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论史不可势利兼谈郭沫若 -- 丁坎

共:💬366 🌺3005 🌵3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唉,俺的意见是,不管主因或诱因,

            您不能选择性地挑证据,不应该用沈从文当时14岁儿子的意见来做证据,而忽视沈当时自杀两次这样的的例子,更不应该用1958年的事儿,来反证郭沫若在1948年写的批判性文章对沈的影响了。

            -----特地说明一下,俺不是对您原文的主题有意见,郭沫若一代文豪,他的书法是现代中国少数几个自成一体的,俺对郭的成就非常欣赏,对他在文革的表现除了同情,没有鄙视。---

            但在捍卫郭的同时,俺建议您注意给出论据的条理和公正,这样只会有助于您的说服力。----论战的胜利是一个有毒的果实。俺曾因此迷失方向,所以特地与您共勉。

            又,您的小学功夫非常厉害和少见,而且能和汤姆克鲁斯夫妇联系起来,这个深度让俺深深佩服。所以,以上的建议是善意的。望明察。

            • 家园 唉,俺最后一帖

              论者对被论者的影响,不好单以被论者的反应来判断,自然也不好但以论者的主观意愿来判断。

              标准是什么?

              标准是这二者之外的人如何反应。

              我说了,被骂力度更大的蓝黑没有这样反应,粉红色这样反应了,不能不说他反应过度。

              他的家人也同样没有这样反应。

              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我帖中袁良沛的话也说明了,当时对沈的作品认为黄色,几乎是共识,因此郭评价的粉红色并不过份。

              从这两方面来看,沈的自杀的确不能太过怪罪于郭。

              至于别的,就不好说了,我若说自己没有迷失,您一定不信,我若说自己迷失了,又觉得违心。

              算了,我们还是就事论事,让事实和逻辑来说话吧。

              • 家园 呵呵,俺只是提醒,如有所感,

                固所愿耳。讨论过程的本身,在讨论的进程中会有独立化的倾向,这种转变,俺一直很为之迷惑也很为之喜欢。---所以就冒昧地打断了一下。

      • 家园 文人相轻,自古皆然。
    • 家园 花赞丁兄“论史不可势利”的观点兼谈对郭沫若的一点腹诽

      赞成的话就不多说了,全在送出的花中。下面就谈腹诽吧:

      先看看郭沫若曾经写下的三首诗词:

      (1)作于1966年6月5日亚非作家常设局“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讨论会”闭幕式上

      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

      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2)作于1976年5月12日

      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

      四海《通知》遍

      文革卷风云

      阶级斗争纲举

      打倒刘和林

      十载春风化雨

      喜见山花烂漫

      莺梭织锦勤

      茁茁新苗壮

      天下凯歌声

      走资派

      奋螳臂

      邓小平

      妄图倒退

      奈“翻案不得人心”

      “三项为纲”批透

      复辟罪行怒讨

      动地走雷霆

      主席挥巨手

      团结大进军

      (3)1976年10月21日

      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大快人心事

      揪出四人帮

      政治流氓文痞

      狗头军师张

      还有精生白骨

      自比则天武后

      铁帚扫而光

      篡党夺权者

      一枕梦黄梁  

      野心大

      阴谋毒

      诡计狂

      真是罪该万死

      迫害红太阳

      接班人是俊杰

      遗志继承果断

      功绩何辉煌

      拥护华主席

      拥护党中央

      只要不是带着有色眼镜恶意贬损的人,对于郭沫若的学术水平、冷对收买笑对屠刀加入共产党、抛妻弃子参加抗战都应当是敬重有加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1966~1976年间,郭沫若的确是缺乏了当年的骨气和勇气,这一点,从上述三首诗词当可管窥。

      丁兄说——

      至于说到没有抗争,就是软骨头,那我想这个罪名周也逃不掉。这其实是个制度问题。

      窃以为这里拿周为郭背书有些不妥,因为周之不抗争更多的是缘于他知道,作为总理,自己一旦被打到,则身上担负的事情会无人可接,程婴杵臼不可兼于一身,所以,周之不抗争应当说是为大局忍辱负重。

