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非升即走”:国内歪嘴和尚把一本好经给念歪了 -- 夕曦
我的直觉,这个就是政策为人诟病的根源了。
讲这个之前,需要介绍一个经济学概念,叫租值消散。大概的意思是,某个产品,原本可以自由成交的话,市价为100块钱,由于某种干扰,导致被压低,只能卖60块,原本产品的卖家就少收了40块,这40块就莫名奇妙地消失了,卖家无端端受损,这个就是租值消散。
一般来说,卖家不会坐以待毙,看着这40块钱飞走,会有各种各样的手段来避免损失,我随便可以想到两种:
一种方法是降低产品的质量,使之降价,降到市值60块为止,从而重新达到买卖平衡,这种做法的麻烦是,原本愿意花100块钱买家,在市面上再也看不到那种质量的产品,只能忍气吞声用60块的低质产品。
第二种方法是强行搭配,你想以60块买我的产品,必须同时买另一个产品,这样,我在60块产品少赚的钱,从另外一个产品上面找回来,这种情况,买家同样受损,很可能多买一个他不需要的产品,也是一种浪费。
这个原理的推论,就是价格管制,会导致租值消散。
原理说完,可以回到这话题。
政府对大学科研机构的投入,可以视之为花钱购买大学的科研产出,产出的产品,可能是论文,可能是某个成果,也可能是某种技术。政府是买家,大学是卖家,科研产出就是产品。
事实上,我们还可以继续深入,大学聘用教授,老师,也可以视为是一种交易,就是大学向他们购买他们的劳动力,这个时候,大学就是买家,教授老师博士等,就是卖家了。
10%的科研管理费限制,就是对产品进行限价,更准确的说法,是产品分项,对某一项进行限价。
按照上述的经济学原理,租值消散肯定会发生。
我猜,很不幸的是,科研人员(大学老师,清教,教授等等)的工资,都落在这一项的范围里。
作为卖家的大学,要如何减少租值消散呢?上述的两个手段,对政府这种强力买家恐怕不好使,那大学肯定就要压成本了,另一个经济学原理,就是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既然大学作为科研人员劳动力的买家,必然是鼓励竞争,刺激供应,价格才能降下来,才有机会把成本压在10%里面。
这就是为啥明明是只有几个位置可以升,却要招一大批人进来竞争的缘故了。
免责声明一下:我并非学术圈的,没有亲自去调查,欢迎验证,我猜错的话,不要怪我。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你哪个学校的,这么狂? 真历啊 字33 2021-06-13 20:57:22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我有个猜想
🙂我觉得你分析的对。大学菜市场了,买卖自由吗? 3 夜如何其 字0 2021-06-12 08:41:15
😄目前不够自由 2 懒厨 字69 2021-06-12 10:12:29
😜快接近真相了 7 普鲁托 字589 2021-06-12 10:36:03
🙂是的,公开了就是降低信息费用 4 懒厨 字39 2021-06-12 10: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