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现代儒教之——论语导读 -- 楚无邪

共:💬73 🌺4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倾向于把“习”做“实践”解。

        人为什么要学知识呢?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创造价值和克服困难。比如我想搞股票投

        资,首先要学股市是怎么回事,然后,我会在股市中实践我对股票的认识。如果我对股票的认识符合股市的规律,就可以准确地预测股价变化,从中赚到钱,当然“不亦说乎”。但赔了钱怎么办?孔子没说“学而总成功,不亦说乎”,而是“时习之”。为什么要“时习之”?因为认识总是通过不断地温习,实习从低级到高级,从片面到全面发展的。在低级,片面的阶段,当然会经常产生错误的判断和预测,自然会在实践中碰壁。领会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容易在困难面前消沉,理解失误是很正常的学费。会自觉地不断根据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总结自己的偏差和不足,提高和纠正自己的认识。譬如,经过总结,我会认为:“这两个月我没祷告,上帝在惩罚我。”,“现在已经是谷底,再坚持一下就会好转。”或者“股市就是大户圈散户的钱,还是投基金更有效。”哪种再认识更准确?还是要到股市实践中去检验。总之,坚持用”学“和”习“作为我们与客观世界打交道的主要方式,就不会怨天尤人,是保持可持续幸福的重要条件。

      • 家园 儒有下“学者”的意思,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

        很对“儒”的味道。

        黄金狮子:【原创】管窥《易经》中说到“教”和“学”通假,孔子也一生致力于教育,主张教化。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人类行为是文化行为,随着文明进步和人类文化的丰富,个人成长所需的教育时间越来越长。以前人类生产可以不识字,而现代社会不识字无法从事生产,也难以生活。所以孔子注重“学”,而且不亦悦乎,并且诲人不倦地教,这种注重教育的思想至今还是先进思想。

        美国先进,首先体系在教育的先进,各国人到美国留学,就是看中美国的教育。各国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水平,也和各国的教育事业息息相关。

        孔子不但崇尚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地从事教育。所以说,儒教有些思想,是人类有价值的思想,而且至今没有过时。

        关键词(Tags): #人本主义#儒教#教育
      • 家园 学而篇第一 (二)

        (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无邪意译:

        有子说,如果一个人至少要能够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知道友爱兄弟姐妹,才有可能对社会其他人拥有爱心。一个懂得孝悌的人,我想多半不会是社会的破坏力量。君子专注于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了,道也可以由此而成就起来了。孝悌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无邪导读:

        “孝”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内容,是孔子学说的逻辑起点。孝道,用一句话说,就是敬拜生命的源头。通过“孝”,以及丧礼,祭祀等仪式,孔子让我们能够体会和感受人生的意义在于——传承。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生命的传承。什么是生命?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质是基因,是通过复制与突变而进化以适应环境不断繁衍的基因。在生命中,个体的意义是有限的,真正有意义的是从远古流向不可知未来的基因之河。如果你站在历史的空中,看着这奔淌而来的大河,这大河源自数十亿年前,它开始是细细的一支,不断的壮大,又不断地分出新的支流。大多数支流干涸了,少数几支却变得更壮大。大河亿万纤细的支流,每个生存者的人都代表着一个支流,流向不同的方向。这支流的身后承载着千万祖先的努力,才使得生命的基因之河成功的延续到你的身上。你该为此感到骄傲,因为无数其他的支流已经干涸了——他们的祖先不及你的祖先优秀或幸运。你也因该感受到你的责任,因为你的父母、祖父母、千万的祖先希望你能延续祖先的努力,不要在你的身上断流。孔子也许没有用显微镜看到基因的本质,他却用他思想,天才地看到了生命之河的奔淌。所以,他希望通过“孝”,让你能尊重你父辈的努力;通过丧礼、祭祀等仪式,让你感受体悟你的生命之河的存在。孔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时,清晰地将你人生的最重要的责任展示给你,那就是:传承。如果你觉得责任这个词太沉重了,那么换一种说法,“价值”:让生命之河通过你得以延续,就是你存在价值的实现。

        2、文化的传承。别以为孔子就只是劝人生孩子就算了。人固然是生命,但绝不仅仅是生命而已。因为人不只是行尸走肉的活着,还是有文化的存在。有能力创造并积累文化的能力是人类有别于一切其他存在的特质。文化的基因(meme)与生命的基因一样,也是一条从历史流向未来的河流。儒家除了重视基因的延续,同样强调文化的延续。所以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是把教育的传承者“师”放到了与祖先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虽然今天的教育已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像古代通过封闭的“师傅——弟子”系统来将知识文化“一脉相传”,但我们同样从先贤往圣那里学习了知识,也同样有责任将这些知识在自己的手中发扬光大。传播你的理念、思想,是你存在的价值的更高层次的实现。所谓“立言立功立德”,称为三不朽,为何不朽,因为这些可以传诸后世,是个人价值的最高实现。

