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宁波某乡下头的风俗系列(续一,家庭教育) -- 大懒虫1号

共:💬35 🌺1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宁波某乡下头的风俗系列(续一,家庭教育)

    副标题:一个村姑的成长环境

    【说明】谢谢同学们对本系列的关注,鉴于前楼太歪了,故另起一楼,前文连接:

    (一)序(坑前小贴士)链接出处

    (二)人之初——生(上)链接出处

    (二)人之初——生(中)链接出处

    (二)人之初——生(下)链接出处

    (三)家庭教育(1)

    嗯,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的作用意义显然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不必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的问题。

    俺就讲讲本地的特色。个人认为宁波人的家庭教育是宁波人之所以为宁波人最根本的保证。诚然,其他地区也一样。

    先说说整体感觉。

    我写这个的时候是比较战战兢兢的,相信很多人跟我有同感,那就是对一个东西感触越深,就越容易产生这种战战兢兢的感觉。

    不知道同学们对旧式童蒙读物《弟子规》熟悉不?若干年以前我参与一位朋友所编撰的国学系列读物,其他的负责人都是前辈,鉴于我在此之前修过古代童蒙读物之课程,因此其中童蒙这块导读就由我这个晚生负责了,第一篇就是《弟子规》。尽管之前接触过,但是,那只是当资料来熟悉的,过一遍就算了,而当真正地去写导读的时候,则免不了要用心全文背诵下来。当年,当我用心背诵此文的时候,我记得自己真是吓了一跳,因为,此中内容的绝大多数,是我小时候在日常生活中被严格要求做到的。而且,这并不是我家独有,基本上是很一致的主流环境的家教规矩。尽管,可以说我生活的年代的乡亲们绝对大多数的人没听说过《弟子规》。(我祖辈他们是念过多年私塾的,可能会有《幼学琼林》、《三字经》之类的读物,貌似见过。)(插一句,若是有人要给孩子们从小打国学基础,建议最好先从《弟子规》读起,若是先读《论语》,可能对师长少有恭敬,多有傲慢之意。这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

    扯远了,回来。

    我想了一想,宁波人的家庭教育的核心词关键词:规矩。

    先随手简单举例子说一说,以加强直观印象。

    长幼有序

    这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待人之道,包括对父母长辈,对兄弟姐妹,对客人陌生人等等,均都有严格规矩。这些规矩主要包括称呼、言语态度。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即使我比你大很多,但是我辈分比你高,你照样得喊我长辈的称呼。即使我只比你大1天,我们是同辈,但是你也得喊我哥哥姐姐。喊比妈妈年轻的女性同辈为阿姨,比妈妈年长的女性同辈为嬷嬷(姨妈之意)。对陌生人根据目测的年纪喊称呼。熟人里长者可以喊幼者的名字,但是幼者则不许喊长者的名字。即使是同辈,也是如此,我的弟弟妹妹们没一个敢当面喊我大名的。对长辈更是严格,比如我娘就不能在我爹面前带着我爷爷的名字喊“某某某的儿子”,否则,我爹必定跟她不客气的。我们自己,对于祖父母的名字,连问都不能问的,不知道自己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名字的人,比比皆是。奶奶的名字是我以前帮我奶奶去村里领取劳保的时候,才知道的,爷爷的因为比较有名,所以早知道了。而外公的名字到初中他在我的桌子上练毛笔字写他自己的名字我这才把音和字对起来,外婆的,我一直不知道。由于父亲这边的亲属来往比较多,所以对很多亲戚的名字都能知道点,但是母亲那边的亲属,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真是知道得很少,反正偶尔见次面,也只能喊个称呼,过后即忘(真是遗憾,我母亲那边亲属自古以来文化程度普遍较高,不少都是见过世面的,且分散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俺竟然所闻极少,其实说起来,我读书学习走南闯北这方面多半是遗传俺娘那边的基因)。不过因此不用记住那么多长辈的故事,也是一种轻松。相比较而言,新生代就那么轻松了。