      而郭,作为中科院的院长、全国文联主席、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954年9月政务院改国务院前曾担任政务院副总理),这些职务多为虚职,绝无周当时所承担的千钧责任,因此,对于郭来说,辱是忍了,但并无重可负,因此“软骨头”这个词,用在1966~1976年之间的郭身上应当还是合适的(1966年以前则未必合适、甚至于极不合适)。

      “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郭于1966~1976年间的境遇和行为,本质上就是一场悲剧,只可惜他既未能如胡风般强项硬抗,也未能如傅雷般以死明志,甚至于连巴金那样涤荡自我心灵的反思都未来得及做,人生的大幕就缓缓的落下,只能将一个既让人钦敬又让人鄙夷的形象留给后人评说了。

      评说归评说,只是希望评说的人在评说的时候,问一句自己,假使遇到同样的悲剧,自己的骨头是铮铮的还是懦懦的。。。

      关键词(Tags): #观点杂谈
      • 家园 说句不怕被砸的话

        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

        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这几句里,除了“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可能大家看法不同,其它的话基本都是事实。

        这里的“好榜样”又可否理解为“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这种行为呢?

      • 家园 人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所谓瑕不掩瑜

        汪精卫少年英雄是不能抹其老来汉奸,但即使是老来汉奸,也不应该简单说是因为贪生怕死,贪图富贵。郭沫若的委曲求全为了什么,只有本人才能说得清楚,我的看法是,否认其恶劣表现是徒劳,但非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把他老人家批臭,恐怕也是欠公允的。

        • 家园 赞成这句话

          否认其恶劣表现是徒劳,但非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把他老人家批臭,恐怕也是欠公允的。

          此外,觉得用兄台之“委曲求全”来描述1966~1976年间的他,可能较诸“忍辱负重”更为准确一些。

          • 家园 也不一定准确,因为

            这个全,既没全了自己,也没全了别人。所以说郭沫若是文革最悲惨的牺牲品。这样的下场,再要骂他,也太不人道了。

            • 家园 唉,这样说来郭是“委屈”而未求得“全”,端的是可怜之人啊

              所以丁兄、郢客怜其“自污”。

              可有句老话怎么说来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指出“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并非针对他落井下石,而是自省、也是省人,在大难面前应当强项以对,“委屈”的结果往往是“既没全了自己,也没全了别人。”

              ——————————————————————

              感喟送花!

      • 家园 以三首诗词来论很难服人

        第一首评的实际是8个样板戏,说实话京剧(广义上包括所有传统戏曲,也许东北二人转例外,它的生活气息浓一些,不过高雅人士是看不上的,认为“基本上是黄段子”,其实哪个乡土的东西不是一大堆那个?湖北的《龙船调》经文人改造后经常上大场合演唱,仍然听得出就是一场打情骂俏,若是到当地去听原版颜色可浓多了)现代化在形式和艺术上的成就至今仍未超过那时,赵丽蓉巩汉林的RP小品现在看来就只能代表在市场的引导【视为“向钱看”、“铜臭味”也并不算贬低他们,可现在评论宋词的发展仍然承认是适应了(可能不是主动追求适应,谁说得清楚呢?柳永有一段时间基本上就算是写流行歌曲给红歌星们传唱收版权费生活吧,苏轼等当官的也许不靠那个吃饭,可靠那个获得知名度,靠散文策论获得影响力,算是相辅相成吧)市民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发展所以其土壤才深厚】下传统戏曲的探索与困惑--求新则老人不看,守旧则年轻人不接受。

        当年“拨乱反正”,其实还是免不了将脏水和小孩一起倒掉,虽然因为参与创作、演出的有后来重新上位而没有废弃、打倒、禁演具体的作品,可对传统戏曲的创新探索实际是停了。而江青当年作为主持组织者,作为政客肯定有打击异己拉帮结派的,但功绩完全被否认也不完全合理。

        就事论事,郭沫若在66年(当时江青基本上除了旧社会的一些个人恩怨应该没有什么坏名声吧?)对她唱颂歌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吧?如果纯从文化角度看说大大表扬一番完全应该吧。但他们是政客了,且地位高低反过来了,不能太单纯看问题,所以有了拍马匹嫌疑。

