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推荐一个帖子----毛泽东和文革大起底 -- 不要胡说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18)/红卫兵登场(1)
1966年8月12日,八届十一中全会闭幕后,毛泽东看到自己在党内的力量已经不足以打倒刘少奇,于是马上改变斗争的方式。六天后的8月18日,毛泽东亲自登上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拉开了红卫兵造反运动的序幕。
在谈红卫兵运动之前,我们认为有必要先谈清楚几个基本的问题。在认识了这几个基本问题之后,再谈论红卫兵的各种行为,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第一个问题是:红卫兵是一群狂热而冲动的愚昧之人吗?
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认为红卫兵是一群狂热而冲动的愚昧之人。现在的影视作品,基本上把红卫兵描绘成一群凶神恶煞般的冷酷无情机器人。很多人认为红卫兵被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宣传搞得失去了理智,被洗脑了,毛泽东一声号令,红卫兵就纷纷响应,盲目造反,干出各种荒唐和疯狂的暴行。
这种看法把历史过于简单化了,更是太小看了人民的觉悟。当年中国固然是大搞个人崇拜,新闻报刊铺天盖地的宣扬毛泽东思想,每人一本红宝书,把毛泽东捧成了“神”。
红卫兵虽然年轻,但也绝不是文盲,都是读了很多书,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绝不是毛泽东用一本“红宝书”,再挂上“四个伟大”的头衔,就可以把他们忽悠愚弄了的。
不少人之认为红卫兵被洗脑,他们的证据就是红卫兵表现出来的“狂热”和“冲动”。他们认为“狂热”就是愚蠢,“冲动”就是没有理智,一个人表现出来“狂热”和“冲动”,那就是被洗脑的表现。
的确,在平凡人的生活中,有一个约定成俗的常识:谨小慎微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聪明的;而狂热冲动的人,往往被认为是愚蠢的。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一条古训:“大智若愚”,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看上去反而很愚蠢的样子。一个谨小慎微的人,成就不了大的事业;而成就大事业的人,往往是狂热冲动的人。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批狂热冲动的人写下的。1905年同盟会创立时,除孙中山和黄兴年龄稍大外,主要成员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宋教仁23岁,胡汉民26岁,汪精卫22岁,陶成章25岁等等。这几十个既没有枪,也没有钱的年青人,却要起来造反,试图推翻历经二百多年的大清王朝,是不是太狂热太冲动了一点?但他们的狂热和冲动居然成功了。1927年,毛泽东带领一支“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队伍上井冈山,也要起来造反,试图与蒋介石的千军万马对抗,是不是也太狂热太冲动了一点?但他们的狂热和冲动居然也成功了。【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19)》*****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18)》*****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19)/红卫兵登场(2)
毛泽东和林彪都被认为是很有“智慧”的人,但事实上,毛泽东和林彪也有狂热和冲动的一面。林彪有一段著名语录,在文革时被编成红卫兵的《语录歌》,到处传唱。林彪的语录是这么说的:
【一切战术中,最重要的战术就是死打,打光就打光,完蛋就完蛋。在需要牺牲的时候,要敢于牺牲,包括牺牲自己在内,完蛋就完蛋!上战场,枪一响,老子就下定决心,今天就死在战场上了。】
毛泽东也说过类似的话,1967年2月3日,毛泽东会见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时,说:
【文化大革命取得了相当的胜利,但巨大的胜利现在还没有,在明年这个时候,也许可以有,但我们还不能断定。也许我们这批人要被打败,我时刻准备着,打败就打败!总有人起来继续战斗。】
林彪说“完蛋就完蛋!”,毛泽东说“打败就打败!”,这就是狂热和冲动的表现。文革早期,《林彪语录歌》非常受红卫兵的欢迎,因为它正好符合红卫兵们不顾一切造反的狂热心情。虽说红卫兵们有狂热,也有冲动,但他们同时也是有理智的,有思考的,这就像毛泽东和林彪一样,有狂热,也有思考。
1905年同盟会起来造反,他们的革命热情,是为了建立一个新世界,一个没有皇帝的新世界;1927年共产党起来造反,他们的革命热情,也是为了建立一个新世界,一个没有人剥削人的新世界;1966年红卫兵起来造反,他们的革命热情,也是要建立一个新世界,一个破除一切旧思想、旧风俗习惯的崭新世界,红卫兵的最响亮口号就是“打碎旧世界,创立新世界”。
虽然愚昧的红卫兵也有不少,但总体来说,红卫兵并不是一群没有头脑的愚昧之人,他们表现出来的狂热和冲动,是一种建立新世界的热情。这种建立新世界的热情,自古以来就有的天然情绪。当年的红卫兵,并不比我们现在的年青人愚昧或愚蠢,只是现在的年轻人,缺乏建立新世界的热情。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红卫兵运动会出现大量的暴力行为?
