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答晨枫兄(0) -- fengshui

共:💬30 🌺6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答晨枫兄(0)

    这个帖子原来是作为答复晨枫兄的。后来越扯越远,已经脱离了原来讨论的范畴,故而另开一贴。

    这个帖子的起因是关于高考的讨论问题。但是,我很快意识到,高考只不过是中国教育体制的一个矛盾突出点,高考的成因和现状,实际上是我们历史积淀和现实影响而共同促成的。而晨枫兄之所以提到了高考改革的问题,说明了高考目前的状况,以及随后而产生的所谓高等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已经有了很大的脱节。从而造成了,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有用人才,一方面,大学在拼命扩招,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这一尴尬的社会现状。

    那么,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呢?我想就个人的看法来试着解答一下这个困惑。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和思考,本文分为十个部分。

    一、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实践

    二、中国教育的演化过程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需求

    四、公平性

    五、中国教育——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

    六、中国教育——中学教育

    七、中国教育——大学教育

    八、中国教育——高等教育

    九、中国教育——就业教育以及再培训

    十、结语

    这个题目写得很大,希望不要成为一个空洞的大坑。也欢迎大家砸砖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需求

      要弄清楚改革的方向,必须首先弄清楚现代社会的教育需求。在深入讨论之前,想先简单的解释一下题目。人类的存在,是以社会为单位的。单纯的处于个体生存的人类,会失去若干的我们认为是人的基本特征。而目前,绝大多数人的生存也完全依靠社会的存在。所以,在这里,我用社会的教育需求,来替代了人的教育需求的概念。因为在我看来,这两者实际上是一致的。至于为什么要强调现代社会。那是因为人类的社会根据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需求标准。

      这个需求标准,可以看作是对于人才水平的不同要求。在原始社会,生存技能是必需的,但是,生存技能的需求远远比不上对于个体体力水平的要求。这个时候,能不能活得好,主要要看个人的先天素质,而不是在后天的培养。因为技能培养的过程很单一,就是单纯的实践。不可能有什么空暇时间让谁来先练习一下。技能培养与其说是个人水平的体现,不如说是个体能否存活的体现。所有学习不及格的,都会很快的被抹掉。这个时候,技能是全民性。但是,这个全民性,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必须会所有生存技能。尤其是第一次社会分工开始之后,也就是渔猎和收集果实以及种植养殖的分工。这个时代的人才需求是,你必须什么都会,也必须有某些做得好。

      奴隶社会是个蜕变的时期,奴隶社会的早期对于个人的要求,基本上跟晚期的原始社会一样。但是因为奴隶主可以霸占奴隶们劳动成果,尽管社会分工进一步加强,分工也越来越细,绝大多数的所谓技术活,除了社会管理和战争以外,都是被没有任何地位的奴隶们所实施。到了后期,因为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使得某些人完全的从生产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从这个时候开始,才出现了专门的职业教师。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才出现真正的与生存技能脱节的社会传播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这也是人类社会第一次,出现了教授非生存技能的专职职业。而在此之前,这些非生存技能只不过是属于什么都必须要会的技能的一部分。

      封建社会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双重的作用。一方面,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使得个人的生存技能,必须是全面的。这好像是一种倒退,因为社会的需求标准又倒推到原始社会的那种万金油式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因为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人际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社会管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许多。但是,这个时候,这种复杂的知识是不需要普及的。只要能够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流传,就已经足够用的了。

      在继续这个西方社会教育进化的话题之前,先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教育的意义。教育,就是用来使得受教育者快速的获得哪些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甚至要经过多次的挫折和失败才能够得到的知识积累。这也是为什么,人类的个体可以累计庞大的知识体系的原因。是社会让这些知识体系散布在个体当中,并且在每一个个体都获得或多或少的新知识积累。这点与已有的庞大知识体系相比微不足道的新知识,实际上,是一个个体穷其一生才能够达到的。而人类的知识也正是靠着教育来在社会中传播,并且在每一个受教育者身上进行新的积累。所以说,知识积累的速度, 与掌握知识的人数直接相关。越多的人掌握了这门知识,这门知识也就越有可能获得各方面的更新。这些更新并不仅仅局限于这门知识本身,而且还体现在与之交叉的各类知识体系上,更体现在如何利用这门知识来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上。

