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闲读《搜神记》 -- 空侃

共:💬60 🌺14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支持

      俺也稀饭搜神记:)

    • 家园 3、赤将子轝

        赤将子轝者,黄帝时人也。不食五谷,而啖百草华。至尧时,为木工。能随风雨上下。时于市门中卖缴,故亦谓之缴父。

        *

        这里有个生僻字,就是这个赤将子的名字:轝,它读yú,是“舆”的通甲字。

        老实说,我始终没弄明白,这位应该是姓赤将名子轝,还是姓赤名将子轝,抑或是姓赤将子名轝。

        《列仙传》中说此人:“是蒸民粒食,孰享遐祚? 子舆拔俗,餐葩饮露。 托身风雨,遥然矫步。 云中可游,性命可度。“

        这是个很有个性的人物,也是黄帝那时候的,他不吃粮食却吃花,这大概是最久远的一种僻谷方式了。成语餐葩饮露的典故说的就是此人。

        除了有个性,他也有些本事,也能像赤松子一样在风雨里面飘来荡去,也不知道那时候的神仙是不是都这么个飘法的,或许是那个时代比较流行的神仙飞行方式也说不定。

        不过,在黄帝的时候,除了比较节省粮食外,他似乎没有表现出什么其它的本事,可等到了尧当权的时候(这家伙活的也够长的了),他却突然跑出来当木匠了。这个木匠可不像是咱们现在那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那时候大家才刚刚跟神农学会种地这些基础生活本事,像木匠手艺这种相对来说属于奢侈品制造本领的,还真是不多见。所以人们一见他会木匠活,就很是敬仰,不过大家都没钱享受,只能仰望却雇不起他。

        尧那时候是老大,有资本有地位,能够享受先进的高级的木工家具,就聘请了赤将子轝为他修宫殿。那时候的宫殿都是有些问题的,一来是技术不过关,本身建筑质量堪忧,二来是尧做为领导者,每天都要有很多人来找他办事儿,那时候还是部落时代的,当头的也不像后来的皇帝那样高高在上,基本上部落里随便哪个阿猫阿狗都可以来找尧请示工作,这样人来人往踩来踩去,所以地板是经常坏掉。

        针对这种情况,赤将子轝便采服了一种新的地板铺设方式,称做“蜂窝桩”。

        什么叫“蜂窝桩”呢?整个地板是由无数六角形的小地板板拼成的,每一个地板块实际上都是一个接触地面的小桩子,说穿了就是加大了地板厚道的一种方式,倒也没什么特别。但要就是这样的话,那怎么能显出赤将子的本事呢?于是他就是把这些六角形的地板桩设计成统一的标准大小,六角形的边长设计成九分九,而地板桩的高度设计为九寸九分。

        尧帝奇怪了,就问他为什么设计成九点九,而不是十呢?

        赤将子轝的解释是,九九嘛,长久,听起来彩头好,表示您的统治长长久久啊。

        不知道这是不是最早的风水流拍马屁方式,想必尧听了以后定是龙颜大悦重重赏赐,毕竟马屁人人爱听啊,尧虽然是圣帝但也凡人,如果不是心理变态那肯定也是爱听的。

        这个尺寸设计虽然有些拍马屁的嫌疑,但不可否认这个地板也确实经踩,据说换上以后每天几十上百人踩来踩去却一点也没有损坏(其实那么厚一木头桩子要想把它踩坏了,还真得废把子力气才行)。不过别人不知道啊,一看这地板这么经踩,都觉得这赤将子有本事,行,够得上木工这个称号了。那时节会木工手艺的少,所谓物以稀为贵,估计当时的木工称号就跟咱们现在的两院院士地位差不多,那是相当响亮的称呼。

        不过,让人困惑的是,这人既然是有记载最早的木工,却没有得到木工祖师的地位,反倒是多少年以后的鲁班成了木工祖师,这事儿当真是令人费解。

        除了做木工以后,这人还经常在集市的商店门口卖缴,缴是一种拴在箭上的生丝绳,从那个以渔猎为主,耕作为辅的时代特点来看,这种生丝绳应该是日常消耗品之一,大家都能买得起也必须得买,想来以他神工大匠的手艺做出来的生丝绳也必定是当时的名牌,销路一定挺好。

        只是,他既然已经成了国家级院士,为什么还要跑去摆摊卖生丝绳呢?

