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说说我知道的关于包产到户的一个小故事 -- Swell
大概能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包产到户导致各自为政,农田水利工程荒废,农用机械低效使用甚至荒废。所以包产到户其实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倒退。第二,包产到户后的八十年代的确农业增产,但真正原因是化肥和良种,包产到户不造成增产。
这些观点单拿出来都有道理,但这些批评包产到户的声音还是错了。错的原因是背离了唯物辩证法。这些批评者没有做到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分析,没有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首先说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因素:人口。五十年代,中国人口达到6亿,其中5亿多是农民。包产到户开始的1979年,中国人口9亿7千万,其中农村人口8亿多。而现在总人口14.1亿,农村人口回到了5亿,而且平均年龄老多了。我想说的是,在中国历史上,人多地少经常出现,在近现代史,更是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常态。1979年的中国农村,其实存在大量隐性失业,除了一年中有那么几天人手紧张,绝大部分时间劳力过剩。这种情况下,先进生产方式所能带来的好处,大部被充沛的劳力所抵消。中国传统的人力精耕细作仍然大行其道,只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东北黑土地上的国营农场等少数场合例外。当时的农业主要矛盾不是生产方式。我至今没有看到批评包产到户的人提到人口因素,这就是脱离实际了。
再说当时农民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要吃饱穿暖。不知年轻人是否知道工农业剪刀差。为了发展工业,我国没有原始积累,只能向农业、向农民要。七十年代末的大多数农民,完全没有过上能放开吃粮的生活。再看当时人民公社的工分制度,首先是农民出勤后是否卖力和收入并无直接联系,然后如果大丰收和农民收入也没有直接联系。包产到户,我的一个不成熟的理解是国家终于向农民有限让利。当时有句很著名的口号:“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从今日眼光看这句口号简直在反映农民受盘剥之重,但在当年已经是对农民积极性的鼓励。农民终于可以凭借勤劳和优良农事技艺获得更高一些的所得。说到化肥和良种,是包产到户后的农民使用化肥良种的积极性高,还是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对此积极性高?这,就是包产到户的意义。
综上,包产到户并非完美,但大致顺应当时的情况,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有积极作用。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我们那没熊,不产香蕉 审度 字33 2022-01-14 23:44:38
🙂支农不完全是"支农" 8 等明天 字657 2022-01-14 19:30:55
🙂要我说还有现代化和工业化思维模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 真离 字214 2022-02-22 22:32:39
🙂批评包产到户的理由
🙂包产到户带来的人民公社的解体以及乡镇政府的建立 5 阴霾信仰 字138 2022-02-22 22:04:35
🙂问题要区分一下 11 审度 字2200 2022-01-14 19:45:45
🙂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4 qq97 字836 2022-01-15 07:14:07
🙂土地是口肥肉,崖口村的集体土地一直被征收盯着。 1 自由呼吸F0 字0 2022-01-21 06: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