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论高速铁路之不会盈利 不能盈利 不必盈利 -- jugojl6

共:💬51 🌺12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论高速铁路之不会盈利 不能盈利 不必盈利

    有人问?

    建设高速铁路,高速铁路能不能盈利?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高速铁路必然亏损,且如果按照通常的做法,高速铁路公司肯定会有一天资不抵债,按公司法理应破产?

    你奇怪不奇怪?

    一点也不奇怪。日本的新干线就是几乎一直亏损,即使有盈利的时候(大概是7-8年),也是以老铁路系统的乘客减少,引发亏损为代价。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如果想要高级铁路,而且是老百姓负担的起的高速铁路,几乎肯定这个公司是要亏损的。

    同样的道理,欧洲的空中客车也是亏损的,中国的大飞机制造公司,可以肯定的是也必然亏损。别说飞机制造企业是亏损的了,连航空公司、机场,也几乎都要亏损(中国过去几年的机场盈利可能属于特殊的情况),全世界概莫如此。

    如果按照通常的私人企业的思路,这些企业都应当被关闭。美国就是这么干的,私有化,航空管制取消,结果辛辛苦苦20多年下来,航空公司累计利润为零或者为负,飞行员倒是累得够呛,周周加夜班,每个月工资倒就1000美元(美国国内地区航班飞行员工资)——把《华氏911》的胖子麦克·穆尔吓了半死——我妈妈从小告诉我外出要注意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千万别坐在一个满肚子怨气加睡眠不足的飞行员开的飞机里。

    让我给一个正常的解释:这些企业必然要财务上亏损,不亏损才怪,亏损了才是给社会做贡献!总之,也许铁路的服务态度很糟糕,也许东航的“拒载”很混蛋,但这和他们的财务亏损没有本质关系。治疗这些问题,要靠其他手段,而不是靠逼着他们去实现算账上的盈利!你要逼?逼到最后铁路职工航空职工变成社会最惨的职工的时候没人去干这些行业看你国家怎么办!

    为什么说这些企业财务上几乎必然亏损呢?

    因为这些企业都是生存在一个不断扩大生产的社会里。如果一个社会的生产不断扩大,那么就必须要有不断扩大的货币在这个社会里作为流通的工具。换句话说,一定要有新创造的货币流进去,“插入”到流通中去。

    我们拍脑袋,一般都能想到这个新创造的货币,归根结底,一定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创造出来的(不管有什么中央银行之上的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存款这样一来一去的存款货币符号创造),中国人民银行一定在里面扮演了一个角色。可是问题在于,人民银行把货币创造出来以后,怎么把货币“插进去”呢?

    很多学富五车的学者会告诉你:这个啊,人民银行会买入中国政府的债券(国债),或者间接的完成这个步骤,这样啊,就把新创造的货币给“插进”社会里了。

    绝大部分老百姓看到这里都很不明白。事实上,这些专家也是半桶水。让我再把话说清楚了:

    就是说,人民银行是以把钱“借给”我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方式,把新钱塞给了政府!(当然,用的是“买入”国家的债券的方式,不是用“贷款”给政府的方式)

    那老百姓会问了:既然是借钱,那不是有一天要还吗?而且还得加上利息,也就是还回去给中央银行的钱比中央银行借给你的钱还更多,政府上哪去找这“更多”的钱?收税? 无论怎么样,钱不都是中央银行创造出来的吗?怎么还要还给“钱的创造者”以比他原本创造的钱更多的钱,上哪里去找?

    到这里,刚才那些所有轻描淡写的说“中央银行是通过买入国债而向社会注入货币”的专家们都要哑口无言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想到过这一步,而教科书上也从来不会追问到这一步。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里就是这么说的,所以宋鸿兵得到一个结论:中央银行借此控制了全国的税收,所以聚敛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再加上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英格兰银行、美联储不得不说的秘密故事若干……

    宋鸿兵错在哪里?

    先说第一点:如果政府需要偿还中央银行这种借款的利息,利息、用货币支付的利息从哪里来?

