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简单介绍下帕雷托的剩余物和衍生物的社会学理论 -- 大眼

共:💬61 🌺11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以前说过,我给价值定的范畴太大

不只是非对错,更多是原初意义上的“是”。最早用孟子的善,中间用方向,后来用沃格林的启明性,最后还是换回方向和价值了。

这种价值既可以指单一的价值判断,也可以指整体的世界观。既可以指未明的先验基础,也可以指具体的经验综合。

这里“逻辑-经验”和“情感”的分野,大致等同于我说的对象逻辑(意向–事实–实然–预设)和非对象逻辑(方向–价值–应然–前提)的分野。

区别只是通过逻辑分析可以逐渐排除“情感”的背后的事实基础,最后只剩下一个漂浮的情感……也就是价值。

这点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对一个具体的陈述展开无穷的分析。一方面,要无穷追溯前提预设,明确背景。一方面要无限发展方向意向,具体情境。梳理清楚后,再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举个之前常说的例子。喜欢吃东西。背后的前提预设是文化和感官。而文化背后有无数事实,可能包含感官,反之亦然。比如喜欢吃大葱抹酱一方面是地域传统,一方面是好吃。地域传统可能是由于好吃层累形成的,好吃也可能是地域传统影响的结果。具体形成可以是区域性特产、加工手法、文化传播、营养平衡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好吃则可以是刺激生理,感觉特殊,符合饮食习惯诸如此类。我们可以看出来这里的描述依然不够清晰,可以继续追溯。而且有些事实本质上是价值,反之亦然。比如习惯的形成除了地域传统,还包括实际尝试后,无数次进食的感觉积累,也包括无数次大脑的经验判断……

总之,最终可以达到一个点,这个点要么和具体的事实无关,要么就是非常特殊的,不具有普遍性的事实(即个人的特殊意义)。进而我们可以判断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

简单地说,就是“变为生成意义的序列,分析其中的具体位置和成分”。

帕累托的想法类似,但是他的规定就决定了情感是无法被分析的,陷入还原之后,也很难给出什么解决办法。其实还原是不重要的,关键是找出更高层次的价值,达成共识,成为实践。

以吃的问题为例,既然知道了问题在于文化或者感官,从这个方向(价值)出发,决定意向(具体事实)即可。比如用同一个地区的特产,或者类似感觉的好吃。实际上是不需要再往前追溯的,除非做科学研究。

说这么多,无非是精致化的汉语常识……大家其实都懂的。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原初的“是”是干什么用的,那是确立世界(经验)边界用的。

补充

这种分析方法中的“价值”,实际上是“事实化”的价值。这里会牵扯到价值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可以看这个帖子里孟子善的说明……

  

  我们先看孟子的表述,是「皆有」、「可以为」、「端」,这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尚未发展的时候,这些可能全部存在,而且是内蕴于自身的。随着意义的生成也就是事情的一步步发展,逐渐体现的。

  原子可以裂变、裂变会产生能量、能量会造成伤害、伤害可以投放、投放可以打击、打击可以威慑、威慑可以结束战争。

  于是就有了「原子弹是结束战争用的」。

  当我们了解到这种可能,并且可以把握的时候,「更高一层的价值」会指引我们做出最好的结果,尽力做出最好的结果,符合这种价值。这就是「善」。

  尽管事实上是由每个阶段的价值(好坏)来实现的,但根本来说,是这种「向善潜能」的具体展现。善(好)贯彻了所有环节,是一以贯之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潜能,所以是本善。

价值可以抽象到最基本的好坏,但就具体情境而言,显然是有无数种情况,也不只是好坏可以形容的。所以在不同的阶段可能有不同的指代……但本质上仍是价值。比如所谓启明性就更强调原初经验、启发意义和生存秩序等等。就像哲学家眼里的惊奇。

一句话,是用一个词语统摄一系列相关实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