        这里面就涉及到前文说过的内容了,木匠手艺普通人消费不起啊,尧虽然聘请他盖宫殿铺地板,可是盖完了他就没活干了。那时候国家干部也没有工资,全靠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既然大家都享受不起木工活,那他也就没有收入了。那怎么活下去啊?只好去摆摊卖货挣钱了。为此他还得了个“缴父”的响亮称号,大约是因为他卖得缴最好,所以大家这么称呼他就相当于此人是质量信得过单位。

        有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木工出身的赤将子轝最终也成了神仙。他是什么神仙呢?是八仙之一!

        是不是很令人吃惊呢?八仙的名字基本上众所周知了,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汉钟离、韩湘子、蓝采和、张果老、曹国舅这八位谁不知道啊?难道是这里面有哪位是赤将子轝后改的名字吗?

        不用猜了,肯定不是。

        我们众所周知的八仙名字,实际上是明代吴元泰著的《八仙出处东游记》,就是通常所说的《东游记》里面确定下来,而在此之前,八仙的名字变幻不定,而且还分了唐八仙、汉八仙以及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这些个乱七八糟的种类。

        赤将子轝就是唐八仙之一。《太清玉册》第八卷记载:“黄帝时人也,至唐尧之时八人游于终南,人见之以唐尧之世,故称唐八仙。他们是天皇真人、广成子、洪崖先生、籛坚、赤松子、宁封子、马师皇、赤将子舆。”

    • 家园 搜神记不错,我也常翻翻。不过看起来没有明清笔记那么容易
    • 家园 2、赤松子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今之雨师本是焉。

      *

      初读这段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赤松子是何方神圣,单从字面上来理解,以为这个赤松子大约是个神农当政时求雨的巫师,做一些跟后世方士差不多的事情,比如说教当政者炼丹吃(冰玉散),自己跳到火堆里通过烧不死来显示神迹之类,吹牛自己跟昆仑山上的神仙打交道,最后拐走了神农的小女儿,也就是个当时的公主,由此可见这家伙不是个普通的神棍,而是个胆大包天且极成功的神棍。从后面那句“到高辛时,复为雨师”来看,这家伙还挺长寿,到了高辛氏当权的时候又跑出充神棍。

      由此理解而产生的想像中的赤松子形象:披头散发,戴着鬼面具,手里拿大鼓,光着上身系着草裙,围着堆篝火,一边跳大神一边唱着可以折磨死人的古怪调子。

      会有这种形象认识还要感谢电视剧中关于蛮荒时代或蛮荒部落中巫师形象千篇一率的塑造之功。(我一直以为如果那些古代巫师用这种方法可以求来雨的话,那肯定是不是神仙感受到了他的诚心或是怜悯人类缺雨少水,而是受不了这可怕腔调的折磨。)

      但对于雨师这个词我的理解实际上犯了很大的错误。

      之所以发现这个错误,是因为最后一句,“今之雨师本是焉”,这显然不能说现在管求雨的巫师神棍仍然是赤松子,神农距离搜神记写作时间都多少年过去了,要是这家伙还不没死,那不是妖怪就是神仙。

      事实上,雨师并不是我想像中的求雨巫师,而实际上是指雨神。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就曾记载着涿鹿之战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的事迹,这里的风伯指的便是风神。

      而到了汉代,雨师又有自己的星宿位置,人们以毕星为雨师。

      这一点在蔡邕的《独断》中写得很清楚,“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提起蔡邕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一提蔡文姬的老爹,或许很多人就会恍然大悟,“哦,原来他就是那谁谁谁啊……”)

      在这个时期雨师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祀典,在《风俗通义?祀典》中明确提出,“丑之神为雨师,故以乙丑日祀雨师于东北”,要求在乙丑日向东北方向祭祀雨师。归入国家祀典,就等于是得到了国家级的正式承认,有了身份证明的神。这就跟咱们今天考职业资格差不多,有了国家承认文凭那就可以吃遍天下,毕竟天上的神仙终究也都是地上人认证的嘛。(其实这里面提到的雨师指的并不是赤松子,而是共工的儿子,玄冥,因为玄审是古代王行官中的水官,水与雨相通,所以就叫他雨师。不过我们这里先介绍的是雨师的身份地位,所以对此忽略。)

      再到后来,道教兴起,整理上古神仙谱系,也不问人家愿不愿意,就把雨师给拉进了自己的神系,给了个俗神的位置,封赤松子为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