    简洁的回答:在社会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政府偿还中央银行的利息,来自于中央银行在上一轮的时候收取的利息(即中央银行的收入)的消费(换句话说当中央银行家作为他自己的收入,花了,给了企业,企业缴税给政府,政府再当国债利息还给中央银行家——中央银行家借自己给社会提供货币的功能享受了这么一笔收入,这比收入年年有月月有,维持他高贵的生活)——这些都是事实!历史上的确发生过,英格兰银行的确在二战以前就是个私有银行,他的股东是分红利的(红利来自于持有的国债的利息收入)!——宋鸿兵在这一点上倒没有说错,那些骂他白痴的人最好读读历史。(当然美联储是另一回事,那个就复杂了,这里不多谈,避免分心)

    但是第二点:如果不是一个在社会生产规模不变的社会,而是一个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里?那又怎么还?

    还是给一个比较简洁的回答:在一个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里,如果最根本的货币(钞票、纸币)还是靠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国债的方式(即“借给”政府钱)来提供的话,那么一定政府一定要借新债换旧债,不断滚动。

    换句话说,政府基本上是没打算“还”过那些钱。而事实上,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这些国债,仅仅就为了适应社会扩大生产的需要而进行新货币发行的步骤而言,在这里就成了一个“装饰性”的摆设。

    你信不信?不信?可以去美国联邦政府和美联储查资料,美国的国债存量,是不是加速上升?而且就是在金本位被放弃后的几十年里迅速上升的。(美国国债存量年增速度大概是至少8%,美国的名义GDP增量也没那么快)

    当然,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再加上美国滥用这种世界货币的权利,所以美国国债的增加,自然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的流通需要更多的货币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世界货币的增加,很大程度都依靠的是美国国债的增加——美国国债是全世界货币增加留下的一层痕迹。(怕一不小心又说玄了,还是先中断一下)。

    OK,现在已经知道一个扩大的、规模不断变大的经济体里面,不考虑其他因素,如果是依靠中央银行购买国债--也就是国家向货币创造体——中央银行借钱的方式来提供货币,让货币总量扩张的话,国债的总量是一定要不断增多的,而且是加速增多(因为存在利息的原因)。

    那么这个和上面提到的“高铁必然亏损”有什么关系呢?

    很简单,你把上面的国家换成高铁公司,是什么效果?

    一个国家借新债还旧债,而且越还越多(因为越借越多),我们都还可以接受。

    可是一个公司借新债换旧债,而且越还越多(因为越借越多),你可不可以接受?

    学过公司财务的人,都知道,这可不得了。要是全社会的公司都那样,那公司还有必要努力经营吗?

    为什么呢?一个公司过手的钱,简化再简化,咱们把它分成两大类,一类算经营活动的钱,包括收入,包括支出。另一个呢,就是借债和还债。如果一个公司是收支相抵,但是呢债务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始终是一个净借入方,也就是在债务方面,是别人不断给他提供钱,而既然总的钱的流入和流出相等,而总的钱的流入流出=债务方面的货币净流入和经营方面的货币净流入之和,则前者既然为正,后者必然为负——也就是经营收入小于经营支出,企业“亏损”。

    其实用另外一个方法也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你一个社会里的货币流动,好像一个首尾相连结成环形的塑料水管,水(货币)在里面流动。既然生产在扩大,也就是同一段时间内生产的东西多了,那么就需要有对应的新货币注入。所以这个社会循环的圈圈里,一定至少要有一个实体,它的现金“收(挣钱)”减去“支(花费)”的净额是呈现负数的——那么这个实体的收支负数怎么填补上呢?由 这个社会里的货币创造体给他补上——至于补上的办法,可以是送(比如我国以前的财政拨款),可以是借(现在铁道部的铁道债就是一个例子),也可以是 先用“借”的名义,然后再免除债务,一笔勾销——那么这是实际上就是送,只不过是间接的,慢慢的“送”。

