有关的城址确定有三处。其一在涧河两岸原汉河南县城一带,发现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城址一座;其二在瀍河两岸发现有始建于西周初年的城址一座;其三在汉魏洛阳故城原汉“雒阳”县一带,发现有始建于西周晚期的城址一座。”,第二和第三城址“存在一兴一废的关系,应是瀍河两岸的西周早中期成周城废弃后异地营建的新成周城,即敬王徙都之成周”。而杨伯峻先生上注引孔《疏》云“(狄泉),定元年城成周,乃遶之入城内”的成周,当为第三城址,始建于西周晚期,春秋大部分时间只是个小城,至定元年方扩建为新成周城。第二城址(老成周城)之废弃可能与周公家族的衰微有关。

注意,到此时,新成周城之扩建已过去三十三年。

下面是王城与成周三城址可能所在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哀二十一年传》:

秋八月,公及齐侯、邾子盟于顾。齐人责稽首,因歌之曰:“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p 1717)(12210201))(135)

是行也,公先至于阳穀。齐-闾丘息曰:“君辱举玉趾,以在寡君之军,群臣将传遽以告寡君。比其复也,君无乃勤?为仆人之未次,请除馆于舟道。”辞曰:“敢勤仆人?”((p 1718)(12210202))(135)

我的粗译:

再过两年,我们的哀公二十一年(公元前四七四年,周元王二年,晋出公元年,齐平公七年),秋八月,我们“公”和齐侯(齐平公)、邾子(邾隐公,邾子-益)在“顾”那里举行盟誓。齐人还对上次我们“公”不肯磕头的事耿耿于怀,于是作了歌唱道:“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鲁人没头脑,几年都不好,叫咱心里燥。他们迷儒书,让二国都糟糕。)”。

这次出访,我们“公”先到的“阳穀”,齐国大夫闾丘息前来迎接,说道:“君辱举玉趾,以在寡君之军,群臣将传遽以告寡君。比其复也,君无乃勤?为仆人之未次,请除馆于舟道。(主上把您尊贵的脚趾头,伸到了敝国主上军中,我们群臣会马上用传车通报敝国主上。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主上会不会太劳累了?您的仆人还没歇下,就请在“舟道”那里的宾馆歇一下吧。)”,我们“公”回复:“敢勤仆人?(怎敢劳动主上的仆人?)”。

一些补充:

杜预《注》“齐人责稽首”云:“责十七年齐侯为公稽首不见答。”

杨伯峻先生注“鲁人之皋”曰:

皋,王引之《述闻》谓“当读为咎,言鲁人不答稽首之咎”云云;章炳麟《读》卷五以为当读为浩,即《晏子春秋?外篇下》“彼浩裾自顺”之“浩”,《家语?三恕篇》谓“浩倨者则不亲”,王肃《注》云:“浩倨,简略不恭之貌。”二说中仍以王说为长,一则皋与咎古音相同,与浩则尚有平入之别;二则古书重言浩倨或浩裾,无单言浩而解为傲倨者。

杨伯峻先生注“使我高蹈”曰:

蹈,跳跃。王引之《述闻》谓凡人喜甚则高跃,怒甚亦高跃,故《吕氏春秋?知化篇》高《注》引《传》并云“高蹈,嗔怒貌”也。洪亮吉《诂》谓皋、高通,但古音高、皋不同韵部。

杨伯峻先生于“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之后注云:

傅逊谓二国为齐、鲁,是也。谓鲁拘泥于儒家礼书,“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竟不答齐平之稽首,使二国不睦。此歌以皋、蹈、忧为韵,古音同在幽部。觉为幽部入声字,亦可入韵。书则古属鱼模部。

“邾”——“绎”(杨注:邾,国名,曹姓。参见王国维《观堂集林?邾公钟跋》。(僖二十一年?传?称之为“蛮夷”。)初都今曲阜县东稍南,盖鲁之附庸,后都今邹县东南,春秋后八世楚灭之。《礼记?檀弓》、《公羊》皆作“邾娄”,《国语?郑语》、《晏子春秋?内篇上三》、《孟子》并作“邹”,盖邾娄速读而音变。传世彝器有邾公牼钟、邾公华钟(“邾”并作“鼄”)及邾公钟、邾公[釒乇]钟等。仪父,邾君之字,名克。另一曹姓邾,楚之与国,在湖北-黄冈(见陈直《金文拾遗》)。#绎音亦,邾邑,今山东省-邹县东南有峄山,绎、峄字通。邾文公所迁当在峄山之阳与郭山之北夹谷地带。一九七二年夏于此地因大雨冲出一铜鼎,为费敏父嫁女与邾之媵鼎。沈钦韩《地名补注》引《山东通志》谓邾城在邹县东南二十五里,邾文公所迁城周二十余里,在峄山之阳,俗误为纪王城,邾迁都后,境内又另有绎邑,宣十年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取峄,乃取其别邑,非取其国都。#“绎”,《公羊》作“蘱”,不知其故。杜《注》:“绎,邾邑。”孔《疏》云:“文十三年《传》称邾迁于绎,则绎为邾之都矣。更别有绎邑,今鲁伐取之,非取邾之都也。亦因绎山为名,盖近在邾都之旁耳。”余见文十三年《传?注》。),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2,北纬35.31(邾国,邹城-纪王城,纪王村及其东周围,有遗址,近方形城,2530╳2500,南部凸出依山势。东周至汉。当于文十二年迁此)。

“顾”(杨注:据《读史方舆纪要》,顾即《诗?商颂》“韦、顾既伐”之“顾国”,在今河南-范县旧治东南五十里。齐地。),推测位置为:东经115.72,北纬35.81(范县-旧城村东南黄河滩区,已湮)。

“阳穀”(杨注:据《清一统志》,阳穀(谷)古城在今山东省-阳谷县北三十里。《齐语》云:“岳滨诸侯,莫不来服。而大朝诸侯于阳穀。”#阳穀(谷)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三十里,亦见僖三年《经?注》。),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6.27,北纬36.18(平阴县-东阿镇北)。

“舟道”(杨注:杜《注》:“舟道,齐地。”),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6.3,北纬36.25(“阳穀”北)。

通宝推: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