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怕富不怕穷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7 🌺363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儒门道学 -- 有补充

个人感觉:这些论证都是生活常识。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至今没读过多少道德经,也没读过多少庄子,所以我理解老子很奇怪的,实际上是心学角度论证。但我也没读过多少王阳明,只能说是瞎想了。

或者说完全是魔改。

万物一体之仁。大家出自同一本体,地位平等。所谓高低,出自分别。是由意之动,也就是意向带来的。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在意向出发之前,心包万物,理念成知,如何说得善恶?

实际上这里的心,是超验主体(transcendental ego/先验自我)。

在理学那里,心和天其实是一回事。天即理也。天理、天道本质上是等价物。

进而,所谓「本原论」的道生万物,实际上是超验主体为现实世界提供基础。

也即认识、本体、本原,三者是一回事。本原发展出本体,本体发展出认识。

认识和本体是一体,本体和本原是一体。认识本体是共相,具体实在是殊相。

好了不说这些,超验主体自然是非善非恶、亦善亦恶的,这是为什么呢?

上面说过,善恶是意向,没对象怎么说?所有可能都在一起,能分开说?

而我们所说的人心/天性善恶,是出自天(超验主体)的人类(生物学本体)、个体(生物/心理学本体),或者群体(生态/社会学本体),不是天(超验主体)自身的善恶。

简单地说就是本性如何,是从天发展出来,而不是天本身的善恶。

道学最大的问题是,道体的善恶,决定了人的善恶。为了教化也必须规定。

这实际上也是先秦的思路,天的善恶,决定了人的善恶。进而产生了混淆。

因为除了自然主义,更大的问题是,不管是哪个主体,都可以称之为天理。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过程。首先是天,接着是人,而后是性,最后定于潜能。

实际上这四者不仅都可以称之为天理、道理,而且都可以称之为「天性」。

因为它们都是都是天所赋予的。天命谓之性。天命,天地万物自然的法则。

但直到思孟才足够明确。性命,天理在人身上的表现。并将潜能定于一极。

但是道学受外来影响后,反而变成了告子这类命题的深化。先秦已经解决,后世反而还停留在还在心意(无上秘要)情动(道德义渊)上做文章,实在无话可说。

其实慧立偷换概念,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之前的逻辑预设已经导致不能继续发展了。这在道学里也非常典型,只要变成辩证的游戏,那么善恶必然同一:善恶无二。而且还混淆主体:一切众生有识之初,未有善恶(海空经)。

不过国人不可能一直在坑里。唐前期司马承祯就又回到这个思路:能知善自由己,则恶不可为(道体论)。把道体的善恶,变成个体的善恶和选择。但这还是在性上面做文章。

再到唐末五代:理实虚无,以明善恶。虽然道无善恶,但是能使人分辨,进而可以选择为善:导末归本(道德真经广圣义)。

接下来就是理学的事情了。物感心动、血气心知、天理人欲(乐记),进而天理是善,人欲是恶。结合孟子,所善所不善,势也。是弗思、放其、陷溺(孟子)。

再后来心学的深化就不用讲了,也就是明确为最上面的意向。只是依然有所混淆。心即是超验主体,也是心理学本体。当然,此时已无人认为是生理学本体。

这后面都没道学什么事情了……可见外来思维的可怕。

---

虽然上文理解的基础是后来的道学和理学,而不是原初意义上的道学。

有时候道理和意识也是等价物,不过这也是外来思想传入后的混淆。比如去掉五感的识,释家是意,道家既有意、也有理。这结果就是多种本体的混淆,意主要是心理学本体,而理主要是超验主体中关于意向对象的基本逻辑(意向对象的本体)。就意向对象而言,前者多包含后者。就超验主体而言,后者大于前者。在意向方面,后世的道学和儒学是一致的,近似物感心动。而且这里意向对象的本体和超验主体的混淆也是可能的。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充 -- 补充帖

「天」、「道」代表根本意义上的超越性存在,和上帝是同等概念(本来就是从上帝变成的天)。不能简单局限于这里的理解。因为讨论天命的时候显然还会讨论很多价值问题。而上面有混同为意向性知识的可能。

为了说明下面这句话把这点给忘记了。下面就是上面这篇的来源。

万物一体,本迹降生。义成有待,物感心动。

两段来自儒家,两段来自道家。实际上两家都有。自己组合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