        “仁”,是人类内心所固有的一种对于其他普通人之间的感情。"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我们本质上也是一种动物。但人类还是有少数使我们成其为“人”的东西,以构成人与动物的分野。“仁”可以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啦。这种感情使人们有可能普遍性地做出利他行为(未必是英雄式的舍身取义,给乞丐一个铜板、与火车上陌生人的孩子分享你的水果、给问路者指一下方向都是彰示你人性的利他行为。)正是这种独特的感情使我们人类社会有可能以这样的规模而存在,这是人类以外的任何一种动物都不可能做到的。西方所谓之“人性”大体上也是一个意思。我们人类能有今天这样改天换地的能力,不是因为我们力量大、速度快,甚至也不是因为我们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是以一个人类社会的形式存在,并共同应对挑战。从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的氏族社会,到今天全球一体的地球村,人类力量提高的过程,可以说就是这个社会网络不断扩大的过程。而这个网络形成的第一步,是从我们拥有了“仁”心开始的。

        “孝”是“仁”的起点。首先,我们与父母兄弟除了拥有血缘上的联系,还由社会联系。在一个家庭里朝夕相处数十年,应该是最亲密的社会关系了。如果对爱自己最多的父母都不知回报,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都没有感情,实在很难相信他是一个对社会其他成员有爱心的人。其次,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点,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一点,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所有高等动物生来都具有的东西,因为这在进化上是物种繁衍的需要。但“孝”却不是。所谓“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如果纯粹从生物性的“自私的基因”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到父母兄弟姐妹都拥有50%的和自己相同的基因,人们固然会爱自己的父母,但成年子女对父母的关爱最多与对兄弟姐妹的一样多就够了,绝对达不到孔子所要求的“孝敬”的程度。但是从“仁”的角度来看,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应该对别人的善意给与同等或更多的回馈。这一点,当你面对社会上其他人时可能倒不难做到,因为人们知道,只有你对朋友同事表达善意,尽可能施以援手,别人才会对你好,在你需要时提供帮助。以人类的智力不难理解,这样一种交换,是对自己直接有利的。但当你面对父母时,他们对你的爱是本能的无条件的,你根本无须做出同等回报就可以安全地享受利益。在这种情形下,你是否还会坚持“等量回馈”的人际交往原则呢?孔子认为,是否能做到“孝”,是一个人是否有“仁”心的试金石,从而判断一个人的看似高尚的行为是基于庸俗的利益交换还是内心的道德感。

        上一篇:swordi:“学而时习之“续解

        下一篇:swordi:学而篇第一 (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好像引伸过度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段话其实基本不用翻译,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儒家讲究推己及人。所以认为孝悌之人难以犯上,而不犯上之人就不会造反。反推回来孝悌就是仁义的根本。

          这段话其实就是在宣扬遵守等级制度。只要遵守了等级制度,则一切都好办了。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么什么才是“君臣父子”的样子呢?答曰,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标准。在孔子的时代,“君臣父子”不光包括其责任,也包括了严格的上下等级关系。这种等级关系在孔子眼中是不可逾越的。

          翻译论语可以赋予其新的意义。但没有必要把古人的原意说的那样现代。古人拘泥于时代,不可能有楼主这样的超前见解的。

          • 家园 只是试图揭示“孝”的本质意涵,未必限于有子的理解。

            尊卑是秩序,是自上而下贯彻的,是旧儒教奴化思想的根源,与孔子强调“仁”,强调道德建设的宗旨格格不入。不批驳这个,就没有新儒教。

            当然,有子这句话也确实可以理解为暗含借孝道树立尊卑秩序的意思。这也是论语中少有的将孝道与秩序暗示在一起。不过注意,这不过是“有子”的个人见解。论语中有许多话,是孔子的弟子们的见解,常常和孔子本人的思想高度有明显差距,后面遇到类似情形时我们可以再一起探讨(例如,子夏说的“贤贤易色”一句)。

            孔子本人对孝道的阐释就很少有强调尊卑秩序的方面。讲尊卑的孝往往和忠联在一起,“忠孝”,就像你所说的,“君臣父子”,后世的旧儒都是这么解释的。可如果你仔细监视论语,孔子的孝从来不和忠联在一起说,而是和“仁”放在一起,“仁孝”,而忠则总是和信在一起说:“忠信”。无论忠信还是仁孝,都没有尊卑秩序的意涵,忠信的“忠”,讲的是职业精神,仁孝的孝,讲的是敬畏自己生命之源,是投桃报李。这些都是出乎本心的道德感,而不是出于对尊卑秩序铁幕的习惯性畏惧。

