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温故而知新:到底啥样叫社会主义? -- 给我打钱87405

共:💬48 🌺126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温故而知新(3.2)到底啥样叫社会主义?

续上一贴……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如下决定:一是减少行政层次,取消大区一级的政府职能,将大行政区人民政府一律改为行政委员会,作为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各该地区进行领导与监督地方政府的机关。二是调整省区建制,加强省、市级人民政府的组织,加重省、市级领导的责任。三是加强中央人民政府机构,增设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高等教育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四个部门。这是适应即将开始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新增设的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由高岗任主席,邓子恢任副主席,陈云等15人为委员。为切实加强计划工作,保证国家计划的执行,1953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关于建立计划机构的通知》,要求中央一级各国民经济部门和文教部门,必须迅速加强计划工作,其有关计划业务,应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综合编制各行业长期和年度计划,并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积极推动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壮大,保证各社会经济成分逐步按比例发展。

由于 国家正在进入工业化建设时期,各方面的工作都要求中央的领导更加集中。但实际情况是,党中央的负责同志过少,工作却十分繁重;另外,党中央的办事机构也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从1952年下半年起,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各中央局的书记抽调回中央,以加强中央的领导,同时加强中央现有各部、委、办的组织及其工作。

……

中央历来重视正确 地组织党的干部力量来完成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毛泽东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后,党就预见到工业干部、特别是领导骨干必须早一步准备,以便原来不熟悉或者根本不懂得工业的干部,能够在计划经济建设开始以前有一二年的时间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学习,才能与工业化建设密切配合起来。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到来,中共中央在1951年10月便决定抽调3000名县处级和县处级以上的干部到国营工业部门工作。1952年下半年,中央先后三次从地方抽调5000多名干部到中央各部门工作。

……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中共中央于1953年9月召开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会议着重研究了干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认为必须为苏联援助的新建、改建与扩建的100多个重点项目的厂矿企业,配备足够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干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鲜明地提出,必须如同战争时期选派大批干部到军队中去一样,下决心抽调大批地委级以上的优秀干部到工业战线上去,派他们去掌握新建和改建的工厂和矿山,把他们锻炼成为工业建设方面胜任的领导骨干。除解决领导骨干外,还要根据统一调整、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对厂矿企业十分缺乏的大量管理干部给予合理的解决。另外,还要解决今后五年内所需要20万技术干部的问题,必须以最大努力和最快速度从工人和知识分子中大量培养新的技术人才。

……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2年至1954年三年中,全国抽调到工业部门工作的干部共有16万多名,其中为苏联援助的重点厂矿选调的领导干部就有3000多名。

……

这一时期,工业化建设带动了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工业战线以外的其它部门也迫切需要配备相当数量的干部……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大量培养和提拔工农干部,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和业务水平,特别使文化水平较低的干部逐步提高到相当于高小以至初中毕业程度,以便有效地学习政治理论,掌握业务知识,把他们培养成为各项建设事业的骨干。

……

总的来说……中央和地方党的组织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经过统一调整、重点配备、大胆提拔、加快培养等一系列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上满足了我国工业化建设初期对各方面干部的迫切需要,为顺利完成“一五”计划建设任务提供了组织上的重要保证。

关于“我们要干什么”,就摘录到这里。下一节,主要摘录“我们要小心什么”相关内容。

中场休息时,我给大家讲个笑话,是真事。有那么一回,我也是嘴欠,去问一位老哥——这位老哥比我要大上几岁,50出头了——“老哥,你说,这党中央天天都忙啥呢?”老哥一脸正义的答道:“忙个屁!你没听大伙怎么说的吗?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他们就忙个嘴。”我就很不识相的跟这位老哥“杠”上了:“依你这么说,你去跑步的时候,那不也是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么?你肩膀上扛的脑袋上的两片嘴皮子一碰,你两条腿就又酸又痛,你这个嘴皮子在这种情况下还催着你的两条腿赶紧的跑,我也没见着你批判你的嘴皮子啊。”大伙猜,后来发生了什么?还能发生啥,就此绝交了呗。

1953年是我国由恢复经济到进行计划经济建设的第一年,全国经济情况基本是稳定的……但另一方面,经济工作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是在修正税制方面出现偏差。鉴于几年来社会经济不断改组,经营方式和流通环节发生变化,国家税收有下降趋势,中财委对1950年税法进行了若干修正,经政务院批准于1953年1月1日开始施行。由于没有充分估计到税制的变动将牵涉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税制有些条文修改得不适当,主要是变更纳税环节,将批发营业税移到工厂缴纳,实际上对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加收一道税,而私营大批发商却不纳税,在宣传上则不适当地强调“公私一律平等纳税”的口号,在新税制公布后很短的时间里,引起物价波动、思想混乱现象。各地纷纷向中央反映,毛泽东就此事进行查究并提出批评。