      所以,我们不奇怪,为什么中世纪漫长的几百年,其知识的增加,并不比在奴隶社会时期的希腊文明多多少。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掌握知识的个体数目,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逐步的减少。在这里的知识,是指所有的人类知识体系的总代,而不是局限于某几项知识门类上面。社会想要发展,其知识门类必须齐全而且均衡。虽然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某些知识体系显得特别有用处,但是,这并不是说别的知识就没有用了。在我看来,跟某些观点正相反的是,不是因为那几门特别的知识体系的活跃发展,而是因为其他的知识跟这些知识体系互相配合,共同的发展了,才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单一的某一类知识体系的超前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的作用并不大。具体的例子,可以参见,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和祖冲之的圆周率。这些都是了不起的科技进步的例子,但是都是孤零零的孤例,因为这些知识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其他的知识门类的发展速度。所以,尽管可能在短期内会出现耀眼的发展,但是这些发展只能局限在某一特定的领域,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的作用是相当小。

      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可以看作是人类知识经历了几百年累积之后的一次爆发。这次爆发大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更加复杂化。与之相对应的,是人才需求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而使得工作者所需要的受教育程度也相应的变高。

      而我们目前的社会,其结构更加复杂。这种复杂一是体现在知识门类的增多,一开始简单的分类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现在的需求。很多所谓的同行说起来彼此的领域竟然都是陌生得很。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知识体系中,因为长期的积累,使得这门体系进一步细分为更多的亚类。这两个现象使得人类个体的教育需求,远远超出前代。因为知识领域间的关联性,一个能够胜任现代社会的社会角色所需要的知识,不仅仅包括常识性的通用知识,还包括了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以及相近专业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需求量大规模上升的直接后果就是,任何一个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社会培养时间,或者说受教育时间,被大大的延长了。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社会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的最主要的原因。(请注意,这里的学位证明,不是一个简单的公文,而是一个实际上代表了所受教育的证明。)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的另外一个表现,是知识量大规模扩增,所带来的所谓的知识老化的问题。这个其实不是原有的知识老化了,而是新增加的知识太多了,使得原有的知识看起来陈旧不堪。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就业后的再培训工作。原有的简单的课堂教学10几年,就可以一劳永逸的保证知识的需求量的做法,现在已经行不通了。新的知识量是如此的多,涌现的是如此得快。以至于绝大多数还没有被系统地总结成教材的时候,就已经大规模的被应用了。这种现象,使得单纯的照本宣科似的再培训,成为一种走过场的表面形式,不能够解决任何的问题。而且,因为工作环境的不同,每一个被培训者所需要的知识层次和知识量都与其他人不同。这就使得传统的课堂上讲授的效果大打折扣。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利用专家进行小规模的培训。因为虽然没有系统到总结成为教科书,但专家人士可以根据教授的需要,形成自己的专门针对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系列的系统性讲座。这完全是可以做的到的。每一个被培训者,在一个专家那里只能够得到某一方面甚至是某正程度上的再教育。但是这个被培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培训,以满足自己的要求。这个体系,在西方已经运行了有几十年的时间了,现在已经逐渐的正规化了。

      这种社会复杂性的所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教育如何大规模的满足这种对于未系统地总结知识的需求。换句话讲,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东西,很多已经是过时的了。如何将现有的没有被总结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因为西方的科学体系的特性,很多知识在早期是正确的,但是后来的发现证明这些知识是错误的。但是从这些错误被发现,到被广泛的收录到教科书中,有一个时间差。如何尽快的缩小这个时间差,是各个层次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迫不及待的一个问题。

      复杂的现代社会的教育所面临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分配教育的资源问题。这个问题在早期的普及教育层次是不存在的。因为大家所教授的都是一样的东西。但是一旦教育开始专业化之后,因为现有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而发展的方向却是远远的超过了目前教育所能涵盖的领域。那么,如何选择教育资源的分配,比方说理科生培训与文科生培训的分配问题,文科中,文史哲与经济政治社会管理等专业的分配问题,理科中各个学科的协调问题。如何对待新兴学科的问题。因为教育直接培养了下一代的劳动者们,如果培养的比例严重失调或者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不仅仅会成为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更会带来一揽子的社会问题。这就是所谓教育的社会调控,原本应该成为教育学的一个大热门,可惜的是,好像目前在国内还只是一个开始。其实不仅仅是国内,在美国,教育学主要所涉及的也是如何的传播知识本身,而不是如何协调教育和社会。

