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手打资料】启功:《说八股》(一、引言) -- 抱朴仙人

共:💬30 🌺10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手打资料】启功:《说八股》(三、八股文形式的解剖)

一、题目

八股文既以《四书》题为主要内容,以下俱以《四书》题为例。

字数少的题,又称“小题”,多句或全章的题称为“大题”,有一字至一句的,如“战”(论语)、“妻”(孟子)、“是也”(论语)、“匍匐”(孟子)、“少师阳”(论语)、“去其金”(孟子),“节彼南山”(大学引诗经),“子路不说(悦)”(论语),至于五字或再多的,不再举例。有一句的,如前举“节彼南山”、“子路不说”,都是整句,如“战”、“妻”等就是句中摘出的一字了。

还有两句三句以至全章的,全章中有的可分几节,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是一章中分三节。出题为了简单,只写“学而时习一节”,或“学而时习二节”(即至“乐乎”),或写“学而至乐乎”。若写“子日学而全章”,则是自“子曰”至“君子乎”了。

“战”是摘“子之所慎斋战疾”句中的一字,“匍匐”是截去“匍匐往”的“往”字,还有整句中截去半句的,固然都等于儿戏,即使那些一章中取一节或两节的,也已不是孔子、孟子诸人当时的完整意思了。

还有更荒唐的是截搭题,即截去一句的头尾,或前—句的尾搭上后—句的头,或截前一章的尾搭后一章的头,更有隔篇截搭的。举例来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是孟子对齐宣王说的。有人只取“王速出令反”五字,于是考生都作成王快出命令使人造反,成了笑柄。这是上下句的截搭。“异邦人称之亦日君夫人”是《论语•季氏》篇的末句,“阳货欲见孔子”是《阳货》篇的首句。有人截成“君夫人阳货欲”,就更不像话了。

大家习知截搭题为儿戏,却不想即出单句,原意也不完整。但这类出截搭题法是怎么来的呢?因为整段整章的题,前代人几乎都作过了,考生念过,遇到同题,可以抄用。考官很难记得那么多,辨别那么快。于是出这种缺头短尾、东拉西扯的题,可以杜绝考生抄袭的弊病。这也是清代后期这种现象才渐渐多了的缘故。不难想象,如果在雍乾时代,法令严苛,像那出“王速出令反”之类儿戏题的人,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二、破题

顾名思义,“破”即是解开、分析的意思,翻译密码叫做“破译”;猜谜语,叫做“破谜”。文章开篇专把题义点明,叫做“破题”。从唐代人作律赋、宋代人作经义,直到明清人作八股文,开始点明题义的那几句话,都被称为破题,只是唐宋人作法没有明清人在八股之中那样死板罢了。

怎说死板?八股文的破题,规定只用两句。也有三句的,多半是有—个长句中有略顿处,像是三句的。这两句主要是概括题义、解释题父,但又不能直说题义。直说的等于重复说一下,叫做“骂题”。作得好的,常是既透彻又概括。很长很复杂的题目,要用简单的两句把它点明;短到一两个字的题目,也要用比题字多几倍字数的两句话把它说透。

在科举考场中,考卷数多,阅卷人少。题目一律,文体一律。阅卷的时限又短促。每日要看若干本。阅卷人的精神情绪,不问可知。所以有人阅卷,—看破题已可预见到全文的水准。很简单,一本卷子,头两句即不通顺,下文怎能忽然变好?况且即使后边较好,而开头不通,一座没顶的房屋,也难算合格。因此阅卷者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多投在破题部分。作者对破题部分也多煞费苦心、极力把它作好。还有仓卒之间测验一个人才智,出一题令被测验的人去“破”,破得好,便过了这一关,可以算是最短最快的考试,前人记录的也非常多。

从实质上说,这种破题的作法,和作谜语极其相似。有谜面,有谜底。破题两句即是谜面,所破的题目名字即是谜底。进一步讲,整篇的八股文几百字就是谜面,题目那些字即是谜底。因为少数的几个字或几句的孔孟的话,翻来覆去硬敷衍成篇,不过是用变着花样的字面(字、词),挖空心思的论点,上下左右、正反前后地开辟通道或堵塞漏洞。从其中看出被考的人对《四书》和朱熹的注解念得熟不熟,钻得透不透,想得全不全。出题人拿出一字半句,类似零头碎块,作者也能把它说全、说圆,说得天花乱坠。这样的士子“说谎”和“圆谎”的技能才算及格,才是可靠的官员材料。什么是“圆谎”,比如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尧学天,谁知道,谁看到。如遇此题,也要写得逼真活现,岂非圆谎!下面举些破题的

例子:

“子曰”二字题,破说:“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是不露出谜底的任何一字而把“子”(孔子,至圣先师)、“曰”(孔子所说,至理名言)二字说得不但非常透彻,而且绝对不能够移到别人身上,这是最标准的破题。又因为不露谜底题字,可以叫作“暗破”(各种巧立名目的破法不必详举了)。