红卫兵运动最被垢病的一点,就是打人的暴力行为。红卫兵都是十几岁的年轻孩子,他们的暴力行为,是来自什么人的指使或教唆吗?
从现在的各种证据来看,并没有发现什么人指使或教唆红卫兵使用暴力,毛泽东本人也多次呼吁“要文斗,不要武斗”,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也没有教唆红卫兵去打人。红卫兵的打人暴行,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这是因为红卫兵们认为:暴力是合理的,对坏人就应该使用暴力。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0)》*****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19)》*****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0)/红卫兵登场(3)
为什么红卫兵会认为暴力是“合理”的呢?这就牵扯到中国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的性格,斗争性是比较强的,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好斗”。毛泽东多次对外国人说到过“中国人好斗”。
1967年2月3日,毛泽东会见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时说:【有人吹牛皮说,中国这个国家是什么“爱好和平”。其实才不是那样,中国人爱斗争,动不动就打,我也是一个。好斗,出修正主义就不那么容易了。】
1967年5月1日,毛泽东会见阿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时说:【有人说中国是酷爱和平的,我看就达不到那么酷爱的程度,我看中国人民还是好斗的。】
1975年12月29日,毛泽东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时说:【谁说中国人爱好和平?那是瞎说。事实上,中国人很好斗,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毛泽东说“中国人好斗”,是对中国民族性的一个深刻理解。为了对比,我们看看邻居印度的情况。印度最著名的思想家甘地,他的名言是“非暴力抗争”。甘地说:“我们用非暴力的形式对抗暴力,不是因为印度人害怕暴力和害怕流血,而是因为任何暴力都是非正义的,所以我们才不使用暴力来反抗暴力”。
这里看几个印度人非暴力抗争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抗议良民证。当时南非殖民地当局给去那里打工的印度人发放类似于“良民证”的屈辱性身分证,要求印度人必须随身携带,否则就要处以刑罚。甘地号召大家用非暴力的形式反抗殖民地当局,他们不搞示威游行那样的对抗性集会,只是把殖民地当局发放的“良民证”撕掉、不携带。甘地带头撕掉了“良民证”,被殖民地当局关进了监狱,可是撕掉和不携带“良民证”的印度人越来越多,从几个到几百、几千,最后,在南非的印度人全部撕掉和不携带“良民证”,使殖民地当局不得不放弃了歧视性的“良民证”。
第二个例子是抗议英国殖民当局的盐税。甘地的支持者组织了几千名志愿者以非暴力的方式抗争,一排排的志愿者手挽着手朝盐库走去,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警察们乱棍齐下,志愿者任凭被警察打得头破血流,也毫不还手,直到倒地不起。第一排队伍全部倒下了,第二排队伍跟上去;第二排队伍全部倒下了,第三排队伍再跟上去,他们平静地等着警察把自己打倒,没有愤怒,没有反抗,只是前赴后继,勇敢赴死。
第三个例子是发起全国步行运动。甘地为了抗议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始全国步行。跟随甘地步行的人,从几个到几十个,最后发展到几十万人的大军。这些步行的人群没有任何标语口号,更没有“英国人滚回去”、“打倒殖民地政权”等反政府号召,几十万的人群只是默默走过一个个城市、一个个乡村,以无声的方式抗议英国的殖民统治。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1)》*****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0)》*****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1)/红卫兵登场(4)
印度发生的那些事情,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甘地认为:“一切暴力都是非正义的,即使是对敌人使用暴力,也是非正义的。”这就像《圣经》里说的:“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甘地这样的“非暴力抗争”思想,可以被佛教故乡的印度广泛接受,但中国人是肯定接受不了的。
中国人认为对待敌人,使用暴力是合情合理的,一个敢于用暴力反抗的人,才是好汉,否则就是太软弱,太窝囊,太没有男子汉的血性。这种“男子汉血性”的背后,就是“好斗”。
基督教、佛教等提倡非暴力的宗教,都不是在中国诞生的,而且在中国影响力也不大。中国人喜欢的文学作品“四大名著”之中,《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都是讲“武斗”的,《红楼梦》里虽说没有武斗,但“文斗”也是很厉害的,现在流行的武侠小说,更是宣扬血腥武斗的东西。中国人喜欢看“斗争”的作品,说明他们的内心是喜欢“斗”的。