    换句话说,一个社会,本来有一定的货币在流通,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如果规模不变,那么原来平静的生活,基本上是这样:有企业资本家、有工人,企业发工资给工人,工人去购买了企业的一部分产品,然后企业用上一期收到的利润,去购买了另一部分产品,这两笔购买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收入——企业也可以算出本期的利润(此收入减去工资成本);如果这个社会上有一个专门从事贷款的银行呢?那么无非是多了一份银行家的利息收入,而这个银行家阶层的利息收入,其实和资本家利润一样。来自于自己上一期的利息收入作为消费购买产品的支出。

    可是这说的是平静的经济不变化不增长的情况,如果这个社会突然间多生产了一部分产品,可货币总量不变,怎么办?那么结果必然是该社会的产品价格将普遍下跌,如果工资不变,则利润将受损,直到该社会出现所有企业家都将亏损的境地——这显然是不能被大家所接受的事实。

    所以,在扩大的经济体里面,一定要有新的货币注入才能满足社会需要。可是呢,现代的中央银行,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都是通过 贷款、借给你钱的形式,来把这些钱注入到社会中去的,所以从财务上来说,这些注入的钱,肯定是以社会中某个实体的新增贷款的形式送进去的,(具体的操作,这个实体可以是国家,也可能是公司,或者多绕几个弯,先银行,后公司),而不是可以直接就当成 某公司、某实体的收入直接由这某公司某实体作为“天上横财”“笑纳”的。所以,从 公司财务的角度来讲,这个社会一定会有人是财务亏损的。再说白一点,那笔新注入的钱所采取的形式——那笔新“债务”肯定是换不上的——连本金都换不上——无论这个债务是国债,是铁道债,还是航空债。

    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况:全社会的人,在产品扩大的情况下,仍然所有人都追求盈利,且新发行的货币,是通过债务形态注入到社会上的,但是没有人明白这个债务其实是换不上的,也是不需要换的(如果还本付息倒还给货币发行实体,那么等于该社会中流通的货币总量还少掉了——因为这样货币发行实体收取的利息收入将大于它的前期利息收入的花费支出),那么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个社会上的人都在疯狂的追逐货币,努力偿债,却不明白自己的债务是换不清的,或者如果换清了,那么自己将付出物价惨跌的代价(连本带息搜刮一遍。使得存世流通货币减少,通货紧缩)。

    所以,新干线建设新干线时候发行的本公司的铁道债务,其实根本不需要还债。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是,日本的中央银行——日本银行收购所有的最初发行的为了建设的新干线铁道债务,然后,一笔勾消。或者如下面一段所说的,多绕政府一个弯子,把铁道债在实际上转变成国债,而国家通过债转股持股高铁公司股份。高铁公司,也就是一个具有利用价值的向社会注入货币的“管道功能实体”。当然,高铁公司本身,就恰恰是扩大经济体在生产上的“新增实物”部分,一举两得。

    所以说,很不幸,铁路和民航,就是这样的两个“注入管道”,也是两个被全世界误解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注入管道”。

    为什么?很简单,因为这两个部门,投入极大,所以往往都伴上了国家这个角色。所以呢,都要发行大规模的债券来筹资。而无一例外,现代国家的这两个部门,基本亏损。(两个例外,都发生在美国,一个是美国19世纪后半期的私人营造铁路的狂潮,那些铁路公司基本都很快倒闭了,包括那个让我们在中学时代刻骨铭心耗费华人白骨的北太平洋铁路公司,一个是美国二战后一段时间的航空公司,那是因为航空公司受保护但又订价高,所以美国找了其他地方作为货币注入管道,而航空公司则成为盈利性的公司了)

    当然了,在实际的操作中,高速铁路(或者普通铁路也是如此)项目要操作起来,会比上面的简化描述,多几个弯子。

    具体的操作是这样的:刚开始的时候,铁道部打算建设高铁,但是要筹资,但既然中央政府等都不给补贴,不给拨款,所以就只好发行铁道债,各家商业银行积极认购。到这一步为止,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国家不干预,货币创造实体——中央银行也没有参与的,只有企业(铁道部)和私人金融体系(商业银行系统)参与的游戏。