    因为,对长辈名字的避讳,这点被新生代给彻底打乱了。现在你随遍揪住一个3岁的小娃娃,问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名字,随口就告诉你,绝不含糊。俺外甥女当初更是吓晕了我们,在她一岁半的时候,对同时在场的十多个亲戚那些听起来类似的名字和拗口的(比如大姑丈公、小姨丈公)不同称呼都能过耳不忘决不搞错且能长时间记忆(至少在春节期间是不会搞错的),类似我这种一年都见不到一次的少数近亲,她现在都能很清楚地知道我是姨妈叫大懒虫在那里上班。

    所以,现在这代人,跟我们是有彻彻底底的代沟的。类似下面这个故事,那是肯定不会再上演了。

    在我小时候,如果同学喊自己父母的名字,那是可以因此理直气壮地打架的。我们同学之间吵架之前是以先互相喊对方父母的名字热身的(纯粹是名字,没有什么其他附加的贬义词语,那是不会也不敢的)。我初中时候有个从小学开始就不断挑衅我的同学从他父母那里打听到我爹和我伯父的名字,但是他没搞清楚究竟哪个是我爹,于是在自习课上挑衅地跟念经似的喊着我的两个长辈的名字。我一般是先礼后兵的。先是我让他停止,他不听。于是我喊他妈妈的绰号“三活头”发成宁波话音同“三横条”(即小学里的三条杠),但是意思不同,意思是他妈妈是家里的调皮的老三,这不是贬义词。但是由于我喊得比他快速并且引起的周围同学的反响比较热烈(两个乏味的男人名字自然不如一个绰号有效果,不过主要还是我不知道他妈妈的全名)。于是,他走过来踢了我一脚,现在看来其实也不是很厉害,并不疼的,就是我坐着,他站着,他冷不防地提起一脚踢到了我的右胳膊。这个性质自然被定义为“动手脚打人了”,这在我现在读书生涯中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被同学“打”。当时,他做出那个行为后,我们所有的人都愣住了。男生之间打架是常见的,课前打架课后好的那种,即使那样,男生打女生,第一次!所以,同学们,统统的,都,愣住了。都看我怎么办。那我怎么办呢?我自然也愣住了,脑子一片空白,当时能感觉到他已经做好了我会随时凶猛反扑地准备,可我,除了跟妹妹打过架和对老妈的攻击进行长期的防御性抵挡外,从没跟外人有个肢体冲突。更不会有失却淑女风范地泼妇般地冲上去打他了,因为俺多年来严格遵循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别笑,真的,保持了许多许多年的说,即使到现在,也不习惯任何男人包括自己的爹传递东西给我的时候接触手指头)。只记得那时候大家愣了一会后,其实也就几秒钟的时间,俺站了起来,别人以为俺要打人了,切,才不呢,俺目不斜视地走出教室,走出教室的时候竟然哭了,唉,太脆弱了,没见过世面啊那时候,在悲痛的心态下,拐进了最近的办公室,同楼层的只隔一个教室的教导处。把经过略微一说,教导处主任(也是语文老师,俺时候语文老考第一,语文成绩最好的时代啊)安慰我说:“不要哭,放心回去上自习课去,这事情交给老师处理好了。你回去把那谁给我喊过来。”嗯,于是俺又回了教室,回去后对那已经坐回去的跟我隔了一个座位的打人者传达了通知。。。。。。

    结果,这件事最后的处理竟然很出乎我的意料:学校通知他父母喊让那同学转学(转哪里去就不管了)。其实那同学虽然调皮捣蛋点,但是成绩还是跟我一样属于一流之列的。处理结果我是很后来才知道的,是我父母对我说他父母见了我父母,态度忽然很冷淡,我父母不明原因,后来通过别人才知道原来俺导致人家要转学了。不过后来没转成,主要是附近没合适的学校,另外,他父母应该是对学校做了保证并对他做了相当严厉的规矩了(回头再讲讲做规矩的涵义呵呵),因为从此以后,一直到后来,他再也不惹我或指使别人惹我了。