“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这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每部书的第一句,合起作题目。这四句毫无关联,破说:“道本乎天(切题中前二句),家修而庭献也(切后二句,在家里学习,在朝廷贡献)。”又如“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沦语》记了八人,题目截去末一人季娲)题,有人作了破题的上句说:“纪周士而得其七”,缺一个下句。有人续出来说:“皆兄也。”毫无联系的七个人名,还故意缺少—个。用三字凑成了两句“废话”。少数字也破两句,多数字也破两句,有情理的破两句,没情理的也破两句。以上都是郑重的场合中所作的冠冕堂皇的废话。

还有公然作游戏的破题:“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孟子》),破曰“王请度之”(也是《孟子》的一句,本意是请王自己忖度,这里当作“王请”,“度之”讲,度又是徒步行走的意思,“君命召”即是王者邀请,“不俟驾行矣”,即是不等得车来就徒步走了。这是特意作少数字的破。又有人看到一个秃头人走过,指向另一人说:你能以这秃头为题,作一个字的破题吗?回答说“*鞹”。《论语》“虎豹之鞹”朱熹注解鞹字说“皮去毛者也”。

也有故意作长破的,如题“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论语》),破说:“圣人僧御人之人,恶其以善为恶、以恶为善,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以贤为不肖、以不肖为贤者也。”。三十七字,实只两句,“之人”为一句,“者也”为第二句。其中顿号处,都是小停顿,不能算句。又有出“三十而立”题的,破云:“两当十五之年,虽有椅子板凳而不坐也。”

以上都是公开取笑的事,如真在考场中作,必然要被罚的。但郑重的考卷中所作破题,它的原则和技巧,与这类游戏是并无两样的。

还有错解题义,作成不合理的破题的。一考官出“非帷裳必杀之”题,这是《论语》的一句话。帷裳是朝、祭用的礼服,尺度可宽。如非帷裳,宽了必须削剪。“杀”即削剪主义。一人作破题云:“服有违乎王制者,王法所必诛也。”把杀字解为杀人的杀。虽然错了,但考官因为他维护王制、王法,就许可他算及格。又一考官出“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这句出于《孟子》,是说开始征收商旅税的人,为统治者聚敛钱财,是个贱丈夫。考者错解为征讨殷商的周武王,作破题说:“以臣伐君,武王非圣人也。”考官因为他侵犯了周武王这位统治者的偶象,就把他判入劣等。又有人误破题目的字面,乱作解释。题为“子之燕居一章”(燕居即晏居),作文的人只按字面去破,说“记圣人之鸟处(把燕讲成鸟,把居换成处),甲出头而天侧头也”。《论语》“子之燕居”下边二句是“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作者把申字讲成甲出头,把夭字讲成天侧头。这可算是最离奇的破题了(见《坚瓠集》)。

又有一位学政考一省的生员,出“鳖生焉”题,这是把《中庸》“鼋鼍蛟龙鱼鳖生焉”句,截去前五字,已不成话。生员作破题说:“以鳖考生,则生不测焉。”字多双关,令人失笑。以鳖考生,可以讲作用鳖的问题来考生员,也可讲作派鳖来考生员。则生不测,可讲作生员莫测高深,也可讲作则发生不测事件了。结果学政被革了职。

三、承题、起讲

在破题后,用三句承接破题所说出的意思,这部分叫作“承题”,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三句为标准。

承题以下,引申、讲明题义,或并说明题目内容的背景等等,这部分叫作“起讲”,又称“小讲”,最多不得超过十句。

所谓的句,比较灵活,有时一句中的许多顿处,可以不被算作一句。如上文谈破题中那个“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题的长破,有许多小顿处都不认它为句。为了说明一篇中各部分的关系紧密,下边联贯举一篇为例,分出各部分来谈:

(《狗吠》 清 蒋栻之)

出自《孟子》“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是孟子对齐宣王说的话,见《公孙丑•上》。

“物又有以类应者,可以观齐俗矣”

以上是破题,狗吠上有鸡鸣一词,所以说出“又有”,孟子当时是说齐国富庶,不是凭空为说狗吠,用“观齐俗”可以笼罩全题。

“夫狗,亦民间之常畜也,乃即其吠而推之,其景象果何如耶?”

以上是承题。大意是狗本是民间常畜,其吠有何可说?孟子所以提出狗吠,是为说明齐国富庶,而富庶的景象究竟何如呢?这样写,既承上讲明为何提出狗吠,又引起下文的地步。因为只抱狗吠二字而说,必然只表现狗吠的声音,这里扩展到狗吠的背景范围,就不愁没有可说的了。

“若曰:辨物情者,所以观国俗,睹物产者,所以验民风。吾尝入齐之疆,而窃叹其聚俗之盛也。”

以上是起讲。从齐国之内,民风国俗说起,民生富庶,当然养的狗就多了。这样写,先铺开齐国的环境,狗所生存的背景就不致落空,起讲即可开始“入口气”,“若曰”即是说孟子当时即是这样说起的。从此以下,全要体现孟子的口气,也就是所有议论,都是孟子说的。八股文这种特殊的讲解经书义理的文体,要“代圣贤立言”,文中所论,都必须是替圣贤说话。

从破承到起讲,总起来是—大部分,也被统称为“冒子”。

“岂但征之鸡鸣已哉!”

