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杨德昌的《独立时代》(1994) -- 翼德

共:💬23 🌺53新 💬10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独立时代》呈现的世间百态

杨德昌并不是首创。还记得《丑陋的中国人》吧,1985年出版,比《独立时代》早9年,杨德昌的创作思想显然源于柏杨书中的“酱缸文化”。杨德昌确实是一个很牛逼的导演,但是并非思想家。

我前贴说过,“《独立时代》的困扰已经被中国的发展证伪”,最近小红书对账事件之后,我想应该很少有人还认为中国不如美国吧,如果中国人真的像柏杨描写的那样“丑陋”“劣根性”,今天的成就又该作何解释?

我前贴还说过,“我们很难看清未来的方向,过于的悲观和过于的乐观可能同样经不起检验”,现在回头看来,《丑陋的中国人》和《独立时代》加上同时代的《河殇》,无非是极度悲观的产物。

其实,《丑陋的中国人》也并非原创,更早还有一本《丑陋的日本人》,1970年代出版,两本书内容差不多,但是命运大不相同,作者高桥敷被日本民众痛骂滚出日本,为了生命安全只好隐居。相比之下,《丑陋的中国人》在海峡两岸大受吹捧,柏杨也是红极一时。

两本书的待遇天上地下,表面上好像比较费解,说穿了也并不古怪。1970年代的日本,经济已经跻身世界第二,普通民众的生活不比西方人差,正是一洗战败阴影心气高涨的时代,一本和大众心理背道而驰拿“丑陋”说事的书,触犯众怒也是理所当然的。同样道理,柏杨走红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当时的中国太穷,人穷志短。

实际上,不合常理的是台湾。当时的台湾,正值经济起飞的四小龙时代,这也是《独立时代》的时代背景,一本自我贬低的书,为什么会大受欢迎呢?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台湾人民虽然富起来了但是普遍心气不高或者说存在某种深层的自卑感(或者换成不自信比较温和),《丑陋的中国人》只是恰好与这种自卑心理不谋而合。

需要追问的是,这种自卑感从何而来?

比较容易想到的答案的是,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改造的台湾,世俗文化比大陆更传统更保守,五四以来受到严厉批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比较多一点。不过问题是,传统文化也不全是糟粕,还有我们上千年领先世界的辉煌历史,这些知识当时的台湾课本上都有,为什么只有糟粕被选择性吸收?

也就是说,很难证明传统文化和自卑感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比如杨德昌访谈里反复提到的独裁,但是只要不是过于的信息茧房,应该知道这样一些事实:台湾和韩国的经济起飞都发生在所谓的独裁政府时期,反而凡是推翻独裁颜色革命成功的国家,直到如今仍然在战争与贫困中挣扎,无一例外。

所以我的看法是,自卑感的根源,在于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具体分析常理可以度之,这里就不展开了。

最后贴一段新闻报道:

2021年11月17日消息,中国台湾作家柏杨遗孀张香华正式向两岸出版商发出声明:“依柏杨生前交代,如今将永远停止发行《丑陋的中国人》”。该本名著将于2024年与两岸原出版社合约到期后,永不再续约,张香华甚至希望两岸出版社自即日起便不再出版此书。她强调,柏杨生前一再交代,当大陆文明已经进步了,就要废除这本书的发行。……张香华认为,当下中国文明要比30年前已经进步,其他的国家都没有像中国的扶贫工作做得那么好,所以,这本书现在就应该停止发行。

.

PS:码完字又有点犹豫要不要发,燕兄和我政治观点不同我是知道的,但是避而不谈又有违我贴杨德昌访谈的初衷,况且写了不发还涉嫌浪费,所以燕兄要是感觉不爽还请海涵,以后我们还是多聊电影少谈国事,毕竟政治远不是生活的全部,每个人都有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更多可以相通的趣味。

.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