    对以上例子的解读,各人有各人的法眼。大多数人会觉得其中的每个人真是小题大做了。而事隔多年(18年之前了呵呵)我撇开当年我作为当事人的立场,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地,就是那个时候,父母的名字,对我们来说,的确代表不可侵犯的不可随便乱喊的尊严,捍卫自己父母的名讳,对我们来说,正当不过。【另外,有个例外。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对老师也是如此的,只能尊称老师,而到了初中高中,对老师是表面喊老师,背后直接喊大名的,这显然跟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有很高的相关性,觉得喊老师这样长辈的名字可以代表自己的成熟,但是即使是最大胆的学生也不敢当面喊老师的大名,除非他想好了要退学了,即便能这样,却依然不敢亲自喊父母的名字,如果一个人在大喊自己父母的名字,会被视为此人坏到不可救药了的】

    名称况且如此了,态度更是重要。与长辈说话,态度要严肃专注,不能左顾右盼眼睛乱转手动脚抖的。长辈问话,我们都要停止手头的活动,站直了,看着长辈,长辈问什么,答什么。不问就不要自作主张地去说话,更不能主动跟长辈问东问西。长辈吩咐让我们干吗,就干吗,不要挑三拣四,更不能提什么要求,只能是按照要求去做到。随便一个常见例子,比如邻居阿婶让我去帮她打一斤酱油。我要先毫不迟疑地爽快地开心地答应一声:“好哦!”,然后接过酱油瓶,接过钞票,然后确认是一斤,确认去哪家店打,然后说一声“阿婶那我去打了哦”,然后顶头摸脚地(就是不要分心,一门心思专心致志地)去打来。打来后说一声“阿婶,酱油打来了。”放好,把找头放好。说一声:“那我走了哦。”如果阿婶很客气地想把找头赏给我,那可千万不能要,一定要推脱,然后挣脱阿婶的热情塞找头行为,逃脱出来。这就是一个好孩子的标准行为。如果要了那找头的话,嘿嘿,以后在亲友中口碑就不怎么地了,如果私吞了找头的话(这个现象宁波话称为“落油”),那简直就是坏孩子的典型了。嗯俺初中开始被老爹封为大懒虫,直接原因就是这类差使有时候使唤不动,嗯,100次做到了,如果1次没做到,那就有了坏印象了,而况俺做了还要“落油”,主要是俺爹差使俺太频繁了(每天2次打酒,还有买熟肉),加上俺还有强悍的妹妹,所以难免会推来推去,中学以前是没有落油行为的,但是自从某次妹妹还是我(我估计是妹妹,因为她总是比我有创意)有了落油行为开始,我们之间就不会存在推来推去的问题了,反而是有抢着去的表现,当然,若是老爹给的钱刚刚好,那就又出现推来推去的懒虫行为了,妹妹没有被封为懒虫,是因为:做姐姐的是应该勤快的。没有理由,就是应该。

    在同辈之间。也讲究这个长幼的。不像现代人大家都喜欢被别人看成弟弟妹妹的,我记得我自小的印象,就是做哥哥姐姐好,做哥哥姐姐意味着有人听你的,呵呵~~在本地的风俗,不论到了什么年纪,弟弟妹妹做错事情了,做哥哥姐姐的有责任要去说一说的。弟弟妹妹即使再有能力再聪明,但是对来自哥哥姐姐的“教导”还是要听的,听不听进去是另一回事情了,但是听这个行为肯定是要执行的。受这种风俗影响,加上家里弟弟妹妹多,加上哥哥姐姐们都比我年纪大一截,所以,我心态上总是姐姐,甚至大姐(俺堂弟堂妹表妹啥的,有几个习惯上喊我大姐姐,尽管事实上不是,主要是俺堂姐一是比他们年纪大很多,二是从没跟他们一起玩过)。在几个死党中,也不顾生日月份是不是比我大,我都以姐姐自称。所以,有个坏毛病,看到同辈中比我大的,不觉得比我大,平等对待之,看到比我小的,老忍不住想指点指点啥的,做老大做惯了,唉,坏毛病,要改的。

