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汽车企业收购克莱斯勒?-1 -- 碎片与记录
奇瑞的海外战略,其实已经经过了一个由狂热到冷静的过程。
在03-04年上半年,那时候的奇瑞正处于“疯狂”的发展阶段,大量的新车开发项目,每一个研发部门员工身上居然会分摊12个开发项目(平均)。要知道04年是中国汽车井喷之后最冷酷的一年——7月份上旬,根据业内的数据(不是公布的数据),神龙汽车的销售量只有一个小两位数!所以奇瑞在当时几乎是打疯了。
而实际上,在04年12个月份,整车销售的绝对规模上依然保持持续扩张的只有吉利一家;连奇瑞都在饱受冷市之苦。
但企业的基因是很奇妙的东西。这家企业在那一年,依然保持了不要命的劲头。新项目、新车型持续在上,新生产线,新员工(那一年的冷市对于奇瑞来说有一个好处就是跳槽的员工减少了,尤其是熟练工人被挖的少了),新海龟;而且今天看来意义重大的核心零部件产业链也都是那时候给建起来的——大量的海龟,国内外联合。
在当时(2005年),因为外方的主动要求,某个为奇瑞提供设计服务的欧洲工程设计商,出于自身经济压力(他们近年来普遍经营压力都很大),向奇瑞提出利用自己的一条生产线,直接进入欧洲市场。该款产品现在在国内市场上已经卖开来了,一月份单月销售接近7000台。昨天在国内新闻上看到这么一条,该车型在二月份的新浪点击量中位居第一。
这是当时与美国VisionVehicle相对应的,在欧洲的海外计划,计划时间是2005年。
然而奇迹般的,这家企业冷静了下来,当然其中有无数的朋友“泼冷水”;同时也有大量的客观原因:人事变动、发动机计划意外地产生了滞后(06年中彻底解决)、产能扩张无法满足等等;当时中国在滚装船上的瓶颈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制约(整车产品,目前依然如此),得依靠日韩的散拼滚装船容量出口。更重要的是,自打奇瑞开始在海外铺开销售,发现人手根本就跟不上——即便是通过CKD方式进行的海外扩张,也需要外排大量的技术专家提供员工培训、销售工装夹具(安装、试产以及培训),协助提供售后服务等等,还需要抽出人手来跟当地的政府商业部门打好关系,与中国的驻外使节打好关系。人手根本就不够。
人手不够,根本就不可能满足发达国家市场至关重要的市场服务功能,更不用说还要满足发达国家市场的技术规范,以及提供在该国已经形成传统的售后服务系统(例如10万公里保修)。
于是乎,“现代教训”在是屡屡在奇瑞内部被提起。现代汽车第一次进入美国之后一个跟头摔了10年,这个教训,奇瑞不打算再犯。
而吉利呢?李书福这个时候在干嘛?李书福在这个时候(05年)遭遇了一次资金方面的危机。实际上,在汽车这个行业里面,要满足大规模高速度的扩张,所需的资金支持是巨大的。奇瑞在04年悲喜交加,首先是精神领袖被某些人整了一刀,弄出一个“红顶商人”的名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央的审计部门;但喜的是,另一群政府人员,以陈公子为首的,则坚定地给予了他们支持,这就使得奇瑞在资金上再无后顾之忧。甚至到后来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的产销进入了良性循环,奇瑞都已经开始挑起各种贷款的优劣来了,几次跟我说,中央支持我们,但是贷款也是要利息的,而且好像要比地方商业银行的高,虽然周期可以做长,但是我们的周转没有问题,所以....
要是李书福听到了这些话,说不定要发疯的。当然,在这个槛上,不能说支持自主创新一方厚此薄彼(自主创新是05年1月份,胡Core在一次会议上开始正式树立的)。而是吉利自己的确遭遇了一些问题,它当时正在痛苦地经历一段管理控制的革命,它必须要从一个诸侯制的家族企业脱身出来,实现对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同时也能实现对大量从做摩托车时代开始就跟着李书福闯天下的零部件供应商的质量与定价问题。这些都是管理问题。
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有得有失。徐刚作为最得力的助手,要求实现上海华普在一定程度上的管理独立性,这既是对管理控制革命的要求,也是对整体革命的一次挑战。但(此处略去XXXX字),李书福还是熬过了这段时期。
但在发展问题上,尤其是在海外发展问题上,李书福依然还是狂热的。虽然新车项目并没有04年之前奇瑞的那么多,但依然疯狂,这种疯狂也同时体现在对人才的需求上,当时基本是从年逾80的老工程师,还是年少力壮的海龟,还是年轻的生产线上班组长以及的熟练操作和管理者,李老板都通吃。而在03年弄出了美人豹跑车之后,04年李书福开始搞赛车。我曾有一次机会问他这个项目的发展,谁知道话题一转过去,李大疯子就手舞足蹈起来“虽然我们向汽联的申请(进入目前某个大牌汽车赛)没有被批准下来,但是我们已经决定了,要搞中国自己的F1,我们还联系了东南亚一些汽车厂,打算一起联合来搞这个赛车!”当时可是在饭桌上...
这也许就是大宇原来曾经主管研发的副总裁沈先生之所以佩服李书福,并最后来到吉利的一个原因吧。把李书福称作中国的本田宗一郎,大体也就是从他这里来的。
李书福的吉利,在海外市场上追着奇瑞,如同又一个“中兴华为”的故事,大家打得不亦乐乎,相互笑着指责对方说“他跟我来的,明明是他跟我来的”,反正基本上那里有吉利,那里就能有奇瑞;或者哪里有奇瑞,哪里就有吉利。
但,原因不得而知,虽然在05年的时候李大疯子依然豪气冲天,但也许是经过了这一道槛的折腾,又或者是李书福他的本性就是充满想象力的孩童与成熟的浙江商人的结合,在此之后他同样也冷静了下来(我更相信后者)。法兰克福车展,它第一个去的;底特律车展,它又抢了个头名。但是名归名,利归利,李老板始终保持了冷静,没有迈出马上就直销或者CKD进军发达国家市场这充满风险的一步。
它与英国锰铜的合作,一则拿到了一款车型,这款车型有稳定的海外市场,且还能转产国内;二则得到了国外品牌的支持,还得到了探路发达国家市场,学习如何提供服务、如何摊开网络的良好的学习机会。
而嚷嚷着要收购罗孚的那一出,更多是一次凑热闹版的炒作;而最多吉利也只是想过要得到一些自己缺乏的关键技术,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把罗孚那些家伙什还有老老小小都盘过来。这当然是我自个儿的看法。李书福,精明得很哩。
所以看来,无论是奇瑞,还是其他新兴的国内汽车制造厂,都不会去收购克莱斯勒那个庞大的死骆驼。
那如果有收购,会收购个怎样的呢?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中国汽车企业收购克莱斯勒?-2 40 碎片与记录 字2310 2007-02-28 08:01:05
🙂中国就是大呀。。。 大大的熊 字261 2007-02-28 16:09:29
🙂俺送花多咋啦。呵呵。10秒后再来就再来。娃哈哈。 马哥 字54 2007-02-28 12:07:26
🙂中国汽车企业收购克莱斯勒?-3
🙂中国汽车企业收购克莱斯勒?-4 40 碎片与记录 字3611 2007-02-28 09:29:42
🙂这一点 1 老马丁 字345 2007-03-04 06:19:10
🙂中国汽车企业收购克莱斯勒?-5 40 碎片与记录 字3694 2007-02-28 13:36:55
🙂中国汽车企业收购克莱斯勒?-6 39 碎片与记录 字2600 2007-02-28 14: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