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说说我知道的关于包产到户的一个小故事 -- Swell

共:💬181 🌺785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说说我知道的关于包产到户的一个小故事

    我是78年出生的,所以没有经历文革,包产到户那些事情。有一个故事是听我妈说的,很久之前了,拿出来分享一下。

    她在中学当老师,给我讲过去每年最头疼的就是“支农”活动。就是春秋的时候组织学生去农村帮助抢种抢收。 当年的学生远没有现在金贵,但是带着几百个半大小子离开学校,放到农村的广阔天地里也足够头疼的了。跑没影了怎么办?学生趁机打架怎么办(很平常的事情)?每年都得做好组织,给学生分组,谁盯着谁,班干部积极分子怎么分配等等。头疼的很。

    一搞包产到户,本来学校也没什么反应,跟自己无关嘛,还是按部就班的组织学生准备去“支农”,结果人家生产大队直接告诉学校,不用来了。所以她也很感慨:年年农村都说多需要学生去支援,活多的干不完。还是同样的地方,一包产活就干的完了,谁也不用了。

    我的理解是,手工农业是一个需要很多经验,非常细致的工作。一帮半大小子去帮忙很大程度是帮倒忙。为什么还需要?因为没人需要最最后的产出负责,免费劳力不用白不用。等到包产了,产出的粮食和自己相关了(相当于收益分成),免费但是影响收益的事情当然不能让你做了。

    就像让我在商店卖货,卖多卖少和我工资没关系,有个人说可以帮我看一下柜台那当然好了。如果说1%的卖货收益给我,那找一个不会卖的人帮我,我也不干。

    通宝推:不远攸高,
    • 家园 2006年小岗村重新成立合作社

      历史开了个玩笑

    • 家园 支农,学工,学军,对农工军都是负担,对学生才是学习。
    • 家园 我们那没熊,不产香蕉

      所以就只有猴子摘玉米。

    • 家园 支农不完全是"支农"

      还有教育学生的意义。以前的单位,都有配合学校支持学生社会实践/职业实践的社会义务,还会牺牲一部分人力、物力和资金来支持。现在的民苦企业一一国企也一样,根本不欢迎学生实践。学校也放弃了组织,让学生自己去想法子。我碰到一些熟人,一般都会问:真的需要来吗?要不你自己写一个实践证明我盖个章?

      现在都抱怨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经验,但社会自己有没责任呢?

      企业里的培训也一样,老的师傅带教传统基本丧失,很多单位只招有经验的员工,招收应届生已经成了社会责任。

      通宝推:自由呼吸F0,
      • 家园 要我说还有现代化和工业化思维模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些城市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做?那么做?为什么看医生喝热水?刷牙?

        这种卫生习惯的现代化过程也是可贵的。多少农村孩子因为羡慕知青的做法而进步发展了?

    • 家园 批评包产到户的理由

      大概能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包产到户导致各自为政,农田水利工程荒废,农用机械低效使用甚至荒废。所以包产到户其实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倒退。第二,包产到户后的八十年代的确农业增产,但真正原因是化肥和良种,包产到户不造成增产。

      这些观点单拿出来都有道理,但这些批评包产到户的声音还是错了。错的原因是背离了唯物辩证法。这些批评者没有做到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分析,没有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首先说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因素:人口。五十年代,中国人口达到6亿,其中5亿多是农民。包产到户开始的1979年,中国人口9亿7千万,其中农村人口8亿多。而现在总人口14.1亿,农村人口回到了5亿,而且平均年龄老多了。我想说的是,在中国历史上,人多地少经常出现,在近现代史,更是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常态。1979年的中国农村,其实存在大量隐性失业,除了一年中有那么几天人手紧张,绝大部分时间劳力过剩。这种情况下,先进生产方式所能带来的好处,大部被充沛的劳力所抵消。中国传统的人力精耕细作仍然大行其道,只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东北黑土地上的国营农场等少数场合例外。当时的农业主要矛盾不是生产方式。我至今没有看到批评包产到户的人提到人口因素,这就是脱离实际了。

      再说当时农民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要吃饱穿暖。不知年轻人是否知道工农业剪刀差。为了发展工业,我国没有原始积累,只能向农业、向农民要。七十年代末的大多数农民,完全没有过上能放开吃粮的生活。再看当时人民公社的工分制度,首先是农民出勤后是否卖力和收入并无直接联系,然后如果大丰收和农民收入也没有直接联系。包产到户,我的一个不成熟的理解是国家终于向农民有限让利。当时有句很著名的口号:“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从今日眼光看这句口号简直在反映农民受盘剥之重,但在当年已经是对农民积极性的鼓励。农民终于可以凭借勤劳和优良农事技艺获得更高一些的所得。说到化肥和良种,是包产到户后的农民使用化肥良种的积极性高,还是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对此积极性高?这,就是包产到户的意义。

