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谈谈文化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转发) -- Ryansh

共:💬27 🌺128 🌵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谈谈文化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转发)

第一部分 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会产生复辟资本主义的土壤

列宁说建设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法权。我们自己就是建设了这样一个国家,跟旧社会差不多,分等级,有八级工资,按劳分配,等价交换,要拿钱买米、买煤、买油、买菜。八级工资,不管你人多人少。——

毛泽东毛的这段话非常简单和口语化,但是要从理论上来准确理解,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段话从当时到现在,最令人感到困惑的核心点其实在于“跟旧社会差不多”几个字。我们下面从各个方面来对这段话进行解读。

1、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继续存在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元素出发,通过各个环节的逐次上升,推导出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大厦的面貌和规律。原因就在于商品这一最基本的元素中已经包含的各种内在关系,将必然发

展为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因此,了解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对了解一个社会的全部至关重要。

20 世纪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其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所有制形式变更了,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变更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社会生产的形式仍然是商品生产,而不是产品生产。这也是其被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原因。既然是商品生产,那么商品、货币、交换和价值规律就仍然存在并起作用,只不过在社会主义统一计划下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正如我们刚才谈到的,只是在商品这个最基本的元素中,在它所体现的劳动二重性和使用价值与

交换价值的矛盾中,其实就已经内在地包含了发展出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可能性。

只要商品生产按照自己的逻辑正常发展下去,它就必然会为自己复制出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将始终包含两种可能的前途:

一是逐步消灭生产中商品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因素,前进到共产主义,二是让生产方式中的资本主义因素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起来,从而倒退到资本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公有制体现为两种,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主要地集中在工业领域,当然也包含一部分国有农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形式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当然也包括一部分城乡居民的集体企业。因此,社会经济循环主要地就表现为工业和农业的循环。由于仍然是商品生产,所以产品仍然需要出卖以积累利润,工业品需要销售到农村,获得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农产品则由国家向公社统一收购,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以稳定市场,保障城市商品粮供给,同时有计划地获取各种工业原料。而劳动者仍然需要通过以向社会提供劳动的方式获得报酬,然后到市场上换取自己生活所需要的物品。这些都是在继续贯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和流通原则。

农村中的集体所有制,并不是国有制,它在经济上是作为一个与国家进行交易的集体经济单位,它的产品,国家除了公粮外,不能无代价取得,必须要花钱买。它的成员的生活也不依赖于国家的供给,而是必须做到自我供给。我们知道,

农民与工人不一样,它是一个集合概念,里面包含了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各种农民的思想和利益诉求是极其不同的,因此不能把农民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来看待。农村中无地或有极少土地,同时也几乎没有生产资料的贫雇农,大致相当于农村中的无产阶级,但是农村中的自耕农,主要是中农,则属于小资产阶级的地位。所谓小资产阶级,就是既不剥削他人,也不受他人剥削的个体劳动者的统称。而富农则相当于农村中的资产阶级了。在建国以前,虽然农村中的土地兼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但是各地的情况极不相同,在中国的很多地区,仍然是以自耕农占优势,全国总的来说,是一片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经过土地改革,更是在实际上使全体农民都成为了拥有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小资产阶级”。

建国后,我国的工业化才刚刚起步,而农村中虽然进行了集体化改造,但合作社实际上从法律上来说,就是各家将自己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拿出来合作经营,每户甚至仍有退社的自由。人民公社在经过调整后,仍然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模式,所谓三级即是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基本核算单位仍然是放在生产队一级,也就是说,在公社和生产大队通过大大发展自己的社属、队属产业,从而吸引农民自愿将核算单位提高到大队、公社一级,然后又从公社走

向全民所有制以前,中国广大农民的小生产者的自发倾向,或者说小资产阶级的倾向将长期存在着。小资产阶级的必然愿望,就是通过将自己的产品商品化,通过各种手段从市场赚取足够的利润,从而上升到资产阶级的地位。因此,这就是列宁为什么说“小生产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资本主义”,以及毛泽东为什么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主要原因所在。