        后两首,丁楼主说的够详细了。补充一点,76年时我们很小,可当时家父和同事们在农村小镇上欢天喜地彻夜游行庆祝可是记忆深刻:那高兴是发自内心的。游行口号有“打到四人帮,邓小平上台”--好像公开消息时邓还没有上台,可呼声在基层很高了,估计上面授意的可能性不大,没有考证。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 家园 有点不实事求是

        三首诗,流传已久。

        第三首,真性情的流露,没什么好指责。

        第二首,点了邓的名,而邓亲自为郭致悼词,盖棺论定。说维护旗帜,当然是一个理由,但规格用不着这么高,邓不必只为这个就来致悼词。主要是他能理解,并接受。郭从来不曾在政治风云中主动去倾轧他人,而是在事已成定局后无可奈何地附议。

        如网上流传周在刘少奇的专案上批下:此人可杀,

        未必出于真心。事情是一样的,都是表示对既成的决定表示拥护,区别只在于身份,周不是文人,不用赋诗表态。

        第一首,那什么都算不上,几句虚文,跟郭氏一向的风格完全吻合。

        要害不在这几首诗上面,要害是兄台红字标出的

        辱是忍了,但并无重可负,

        这不对,很不实事求是。

        如果说周是有重可负,这重必然无法自己一己负担,他需要自己的班底。逼陈毅做检讨,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班底。郭承担的工作当然没有陈重要,但一直都是周相当看重的,文教科技方面,很多工作甚至自己亲自去做。如果少了郭,又当如何?

        李一氓说:

        我从卢嘉锡同志文章里看到,文化大革命中有几位科学家靠边站了,郭老借会见外国学者的机会,向中央提议,某某教授,某某研究员要需要让他们出来参加会见。实际上,这些科学家也就恢复了名誉。有人对郭老在文化大革命的表现颇不以为然,但必要时,他对人不是非常仗义,非常有感情,非常有胆量的吗?

        你看,这是不是郭所负的重呢。

        不要以为郭是文科,对科学是外行,其实他很受科学家尊重,说话是管用的。

        1

        948年严济慈被评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将介石发动内战,严济慈坚决抵制了国民党要他去台湾的威逼利诱,绕道昆明来到北平,投身新中国的科研事业。1948年郭沫若找到严济慈希望他出任中科院办公厅主任,严济慈十分犹豫,他说:“一个科学家假如离开了实验室,他的科学生命就结束了”。但郭沫若说:“假如能使千万人进入实验室,那么你的工作还是有价值的”。从此,严济慈全力投入了科学院的筹建工作中。严济慈担任了中科院办公厅主任兼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

        再如钱三强,那是相当地尊重郭沫若,读读他的回忆文章就知道了。郭去世那年,身体状况很不好,在住院,钱出访澳大利亚,行前生怕郭支持不到他回来(事实也如此),特地赶去见郭最后一面,据钱的秘书回忆,钱是小跑着进病房的。

        这些都不算,其实郭只要不倒,对周就是一个大支持,倒郭,本来就是倒周的一个途径。

        1968年3月,代总参谋长杨成武等三人遭到诬陷,陈伯达称之为“文革”的第五个回合。随着新一轮批判狂潮的掀起,许多高校的造反派大揪“反动学生”。郭世英就读的北京农业大学的一伙人,非法绑架他,并私设公堂,刑讯逼供。这伙人要他招供什么呢?以置身事外的逍遥派对待“文革”,自然不可能是有关这场运动本身的任何纷争。毫无疑问,这伙人敢于绑架刑讯,症结在5年前的旧案——X诗社事件。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X诗社的四名成员,除郭世英外均以“反动学生”论处,判刑劳改,而作为其中的骨干却从轻发落。因此,他们要追究的是——“谁包庇了反动学生郭世英?”要说父亲庇护儿子,这自然是并不稀罕的事情,但郭沫若却并非可以决定此案审理判决的政界要人。所以,这伙人的追究若不是出于有预谋的指使,便是为当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时代氛围的激发,颇想干出一点耸人听闻的大事来。