      综上,包产到户并非完美,但大致顺应当时的情况,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有积极作用。

      通宝推:假日归客,
      • 家园 包产到户带来的人民公社的解体以及乡镇政府的建立

        使得农民的负担在90年代远远超过了公社时期。

        包产到户这个政策真是朝三暮四改为了朝四暮一的典范。

      • 家园 问题要区分一下

        一个,包产到户有没有积极意义。另一个,包产到户是否导致农村经济建设能力下降。这两个问题,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我们不把领导层想成一群猪的话,就会发现,知青进城,个体户,特区建设,承包制,包产到户,是一套组合拳。也就是说,经济建设的重点,已然由农村,转向城镇,由农业,转向工业,由集体化,转向集体和私有共存。也就是说,经过三十年的基础建设,已经有能力不靠农业利润来支撑工业建设了,已经有能力把集中力量办大事,进步到可以遍地搞(轻)工业了。那么,农村经济建设能力减弱,对国家影响不严重,而释放出来的农村劳力,正好可以作为工商业的劳动力。这个就是假日归客河友一直说的改开的好处。

        对于包产到户后吃饱饭,就个问题大家并没有争议。有争议的是包产到户这个措施本身,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能力的发展?认为促进的,理由不多,基本上就是“农民们集体是出工不出力,分给自己就勤快了”,这个理由十分单薄且经不起推敲,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

        也就是说,把解散农村集体,放在会面工业化的背景下,放在发展私人工商业的背景下看,包产到户,无非就是一个配套工程,由以农养工转向以工养农。这里是否以公养私则是另一个争议点,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农村提留问题则又是另一个争议点。

        这里提一下我跟假日归客河友的争议:假日归客河友一直提的改开后各种各样的好,我不反对。我只是认为改开的好,不能说明改开前不好。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农村包产到户,并不否认有好处,但是落实到农村经济建设能力,落实到是否由公转私导致粮食产量大增,我是持否定意见。

        不能一好就什么都得好,一不好就什么都得不好。总结,扬弃,就是要继续发扬好的,改进不够好的,而不能是猴子摘玉米,摘一个扔一个,摘一个扔一个,摘一个扔一个,再摘再扔,永远摘永远扔。

        通宝推:不如安静,
        • 家园 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那么,农村经济建设能力减弱,对国家影响不严重,而释放出来的农村劳力,正好可以作为工商业的劳动力

          农业生产的效率远远低于工商业的生产效率,这是客观规律,因此农业生产力转化为工商业生产力,不管是国家,还是农民个人,这个驱动力是极为强烈的,问题是要有足够发展的工业体系来承接。

          现在的问题是,工业化发展的程度可以承接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生产力转移,这个转移过程需要以摧毁农业集体经济体制为代价吗?农业集体经济体制会阻碍这个转移过程吗?在这个转移过程中,摧毁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对相关各方,城市,农村,工厂,企业,农民个体,的影响是什么?

          这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 家园 土地是口肥肉,崖口村的集体土地一直被征收盯着。
          • 家园 就是要解开村队一体这个节

            承包前前农村实行村队一体这个政权形式。其实根本不存在村,而是县和公社都还是正常的政府,但是下面就是生产大队管生产队,生产队管生产小队,你生在哪个生产队就一辈子是哪个生产队的人。一般情况下,除了妇女出嫁,读大中专,在部队提干,被工厂招工才会离开原来的生产队。妇女出嫁一般换汤不换药,后三者是小概率事件。而同期的城市,大部分人所在的居委会或街道和工作单位并不在一起。

            所以我认为解放初期农民在相对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农业互助组,合作社是比较合理的形式,后来的人民公社管得太死了。实际上互助组,合作社在不仅现在中国又出现了,别的国家包括西方国家也一直都有。

            通宝推:响水湾,
            • 家园 能否详细说说

              人一直在一个生产队有什么问题?

              如果跟生产队长关系不好就总也翻不了身?

              好像跟城市里人总在一个单位差不多意思。

              • 家园 差太多了,农村和城市本身就有巨大差距

                你一定听说过地主家的傻儿子能娶漂亮老婆,城市户口家庭的傻儿子也能娶到漂亮的农村姑娘,你可以想象这中间有多大差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