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金克木:《天竺旧事》佛涅槃地的现代鸟巢禅师 -- 抱朴仙人

共:💬34 🌺8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九、孟加拉香客

有一天,在鹿野苑,我去中国庙时又见到那位C.I.D.(刑事犯罪侦缉处)的人坐在大门口板凳上。

这个穿着不起眼,象农民模样的人原来是警察局的便衣侦探。这是他自己告诉我的。有一次我看见他在庙门口徘徊夕问他有什么事。他坦然回答我说,他是C.I.D.,来这里看看。

我知道那是半公开的特务机关,里面是一些受雇佣的愚蠢而险恶的家伙;一听说,心头不觉有一阵厌恶,便没有再理他,进庙去了。等我出来时,见他还在徘徊,很生气,又问了他一句:“这里有什么好看的?要看就进去坐着好好看吧。”他的回答很爽快,说他是奉命来中国庙门口守着,看有什么人来,有几个人来,只守半天现在完了,只看见你一个中国人,立刻就回去。说完,他果真拔步便走了。他的半天任务半小时还不到便算完成了。我想英国人花钱雇这种人当特务管什么用?只能扰害老百姓。

这天又见到他,不知哪里弄了个凳子坐。看来他有个座位,想来不止坐半个小时了。我走进大门没有理他,装作不认识。他一见我到身边却连忙站起来,欠着身子合掌行礼,说:“先生!我来很久了。见到你,我该走了。”我没有理他,照旧往里走。他忽然把声音放大了说:“先生!这凳子是庙里的,请告诉人拿进去吧。”我回头一看,他果然出庙门大踏步走了。

我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他两次都是看见我就走呢?难道是专为来监视我的吗?转而一想,是了,他的任务是来看有什么人进庙。看不到人,他无法交差;见到了一个人,又是中国人进中国庙,可以作汇报,算是工作有了成绩,可以领钱去了。这时世界大战正打得热闹,没有什么人来朝圣或则旅行游览,真是冷清得很,难得碰见什么人,所以他见到了我就赶忙回去交差了。至于这个中国庙有什么值得监视和审查的,这就不属于他的事了。派到哪里就是哪里,叫做什么就做什么,有钱就去,这就是C.I.D.的下层“差人”。当然,要有什么油水可捞,他们也会显出“爪牙”威风来的。

庙里此刻只有一个老和尚在。其他的和尚不知临时出门做什么去了。这是很少有的。这位老和尚法名圆智,不是“住持”,是福建人,在这里“挂单”的,已经六十多岁,不但不会英语和印度话,中国话说得也很难懂。他看见了我,很高兴,对我说:

“德玉老和尚今天出门化缘去了。别人去送他上车了。只我留下看家,要代管些时。你在路上没遇见他们?啊,对了,他们走了不少时辰,恐怕都一直去城里了。”

我这时才明白,为什么没有别人。原来现在他是代理“方丈”了。

我告诉他,在门口又看到那个便衣侦探的事。他倒毫不在意,说这种人有时半年也不来,有时跑进来东张西望不知找什么,过一会又走了。“这种人真讨嫌。”这是他下的结论。我说门口还有个凳子要拿进来。老和尚说,不必了,没有人来,不会有人偷,等些时拿不迟。说那是那个“差人”自己进来端出去的。“那个人是城里来的,跑这么多路也不容易。”老和尚说这话大概是有感于自己衰老走不了多少路了。

我出来时,过了大殿,望见凳子还在那里,很想替老和尚搬进去。不料大门口忽然出现了两个人。

这是两个印度人,一男一女,年纪相仿,约莫三寸多岁,穿着整齐。男的穿着西装上衣,不打领带,下面裹着干净的白布“拖底”(裹腰腿的一块布,仿佛裙子),脚穿一双皮鞋。女的披一身很漂亮的花“纱丽”(印度女服,裹在身上),露着右臂和上身的一半衬衫,踏一双皮拖鞋。一望而知,决不是本处人,是外来的。

女的进门一见到那张凳子就过来坐下歇着。男的不慌不忙迎着我走过来,到了面前,很客气地用英语问:

“早安!请问这里是什么地方?”

“这是中国的佛教庙。”

“哦!佛教庙。中国的。我知道了。”他自言自语似地咕叽两句,便转身走几步对那个女的用印度话说了几句,

我一听他说的是孟加拉语,就知道这大概是从孟加拉来的一对夫妇。这时候远道而来做什么? 想着,我继续向前走,到了门边。

那两人互相交换了几句话以后,男的又转身 过来问我:

“请问,这庙里有人吗?我是说,有出家人(他用的是印度字)吗?啊,我是说,有和尚(他用的是英国字)吗?我们刚才在那边看到了一座庙,只有中间一座神像,啊!我想是佛像,没有一个人。”

我知道那是锡兰(斯里兰卡)和尚的香积寺,他们的僧舍和神殿分开,庙只是神殿,不像中国的庙附有僧寮。

“有中国和尚,不过此刻只有一位老和尚,在后面。”我回答。

他又译成孟加拉话对女的讲。女的脸上顿时现出光彩,对男的说了一句。男的连忙转身拦住我,十分有礼貌地说:

“对不起,你不是这庙里的吧?你是中国人吧?能不能请你替我们通报一下老和尚,我们打算进去朝拜一下,啊,拜佛像。假如他能为我们做点‘法事’(又用了印度字),我们将不胜感激。对不起,耽误你的时间了。假如你不介意,请让我再多说几句。我是从孟加拉来的,姓名是某某巴纳吉。这是我的妻子。我们有个儿子,非常美丽可爱的儿子:只有五岁,不幸上月病故了。我的妻子非常伤心,一定要朝拜圣地。她听说这是佛庙,她从来没有拜过佛,一定要礼拜。实在对不起!请体谅我们。我们的孩子实在太可惜了。你能不能帮助我们一下。花费你的时间了,真感谢。”