      不过到了这时候,对于雨师的身份就有了争议,不像以前那样就认定赤松子就是雨师,而是有的说是龙,有的说是商羊(一种只有一只脚的神鸟),有的说是赤松子,还有说是萍翳的,又有说的是冯修(这人也叫陈华夫)的,唐朝的时候还有说是李靖的。总之大家各说各的,貌似谁也没能说服谁拿出个有权威性的结论。

      而此时,关于赤松子的记载也丰富了起来,有了具体的形象和时代背景,甚至连他师傅是谁都给发掘出来。

      这在《列代神仙通鉴中》有详细记载。说的就是神农的时代天下大旱,眼瞅着庄稼都要完蛋了,大家正犯愁的时候,一个野人突然冒出来自称能求来雨。

      这野人什么形象呢?上披草领,下系皮裙,头发乱蓬蓬,指甲长如爪,而且全身长满了黄毛,一手拿着柳枝,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咦,这个形象居然与我最开始想像出来的形象有很大相似之处,感谢电视剧的教导。)

      他唱的倒不是求雨的咒语,而是身份简介,“予号赤松子,留王屋修炼多岁,始随赤真人南游衡岳。真人常化赤色神首飞龙,往来其问,予亦化一赤虬,追蹑于后。朝谒元始众圣,因予能随风雨上下,即命为雨师,主行霖雨”。

      他这是告诉神农呢,我叫赤松子,在王屋山修炼多少年了(潜台词:本事大得很,对我客气点),师傅是赤真人。师傅会变龙,我也会变龙,后来朝见了元始天尊那些高级神仙,被封为雨师,降雨这事儿现在归我管。于是神农便客客气气地把他请来好吃好喝的供着,聘请他为雨师,请他降雨。(老实说看这个过程,我还是觉得这人比较像神棍。)

      这里就可以看出雨师这个称呼是哪来的,是这位仁兄自己说的,从本质上来讲等于是向神农求的这么一个封号。

      关于他求没求来雨就没有记载了。估计是求来了,要不然神农一生气把他宰了,也就没有后来的拐神农女儿这档子事儿了。

      据说这位赤松子后来带着神农的女儿成仙了,关于他成仙的说法有很多。

      有说他是服食水玉成仙的,也就是他那个教给神农吃的冰玉散,《山海经?南山经》注中说赤松子所服食的水玉就是水精(水晶)。这种说法看起来很像是乱吃东西最后把自己给吃死了,大家就都说他是成仙了,或者是他临死前吹的最后一次牛皮,自称自己要成仙了。(说到这里我突然间想到个问题,神农所谓的尝百草中毒而死,真相是不是其实是因为吃了赤松子献上的水玉散而挂掉的呢?很有八卦的潜力啊。)

      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在金华山以火自烧而化。这在《太平寰宇记》中有明确记载,因为赤松子在金华山上成仙的,所以山上有赤松祠,赤松涧。这个说法看起来很像是他在搞那套纵火自焚烧不死自己的把戏失败,结果把自己给烧死了。

      由赤松子成仙引申出来一个“赤松子之游”,用来比喻大功既立、功高震主之后隐迹避祸。

      典型的例子就是张良在辅助刘邦建立政权后,为了保全自己,功成身退,就曾经对汉高祖说过“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的话。

      到了晋代,葛洪却提出意见,他在《抱朴子》里说,赤松子服食的是其本人炼制的神丹,而且还把这种炼丹的方法给流传下来。

      这也就是说赤松子是吃自己炼的仙丹死掉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葛洪不承认赤松子是神农那时候的神仙,他认为赤松子是晋代成仙的皇初平。他在自己的《神仙传》里说,这个皇初平是丹溪人,在十五岁外出放羊的时候,被某个不良道士给拐到了金华山石室里面,关了四十多年不放,强迫他学道法修神仙。据说这位被拐去修仙的皇初平果然学了天大的本事,而且活了五百多岁,自己改个名字叫赤松子(不知道他是不是为了冒充神农时那个赤松子而故意改的名字)。

      金华山不就是前面提到的赤松子自焚成仙的地方吗?难道在金华山玩自焚死掉的那个赤松子,其实是这个皇初平不成?