这种单句或小段都是文中的引子、楔子或粘合剂。用在前边的叫“领题”、“出题”,用在中间的叫“过接”,用在后边的叫“收结”,还有下文的叫“落下”等等。这里“岂但”一句即是第一比以前的“领题”。明代曾把这部分的话称它为“原题”。八股的苛刻要求之一,是不许“犯上”或“犯下”,例如孟子原话是“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题目只出“狗吠”,如果文中讲了鸡鸣如何,就算“犯上”;如讲了达乎四境如何,就算“犯下”。这里写岂但鸡鸣就完了吗?下句潜台词是还有狗吠呢!又可引出狗吠。如说它犯上,但它却是否认鸡鸣的。

四、八股、四比

以下接用《狗吠》一文的中间部分为例:

“自功利之习既成,而人争夸诈。故斗鸡之外,尤多走狗之雄。”

以上第一股,从狗吠问题上想起走狗,走狗问题上又配上作陪衬的斗鸡。这里只提出狗,并不沾吠。

“自山海之资既启,而户饶盖藏。则吠夜之声,不减司晨之唱。”

以上是第二股,与第一股合为对联。从人民收入富裕说到养狗的渐多,狗吠之声,不减鸡鸣。仍没正面露出狗吠,又仍在暗中用鸡鸣陪衬。

“分沥粒之余甘,而驯扰优游,不过与彘豚并畜。乃暮柝相传,而人为之守望者,狗亦共之徼巡。盖风雨晦明之间,(口崖)(口崖)者经宵而未静矣。”

这是第三股,也是第二比的上联。进入了全篇要正面发挥的重要部分。沥粒余甘指洗米的剩余,与彘豚并畜是说养狗和养猪—样简单。人在晚间或守望或巡夜,狗亦随着出力。(口崖)(口崖)是狗叫之声.因此常常整夜可以听到。这里既说出狗的用处,也说出狗的叫声。

“抚胎伏之无伤,而尘嚣角逐,亦只与牛犊同群。乃夜扉既阖,而人乐其安居,狗尚严其戒备。盖草露零壤之际,狺狺者达旦而未休矣。”

这是第四股,是第二比的下联。说狗的繁殖增多,可与牛犊同群奔逐。每到人家入夜关门之后,人已安居,狗还在戒备。露水满地的草丛中,发出狗叫声音,到晓不停。狺狺也是狗叫声。这两大股,从狗的生活、繁殖、功用,归到吠声。(口崖)(口崖)、狺狺更是形容狗叫的常用专词。

“瞻之以影,听之以声,非其见闻习熟而狰狞欲撖(口敢)者,一若有异言异服之讥。”

这是第五股。狗从人的影、人的声,辨别是否熟习的人。如是生疏的人,便凶猛地去咬。这时它的作用很像古代国境上遇有特殊语言、特殊服装的人要加以稽查一样。讥在这里是审查之义。前边两股正面说出狗的功能,和吠声的广泛。似乎已无可多说的了。这里又提出狗能识别熟人生人,对主人进行拦阻、又吠又咬的情形。

“深巷之中,蓬门之下,苟其一唱嗥然而嘈杂齐喧者,并若有同声同气之助。”

这是第六股。前边说了狗在较远范围能加守护。这里说一个小户人家的门前,一狗—叫,众狗齐叫,真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态度。

“由是国风十五,而卢令志美,独夸东海之强。”

这是第七股。从今天的狗追溯到古代的狗。《诗经》十五国风的“齐风”里说到“卢令令”,卢是田犬,令令是大戴的铃铛声音。齐国在东海之滨,卢令载在“齐风”,可以说为东海地方增强了声誉。

“甚而食客三千,而狗盗争雄,尝脱西秦之险。”

这是第八股。说齐国的孟尝君有三千门客,曾用鸡鸣狗盗的手段,逃出了秦国。前三比把狗的能力、功劳、讥查、咬人、吠影、吠声,乃至(口崖)(口崖)、狺狺的声音特色都写得既详且尽,到了最末,好像已无可再说了。作者忽然抬出狗的光荣历史,辉煌地载于《诗经》、《战国策》,有根有据,可以说是毫无遗憾了。只是还有一个小漏洞,是作者忽略了的,下一章里再作评论。

“苟使民居寥落,安能群吠之相呼;倘非万室云连,岂必村庞之四应也哉!”

这是用对句作结束,说明“相闻而达乎四境”的原因。即是说,如果齐国国内居民寥落,即有狗吠也不能打成一片。正因为齐国富庶,万家相连,才有吠声相应的盛况。这是中间暗藏着“达乎四境”的下文。这种收结,又称“落下”。

此篇引自《目耕斋偶存》。

关键词(Tags): #启功#八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