    我们已经说了,这个游戏,如果铁道部、企业和商业银行系统都想抓钱,都想疯狂的赚到利润的话,是实现不了的——因为基础货币没有变化。

    怎么办?下面教诸位如何实现在铁道部作为货币注入管道下的社会货币增多:

    国家向中央银行发行国债,取得新货币;

    新货币向银行收购其持有的铁道债,然后国家将持有的铁道债连本带息一笔勾销,债转股,变成持有高铁公司的股份(也可以学明治维新,就是简单的免除债务,然后由铁道部自己持有自己这个高铁公司的股份);

    到这一步为止,铁道债其实已经通过几步操作,变化成了国债,留存在世界上——于是人们可以接受用新债换旧债的游戏了。

    或者也可以这样做:

    原来,银行有可贷资金;它用这些可贷资金购买了铁道债;

    然后,国家发行新的国债,与银行达成换债协定,银行转而持有新国债,国家持有铁道债;

    中央银行发行新货币收购银行手中的新国债,于是银行手中重新变成了可贷资金,而中央银行持有了新国债,国家持有铁道债——债转股!

    这样,神不知鬼不觉,一批新货币给“打进”社会里去了。

    那么咱们国家到底有没有这样做呢?有的,但是可不是上面说的主动的情况,而是被动的情况。

    就是铁道部每年都亏损,于是由国家发行国债后得到的资金进行“补贴”,这些新发行的国债最后间接的流到了中央银行手里。

    由于是每年的事后补贴,所以铁路这个货币注入窗口,没有发挥其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功能。过去的5年里,我国铁路系统增长非常缓慢。

    我这么说,估计大家应该是明白了铁道部为什么不盈利了。民航业基本是类似的道理。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一个注入货币的途径(最近新闻联播在播京沪高铁的建设,其中的施工工程师就说:由于我们的工程,我们投入花费的资金,都“留在了沿途当地”,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意思。你是货币注入的管道,货币从你手中流入社会,当然你也不是一个白吃饭的管道,你留下了一座座桥梁,一条条铁路……)

    换句话说,你想要高铁盈利?也可以,不过要有一个前提:

    把最初的那笔贷款连本带息全部免除。然后高铁轻装上阵,这个时候,你要私有化也好,你要他从此必须财务盈利也罢,他已经具有一个普通公司的资质(完成了自己那货币注入管道这个角色的历史任务)。日本就是没明白这一点,没有免除新干线的债务,结果新干线是越还越辛苦(因为必然和国债一样借新债还旧债嘛),到了中曾根首相时代,一看不得了,原来我日本高速发展那么多年 居然没发现你这个我鼻子底下的公司居然是亏本的啊,私有化!私有化你也没用——你根本就没有理解清楚货币原理啊。所以,到今天为止,新干线拆分出来的公司们,很辛苦,但依旧很亏损。

    说到这里,基本已经真相大白了,可能还有两个疑问,我列举出来:

    一个疑问就是,如果是用 最后 新发行国债来更替那个铁道债从而免除铁道部的债务的做法,那么铁道部是轻松了,国债呢?的确,国债是可以被人们接受用新债换旧债,可是这样加速滚动,加速增加下去,总不是个办法啊?

    你说对了,美国的国债就是最典型的呈现指数增长的。只不过是因为其中一个法律手续没被尝试过,那就是:免除国债!

    免除国债,不要开玩笑吧!是的,没有开玩笑,那就是免除掌握在货币创造者手里的国债——因为这些国债是真正的国家“自己欠自己”的债务,完全可以一笔勾销。美国缺的就是法律程序,不,应该说世界大部分国家缺的都是这块法律程序。

    第二个疑问是:你说基础建设就是货币注入管道?就是财务亏损?笑话!咱们的高速公路,赚不赚钱?赚翻了,香饽饽资产呢!

    你说的对,我只是在提铁路、航空经常可以作为货币注入管道,经常财务亏损,但并不必然是货币注入管道,也不必然亏损。何况高速公路这种营建费用较低的基础设施项目(货币注入注入,就是通过营建费用支出注入进社会的)。但是,如果此非货币注入管道,必然需要其它货币注入管道。那么我国的货币注入管道还有什么?

