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闲话《窃明》 -- 萨苏

共:💬166 🌺24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希特勒曾经很受德国人爱戴的

          张自忠在战死前,也是背着汉奸的名分的。

          大多数人认为,并不一定说明就是。特别是在古代信息不发达的时候,宣传是很容易成功的。本朝太祖的评价,大家还在激烈争论。

          • 家园 我承认,的确大多数人认为,并不一定说明就是,但是

            我的看法是,即便如此,社会公论还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搞清了事情的真相。像袁崇焕那样,要过了个一百多年,才翻案的事例太少了。

            本朝太祖的评价,大家还在激烈争论。这没错,但大家争的是评价,而太祖一生做过的事情,这些事迹本身争议不大。比如朝鲜战争,一般大家都知道太祖决策援朝,这事的真假本身无争议,一般大家争得是这件事的对错。

            而袁崇焕的事迹,居然在一百多年中可以翻个儿,这的确比较的少有。对袁崇焕有利的事迹,主要就是真假难辨“反间计”。如果扣掉“反间计”,袁崇焕一生的其他事迹,撑死了也就是言过其实。

            • 家园 问题是,就连这个“大多数”都靠不住

              当时真正恨袁除了京城那些百姓和士大夫,天下有几人?

            • 家园 问题是谁能短期内给袁平反呢?

              崇祯是指望不上了。顺治康熙的时候,反清复明的心压都压不下来,还给明朝树个忠臣?雍正忙着“实务”呢,也就到乾隆,有兴趣做这个事情。

              于谦和袁就不一样,于谦的仗是在京城打的。按这个逻辑的话,要问袁是不是汉奸,也得问宁远百姓。

              而且凡是平反的快的,背后都有政治因素,拿死人作筏子而已

            • 家园 社会公论不是那么靠得住的

              几百年来,社会公论都认为史可法是大大的忠臣,而马世英是大大的奸臣。可顾诚的南明史中认为,除去私人品德的不同,二者的所作所为其实没有什么区别,都要对弘光朝廷的迅速失败负主要责任。

              一个真实的事情和一个真实的人是很复杂的,但能成为公论的东西,都是简单明了的。一个小老百姓或者明末的那种士大夫,记不住复杂而多面,有优点而又缺点的人,只能记住一个脸谱,忠臣或奸臣。

              假设袁真是奸佞,乾隆在一百多年后,硬为袁翻案,那在有过了一百年后,满清倒台,直到现在,为什么社会公论还是认为袁是英雄呢(比如现在的主流的历史教材)。

              如果现在的社会公论不可以相信,那为什么又要去相信明末的社会公论呢?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你说得很对,其实

                就像下面我给萨苏的回复里说的,自己不掌握史料,只好人云亦云,这样很大程度上成了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无法争论弄清楚。

            • 家园 您可以讲讲哪位不是言过其实

              哪怕您说出拿破仑来,兄弟也有办法从逻辑上把袁崇焕的罪名都给他安上。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对于我们这些掌握史料不多的人来说

                现在争论这些,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争不清的。我承认我史料掌握的极少,不足以争论此事。只是,说说自己的看法。

                最早,我对袁督师那也是很敬仰的,后来想法有些转变,起因于见到网上的争论,反袁派总是能够大量列举史料,挺袁派中似乎像我这个水平的人比较多,渐渐的有点改变想法。不过,即使如此,袁崇焕在我心里,也依然是盖棺而未定论,将来说不定又会被挺袁派的文章说服。原因就是我自己不掌握一定的资料,只好人云亦云了。

                • 家园 我们掌握史料不多

                  舆论的力量就很重要了。

                  实际上,《窃明》这本书里面的史料如果可靠,我们就足以重现袁崇焕的本来面目了。

                  比如,作者提到由于广宁大败,明军放弃堡垒群败退的时候,提到此后袁崇焕大修宁锦线堡垒,依然不能复原来要塞的十分之一。假如这是真的,何来袁建造堡垒线造成大明经济崩溃的道理?因为原来孙承宗的堡垒线花费十倍资金,也是在小冰河时期,若算起来是不是责任更大?须知没有证据显示袁崇焕的贪污,袁死后并无余财,后人也没有发现“袁崇焕藏宝”。辽西将领的确有贪污的传统,但要是数儿太奇怪也不大可能。

                  比如,作者提到对后金的作战,使用的战术是建立近代军队,以克服如下两个问题 -- 明军缺乏纪律和战术素养,缺乏可靠的武器。还有一个作者虽然不承认,但是在与孔有德共同阻击后金军时已经描述了 -- 传统骑兵和步兵(指的是非近代化训练后的步兵)作战时,步兵在战斗力,机动力上先天不足。明朝在没有可能获得近代军队训练的情况下,“凭坚城,用大炮”是不是一个良好的战术?前者,抵消了骑兵的优势,也回避了战术纪律和素养的问题,后者,其实就是放弃了步兵武器的改进,集中精力于远程高科技杀伤兵器,充分发挥明朝的科技优势。假如不考虑这是袁崇焕提供的思想,我觉得大家可能会接受它的合理。

                  还有就是退守山海关问题,高第弃守各堡造成后金对明军物资的大量掠夺,其损失,包括粮食,被服,火炮等,作者也有明言,规模之宏大实在令人震惊,成为日后支撑后金发展和作战的重要储备。这是从史料而来。那么,再说宁远之战就有的说了 -- 首先这肯定说明后金打宁远(如果宁远不守就是打山海关)不存在后勤问题。其次,袁之前,关外守城莫不以失败结束,袁应泰,王在晋都是先例,作者也提到了毛文龙守镇江。袁崇焕守住宁远,是守城成功的第一个例子。这是不是可以推导出 -- 第一,袁不会是为了好名声和前途守宁远的,要知道这之前守城的都死掉或被俘了,人都死了何来前途?第二,袁能守住宁远并非侥幸而是能打 -- 否则别人怎么那么不侥幸?打完宁远还能打觉华,说明后金的战斗力此时并没有衰竭。

                  若有兴趣,这方面的东西,找一找挺有意思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