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未老的奋斗者必须反对和反抗一尊 -- 拜吨

共:💬510 🌺2706 🌵29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您过誉了,不敢当“指教”二字,只是个人的一点见解而已。

我个人的观感是,这种倾向在八九前后到一个高峰,之后潜伏了一段时间 ,到08~15年前后达到了另外一个高峰,这几部戏的热播就反映了这一点。

但由于距离当时的普通人生活实在太远而缺少了点说服力,比如潜伏中唯一我觉得可以挑剔的点就是余则成的思想转变似乎过于轻快了。而这几部戏里最像老主旋律人物——翠平,在片中——至少是在一开始——显得格格不入,视角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在建国后的大多数时间,我们看到的主旋律其实都在非常自豪地表现『土』

我能明白您的意思。

我个人认为,改开以来,文艺创作的高峰时期和巅峰时期应该是在胡赵执政的前期和江长者、胡中宗执政的后期,今天还有人称之为“文艺创作最好的岁月”(当然,这话说的有些过了)。尤其是胡中宗时代的后五年是能够感受到一种政治空气的“宽松”和“新鲜”,如您所说的“08年--15年前后”,或许换成“2007--2013年前后”更符合现实一些。中共17大-----18大的这5年时间,谈不上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是“多姿多彩,多多益善”。😂

我个人是非常非常喜欢看“十七年文学”尤其是文革十年文艺作品的,比如《铁道游击队》《智取虎威山》《李双双》《春满人间》《红色娘子军》等剧作品和“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阶级立场很是明确、人物形象非常生动、文学造诣也很高,可以说它们全方位地向世人展现了一共服务人民的精神宗旨和立足解放的精神目标以及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但是我个人认为,目前来看即使仅就文学价值而言,比起“新时代”的大部分文艺作品,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都不输于它,哪怕是1970年代末期的“伤痕文学”和1980年代的“先锋文学”、“大众文学”以及1990年代初的“新写实文学”,所以没有必要去抬高它。

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XX文学”还是“新时代文学”,它们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治特色。

中国的近代史叙述中遍布雷区,不同的叙述体系大相径庭以至于水火不容,背后反映的是各种势力之间的历史积怨根深蒂固,整个国家就像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碰撞着勉力前行,看着让人心惊胆战,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与前三十年还是与民国的和解都是需要的,我们最终需要能坦然地面对整个中国历史。

如您所说,“无论是与前三十年还是与民国的和解都是需要的,我们最终需要能坦然地面对整个中国历史”。只不过,这样的“和解”在“解放思想”的改开后非常艰难尤其是今天更无可能。因为,无论再怎么“和解”,阶级立场都必须首先明确,而这恰恰是二共、三共所欠缺的(且欠缺力度越来越大)。只有在明确无产阶级为革命主体的阶级立场上,加之以杰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领导智慧和领导心胸方能达到并实现最终的“和解”,而这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因为它需要我们至少几代人的努力和付出。

个人浅见,如有不妥,还请指教,感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