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凹造型 -- 自以为是

共:💬232 🌺1045 🌵25新 💬93 🌺11 🌵6 待认可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三线建了多少厂子,实在太多,

招了多少当地人,也是不小的数。这可是十几年啊!显然156个项目招收的各类人员也不会是小数目,反映了你哪个规律?我实在不理解您那个规律在心目得多处于支配地位。那些人在荒凉的地方搞生产不在少数,否则为什么会跑掉呢?你能说是搞建设的城市化?

困难时期赶回农村的据说有2000万人,这是啥规律?可我观察到的那些有工作的劳动者养了自己没工作的老婆和三四个孩子,依然留下了。显然是那些没工作的或是没技能的,如我祖父祖母都是那时回老家的,因为那时他们在城市生活得靠孩子养,而农村比北京生活容易,他们靠力所能及的劳动养活自己心安理得,所以那时是城市养不起不干活的人,现在北京市也是不要那些退休后的老人,尽管他们有钱能养活自己。

再举个例子,大跃进时我四叔在北京清河镇做工,才20几岁,因舍不得老婆,困难时期回去了;但凭有北京生活工作经历,得知石嘴山能挣大钱,困难时期一过,又跑去了,后因受不了西北那疙瘩的罪终在文革时跑回老家,老死乡下。

想想吧,城里的知青下乡,农村的年轻农民满世界跑,就是一个道理管着:自由与管制。接受管制就不自由,知青总要靠政府,才受管制;可反了的,追求自由,有跑苏联当特工的。我知道一个农村来北京打工的,她妈乘火车来北京找脱离农村的机会,与通车的解放军军人聊得火热,年轻无知竟跟那个复员兵走了,去的地方是山西的农村,后悔不及哟,真是自由惹得祸,终被那个得手的丈夫“管制”了。

折腾来折腾去,都是自然现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