    对了,还有净出口。净出口,相当于把咱们生产的东西出口,用外汇收入这道弯,让中央银行发行出了新货币——当然,这代价其实是蛮大的——产品流了外人田,却只不过增加了我国的货币(作为结果),完全有更有效更“值”的货币发行方式嘛!

    (所以这里外汇和国债其实地位相同,中央银行买入外汇,把新货币交给换汇人,和中央银行买入国债,把新货币交给国债持有人或国家,是一样的功能)

    所以,珠三角的高速公路盈利的盆钵满盂,根本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不过,出口,在有一种情况下是必须的,那就是存在你必须要进口的物资的情况下。

    所以,拥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国家是最幸福的,而这样的国家来搞“出口兴邦”也是最荒谬的;

    所以,在一种情况下,高铁的修建,恐怕不是靠国家的变相创造货币,就能做出一石二鸟的大好事(增多了经济体生产力,又借机注入对应货币),这种情况就是,高铁设备的购买,乃采购自国外企业,或高铁公司的初始贷款,是由外国银行提供的外币贷款。由于外国企业和外国银行要的是外国货币(前提当然是本国货币尚且不是世界货币),所以,必须换得足够的外国货币来支付或还本付息。所以自然也就只能是出口获得了。

    但是,出口出口,全世界有出口肯定有进口。有净出口肯定有净进口——咱们地球人还从来没有出口产品给外星人的经历。

    那么也就是说,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说,净出口作为货币注入的手段是不存在的,那么只能是形形色色的债务,尤其是国家债务,作为基础货币的注入渠道了——所以,美国国债,就恰恰扮演了世界货币之基础的功能。世界经济要发展,美国国债担负着历史责任,必须增加~~

    这是不是很不公平?所以,当历史走到一定时刻的时候,请让我们抛弃这种依靠美国国债增加的奇怪的世界货币制度。进行体制创新,让货币注入的同时,即修建了对人们有用的东西(如基础设施之青藏铁路),由最后采用定期免除国债(货币发行)

    我在这里说明一下,之所以写这个《谈货币》系列,就是因为两大原因

    1 建设重大项目,应该如何应对筹资问题。如果不明白根本原理,到时候被心怀叵测的反对派攻击“高铁浪费,资不抵债,耗费公帑,还我血汗,财务盈利,请卖他国”,那么主政者有口都难辨。而明白了这个原理,理直气壮,正对谣言。至于铁道部如果作为货币注入口,如何防止道德风险,避免在知道自己“亏损无忧”的情况下变的懒散,也就是如何引入新的竞争机制,那是另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但一定要和财务上的盈利与否分开。

    2 中国外汇储备应该如何使用,现在人们都在谈论,要“投资什么资产以‘保值增值’”,或者要“买回什么宝贝回来”为我所用,我看这两种意见都是没有看到更根本的东西。除了井底老师所提到的高科技人才、技术挖掘以外,其它大部分的外汇储备应用的思路,既不是“投资”,也不是“花出去”,而是如何让它“流通”起来。货币货币,动则通,不动则死。国家要学会让其在其应当流动的地方流动起来,为我所用,才是正道。而这正是井底老师将在《梦幻泡影》第十篇里说的 中国版本马歇尔计划和中国联邦计划——一个充分利用外汇储备作为打造中国-广大发展中国家内循环大经济体的过渡措施的设想!

    关键词(Tags): #货币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扩大货币是必然的,但是亏损不是必然的

      逐步扩大货币的数量,这个是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社会的基础。但是没有必要经过一个“企业的亏损”来扩大货币数量。企业的亏损扭曲了资产的价格,导致了员工的低工资以及资产的逃离,即使是政府行为,也是难以持久的。

    • 家园 从财报上看

      美国的铁路公司似乎是赢利的.