另外,由于缺乏经验,对我国现有国力和经济建设可能达到的规模了解不够,中财委在编制1953年国家预算时,为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基本建设投资,不适当地把上年结余的30亿元列国家预算收入,使预算收入的底子铺大了,发生预算支出膨胀现象。由于预算收支一开始就失去平衡,当年8月即出现21亿元赤字,银行信贷资金紧张,商业部门不得不压缩库存,影响了正常的商品流通。同时,后备力量留少了,也不足以应付意外之外的需要,使国民经济发展发生了一定的困难。

中央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在1953年夏季召开的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着重检查了前一时期在税收、商业、财政、银行工作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8月11日,周恩来在全国财经会议上作结论报告,深刻总结了经济建设工作的经济教训,提出应极大地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发展生产,保证需要,提高计划性,防止盲目性。要求在生产实际基础上,区别轻重缓急,逐步解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二)重点建设,稳步前进。要求一切计划必须建立在可靠 的基础上,国家财力必须集中使用在建设的主要方面,提倡节约,反对百废俱兴;必须有足够的后备力量,以保证有决定意义的基本建设的完成,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需要。(三)既要加强集中统一,又要发挥地方与群众的积极性。在原则上,集中统一必须加强,但这并不取消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尤其不应妨碍而应发扬群众搞好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必须加强和服从党的统一领导,各级党委必须抓紧政府工作,尤其是财经工作,党的部分组织必须统一服从中央,以减少或避免可能发生的错误。(五)为了减少盲目性和少犯错误,必须向一切有经验和知识的人们学习。

9月14日,陈云在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作报告,着重分析了财政工作中的缺点、错误问题。他指出,修正税制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公私一律平等纳税”的说法,从表面上看是公平的,但因国营商业的全部利润要上缴国家,还要承担着维持生产、稳定市场的责任,实际上对国营商业是不公平的。问题发生后,中央采取补救措施,对私营大批发商恢复一道税,给予一定限制。关于商业工作中的问题,主要是对市场需要量估计不足,对物资积压估计太高,一度采取“泻肚子”措施,减少加工订货,减少对国营工厂产品的收购,导致市场出现脱销现象。在财政预算方面,主要是列支去年节余的数额没有那么多,产生预备费不够用等问题。

针对财经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中央在1953年下半年采取紧急措施,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所有这些措施,都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很快扭转了经济工作的被动局面。

……

1954年国家财政预算的编制,坚持了“收入打足,支出打紧,留有余地”的方针,避免了收入科目的虚假性。当年国家预算执行的结果,不仅没有动用上年的结合,而且收支相抵,结合16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五年来财政工作日子最好过的一年。1954年,我国长江中游、淮河流域和华北平原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在抗洪抢险、战胜严重自然灾害的困难条件下,各项建设事业仍较好地完成了国家计划。1955年,我国工业因上年农业歉收而受到影响,但经过努力,基本建设任务完成了计划的94%。

……

整个来说,“一五”计划头三年工业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1953年12月26日,鞍山钢铁公司新建的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七号炼铁炉三大工程举行开工生产典礼。这是新中国重工业 建设中首批竣工投入生产的重要工程,大大加强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钢铁基地建设,为全国钢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55年,基本建设投资已经完成五年计划投资总额的51%;计划要求五年内建成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455个,已有253个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有106年正式施工,已经投产的29个;工业增长 速度三年平均为17.4%,高于计划要求年平均14.7%的水平。许多新建工业企业或工业生产单位采用了苏联先进的技术装备,如机械工业中的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电力工业中已建成的富拉尔基热电站、抚顺火电站、丰满水电站,以及新建的煤矿矿井等。

这些新的工业企业陆续投入生产后,工业 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从1952年到1955年,现代 工业在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26.7%到33.6%,全国工业(包括手工业)中生产资料生产所占比重比35.6%上升到42.5%。尤其是机械制造工业 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40个制造系统,能制造1900多种比较重要的产品,在数量上能满足国内建设的一半需要。国家已经能够生产火车机车、大型机床、电机、现代采煤机械、地质钻探机械等大型设备,并试制成功初教5教练机。“一五”计划规定我国发电量平均每年增长17%,而1953年至1955年,实际发电量平均每年增长17%,而1953年至1955年,实际发电量平均每年增长19%,使我国成为同期世界上电力增长最快的国家。交通运输方面,第一座横跨长江天堑的武汉长江大桥已正式动工兴建,全长2255公里的康藏公路建成通车,兰新铁路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到1955年底,全国公路建设已经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的任务。

……“一五”计划实施的情况表明,经济建设要继续高速发展,面临的困难还是相当大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农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发展的需要……1953年、1954年农业生产因受灾而歉收,致使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由1953年的30.3%下降到1954年的16.3%,1955年再降至5.6%,这说明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业 生产增长的快慢。

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工业产品的生产,也赶不上工业建设发展的需要……这种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是靠短期突击所能解决的……

上面这段就有一处,我“鸡蛋里挑个骨头”,税制调整和预算那块,党史的意思是自己工作失误了,我怎么就觉得是有“高手”在背后捣鬼呢?不过党史的说法其实也没有错,甭管是你自己业务不精,还是说你作为一个学生被别有用心的老师带到沟里去了,反正都 要交学费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