中国人的“好斗”,当然并不是一个缺点。好斗,也就是争强好胜,往往是竞争和发展的原动力。中国没有像印度那样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就是因为中国人的“好斗”。
红卫兵自然而然地继承了中国人“好斗”的血性,当年清华附中红卫兵写的《造反宣言》,就典型地反映出中国人的好斗性格。《造反宣言》这样写道:
【我们既然要造反,就由不得你们了!我们就是要把火药味搞得浓浓的,爆破筒、手榴弹一起投过去,来一场大搏斗、大厮杀。什么“人情”呀,滚到一边去!你们不是说我们太狂妄吗?我们就是要狂妄!我们不但要打倒清华附中的反动派,还要打倒全世界的反动派,不“狂妄”怎么行呢?你们不是说我们太粗暴吗?我们就是要粗暴!对待修正主义怎么能缠缠绵绵,大搞温情主义呢?对敌人的温情,就是对革命者残忍!你们不是说我们太过分了吗?老实说,你们所谓的“不过分”,就是改良主义,这是妄想!我们就是要把你们打翻在地上,再踏上一只脚!】
这些十几岁的中学生红卫兵写的《造反宣言》,并没有受到任何人的教唆,完全是他们自己写的,这充分表现出他们继承了中国人的好斗性格。这里所谓的“好斗”,就是承认对敌人使用暴力具有合理性。当时,红卫兵认为那些“黑五类”是阶级敌人,既然是敌人,对他们使用暴力,那就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我们在讨论红卫兵暴行的时候,不应该单纯地指责红卫兵施暴,更应该思考红卫兵施暴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更深层的东西。【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2)》*****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1)》*****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2)/红卫兵登场(5)
【接前】第三个问题是:文革时为什么会进行关于血统论的大讨论?
很多人都知道,文革期间发生过一次关于血统论的大讨论,是什么原因引发起人们对血统论问题的强烈关注呢?说到这个问题,还要追溯到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另外一个重大意见分歧:驯服工具论。
1939年7月,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作了一次著名的演说《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刘少奇这篇演说的中心思想是“共产党员要做党的驯服工具”。刘少奇说:“我们的党员不应该有离开党的利益而独立的个人目的,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
1958年7月,刘少奇在《北京日报》报社又做了一次著名演讲,进一步阐明他的“驯服工具论”观点。后来刘少奇的演讲被整理成文章《共产党员应该有什么样的志愿》,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刘少奇在文章中说:
【“共产党员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的讨论,是一场关于“个性”和“党性”问题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异常鲜明地反映了两种世界观、两种立场的斗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们,污蔑党让干什么就安心干什么的党员,是“没有理想”、“没有头脑”、“没有创造性”的人,反对党员做党的工具,尤其反对党员做党的“驯服工具”。】
【我们说,党员是工具,是党的工具,我们每个党员、主席、总理都是工具,是无产阶级的工具,是人民的工具。有人说:“作党的工具也可以,但为什么非要作党的驯服工具不可呢?”他们对“党的驯服工具”这个词感到很刺耳,思想感情上接受不了。有人瞧不起忠诚的党员,他们看到这些党员对党这样驯服,这样忠顺,在思想感情上接受不了。他们认为做党的驯服工具,有损他们的“自尊心”,有损他们的“清高”。】
【既然党员是党的工具,那么党员是作驯服的工具?还是作调皮的工具呢?是作容易驾驭的工具,还是作不容易驾驭的工具呢?我们说,党员当然要作驯服的工具,要作容易驾驭的工具。任何忠诚的共产党员,都应该做一个党的“奋发有为的驯服工具”,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刘少奇的原文中“奋发有为”四个字是没有的,他只是说“做党的驯服工具”,彭真看后提了一点意见,加上“奋发有为”,最后修改成“奋发有为的驯服工具”。
早在1939年刘少奇发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时,毛泽东就反对刘少奇的“驯服工具论”观点。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专门有一节讲《党性与个性问题》,这很大程度是针对刘少奇说的。毛泽东说:
【党性与个性的问题,有人在整风中间提出过,外面也有人讲过我们。有些人怀疑中国共产党人不赞成发展个性,有人说我们忽视或压制个性,这是不对的。有个新闻记者写了一篇文章登在《大公报》上,说:“共产党是要消灭个性,只要党性,他们的许多文件上只讲党性,还做出增强党性的决定等等。”】【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3)》*****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2)》*****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3)/红卫兵登场(6)
【接前】【我们党有党性,每个党员也都有个性。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不能设想我们党有党性,而每个党员却没有个性,都是木头,一百二十万党员就是一百二十万块木头。不能设想把一百二十万党员变成一百二十万块木头,不能把党员变成一模一样。】
【其实人是各种各样的,只要他服从党纲、党章、党的决议,在这个大原则下,尽量发展各人的长处。讲清楚这一点,对于党的进步,对于全体党员积极性的发挥是有好处的。不要使我们的党员成了纸糊泥塑的木头人,什么都是一样的,那就不好了。】
【在封建制度下,人民是没有人格、没有独立性、没有个性的。中国如果没有独立就没有个性,民族解放就是解放个性,政治上要这样做,经济上要这样做,文化上也要这样做。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到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共产党员要为人民的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而奋斗。】
关于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党性和个性”问题上的分歧,原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阮铭回忆说:
【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我曾和胡耀邦、周扬多次讨论过对毛泽东的看法,有时也谈及刘少奇与毛泽东的异同。有一回周扬告诉我,在延安时,他同毛泽东谈过“党性和个性”的问题,那时延安有争论,刘少奇比较强调个性服从党性,毛泽东是不赞成的。周扬说,毛泽东在“七大”做政治报告,第一个问题就讲“关于个性与党性”,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要求独立解放,民族解放就是解放个性。】
毛泽东之所以强调“个性”,反对刘少奇的“驯服工具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毛泽东本人就是一个“个性”非常强烈的人。毛泽东的个性中,最为突出的三点是:我行我素的作风,造反叛逆的性格,永不满足现状的心态。这进一步形成了毛泽东的倔犟个性,凡是他认为正确的东西,就敢想敢说敢干,坚持到底,绝不动摇和妥协。
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说:“毛泽东从来不愿做事循规蹈矩,不愿束缚他的性格。”毛泽东的秘书林克说:“毛泽东喜欢动,不喜欢静;喜欢进取,不喜欢守成;喜欢旗帜鲜明,不喜欢中庸之道;喜欢刚毅,不喜欢柔弱;喜欢惊涛骇浪,不喜欢安逸平淡。”
关于毛泽东和刘少奇对“驯服工具论”的态度,我们这里看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刘少奇的一位司机,他回忆说:“我给少奇同志开一年车,他没有对我说过一句话。他一上车,我就把车开走;我一停车,他就走下去。”这样看来,刘少奇似乎真的是把司机当成是“工具”了。
第二个例子是毛泽东,他在1958年4月15日写的《介绍一个合作社》中说:“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中国劳动人民还有过去那一副奴隶相么?没有了,他们做了主人了。”这样看来,毛泽东为人民没有了奴隶相感到高兴,当然也就不会欣赏“驯服工具论”了。
在“共产党员要做党的驯服工具”问题上,毛泽东与刘少奇有很大的意见分歧,但这只是观点之争,并不是路线之争,所以没有引起两个人的重大冲突。【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4)》*****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3)》*****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4)/红卫兵登场(7)
【接前】1949年中国建国之后,毛泽东与刘少奇在教育方针上,又产生了意见分歧。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是“大众主义”,而刘少奇的教育思想是“精英主义”,按照当时的流行话,称之为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争论。