      最后一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所带来的教育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道德教育与社会信用。分析人类社会可以发现,越是复杂的社会,其对于社会个体的束缚也就越多,社会个体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越重。而人类社会虽然理论上是用国家暴力机器来控制的,实际上,这种控制更多是在威慑层次,而不是直接的作用层面。这种威慑实际上是很脆弱的,而一个社会能够稳定的运作,主要还是靠个体的运作的惯性,或者说是道德,或者说是社会信用。所以,现代社会教育的另一个主要的作用,就是维持并不断的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发展道德价值标准和社会信用。

      嘘,长出了一口气,原本想2000字解决的问题,最后写成了这么多。其实说白了,就是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这点我做得很不好)来从头演绎一下现代社会的教育需要而已。凭空多出了很多废话,但还有好多问题没有涉及到,或者根本就是解释错误了。妖道写了好几天,深深感到已经鲁道技穷了,强烈呼唤土鳖来扛铁牛中。

      • 家园 顶住! 要无穷馈
      • 家园 一点体会

        而我们目前的社会,其结构更加复杂。这种复杂一是体现在知识门类的增多,一开始简单的分类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现在的需求。很多所谓的同行说起来彼此的领域竟然都是陌生得很。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知识体系中,因为长期的积累,使得这门体系进一步细分为更多的亚类。这两个现象使得人类个体的教育需求,远远超出前代。因为知识领域间的关联性,一个能够胜任现代社会的社会角色所需要的知识,不仅仅包括常识性的通用知识,还包括了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以及相近专业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需求量大规模上升的直接后果就是,任何一个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社会培养时间,或者说受教育时间,被大大的延长了。

        可以认为,现代社会由于知识的急速膨胀和社会分工的细密,学校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播意义相对变小了。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那些需要记忆下来才有用的知识,以及许多繁复的演习(像众多的数学题),应该缩减;而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教学重点应放在知识体系的建立,学习方法的培养上。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或自学,或获得专业培训,使得国家必须提供的公共教育资源的效用大大提高。

        但是,这样的教育方针和实践,在没有整体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分配制度的配合下,难以局部实施。

        • 家园 说得好

          可见天下英雄所见略同。当然这不是说我自己。在上一期(July 6, 2007)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本科生教育的一个专题报道。其中对于本科教育,提出了迫切的改革要求。这个调查不仅仅局限于一国,或者发达国家,也包括了中国和印度在内。各国老师普遍反映的一个要求就是如何吸引学生来自主性的学习,其中提到了一个所谓的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翻译过来是问题导向的学习,其含义是学习的时候,不是简单的给与学生知识,而是提倡或者启发学生自己发现与所学相关的问题,并自主的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以致用,这是很好的法子。鉴于这种教育方式是在上世纪70年代在加拿大McMaster Univeirsity最先提出的,并从广泛的被应用到本科生教育、高中生优先级的理科教育、甚至初级小学生的教育中去。这个教学方法实际上已经是很成熟的了。

          这种教育的主要优点,在于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们不再是为了谁,或者为了什么而学习,而是为了自己的兴趣,所以学生肯在学习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这种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学习方式,与日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极其相似,有利于培养学生日后的自我学习,与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因为专于某一个点,使得整体的知识掌握有所欠缺。这就需要一个平衡点,如何引导学生去掌握足够的知识的同时,又让他们能够有时间来自主进行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并能够深入下去。这就需要教师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时间精力对于学生的课题进行整理和评价。

          这种教育方式的缺点,在于不能够通过统一的测验来检验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实际上,欧美本科生、甚至高中生组成的学习小组,经常可以通过小课题规模的问题导向学习,获得发表文章的机会。这些被发表的文章,以及用推荐信方式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美国这边研究生录取时候所要考虑的重要指标。