基于以上原因,毛泽东坚决地反对在农村实行商品化、市场化,以及搞包产到户,鼓励农民的小生产自发倾向。1965 年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时,就对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谈到,“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

实际上,毛泽东反对包产到户,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农民作为小生产者,虽然都想上升到资产阶级的地位,但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一旦实行单干,只能迅速产生两极分化的后果,一开始是家中劳力和生产资料较多的占优势并迅速富裕起来,很快就会经营其他产业,农村中的集体产

业,将被一小撮在农村基层政权中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所吞并。在商品化大潮的席卷之下,将增加许多中间盘剥势力,由于缺乏规模和技术,单纯经营农业的利润也会越来越低,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最终传统农业生产将一步步被资本主义农业所完全取代,农民会分化为农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即毛泽东所说的:“单干势必引起两极分化。两年都不要,一年多就会出现阶级分化。其中有的还是共产党的支部书记,贪污多占,讨小老婆,放高利贷买地;另一方面是贪困农民破产,其中有四属户(指军、烈、工、干四属———笔者注)、五保户,这恰恰是我们的社会基础,是我们的依靠。”“现在农村中存在的是富农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像汪洋大海一样的个体农民所有制。大家已经看见,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在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许多富裕中农力求把自己变为富农。许多贫农,则因为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债,有些人出卖土地,或者出租土地。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

其次,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大方向。单干后个体农民买不起较大型的农业机械,原来社队已经有的农机,大部分也因无人维护管理而弃置。因为农业机械化并不单单是一个机器的问题,它涉及到整个配套的农机修造维护体系。因此,在文革期间,我国农村大量地区,根据公社的三级体制,形成了三级农机修造网,以保证农业机械化能够稳步推进。一九七五年和一九六五年相比,主要农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六至十一倍,为保证我国农业连年丰收起了重要作用。一九七五年和一九六五年相比,各地工业部门为农业提供的拖拉机、手扶拖拉机、排灌机械、拖拉机和内燃机配件等主要农机产品的产量,分别增长了六倍至十一倍。一九七五年的化肥产量,超过了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化肥产量的总和;农药、农业用电量、水泥、塑料薄膜、机引农具等,也大幅度地增长。各种专业农机制造厂就有一千六百多个,可以生产包括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大型农用水泵等一千三百多种产品。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中,已有二十七个建立了大中型的化肥厂。小钢铁厂、小机械厂、小煤矿、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水电站等,遍及全国各地,正在逐步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支援农业网。1975 年全国农业

学大寨会议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海市郊区、河南新乡地区、山东烟台地区、河北遵化县、江苏常州市、湖北新洲县、黑龙江双城县农机修造厂等地大办农业机械化的经验,再次重申了 1980 年即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而公社的解体则造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大倒退。以西部地区的甘肃省为例,文革期间在国家的扶持下,大中型耕作机械大量增殖,同时,小型多样化的农机数量快速增长,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作业范围扩大,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农用灌溉机械进一步发展。1978 年底,甘肃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 31.61 亿瓦、机耕面积 93.51 万 hmZ,机播面积 15.99 万 hm,机收面积 3.22 万 hm。1979 年后随着甘肃省农村实行联产

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生产队合作化解体,农户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变小,因农机作业成本较高,加之国家取消了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使得原有的农机具失去了使用价值,农田作业又变为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见《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甘肃卷[M]》)

第三,毛泽东有多年农村生活的经验,他深知个体农民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和破坏,无论是水灾、旱灾、蝗灾、风灾,以及各种传染病很多时候发生一次就足以让农村一个中等之家破产,只有走集体化的道路,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够战胜中国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动员广大群众开展防治消灭各种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运动。在农闲时,社队又可以将农民组织起来大力兴修水利设施,中国至今绝大多数起作用的农村水利设施,都是在大跃进至文革期间修建的,依靠的就是农民集体的力量,如果全部由国家来投资修建,耗资是不可想象的。兴修农田水利,可以扩大灌溉面积,可以控制水患,最终做到结束看天吃饭,旱涝保收,好处无穷。在公社解体,分田单干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村的大量农田水利设施荒废,一些流行疾病重新抬头,水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又开始造成巨大破坏。