    另外,至于家里来客人了,得过来拜见,当然不是古代的拜礼了,而是恭恭敬敬地按称呼喊一声,然后,走开干自己的事情去,大人之间说话,小孩子不可以插嘴,更不要在场去听大人之间的谈话。我们小孩子若是像小大人似的听大人说话,会被认为不礼貌不懂规矩的。所以,嗯,俺后来能做到周围的人在说话,无论说得震天震地,俺照样能做自己的事情而不被分散注意力。。。。。。

    一会儿就有土鳖抗铁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受教
    • 家园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很好看,逐篇献花。用“规矩”来概括,我觉得很准确。

      虽然我不是宁波人,而是一半浙江上虞人一半上海浦东人,可家教里也充满了规矩。原本我一直没这个意识,直到长大以后别人说我这个人有很多规矩才明白。

      喊妈妈年长的女性同辈为阿姨,比妈妈年轻的女性同辈为嬷嬷(姨妈之意)。

      我家刚好相反。

      说起长辈的称呼,我小时候也不知道长辈的名字。爷爷奶奶的名字是大了以后从户口簿上看到的。外婆的名字是有一次她不在家,正好有人找她签字,我代签的时候才知道,可还是把姓给弄错了。至于我外公的名字,是在他的一张劳模奖状上认识的。另外,在我家不可以叫母亲“娘”,而是必须叫“姆妈”。

      给大人做事也是不可以“卡油”(上海说法?)的。而且大人叫我们做事,不可以说“晓得了”,而是要说“噢”。

      那位打小孩的妈妈比较有意思。照“规矩”(我家的规矩)说,在别人家管教自己小孩是不礼貌的。或许是孩子把她逼急了。我想起刚到美国那年的感恩节去一户美国人家里吃饭。那位美国人也请了他家的一些亲戚。小孩子之间闹了矛盾,一个小孩给弄哭了。惹祸孩子的母亲没有说话,而是女主人在那里教育孩子。我不知道这是特例,还是惯例如此。

    • 家园 【原创】(三)家庭教育(3)本段推荐看~

      做规矩

      做规矩?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那是你想的。我们宁波人一看这三个字,反应是不同的。

      如果一个人说:这小(娘)据得做做规矩了。---小(娘)据,宁波话鬼音据,意为小鬼,通指小男孩和小女孩。

      那么,翻译过来的真实意思就是:这孩子该打了。

      嗯,做规矩,很多时候,就是打孩子的意思。我们不说打孩子,那多粗俗啊,我们就说做规矩,呵呵!

      嗯,关于这个做规矩,我本地的幽默的说法如:

      你骨头是不是痒痒了?【言外之意就是,该打打了】

      或者对孩子说:裁尺(皮带,鸡毛掸球,扫帚。。。。)帮我拿过来。【言外之意就是要开打了。。。】

      如果我们说这个孩子“没规没矩”,就是说这孩子没大没小,不懂道理,同时也可以断定孩子的家庭教育有问题。当然,比起我们说“这孩子没爹娘教训”,则程度要轻多了。如果说一个人没爹娘教训,那就是骂人的话了,这里涵义很多,一方面说这人品行不咋样,同时也有说这人父母的教育失责,更恶的一层意思是这人父母跟死了似的。

      过去,我们说这户人家规矩严,其中就包含家教严格,孩子们行为端正。当然,过去一般不怎么打女儿的,挨打得最多的是儿子,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说的就是这个。因为家庭也好,家族也好,总是对男孩子寄予重要的期待的。所以,宁波的男人们,鲜有没被做过规矩的。

      而打女儿,我想来想去,也就是我们这一代,我们那些新社会出来的父母们的行为了,应该说,新社会后一直到现在,2000年之前的孩子们,不分男孩女孩,都有被做规矩的习惯。(两千后的,也就是我们这一代做了父母的,做孩子规矩的话,多数选择了讲道理的,嗯,也有打的,但是不那么频繁,主要也是打儿子,打女儿的少,有点恢复到了旧社会的样子)。