毛泽东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普及,提高劳动人民的教育程度。教育要为工农兵服务,学校要为工农兵开门,通过业余教育、工农速成学校等多种教育途径,使广大工农群众的教育程度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而刘少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国家工业化所急需的大量专门高级人才,办教育的方向应该是高等化、专业化和正规化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精、尖人才。毫无疑问,中国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急需大量掌握尖端技术的专门高级人才。因此,刘少奇认为尽快培养这样的精英,是中国教育的重点,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但毛泽东有不同的看法,毛泽东认为尽可能地提到大多数人的教育程度,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国民,这是更重要的。不过从1953年开始,刘少奇分管教育界,之后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淡出教育界。从此教育界就按照刘少奇的思路,把重点放在培养高、精、尖的人才方面。1955年,各种业余学校和工农速成学校停止招生,标志着教育的重点从“普及”倾向到“提高”方面。
此后,中国教育全面照搬苏联的模式,斯大林的名言是“技术决定一切”,中国也按照苏联经验,把教育与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密切结合起来。比如五年计划中制定了发展核工业的计划,大学就按照这个计划,大量招收“原子能专业”的学生,直接为核工业培养高级人才。因为教育与工业建设直接挂钩,所以中国大学的设置,就变成以工科为主,“重理轻文”非常突出,1949年文科大学生占33%,而到1965年,文科大学生仅为6%,这是因为文科学生不是工业建设直接需要的人才。
新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旧中国是极其不同的。在过去的旧中国,大学是要缴纳高昂学费的,而且大学生毕业出来,工作还要自己找,并没有铁饭碗。因此,旧中国没有钱的穷人,根本不去想上大学的问题,因为上大学是有钱人的奢侈行为。
新中国以后,上大学免费,而且还包分配工作,大学一毕业就是国家干部,也就是现在的“公务员”,非常令人羡慕。还有更好的事情,考大学是很平等的,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分数不仅决定一个人能不能进大学,而且分数还决定进名牌大学还是一般大学。
再有,以前的大学是每个大学自己招生考试的,比如一个考生想要考清华大学,首先他要有钱到北京来参加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这对于很多经济不宽裕的人来说,是无法实现的。而新中国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这样即使偏僻山村里的人,只要在当地考试,就能考上清华大学,所以对穷人非常有利。
新中国这种史无前例的优待大学生制度,也激起了史无前例的考大学热潮。只要考上大学,就等于拿到铁饭碗,成为年轻人挤入上流社会的最捷径。于是以前对考大学不敢奢望的穷人,也纷纷挤入考大学的竞争大军,这么多人来竞争,使得那时的大学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几,非常难考。【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5)》*****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4)》*****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5)/红卫兵登场(8)
【接前】这种“分数挂帅”的考大学制度,一般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是很欢迎的,但却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这就是“革命干部”。因为中共是从农村起家的,来自延安的“革命干部”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样也影响到他们子女的文化素质,造成革命干部的子女的高考成绩,普遍不如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因为,在“分数挂帅”的高考面前,反而是知识分子的子女比较得益,而革命干部的子女比较吃亏。
刘少奇为什么要搞“分数挂帅”的高考体制呢?这个起源于他的“驯服工具”思想,他想把大学生也培养成国家的“驯服工具”。要培养听话的驯服工具,让学生围绕着分数死读书,是最好的办法。如果让学生参与太多的政治活动,把他们的心搞“野”了,就难于甘当驯服工具了。
自从毛泽东提出“阶级斗争”理论,很多革命干部据此提出对教育制度的不满。他们认为自己的子女在政治上“根正苗红”,却在分数挂帅的考场上,竞争不过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而且,当时的社会风气较好,开后门非常难,文革前要想开后门进大学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
这样的结果是,为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老革命干部的子女,到头来居然还不如那些为革命没有任何贡献的知识分子的子女。因此革命干部们不满了,他们认为现在的教育体制不合理,提出高考不应仅看“分数”,更应该看“出身”,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的“根正苗红”子女,有更多进入大学的机会。