第四,建国后我国在工业领域发展了大量的装备制造业,如果因为单干,失去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也将导致我国的工业化和重工业技术积累的进程受到严重影响。本身由于商品经济的作用,国有企业仍然需要通过出售产品获取利润,

就已经导致很大一部分工厂的经营方针出现与国家计划的不协调,忘记社会主义的协作关系,倾向于以利润为导向的生产,更愿意什么来钱去生产什么。同时在工厂内也搞金钱挂帅,实行物质刺激,如果我国工农业之间有计划的经济循环被打破,那么工业领域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必然会迅速发展起来。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会严重动摇。

但是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对上述问题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包产到户就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吃饱饭,先解决眼前的吃饭问题就行,至于其他问题,以后还可以再调整,就像邓小平说的,“以后还可以再改回来嘛”。由于 60-

62 年我国出现严重困难,在整个中央的巨大压力下,毛泽东也不得不同意和默许在安徽搞了一场包产到户的实验。这一实验的结果是,全面实行“责任田”的安徽省,在实验的两年内,粮食产量增长率都不如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从

而证明在当时的条件下“责任田”不如人民公社有利于农业增产。安徽省实行“责任田”实验的 1961 年(责任田制度覆盖其秋收和秋种,影响当年秋粮产量),安徽省农业产量下降 6.8%,而全国下降 5.1%。实行“责任田”实验的 1962 年(这年的夏粮、秋粮全部生产周期都覆盖在责任田实验期间),安徽省粮食产量增加 6.6%,而全国粮食产量增长 13.1%,增长率是安徽省的两倍。1963 年(责任田影响这年夏粮的播种和一大半生长周期),安徽省粮食产量增加 4.0%,而全国粮食产量增长 10.1%,全国的增长率是安徽的 2.5 倍。这三年的数据足以表明,“责任田”对农业增产的作用比不上其他地区实行的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

在安徽省停止了“责任田”实验之后,安徽省的粮食产量增长率反而迅速提高,甚至高于全国的增长率。1964 年和 1965 年,安徽省已经完全停止了“责任田”的实验,这两年安徽省粮食产量增长率分别为 16.4%和 19.0%,远远高于全国的 10.3%和 3.7%,1970 年和 1965 年相比,安徽粮食产量增加 30.7%,也高于全国 23.4%的水平。(见江宇:《一场失败的实验--安徽 1962 年包产到户的前因后果》)

这样的结果,包括全国范围内从 1963 年开始,农业生产的全面好转和持续十余年的丰收,一方面导致毛泽东更加坚信农村集体化道路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他对中央支持包产到户的领导人的严重怀疑和不信任,认为他们在困难面

前,顶不住压力,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继而与各个方面两条道路的斗争联系起来,认为他们是党内复辟资本主义的严重力量。即他所说的,“现在有一部分农民闹单干,究竟有多少?从全国来说,你们估计一下,是百分之几,还是百分之

十几,还是百分之二十?不是从个别地方来说。个别地方,比如安徽,那就多了。

现在这个时期,这个问题比较突出。是搞社会主义,还是搞资本主义?是搞分田到户、包产到户,还是集体化?农业合作化还要不要?主要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最后,从国际上来讲,虽然在二战以后产生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并有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经济流通,但从整个世界范围来说,社会主义仍然是被资本主义包围的孤岛。只要在国家层面与外国做生意并产生经贸往来,其实质上就是把

国家作为一个公司参与到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遵循着商品经济的逻辑。而这些与外部的经济往来所产生的种种关系和需求,又必然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生产方针和经济政策方向,使得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逻辑从各个层面渗入到社会主义的生产肌体中,并从而渗入到社会主义国家决策者的大脑中。而这同样是无法避免的。

通宝推:钢铁飓风,diorited,流浪行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