      本虫从小挨老妈的打比同时期的男女同学们都要多,但是这点倒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别人也都被老妈打过的。好像我们的老妈专门负责打我们似的。部分是由爹来负责打的。别以为老妈打孩子不厉害,厉害着呢。具体俺就不说了,反正是受过酷刑出来的,我们小时候还互相比较,交流挨打心得交换如何对付挨打的办法呢(最好的办法还是一条:快跑。)我没比较之前还以为就我们农村野蛮,后来发觉错了,不是的,城市的有些女人打起孩子来比我们农村妇女还要狠,最经典的一次是,有个世代在城市长大的有此在俺家的时候做她儿子的规矩,好像是她儿子提了过分要求,要求一样目前弄不到的东东,然后她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把她8岁的儿子拖到隔壁房间,关起门来就打,打得那是一个惨不忍睹,大人们先是都坐着不动,后来实在听不过去,怕把孩子打残了,就派一个过去劝阻了,而俺那些跟那被挨揍者差不多大的也不少挨打的弟弟妹妹们都流出了同情的眼泪,同样是男孩子的俺一个弟弟吓得扑到他妈妈怀抱里说“姆妈我会听话的,你可别那么打我啊!”出来后我们都大为诧异,说看不出来你动手那么狠呢,她说,习惯了,不打不行的。即使这样,她儿子跟她感情还挺好,没几分钟,母子讲和了,当然是儿子服从母亲的教育。

      在家长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不管是惩罚教育,还是讲道理教育,我在这里说一下,就是,父母的态度要一致。如果一致,不管是采用哪种方法,有助于形成孩子和谐的人格。一致的意思是教育态度一致(当然是背后的价值观的一致)。举例说明,比如对同一个事件的处理上,双方态度要统一,打或者不打之间,选其一。如果一个打了,另一个去责备那个打孩子的,那么,这就是不一致,而如果父母态度不一致,那么孩子就会很聪明而且很自然地利用这一点,孩子会同时掌握不同的方法去对待来自父母双方不一致的教育态度,长此以往,这孩子会形成双重人格,程度较轻的表现之一就是两面撒谎,撒谎不打草稿,喜欢习惯撒谎的孩子,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那就不堪设想了。。。。。(有祖辈在的也一样,所以,孩子的成长阶段,最好不要有太多的不同的没有一个能起到支配地位的教育观念在孩子周围来回指挥更换,这对孩子不是很好。)

      我知道赞成惩罚教育的人并不多,但是我自己是很早以前就站在这个人群之中的。从实践的经验主义角度来说,也许这是跟自己从小受这种教育出来的有关系。但是从专业的教育理论角度来说,惩罚教育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具体不作展开了。当然,虽然我认为“打”是教育的必要的手段之一,但是这里的打不是我父母那代那样直接而生硬的打法,至今我没打过任何孩子(小时候和妹妹打架除外)或大人,若是让我去打,我会采取软打的,当然这个词语是我自己造出来的,我可以大致解释一下,所谓软打,就是想办法采取一定的言行手段(不一定是拿工具揍人)让被教育的孩子从内心感受到自己被惩罚了,事后觉得自己应该被惩罚,打得心服口服。软打成功的关键之处是对度的掌握,选择合适的时机,通过适当的惩罚,进行一个受之有效的教育。就是一个理解为什么要打,在什么时机打,用什么方法打,打到什么程度,打后进行什么教育以让孩子觉得的确该打没被打错,最后还得让孩子以此为戒下不为例。诚然,若非经过专业训练若非对孩子对自己的足够了解,不容易做到这点。当然,如果父母仅仅是为了出出自己的气,那么,不论怎么打孩子,都是教育无能无方的表现,也是错误的,对孩子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嗯,我们当年被做那么多的规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被误伤的,也就是,作为孩子的我们,很多时候是作为父母的出气筒而被做规矩的。对此,我的理解是,我们父母那一代,实在是有太多的由外部环境强加于他们的愤怒和不公平,他们需要一个出口,否则,对身体是很伤害的,而作为孩子的我们,尤其是作为长子长女的我们,过早地替我们的父母,承担了太多的痛苦。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普遍比较累,因为比较有责任感,对父母的苦处和难处也多能理解,也许,这正是父母通过打的方式,传递给我们的。。。。