            我这里的引申只是试图揭示“孝”的本质意涵,未必限于有子的理解。

        • 家园 很喜欢你这个解释

          但是从“仁”的角度来看,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应该对别人的善意给与同等或更多的回馈。这一点,当你面对社会上其他人时可能倒不难做到,因为人们知道,只有你对朋友同事表达善意,尽可能施以援手,别人才会对你好,在你需要时提供帮助。以人类的智力不难理解,这样一种交换,是对自己直接有利的。但当你面对父母时,他们对你的爱是本能的无条件的,你根本无须做出同等回报就可以安全地享受利益。在这种情形下,你是否还会坚持“等量回馈”的人际交往原则呢?孔子认为,是否能做到“孝”,是一个人是否有“仁”心的试金石,从而判断一个人的看似高尚的行为是基于庸俗的利益交换还是内心的道德感。

          投桃报李,是人类社会基本行为准则之一,是各文明社会都有的道德准则之一。而孔子看到了这个道德标准最容易遭到违反的情况,通过提倡孝道强化这个道德准则。

          • 家园 商榷一下“孝”是“仁”的试金石

            张君认为自己做过的唯一善事是给病母做饭。白宝山不忍母亲受惊遂放弃开枪拘捕。他们的孝还算说得过去。但他们对其他人却残忍无情。我认为“仁”这种行为后天大于先天,主要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学来的。而“孝”则本能的成分大。全世界这么多文明,哪个是鼓励视父母为路人的?

            我认为“孝”是“仁”的起点。不孝之子也很可能不仁。但从孝到人需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的升华。

        • 家园 学而篇第一 (三)

          (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好义。令,善义。务求巧言令色以悦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鲜矣仁”。鲜,少义,难得义。不曰“仁鲜矣”,而曰“鲜矣仁”,语涵慨叹。或本作“鲜矣有仁”,义亦同。

          白话试译

          先生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无邪导读:

          “仁”是要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在这个社会上,有一类人特别善于用漂亮的言辞与态度讨人欢心,一幅掏心掏肺的样子。孔子说,这种人其实很少是真正愿意为他人付出的善意的,因为他们没有真诚。仁必须以诚作基础,才是真正的仁。

          仁者要的是行为。如果你存心欺骗,又不肯付出,嘴皮子是最有效的手段了。

          需要注意的是,旧儒家在这个问题上又走了极端,变成完全否定自我表达。其实在后面的章节中可以看出,孔子从不排斥自我表达,也是希望社会看到“仁”行得到表彰的。旧儒认为,既然“仁”必须是出于本心的,就不在于让别人知道。但其实,传播价值,醇化社会也是“君子”重要的社会责任。要能使普通大众迅速准确地识别“君子”,就得让别人知道此人是“仁”的。作为一个“君子”本身,其实也有义务让周围的人了解并信任自己,从而使自己能成为一个醇化社会的核心(谁不想和好人做朋友,作交易呢)。如果大家都做好事不留名,那怎么起到表彰先进的作用呢?所以做了好事也不必藏着掖着,不妨坦然地以此为荣,然后酷酷地说一声“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过,造成大家不敢自我表扬的一个可能的原因则在于旧儒家把“仁者”的标准推高到的一个过分的地步,以至于绝大多数人都达不到“君子”的标准,这样,几乎所有自称“君子”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不达标的地方,这样,在这些“圣人”们的眼中,都是伪君子。只有当“圣人”或“君王”们需要树立一个典型时,才把“君子”的帽子戴在他们选定的人头上。多数这些被选定的“君子”“模范”能存在下去,也必须选择性屏蔽不利信息才行。雷锋当然不应该有英那格手表,岳飞也绝不会拿群众一针一线。否则怎么算得上 “模范” “英雄”“君子”?这样的做法,最终是失去了善恶的标准,只有权力才是终极标准。

          其实孔子语境中的“君子”不是什么圣人,而是很平实的普通人,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可以慢慢体会。

          要提倡新儒家,就要猛烈抨击旧儒家的“道德至上主义”,让“仁”“义”回归平民的土壤中,让人人都能有“仁心”,行“义举”。

          另外值得指出的事,孔子是一个很实际的人,他完全理解并认同,言语与态度绝非虚伪,而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如,孔子在论“孝”的时候就说过“色难”的话,说对父母最难做到的就是恭敬的态度。