      果然,宋代的张?在《云谷杂记》中提到了这位皇初平,并称“今婺(wù)州金华山赤松观乃其飞升之地”,只不过在云谷杂记中把皇初平称作“黄初平”。(其实这个黄初平,通常所说的黄大仙,貌似一位很容易招呼的神仙,在南方一带供奉的庙宇极多,这位黄大仙与北方一带所称的黄大仙并不是同一位,北方一带所说的黄大仙实际上是指成精的黄鼠狼。)

      既然这个叫皇初平的赤松子是自焚而死的,那为什么葛洪又要说他是吃仙丹成仙呢?难道是因为葛仙长也觉得自焚这种死法太蠢,所以为尊者讳改了个吃丹死?这就不得而知了。

      这两种关于赤松子身份的说法显然自相矛盾,不过到了宋代,倪守约又给了新的解释,他在《金华赤松山志》中说,那个拐走皇初平的道士实际上就是赤松子,皇初平很可能是继承师傅道号所以称为赤松子的。

      但做为神农时代的神仙,赤松子为什么要穿着道袍出现拐徒弟呢?难道神仙也知道与时俱进,晓得道教大兴,自动卖身投靠,先换件衣服以示革命不成?

      注:1、文中关于赤松子拐神农女儿的说法纯粹是八卦性质的笑谈,其实“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这句可以解释成炎帝的女儿追随赤松子学习道法,最后修道有成当了神仙。

      2、《赤松子中戒经》《赤松子章历》《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这些文章,都是后世道士为了将所撰之书托之远古,所以冒充赤松子的名字来发行的,这就跟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作者中冒出诸如全庸或是金庸新或是金庸巨这种笔名一个性质。

      3、关于赤松子的身份还有一种说法,即《丹台录》中称赤松子为昆林仙伯,辖牿南岳山,可化玉为水而服,可以乘烟上下,为一服玉仙人。中国神话中的神仙记载极为混乱,基本上是大家各说各的,谁也不服谁,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没有哪个神仙具有压倒一切的权威性。

      4、关于赤松子的事迹,最早是在《淮南子.齐俗》中记载的,但没什么详细内容,所以没有提及。

    • 家园 1、神农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

      神农在中国神话中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此人即号神农,那应该是跟袁隆平老先生是一个行当的,因为解决天下人吃饭问题而名留青史。但有趣的却是,这个人在神话中最醒目的行为却是尝百草。

      当我翻开搜神记,看到开篇这第一个人物,第一句话的时候,脑海里不自禁浮现出的形象却是个肚皮透明的大胖子。

      这个印象来自于小时候学过的一篇名为《茶与断肠草》的文章,这篇文章说神农肚子是透明的,能看到肠胃和吃进去的东西。为了知道各种草叶的性质用途,神农就漫山遍野的四处去吃草,然后观察它们在肚子中的变化,以此来确定这种草叶的用途。后来神农吃到一种树叶,这种叶子吃下去以后,整个肠胃便像洗过一样干净清爽,感觉非常舒服。神农觉得挺好,就起了个名字,叫"茶",随身携带,以后每当吃进有毒的东西,就立即吃点茶,把毒消灭。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终于有一次神农吃了断肠草,毒效大太,没等吃茶肠子就断了,临死前把这种草命名为断肠草。这个故事似乎又名《神农与茶》,不过我对于断肠草印象更深刻一些,读了那篇文章后便一改喜欢嚼青草的恶习,也算是读书的一大宜处。

      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神农是个胖子呢?大约是因为觉得他总吃要是不发胖那就没天理的缘故吧。

      这个故事是有佐证的。茶圣陆羽在《茶经》就说过,“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神农百草》一书也说过:“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为了尝百草而中了这么多次毒,多么让人感动的事情?(不过,说老实话,我总觉得一天就能中七十二种毒,这位神农先生的运气着实不怎么样。)而且因此神农还有个茶王的称号,私以为茶王没有茶圣这个名号听起来响亮,大约流传不广与此有关。

      但这个故事却显然与搜神记中的记载相违背。按照搜神记的说法,实际上神农有个宝贝鞭子,看到哪株草树顺眼就拿鞭子抽一抽,只要那么一抽,便知道这草是不是有毒具体什么性质,这宝贝大约跟现代化的速测仪有得一拼,让我怀疑这神农是不是外星人来着。

      不管怎么说,当看到开篇这句话的时候,我很是震惊,颇有种童年偶像轰然崩塌的世界末日感觉(这两年看到曝光越来越频繁的郑渊洁也有这种感觉),只觉得那个舍己为人尝百草的英雄突然间变成了个技术熟练工,压根谈不上什么舍身试毒之类的英勇行为,那他自然也就不是被断肠草毒死的了。

      从内心感情角度来说,我更喜欢那个没有任何神奇器物只靠着自己的知识、勇气去品尝百草造福于民的形象。

      那么,神农倒底是什么样个人物呢?