      ------------------华丽的分割线------------------------

      (三)家庭教育(结语)

      家庭教育部分其实是很丰富的。几个篇章是涵盖不了的。有了上面的一些感性认识后,我再简单地做一些具有总结意义的论点来结束本部分。

      首先是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看。对于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基本一条具有共性意义的是做一个听大人话的乖孩子。这里的大人的话,一般是传下来的一些礼仪和观念,习惯,方法等。宁波人用“乖”字来形容孩子,那是百分百的褒义词,其中的意思有很多,听话倒是其次,主要有聪明、伶俐、孝顺、守规矩等等的意思,总之是个配合家长教养的孩子。

      第二是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内容上看。内容无非就是做个有品德的好孩子。从日常的行为规范做起。衣食住行,言语规范,与人交往等等。交友这点父母是很重视的,尤其是同辈间的交往,像我们小时候跟谁比较要好,都是要经过父母检验的。如果父母觉得某人不要交往,我们就会注意跟其保持距离的。

      第三是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看。一般是讲道理的,多以命令式的祈使句让孩子去做事情或做一个选择,配合型的乖孩子的话,一般是不会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不听话不合作的“坏”孩子的身上。那就动用一个传统的方法,做规矩。在做规矩这点上,不论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还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都是立场统一的。孩子们对被做规矩这点,是害怕的,但是不敢抵抗,尤其是小的孩子,若是大点了,比如读中学了,那么,一般采取跑得快的方法避免被做规矩。但是有一个方法是可以在被做规矩前行之有效地解除局面的,那就是孩子讨饶,说一声“我不坏了”或“我听(您的)话(按您的意思去办)”,那么,警报立即解除。本虫最吃亏的是,宁可挨打,也绝不讨饶。这样的孩子,父母其实是很头疼的,因为打孩子其实是很累的,我娘打完后每次都累得很。能经常听到孩子因挨打后的哭声,可以推断不讨饶的硬骨头还是不在少数的(当然,犯了错误后的秋后算账性质的挨打,那是不在此列。)

      第四是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上来看。总体效果来说,一般是孩子最终服从父母的教育和管制。即使是最有反抗性质的孩子,成年后,反而是很孝敬父母的。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则,言不由衷,那么孩子的成长必定受到影响。不同家庭的不同风格性格决定各自的教育效果。基本上还是遵循什么样的家庭出什么样的孩子,宁波话说的话,就是“有种出种”。这特指品格上。至于能力等,倒是其次。家庭教育最看重的效果还是孩子的品格这一块。这点真是感触良深。俺家的观点是:不要以为你会读几个书(赚几个钱)了不起了呀,你是坏人,照样打死你,省得去害人家。。。。唉,这点导致俺对好人坏人特别特别地敏感,嗯,嗅都能嗅得出来。

      第五,从继承和发扬上来看。我们这代养育子女的方式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依然是从个人经验主义的出发,而缺乏从理论上来探讨。理论研究这点,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并没有被重视起来。这个方面,其实是很遗憾的,因为经过理论研究,能找出一些规律,这样有助于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像本虫一样进行如此深入浅出的研究和分析,为我们的未来们创造更为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

      好吧,家庭教育这块,暂时先这些。写了差不多7个小时,饭也没吃水也没喝的说~~接下来写啥呢。。。先想一想。土鳖抗铁牛。。。

      [FLY]要记得给懒虫送花~~~[/FLY]

      • 家园 看来宁波人对上海人的影响还真不小
      • 家园 忘说了,您家小孩一定特出息。胡夫无犬子。
        • 家园 观点不同拿后代做赌注,过分了。
          • 家园 晕~你不说我都没进去看他在说什么。。。

