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佩婆窜台,男性气概与上党之围 -- 达闻奇

共:💬202 🌺1189 🌵2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人口密度宿命论

赞视角,好帖。虽然多数观点都不是新的,但汇集到一起系统的总结理顺思路,还是绝无仅有的。

大概是“躺平”,996这些触及了“卷”这个话题,这两年一直在思考这个事,东亚民族基体上不论海内海外,确实有个很强烈的卷性,或者说是个实际上的核心竞争力,只不过以前没有人正视过。 现在提拔到整个社会与文明的层次上,而且从整个东亚文明的范围内去审视,有助于排除无关因素看清其内在联系,对理解其前世今生与未来就很有帮助了。换句话说,任何思考关于东亚文化圈的东亚各民族的历史问题与今天未来的话题,都不应该忽略这个卷的因素。

我目前的思路归结认为卷的来源是人口密度的直接结果,而且是长期历史下的文明产物。当然量化密度类似量化卷的概念一样,都是相对与同历史阶段地球上其他地区与文明而言,并不是一个绝对值。其目的在可以比较直观的理解文明之间不同走向与通过历史形成的特点。思考这些问题并不总是因为宏观叙事的需要,很多与个体的生活生态也很有帮助。 比如对于移居海外这个事,虽然很欣赏很多西方的生活态度与逻辑思路,但是不考虑自身来源的文化基因与根深蒂固的卷的特点,仍然会走上歧路而不自知带来各种困扰与彷徨。 这种根深蒂固甚至不仅限于第一代移民,在完全土生土长的二代三代移民身上仍然可以遇到而不自知。说通俗一点经常就是,你一旦躺平还有什么其他核心竞争力呢?许多亚裔父母内心深处其实都有这个阴影。这里不是说亚裔人种除了卷之外没有其他竞争力,而是说文化传承是一种习惯一种生命力指向,更是人生哲学,你文化中缺乏或者没有现成的其他路径可循,是不是会出现所谓的路径依赖问题。

人口密度带来的好处是沟通效率与组织效率,坏处是竞争激烈与内在天生的不稳性。 理解东亚文明的许多内在属性与社会特点都可以从人口密度上找到痕迹。 虽然一直有各种地理环境特殊论与气候周期论,同时密度相近的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文明也不同于东亚文明等其他思路,但这些都有各自的从不连续时间点到间歇其他文明互动的影响因素,缺乏长期的一致性与稳定的作用力度,不如人口密度稳定高于其他文明这个因素从时间到深度上起的作用大。

人口密度的一直直接来源是热量来源,在农耕历史中,东亚的大米单位亩产可以养活远高与小麦等其他谷物的人口,简介结果就是单位地理面积里人口的增速导致了对提高密度的需要,否则这个密度是受限于热量更给的,到了一定上限就会发生战争消减人口。 解决了这个吃饱问题的大前提下,其他困难都可以不通过你死我活来解决,比如社会结构设计,层级制度,文化构建,礼仪文明等,这些是自古以来我们都熟悉的支持一个文明的属性的来源。换句话说,就是在高密度的条件下解决人与人之间“短兵相接”的自然不稳定,并同时开发高密度下的优势。 所有东亚文化都可以找到与高密度相关的痕迹,而且东亚人群的sterotype比如以前有关“羊”与“狼”之论其实也是这样,我有饭吃为什么要去做狼,有一顿没一顿的捕猎文明自然要善于做狼,长期作用下不但文化连人的性格都被规范而表现的好似天生如此一般。

当然工业化之后的今天已经不能从人口密度本身去寻找什么对未来的指导意义了。 社会达尔文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竞争是永恒的主题,人类的总量也远远超越历史上依赖热量维持的水平,现代人类的你死我活也不再是单纯的农民之间的争夺口粮热量的直观,虽然德国农民被宣传向东方扩展生存空间被理解为类似美国早年开发大西部一样的动机,但实际上早已被大资本绑架而成为开拓市场增加利润率的血肉首付。 因为今天的社会结构与组织复杂度远不是历史上能比的。

但是人口密度在今天的世界上仍然有其鲜明的特征与优劣势。 没有密度就没有东亚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脱颖而出,也不会有中国制造的辉煌。但同时密度的劣势也带来日本的上限与今天中国工业对扩张的迫切需求。 不论多少人推崇十亿级别工业圈碾压一亿级别或千万级别等逻辑,不能不考虑密度这个因素,没有空间的结果是自然资源的限制,是大范围内沟通上的低能与运输与组织上面的不适应,因为在高密度条件你从来没有这种需要。 密度为基础的发展是有天花板的,而以空间为基础的发展虽然难度很大但天花板是整个地球。 工业党与帝国论们当然是最早意识到这个天花板存在的一部分人,所以战狼与流浪地球等都出现了,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说变就变的事,这是一个这个文明体系的转型话题。

相对比的是另一个同时意识到这个转型的艰巨与不确定,随之而来的是在人口政策上的躺平,采纳城镇化等有效的短期内提高整个社会生活水平这个路径,通过减少人口总量并相应提高低密度下的空间得到生活质量与文明生态的提高。 这当然是一个双刃剑,但是历史给的选择并不多,因为历史是有窗口的。 个体IQ的突变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群体IQ做辅助是无法带来整体社会认知的突变的。 而大范围群体IQ的跃升是受一个社会本身历史与文明发展阶段限制的。一个做题家目之所及自然是个体机遇的出口,做题家做到了部级也脱不开自身成长时期的烙印,除了在高密度下有着成功经验的卷,凭空开发出其他狠心竞争力谈何容易。

如果对比去看昂撒的路径,权用这个时髦指代,不去考虑工业革命这个更遥远的突变,只看对当代世界生态冲击更直接的二战后的变化。 全球化的出现解决了二战前所有工业国因为原材料与市场对殖民地的需求,一个世界警察独大的环境里所有圈内国家可以自由交换市场到原料,资本主义寡头之间的血肉磨坊到此告一段落。 当然全球化的最原始动机是为了针对华约集团,但同时也解决了列强内部的根本矛盾。公平的说,华约与前苏的崛起不正是因为帝国主义寡头之间的矛盾激化到给全世界带来一战二战这样的灾难才出现的么。 虽然结果我们都看到是全球化战胜了华约,但是资本主义自身在市场与原材料瓜分上的矛盾并不会因为全球化失去华约而撤销就自然消失。 尤其尝到全球化甜头的东亚各国其整个近代经济起飞几乎完整的随着全球化而来,也可以说全球化是最大限度发挥了东亚文明优势的一种全球生态。 打个比方的话,抢食世界的优等生狼在狮子一统江湖里的生存法则不敌于羊的生存法则。人口密度在全球化时代把优势发展到了极限。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一是密度优势发展遇到了天花板,二是华约早已烟消云散,全球化失去了存在的广泛民意基础,仍然津津乐道的目前看起来只剩下金融寡头与顶端资本们了,不知今夕是何年颇有点晚清八旗老少爷们的样子 😁。未来走势如何,这恐怕是个千年未遇的题目,不过聊以自慰的是,东亚文明的群体IQ经过近代的高速追赶,目前在整体上已经处于不落后于西方文明的同一个台阶上,这里不仅仅是指科技IQ,论文数量这种卷的总量,最重要的是对历史文明与社会的思考上。

通宝推:外俗内正,陈王奋起,燕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