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棉棉学英语 -- 王小棉她妈

共:💬20 🌺18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棉棉学英语(三)—语言学习有关键期

英语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好?

为什么还要查一下“英语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好”这个问题呢?因为话说这是10年前了。现在人们开始认同“英语学习越早越好”是英语早教机构大力宣传的结果,而那时候关于婴幼儿要不要开始学英语并没有一个定论。我们在咨询一些从事外语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的意见时人家多半说太早学英语没有用,还是先把母语学好再开始教英语比较好。英语老师说的更直接:你们发音不准,孩子学坏了以后上学不好纠正,还不如不教。

那个时候我周围几乎没有什么人给孩子进行英语早教,所以我在周围的人群中问这个问题显得很傻。人家普遍的想法就是你家孩子才半岁,汉语还听不大懂呢,教的哪门子英语。再说我自己英语也很不好,所以大家给我白眼我也很没底气滴说。

现在看来那种逮谁问谁的习惯太坏了,是没有适应当今这个信息社会的表现,还在用农耕社会搜集信息的老法子。即便是现在还有人习惯依赖于口口相传,简直就是现代版坐井观天。

实话说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有关“双语养育”、“二语习得”这些高大上的理论,只是有个想法而已,还完全不得要领。

资料越搜集越多,从通俗读物到专业论文再到专业论著,有关婴幼儿学习外语的论著简直多的不要不要的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案例有太多可以借鉴的资料。看的资料越多我心里越有底,外语学习越早越好。我越发坚定了从小教女儿学英语的决心。

当年搜集的资料后来在我做论文的时候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回答了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1)现实证明人类可以轻而易举地,看起来毫不费力地掌握母语,一般来说这和幼儿的智力水平和后天受到的教育不相关,是不是语言的学习和其他知识的学习有所不同?人类是不是存在学习语言的一种天赋能力?(2)如果存在天赋的语言学习能力,用什么样的环境能够发挥人的这种天赋?或者说,如果模拟母语环境,人们是否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几种语言?(3)这种天赋的能力是否会和人类的许多学习能力一样会在人类长到一定的年龄后消失?人类在多大年龄以后语言的天赋能力会消失?

上述问题的研究结论都是外国人做的。我国的语言研究涉及到这些理论时都是采用“拿来主义”,然后做一些汉语言或者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验证类的研究。

先说人类是否存在语言学习的一种天赋能力?

20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他的语言习得装置理论。乔姆斯基在《语言与心智》一书中提出了“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的概念,简称为(UG)。他假设儿童一落生大脑里就存在一种独特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Device),以后简称LAD。这种机制使得儿童从周围听到有限的句子却能说出无限的句子。他还提出一个语言习得的公式:最初的语言资料→LAD→语言能力。乔姆斯基认为UG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帮助人类习得语言,是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初始状态。UG以第一语言习得速度快、知识准确、具有创造力等为依据研究第一语言。乔姆斯基关于UG的假设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小孩子一生下来,用不了3-5年,不用接受系统的教育便已掌握了自己母语的主要特点。

自从有了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语言教学界也开始接受这样的观点:将个体所获得的语言能力视为与个体所获得的其他知识不同。认为这种能力具有天赋倾向,而且其过程是一个无意识的自然成长过程。婴幼儿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学习语言,且与他本身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语言本身极其复杂,而幼儿本身大脑都未完全发育好,却能在3岁的时候就能掌握语言的核心,即句法结构等等,这只能说明儿童生来就具体有语言习得机制。“Pinker也把儿童语言习得的能力称之为语言本能,说儿童习得语言就像鸟儿学会飞翔一样简单容易。”[ S.Pinker.语言本能[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于是,人们也将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与个体母语的获得过程进行联系,找出并研究它们在语言掌握过程中的不同点。

诺姆?乔姆斯基博士(Avram Noam Chomsky)是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的荣誉退休教授。他的《生成语法》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最伟大的贡献。

乔姆斯基的语言装置理论是一种大胆的假设,至今没有办法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且学界还有行为主义理论与之PK。但是“不论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正确与否,它无疑是当前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的语法理论”。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模拟母语环境,人们是否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几种语言?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解释了这个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派生了一门新兴学科—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如何获得、理解和生成语言的心理学分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人类第二语言习得现象。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无意识学习,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克拉申在其他学者二语习得研究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他著名的“监控理论”模式。此模式建立在五个假设之上,即输入假设、习得与学得假设、情感过滤假设、监察假设及天然顺序假设。克拉申将他的五大假说进行了汇总,并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尤其肯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输入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第二语言。他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习得与学得假说的出发点和核心是克拉申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他认为,习得属于下意识(subconscious)过程,他属于儿童自然获得母语的过程。在习得过程中习得者将注意力放在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上而非其载体—语言形式上,即通过下意识活动内化语言,其结果是习得者可在自然交际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一种语言,而学得则属于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

习得与学得假说也是克拉申监控理论模式中重要的基本的假说。在克拉申看来,习得与学得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即语言的输入是习得输入(无意识接收)或者是学得输入(有意识接收)。

情感过滤假设、监察假设及天然顺序假设是有关二语语言输入环境、输入情感、输入步骤以及语言输出的数量与质量的理论假设。

http://baike.so.com/doc/1320117-1395689.html

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著名美国语言教育家,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荣休教授,他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按照现有的研究结果可以确定,二语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第二语言输入的环境因素,习得者的年龄因素,语言反馈情况因素等都会对二语的习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二语习得研究主要探讨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这个中间过程,最终目标是揭示人们在获得母语(或第一语言)后习得第二(第三、第四等)语言的秘密。由于学习(包括学得和习得)语言大脑处理过程目前仍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 黑箱”,所以二语习得研究只能通过对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情况来判断归纳总结验证二语习得假设理论的有效性。具体研究包括语言输入环境、输入形式、输入步骤、输入情感、语言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语言输入输出二者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不要被上述的研究类语言吓到,其实上面这些研究结论归结为一句最普通的大实话就是“只要条件具备,你家孩子想会几门语言都没问题”。或者换个说法,只要你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合适的类似于母语的环境,他学外语就根本不用你操心,保证学的又快又好。

通宝推:清心,未知如之何,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