然而这些革命干部的主张,却与刘少奇的教育思路相反。刘少奇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国家的“驯服工具”,这样就不能让大学生太关心政治,不能太强调政治的东西。但是在广大革命干部不满的气氛下,刘少奇主管的教育界,还是作出了一些让步,就是在中学给每个高中生作政审。政审结论基本分为四类:一、可录取机密专业;二、可录取一般专业;三、降格录取;四、不宜录取。
不过政治审查并不很严格,当时的口号是“不重出身,重在表现”,所以大部分出身不好的人,只要平时表现比较好,还是能够通过政审的。当时中央主管教育的彭真曾说:“过去我们提团结百分之九十,现在提团结百分之九十五,就是把地主、富农、资产阶级子弟包括进来,这是个战略方针。”
因为刘少奇仍然坚持分数挂帅的“驯服工具”教育方针,“根正苗红”的革命干部子弟,仍然在高考和上大学方面比较吃亏。尽管新中国的大学生受到极大的优待,而这些优待,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革命干部们却没有很好地享受到,于是干部们的不满越来越大,进而引发起他们的子女们的不满。【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6)》*****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5)》*****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6)/红卫兵登场(9)
【接前】1965年初,北京市西城的以干部子弟为主的四中、六中、八中,发起一次罢课事件,称“四六八学潮”。一批以革命干部子女为主的学生,给中央写《进言书》,批评现行的教育制度,认为它是鼓励学生为分数而学习,为考大学而学习,而不是为革命而学习。他们认为现行的教育方针有问题,造成学校中不讲阶级路线,地主资本家的子女和知识分子的子女,因为学习好,受到老师的赏识,在学习和入团等方面都受到照顾,反而让“根正苗红”的红二代受到冷落。因此,这些学生强烈要求在学校里推行阶级路线,要求把“家庭出身”作为学生评比和升学的重要标准。
文革开始后,中学生的不满与大学生的不满是不一样的。大学生们已经杀过千军万马的独木桥,成为光荣的“天之骄子”,他们对教育体制的不满并不强烈。而中学生们还要面临千军万马的独木桥,那些革命干部的红二代,特别不满不利于他们的教育体制。1966年7月29日,北京航空学院附属中学的部分革命干部子女,贴出一幅引人注目的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横批:基本如此。”这一下子就引发起关于“血统论”讨论的大爆发。
文革出现“血统论”,这个问题还是起源于毛泽东与刘少奇的思想分歧。不过毛泽东并不赞成“血统论”,这点他与刘少奇是一致的,但两人反对“血统论”的动机并不一样。
因为持“血统论”的人,主要是老革命的子女,而毛泽东发动文革要打倒的对象,就是这批老革命。如果毛泽东赞成“血统论”,承认老革命的子女是“红二代”,那就是间接地承认了老革命是“红一代”。既然老革命是“红一代”,毛泽东就没有了打倒他们的理由,因此毛泽东是不会赞成“血统论”的。
另一方面,毛泽东却又无法反对“血统论”。因为“血统论”是利用了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如果毛泽东反对“血统论”,就等于反对他自己提出的阶级斗争理论。这样一来,毛泽东在“血统论”问题上,就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赞成也不好,反对也不好。因此,毛泽东在“血统论”的问题上,就尽量不表态。
虽说毛泽东在“血统论”问题上可以不表态,但是他对引发这场“血统论”争论的教育体制,却不能不进行改变。毛泽东改用“工农兵上大学”的体制,来取代文革前的“分数挂帅”体制。“工农兵上大学”体制,因为是推荐制,掌握权力的革命干部们很占便宜,所以很受他们的欢迎,一般工农也比较欢迎,最吃亏的就是知识分子的子女了。
1977年恢复高考,教育体制重新回到刘少奇的“精英教育”路线上,但是2000年以后的教育体制改革,普及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收费,似乎又再次回到毛泽东的“大众教育”路线上。【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27)》*****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9.4红卫兵登场 1 不要胡说 字31610 2017-12-27 19:54:51
🙂9.3红卫兵登场 1 不要胡说 字44516 2017-12-27 19:53:55
🙂9.2红卫兵登场 6 不要胡说 字36662 2017-12-27 19:52:31
🙂9.1红卫兵登场
🙂个人认为这一段写的很好 敬畏生命 字42 2018-01-30 05:52:25
🙂这个是作者理解的文革 15 qq97 字1392 2017-12-27 06:15:52
🙂8、毛泽东的思想历程 7 不要胡说 字30394 2017-12-27 02:28:11
🙂作者是在伴猪吃老虎啊 5 敬畏生命 字1784 2017-12-31 18: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