          我觉得,倒是可以在某些实验学校进行这种试点。毕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只不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展开,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的同时,具有相当高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教学资金的来源也是一个问题。而且,如何平衡基础知识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如何检验学生的成果,都是很需要慎重解决的。

    • 家园 我来迟了,今天才看到这个贴

      水风兄的计划很好,请坚持写完。我每章必看,必参与讨论。

    • 家园 二、中国教育的演化过程

      中国教育的祖师爷,大家都公认的要从有教无类的孔子开始。从此,大规模的知识传承,成为一种社会实践。 在孔子之前,知识的传播,主要还是依靠师徒传承。师徒传承即使在现代,也是时常可以看到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优点是,学生比较少,老师可以从容的进行教育。但是缺点也很多,比如说,老师的个人修养与水平,跟教育的手段和结果直接相关。另外,这种教育的规模一般比较小。

      儒家地位在汉代的确立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孔子的有教无类,使得中国的教育普及程度远远超出欧洲及其他地区,那些地区的教育还主要是采用宗教人员进行私人师徒教育的方式。另一方面,普及的教育,就意味着必须进行选拔,来选出合格的人才进行利用。孔夫子当年恐怕没有想到,自己的教育理念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大行其道,所以,他对于如何筛选人才,并没有什么好的见解。但是,后世的徒子徒孙们则是摸着石头过河,逐渐琢磨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演化道路。

      一开始,人才的选拔是从推举开始的。这个传统算是源远流长。祁黄羊的内举不必亲,外举不避仇,国人往往只学其一半。结果无论是贤才到孝廉,沾亲带故的很多。于是乎从一开始的贵族独占教育资源,到教育者独占官员资源。门阀横行。一开始大家没的话说,因为也不懂啊。再往后,能读书的人多了,就有人不愿意了。等到陈胜吴广这样的泥腿子都可以文绉绉的扯上几句的时候,话语权就不仅仅局限在所谓的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了。但是既得利益者们不干了。凭什么不许我们子子孙孙永保官啊?这个时候,大家就开始吵,吵的不行了,就嗑药。但是周围仰慕我华夏文化的外族人,看着生闷气啊,屁大点事情,你们有完没完了?于是也加入进来。三闹两闹的,大家就改朝换代了。走马灯似的换过之后,终于把门阀也给消灭的差不多了。既得利益者们都快死绝了,就不需要暴力革命了。 于是,到了唐朝,终于人才选拔从推举,转变到了科举。

      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够实行,其必要的两个前提,一个是教育的大规模化推广,这个绝对要感谢私塾教育的普及化;另外一个是当权者们,对于知识分子治理国家的必要性的认识。说出“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矣”的李世民,绝对没有想到后世这个科举制度会毒害了多少的大好青年。也许不止是青年,每年进出考场的,绝对有不少的老童生。

      八股文的推行曾经被认为是毒害了这些有志青年的祸根。但是,当我们仔细得分析一下八股文的话,我们会觉得,这只不过是个范文的样本。注:观点请见抱朴仙人的文章。实际上,八股文的形式并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内容。当儒家学说确立之后,儒家的经典著作被推崇成了治世的经典。而八股文也毫无意外的依照这个作为标准。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照着几千年前的旧皇历来考核学生,治理国家,根本就是缘木求鱼。儒家的经典,不是不重要,首先,这些经典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础,其次,其中的很多道理,无论是对于个人修养还是对于国家社会的管理,都有借鉴意义。但是,这种经典,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没有很重要的直接作用。以此为依据的考试,也就自然成了与社会严重脱节的死读书。这与现代高考的情况是不是有些相似呢。

      而将八股文彻底变成了读书人的镣铐的,是应试教育的风行。当科举成为绝大多数平民出路的唯一根据,当世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的时候。教育与选拔,已经不再成为培养和挑选人才的的重要手段。而是成为了一个谋生的手段。与新东方类似,当年的童生,秀才们,范文可是没少背。至于里面的含义如何,根本就不去计较。大家注意的只是分数,而非学到的内容。如何去应付考试,在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了我们读书人的头等大事。一直到了现在,包括高考在内,还是如此。