      当我仔细检查资料后不禁大吃一惊,此人居然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身份,就是炎帝!(诸位见多识广的英雄别笑话我见识短,此前我真是不知道这件事情)。

      炎帝是谁?那是中华始祖,上古三皇之一。一直以来炎黄并称,这二位的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是当年打击蚩尤等邪恶轴心势力的战略伙伴,正是因为打倒了野心家蚩尤,今天我们才会被称作炎黄子孙,而不是蚩尤子孙。

      但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大人物,最终却是以一个民间科学家的身份在诸多传说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事儿未免透着些许古怪。

      为了能够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又查找了一下炎帝的资料,结果发现,这位最早的统治者之一多才多艺,他不仅仅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还创造五弦琴、蜡祭和市场,除此这外还有制陶器、创历法、织布制衣等等,而更重要的是他不光自己搞发明创造,还把这些教给其它人,据说他教导的科目包括,使用工具、播种五谷、医药、制陶、绘画、弓箭、猎兽、健身、制琴、音乐、舞蹈、智德,简直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重视和发展,除了天才二字实在想不出别的词来形容此人了。

      天才大多从小就与众不同,炎帝更进一步,连出生都透着神异劲。

      却说炎帝的母亲名叫任姒,因为在游华山的时候不小心看到了一条龙,结果就怀孕了。(看到这个的时候,我第一个想法不是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常识,而是认为这条龙定是条淫龙,要不然为什么只看一看就会怀上孩子?)怀孕离谱,生得也快,任姒到了家就把宝宝生了下来,这个急脾气的宝宝就是炎帝了。

      这炎帝打小就聪明,三天能说话,五天会走路。这么一个打胎里就带着聪明的人自不会如《伤仲永》里那个倒霉孩子一样被埋没,长大以后就当了部落的老大,那时候没有皇帝这么一说,估计会被称为头人族长首领或是其它什么的,总之就是老大这个概念。

      原始社会没有世袭这个传统,能当上老大的,一来是得能战能打才行,二来就是有本事为部落造福,炎帝能够当上老大便是因为他为部落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就是上面提到的什么尝百草、作乐器、教老百姓耕作之类的伟大发明创举。大家一看行,这天才挺有本事的,那就选他当头儿吧,希望他能带着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

      于是炎帝就诞生了。

      在此之前炎帝不叫炎帝,他姓姜,属于神农氏部落,名字不详(这里就又有一个说法,说是炎帝实际上是那位尝百草神农的后人,他们那个部落就叫神农氏,这个说法的史证传说不多,所以这里就不提了)。他之所以姓姜不是因为老爸姓姜,他是不知道老爸是谁的,而是因为他生长在姜水附近,所以就以姜为姓,这个姜水是渭水的支流,在今天的陕西岐山一带。

      炎帝当了首领之后是不是继续做科学普及工作,真的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这个就不太清楚了,资料上明确记载的只是他领着部落众人打了几架,有输有赢。首先他与黄帝联手打败了以蚩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这就是涿鹿之战,所谓涿鹿中原,便出于这个典故。而在这之后炎黄二位起了内哄,相互之间又打了一仗,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这一仗炎帝打输了,而且输得挺彻底,整个部落都让黄帝给吞并。关于这两场战争描述的神话极多,又是什么野兽助战呼风唤雨之类的,这就不用多说了。

      不过,在这两场大战之前,其实还有炎帝与蚩尤之间的战斗,只不过这场长期的战争炎帝也打输了,不得不带着部下大踏步撤退,一路撤进了河北地,跟黄帝碰上头,这才借着黄帝的兵把紧追不舍的蚩尤给打败了。

      由此可见伟大的农学家、医学家、教育家、音乐家、舞蹈家炎帝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战略家,在他的带领下,神农氏部落不仅丢了老家根据地,而且最后整个被黄帝给吞并掉,所以从一个领袖的角度来看,此人极不合格。(司马迁《五帝本纪》中说过: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似乎证实了此人虽然不会打仗却极为好战的。)

      到了这里,我似乎找到点炎帝不以统治者闻名而以学者闻名的原因了。

      这人做学问发展科技是一把好手,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都分不开,但当领导就着实不是块料,那么宣传的时候自然就要倾向于光大好的一面,而隐去坏的一面。由此可见国人为尊者讳的传统不独体现在史料笔记中,在民间神话传说中也不例外。(这段纯粹胡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