那位夫人大概也懂一点英语,听到说他们的儿子时,脸色又变了,用手指抹了一下眼睛。

看这样子,我无法不答应了。好在我并没有什么要紧的事,便请他们先上中间大殿参拜一下那座玉佛像,等我进去通报老和尚。

男的用孟加拉语说了几句,女的立刻起身。他们两人走向大殿。我绕过大殿到后面,见那位圆智老和尚坐在那里,仿佛愁眉不展。

交涉很顺利。老和尚一听说有了香客要做法事,立刻笑逐颜开,站了起来,说“好!好!”忽然脸色一变,“我只一个人,又不懂外国话,怎么办呢?”

我看这样子,逼得我非当临时出家人不可了,只好问他;除翻译以外,还有什么事要做。

“他要做什么法事?”

我告诉他,不过是超度儿子亡魂,保佑他们赶快再生—个更好的儿子。

“那好办。我都亲自动手好了。我来准备。请你去告诉他们等一下。我出去以后,只请你帮我们传话就是。”

我到大殿上时,那一对夫妇早已把鞋子脱在殿门外,光脚站在那里严肃地望那高大的白玉佛坐像。这是从缅甸请来的佛像,慈眉善目,盘膝高坐台上,一手略抚膝下指,一手抬起,作了一个“法印”,是个“说法”像。鹿野苑是佛成道后初次“说法”(讲道)的地方。像前本来放着香炉、烛台,也有香烛。台前地上有一个方木盒子,张开着口,等人布施;不过早已没有人来,里面“空空如也”。

我告诉他们稍等一会。男女都向我合掌为礼。男的还问我拜佛有什么特别规矩。

“你们怎么拜神,就照样拜佛好了。”我说。

圆智老和尚披着赭红袈裟,手执法器,道貌岸然,庄严地,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

夫妇二人便肃然起敬,向老和尚跪迎。

圆智法师不还礼,好像没有看见,走到佛像前,放下手中一碗水,又将木鱼和小槌,还有一个铜铃,都放在台上。他点起香烛以后对我说:

“我念起经来,叫他们两人跪下磕头祷告。”老和尚吩咐。

我只好站在旁边襄礼,用英语转告他们。

老和尚站在佛像台前点起香烛,一手敲打木鱼,—手摇动铜铃,口中唱起经来。

男女一同跪下。在跪下之前,男的慌忙又对我说了—句:“我名叫某某巴纳吉,妻子叫……”他还没末得及讲完,那位夫人已经跪了下去,他只好也同时跪倒。我也连忙转告老和尚,知道他记不住那么长的名字,只说是巴纳吉夫妇。

老和尚大声念经,用的是中国化了的印度唱诗调子。我一听,这不是每天他们早祷晚祷时右绕佛像念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吗?

老和尚念完了经,转身过来,用福建口音对着跪下的男女两人宣告:

“兹有信士弟子……信士弟子……”他把眼睛望着我,又忘记名字了。我连忙说是“巴纳吉”。

“巴——纳——吉夫妇二人,巴纳吉夫妇二人……”他倒没有忘记是超度儿子亡魂和求子,大致说了几句,仍然是唱诗的调子。这是代表他们说的。以后他转身面向佛像,仿佛祷告。又转过身来,手里已经端起水碗,走向那两夫妇,口中念念有词。一手用指头蘸水向那两人头上洒去,口中不忘记又大声唱了一句“巴—纳—吉”,让他们知道福确实是赐给他们的,没错。

我知道“巴纳吉”是印度的东支婆罗门中的一个高级种姓分支,怎么也来拜这“异端邪说”的佛教?而且老和尚念的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佛法空宗口号。听着,看着,心里不觉有点好笑。

老和尚回到台前,放下碗,对佛像合掌低头,沉默下来;又抬起头对我一望。我明白,“法事”圆满了。于是通知那跪着的两夫妇。

他们又磕头,然后站起来,先向老和尚,后向我,合掌致谢。男的走向台前,从西服口袋里掏出钞票,投在木盒子里,又向佛像合掌顶礼。随后两人缓缓走出殿门。穿鞋子时,男的向我作了个手势,我以为还有什么事,走过去。他轻声问我,这位和尚的法号是什么。我说是“圆智”,又还原译成梵文:“圆满的智慧。圆智大法师。”

“真是有道的出家人。真是‘仙人’一样。想不到佛教这样—伟大(他大概一时想不出什么恰当的字眼)。这的确是一位大法师,一定法力高超。”他又向夫人说了几句孟加拉话。夫人轻轻答了一句。两人又一同向我合掌致谢。

最后是这位巴纳吉先生伸出手来,和我又行了西式的握手礼。这时我看到他的夫人已经面带笑容,他也现出满意的脸色。

“我们现在要回加尔各答了。我的妻子现在愿意回家了。真是出自衷心感谢你。再见! 谢谢!”

夫人居然对我说了一声“南无—”。这是印度至今通行的“敬礼”之意,可是在中国这是对佛的敬礼才用的,我随口也回答了一句“南无—”。

两位难得的香客走了。

我回身去后面房里。圆智老和尚早已从盒中取出钞票,拿在手里,大概数目不少。他说:

“德玉老和尚只留下那么一点钱,又不知哪天才回来。我正在发愁。现在不愁了。真亏你帮忙。你为佛门做了一件大好事。真是功德无量。”

我无言可对。

关键词(Tags): #金克木#天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