          上一篇:swordi:学而篇第一 (二)

          下一篇:swordi:学而篇第一 (四)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完全赞同这种实事求是的表达方式。

            当然,适当的“巧言令色“也起好的作用。一次,我所在的实验室与另一个实验室想合作一个高难度高风险课题。在最初的接触中,双方主要是描绘课题的伟大意义。千言万语归为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虽然明知是捡好听的说,但大家还是被鼓动得象红一和红四会师一样兴奋起来,以大无畏的精神评估“道路的曲折性”,然后携手共进草地。

            在这里,“巧言令色“的积极意义在于调动积极性,并且增强对对方合作诚意的信心。谁愿意与一个满脑子困难会风险的人合作呢?

            • 家园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不是欺骗的手段。

              孔子认为,与人交流,重在诚实。语言要求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所谓“巧言,令色”是在真实的思想上抹上蜜汁,意图欺骗别人已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既然是欺骗,不是真实的,那对方就会得到错误的信息,那对于双方的合作就不是有帮助的,而是有害的。当然,对于个人有可能是有利的,能达到本来达不到的目的,可对于求到的君子,这没什么意义。

              至于语言的技巧,每个交流都有他直接的目的,当然语言也要有侧重点以准确地达到目的。既然双方有意合作,当然要先描述合作的前景与意义,为什么要合作。但决定合作后,少不了要向对方坦率介绍可能的风险,让对方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的合作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就是欺骗了。

          • 家园 中国两千年文化是农业文化,很多观念对于农业社会是对的

            但是对于现代工业社会就不对了。

            比如谦虚。农业社会中地里庄稼长好了,不用说是种地种得好,勤劳能干。多说无益,做出来才是实打实的。

            如今商业社会,究竟市场促销。社会人口流动性大,一个人做得再好,不说出来,没人知道;一个人再能干,不会说,没人知道。更重要的是,产生的社会化要求很强的表达沟通协调能力。这时,“能说会道”就成为美德了,而不是“缺德”了。

            孔圣当年说得没错,只是不好用今天的观念去评价。

            关键词(Tags): #儒学#儒教
          • 家园 学而篇第一 (四)

            (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与学而时习乎的“习”一样,这里的“习”也该是指“践习”。“我所传授于人的道理,不是我自己日常所践习的原则吗?”

            无邪意译: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我替人做事,有不尽心的地方吗?我和朋友相交,有不真诚的地方吗?我所教授于人的道理,有不是我自己所日常所践习的

            吗?”

            无邪导读:

            这一篇讲的是诚信!不可心存欺诈。

            曾子第一句说“忠”。 “忠”是儒家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但也是被歪曲的最厉害的概念之一。

            旧儒家被统治者作为统治的工具,把忠君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实,忠君的本质是之下位者的诚信,是忠于职守。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也就是曾子所

            说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但这种忠诚不该是无原则的。如果老板开除了你,你当然有权另找新工作,但你不可以无故出卖原雇主的商业机密。所以“忠”的

            原则在于 “诚信”,而不在于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在明末,顾炎武等人强烈反清,因为他们是明朝的遗臣,仍需对前雇主尽责,但他们都不

            反对自己的子孙出任清朝官职。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必须组织成一个个的团体,如社团、国家、公司等。这些团体的有效运作是社会中体有效运作的基础。所以,一个有“仁心”的关爱社会的君

            子要求自己对所加入的团体要有诚信,也就是“忠”。在孔子的时代,团体往往是以领导者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这个“忠”在形式上就体现为对上位者的忠诚。

            第二句说平辈的诚信。

            第三句说的是上位者也是要有诚信的。曾子是为人师的,所以有老师的原则:“教别人的道理至少得是自己也相信的”。同样,在儒家看来,君主也有自己的责任

            与原则呢?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君要履行君的责任,臣要履行臣的责任。

            举吴三桂、洪承畴、施琅这三位“贰臣”为例:吴三桂身为明将,系国家民族的安危于一身,受明朝皇室的重用,却率兵投敌,当然是大大的小人;洪承畴力战被

            俘,这一点上无愧职守,但随后利用它过去在明朝政府任职时所获得资源帮助清国灭明国,相当于跳槽的雇员出卖原公司机密,也没有“诚信”可言;施琅全家被

            郑氏所杀,只身逃亡,是郑氏对不起他,他与原雇主已恩断义绝,做什么都不算不忠了。武子胥可以灭楚,施氏当然也可以灭台湾。

            上一篇:swordi:学而篇第一 (三)

            下一篇:swordi:学而篇第一 (五)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what a gift I got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