            呵呵是真的,我刚才瞄了一眼就愣是没看懂他在说啥。。。。

            他应该也没看懂我写的是什么意思,否则不会跟这么个帖子了。要是他能看懂的话,就能写出他自称没写的中西方比较教育来给大家看了。当然,没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以他目前的水准,是写不出什么可看的来的。即使努力拼凑出来,也是极片面的,因为他连别的他不了解的地方流行了千百年的家庭教育风俗都能表现得如此不尊重。

            至于对懒虫我的帖子的混淆视听就不必理会了,以本虫目前的气度,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影响的。

      • 家园 嗯,痛打小兔崽子们

        总想写些关于西方小孩独立自主性,创造性VS东方小孩顺从性,依赖性,盗版性的文章,终未竞。。。

        总想不明白,少教所出来的孩子,则么老喜欢几进几出呢,可见管得还是不够,满清酷刑试一试,又或是死去活来拷一烤,没准能速找一个中统出来。

        也不明白,则么有些孩子,不让人操心的,老争气地就长成了出息的良才了,竟然名目账单滴反对‘棍棒出孝子’之颠扑不破的组训。该打!

        还不明白,这WHITE兄弟没事造社么飞机,好好滴日子不过,偏要寻死,天上飞下来降落到地狱去。搁着是我儿子,打死他也不用他自杀呀,这小命还是老子ONE NIGHT STAY 出来滴,凭社么呀。。。:-(。老子就是‘之乎者也’和棍子用得太少,没废了他们的脑子,让他闲得慌,玩命呢。

        至于弄出社么火车,电话,电灯,ETC,的,整一帮欠揍滴。把偶们农村田园生活缴获滴一他弧度。爹娘则么管教的?

        瞧咱孩子,多听话,让放屁不敢拉屎,让坐着敢站,早打死他了。一句话,孩子是,不打不成材,才子栋梁,就是打出来的,跟钢铁是练出来的一个道理。老子说地球是方的,他敢说是圆滴? 自尊心是社么,能当饭吃吗,有社么用?他前进的动力就死我的棒子,他的前途,就在我手心,小兔崽子,还想翻天?

        全球人民,让我们联合起来,痛打小兔崽子们,打出一个更高,更快,更强的地球民族!

        让我们拿起武器,举起棒子,棍子,铲子,马桶刷子,保卫地球,保卫家园,保卫我们未来的太阳。。。

      • 家园 父母一番苦心啊.上小红花
      • 家园 上海人喜欢讲“收骨头”、“做规矩”、“吃生活”

        程度由轻到重。

        “收骨头”一般是指家长要求小囡(小孩,不分男女)在思想上要对规范的生活重视起来。譬如在每次轻松的假期生活之后,老娘总会提醒我,“小据,开学了好收骨头了伐!”

        “做规矩”一般表现为家长在语言上对小囡较严厉的斥责,要求端正自己的行为。多数停留在“高分贝声波攻击”的阶段,有些会发展到行动的情况(但多数不是责打),譬如罚跪搓衣板、不让吃饭、不让看电视等等。

        “吃生活”则是责打的意思,但更多的情况是用这个词来用作警告,譬如“侬再XX,小心请侬吃生活!”。

        在我身边的80初小囡的童年生活中,被爷娘“吃生活”的方式也是非常类似,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如来神掌(拳);2.佛山无影腿(脚);3.指甲(手指)扭掐;4.竹尺(棍、衣架、鸡毛掸、鞋)拷肉;5.毛衣针(绣花针)点穴;6.桌(椅、板、凳)横连金钟罩;7.皮带(湿毛巾、链条、皮鞭)抽击18连发;8.男女混合双打等。

        在身边亲历的最寒的一种“吃生活”方式发生在我堂哥身上,在某次重要考试前被他老爸在游戏机房抓了现行,回家拿皮带抽出伤口后,还被撒了盐……囧……至今思来犹不寒而栗ing……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