        以周恩来当时的处境,刑讯逼供者确有因当年过问此案而敢于将矛头指向他的可能。这年6月初,毛泽东在与中央负责人的谈话中提到要打倒陈毅的外语学院某组织,周恩来即插话:他们也是要打倒我的。毛泽东接着说:陈毅打倒了,你就差不多了。

        因为有可能涉及周恩来,郭沫若未听从于立群迅即以爱子遭绑架一事径直向周恩来反映的建议。4月22日上午,在征得军代表的同意后,郭沫若让秘书和郭世英的妹妹去农大了解关押他的情况。然而,就在他们赶到学校的3小时前,郭世英从三层楼上的关押他的房间里,破窗而出,以死抗争,年仅26岁。

        联系罗点点回忆的,周恩来说:世英是为我死的。

        这话不是随便说的吧。

        通宝推:一个农民,路远无轻,
        • 家园 红字确实是要害

          之所以说郭“无重可负”,是说局势并非缺他不可。

          丁兄所引各文,确实说明郭在文教科技方面可以助周一臂之力,然,

          (1)周如倒则无人可扶危厦,郭如倒则可替代者不能说没有。

          (2)文革伊始,文教基本停顿,学生上山下乡、教师牛棚干校,所谓文教工作,已远非17年时繁重景象,且当时对维持国家基本运转、人民基本生存所最为必要的是工业、农业,文教在周的支撑范围内即便不是完全边缘化了,也已经是分量很轻的。

          (3)科技,主要是军工有关的科技,当时有聂及其他军方人员为主管理,与郭干系不是太大。

          (4)关于知识分子科学家,郭可能是做了些工作,但是在大乱初始时这些工作基本无效(一部分因为当时天翻地覆,一部分可能也因为郭其时已是泥菩萨),卢嘉锡所谈见外国学者,应当已经是72年之后的事情了,大乱的潮头已过,其后不久就有胡耀邦去中科院了,而且,从老萨的有关文章中也可以看到,真正起到大规模帮助和保护科学家作用的是胡耀邦、方毅等人。所以,郭于此事或有助益,但绝非无他不可。

          (5)部分科学家对郭的尊重或者爱戴,与郭是否“有重可否”并不构成逻辑必然,正如玉玠虽然深受尊重和爱戴,但那场风暴中他实在是无重可付、无处出力。

          倒郭是为了倒周,这点没错。但我的理解,这并不是因为周离了郭玩不转(这点上郭的价值尚远不如陈毅,且事实上,即便陈毅倒了,周仍然能够勉力支撑),而是想从郭身上嘴里罗织周的罪名尤其是历史罪名,因此,郭不倒固然是对周的支持,郭如强项似胡风或者决绝地走了傅雷的路也未必不是支持,只有郭卖身投靠反戈一击才不是支持。由是观之,绑架郭世英可能就是一种对手逼迫郭叛卖的手段,世英的自尽绝了对手这个劫材,从这个意义上去解释周的话,逻辑上是讲得通的。

          总之,从现有的资料中无法推理得到郭在文革中维系国家命运、缺之须臾不可,所以他不得不自污以行忍辱负重的结论。

          所以,我还是认为,郭的行为更多的是骨软避祸,虽情有可悯,但其风骨较诸胡风傅雷,还是落了下乘。

          除此之外,其他方面,我的看法与丁兄、郢客并无二致。

          关键词(Tags): #观点杂谈
          • 家园 可是当时的郭沫若不能这么想啊

            第一,当时的他无法判断谁能代替他。

            现在我们论当时的人容易,郭沫若可没长前后眼。

            第二,就算他能肯定谁能胜任,也没法保证一定能让这个人接替他啊。

            当时那个情况,郭自己都是泥菩萨,还管得了谁来接手?

            第三,就算郭能决定继任者,他怎么保证继任者一定能干下去?

            如果他的继任者“强项似胡风或者决绝地走了傅雷的路”怎么办呢?没有这种风骨的,不能放心让他接班;有这种风骨的,很可能玉石俱焚,让他接班就是害了他。

            要说避祸,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撒手不干。站在风口浪尖避祸,郭纵不智,不至若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