      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使得我们丧权辱国。但是同时也打开了我们紧闭的国门。一向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华夏,开始派出留学生。这批人回来之后,也带回来了西式的教育方式与所谓的科学。当这批人数逐渐增多,同时在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中,若干所教堂于新式学堂成立,所谓的新学正式开始了。

      新式学堂出现之后,新学的地位逐步的确立了。在戊戌变法之前,老派的学者们已经开始考虑如何运用新学来为国服务了。这个时候,新学的流派大致分为两大派,即东洋派与西洋派。就是西方原来的教育体制版本,与日本修正后的版本。国人好像一向对于版本之说有种偏好。从东洋派、西洋派开始,到后来的苏式与欧美式教育。国人好像并没有学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倒是全盘地接收了下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跟欧美关系密切,所以欧美式的体系在大陆一直延续到1951年。共产党与苏共的关系密切,建国后学院调整时候,整个教育体系就全盘的苏化。但是好在苏化还没有完全搞定的时候,我们跟老大哥闹翻了。于是开始在苏化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特色道路。

      新中国教育体系的确立,可以看作是一部完整的建国后文化史。我在此仅就几个重要的事件做一个简要地总结。学院调整可以看作高端教育的改革,建国后搞了若干次。扫盲运动则可以看作是教育普及的一个低端推广。虽然建国后的若干次运动把教育给折腾了不少,但是到70年代末期,一个门类齐全的教育体制已经基本的完善了。小学教育的普及,使得高小不再成为一个受教育的标志,而后随之而来的是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推广。再往上,中专、技校与高中分担了中等教育。中专与技校,成了与职业教育一体的直接劳动教育。而高中教育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学教育,则成为了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场所。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大学与高等教育的资源是十分匮乏的,报考人数与招收人数的比例甚至达到了10:1甚至更高的地步。即使到了90年代早期,这个比例也一直在5:1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 就业培训与就业后的再培训,还是非常不错的。一般的厂矿工人,只要自己上进,几乎都有机会参加技能培训。这也是为什么在80年代早期,工人的技能有着普遍的提高的原因。

      改革开放对于已经存在的教育体制,影响并不大。但是使得更多地制造业参与到了国际化的竞争中去。随之而来的,是大批的厂矿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而不得不裁减员工,以求自保。同时,对于国有资产的私有化,也使得大量的人在中年,身无一技之长的工人下岗。而传统的中专技校,也因为毕业生逐渐面临着低端劳动力强有力地直接竞争,而逐渐衰败。即使当劳动密集化生产逐渐成为过去,企业面向高级阶段转向的时候。现代化的技术型人才,也使得中专技校的教育显得过于的肤浅与幼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曾经运行很好的教育体制,逐渐成为了大家诟病的主题。因为以前在计划体制下所建立的这种体制,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快速更新和流动性。中国过去若干年所谓的大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得上是光开门路、滥竽充数。教育的内容陈旧,与现实的生产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使得教育的质量发生明显的降低。中国是面临着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但是不是这种做表面文章、广发文凭的要求。

      我忽然发现,写这种东西,真的很费口舌和脑子,在考虑租借铁牛中。

      元宝推荐:铁手,
      • 家园 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 正是李世民的目的与追求

        毒害青年 再好不过了

        说不定他觉得这玩意是帮助广大青年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

        比三个代表 八荣八耻还管用呢

      • 家园 好文上花
      • 家园 改革开放后教育制度主要弊端在于

        对人才的选拔门路太窄,大家都把赌注押在高考上。而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是,考上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对于考生今后的前途太重要了。

        在此之前,由于社会的分配制度,大学生和中技生,甚至工人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相比,差别并不是很大,因此上大学与否就不是那么特别的重要。

        为了促进中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待遇本也无可厚非。但现在差别越来越大,不得不使大家非得去挤那座独木桥。

        当然实际上,社会需要的是各类级别的人才,如果市场经济的机制管用,应该是可以自动调整人才和就业市场的。但这样的事情现在并没有发生。也许要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掉到足够低时,才可以显现出来。但一个正常的教育和经济制度是否应该这样运转呢,我表示怀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