      UNP (UNION PACIFIC): http://finance.yahoo.com/q/is?s=UNP&annual

      BNI (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 Corp)

      http://finance.yahoo.com/q/is?s=BNI

      这个公司有一部分是由LZ说的北太平洋铁路在1970年和其他两家合并而成.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美国就是这么干的,私有化,航空管制取消,结果辛辛苦苦20多年下来,航空公司累计利润为零或者为负,飞行员倒是累得够呛,周周加夜班,每个月工资倒就1000美元

      这个纯属笑话. 看下面这个LINK就知道了:

      外链出处

      细节决定一篇文章的可信度. 也许观点是对的, 但满嘴跑火车就不对了.

      • 家园 不过美国铁路业的事实是客运基本完蛋鸟

        大宗货运能盈利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货运的运输成本远低于客运,真正考量盈利能力的是客运.

        美国的现状只说明他们的铁路业搞得不咋地.

      • 家园 这两家铁路公司也许已经轻装了

        铁路建设时期的大量投入经过一个世纪的债转股,股转手,已经不复存在了,做到了楼主所说的轻装上阵。不过,如果美国出于节能减排的要求通过法律对机车的能耗做出新的规定,也许会迫使公司更新设备,这也许是一笔很大的投入。

        航空业还没有完成这个历史阶段,飞机需要不断更新,所需投入巨大,实在不是投资的对象。

      • 家园 这样

        美国的铁路,客运现在基本退化成奢侈品了吧,客运是很贵。不知道货运如何。

        我说的主要是19世纪后半期铁路狂潮时代的事情。当时美国的铁路公司发生了运费大战,大量破产、兼并是经常有的事情。

        另外当时美国的货币注入,倒是靠金矿发现注入基础货币。有一段时期即南北战争是靠绿背纸币,但很快都被redeem掉了。

        摩尔所说的航空员的事情。我当时也不相信,后来查了不少的搜索引擎,大体上是说2002-2003年的时候第一年副驾驶的薪水确实是20000美元以下。后来好像有所提升。

        现找了一个。应该是地区航空公司的起薪低。(然后还谈到了货运)

        [URL=http://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101175522AA2qaLq][/URL]

        • 这样
          家园 美国的货运搞得不错

          中国铁路的客运组织应该学日本,货运应该学美国。当然货币“注入”主要讨论的是兴建这一段集中投资的时期,后期如何运营,是另外一个问题,混起来谈,容易模糊焦点。

          http://oxford.icxo.com/htmlnews/2005/11/22/723941_0.htm

            I级铁路经营成绩持续好转。1996年,I级铁路货运量约18.3亿t,完成货物周转量约为2.2*104个亿t·km,比1980年增长48%,约占全国货物周转量的38%。货物平均运距达到1355km,比1980年增加了37%。

            

            在运量和周转量增长的同时,运价持续下降。1980年以来,铁路运价下降了26%,按不变价格计算则降低了56%,节省了货主数十亿美元的运费,并有助于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吨公里收入从1980年的1.78美分,下降到1996年的1.46美分,比同期工业生产指数低40%多,已具备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

        • 这样
          家园 美国铁路是靠货运赚钱

          但客运也不是奢侈品. 美国东北铁路网和北加铁路网, 客运量还是挺大的. 我就曾经每天坐火车从NJ到牛腰

          飞行员起薪不清楚, 但副架和机长还是有区别的吧. 你文中给人的感觉好象是飞行员普遍工资低, 这显然是不对的, 也是飞行员工会不允许的

          • 家园 那些应该是相当于中国城市地铁/城际水平的客运吧

            北加的,能说得上有流量的就是caltrain了,这个俺熟..营运里程短,局限在一个城市群内,班次多,这些都是使其容易盈利的原因,不过你也只能理解他是个稍微规模大了点的地铁而已.东部么,NJ到扭腰,也才多大点路啊?比南京到上海的城际还短点呐.真正城市群间的人流,比如SF到LA,这不都讨论若干年还干打雷不下雨么.

    • 家园 民航业客运不赚钱,货运赚

      中美航班,仅仅客运航班里搭载的货运就赚钱了。

      民航业基本是类似的道理。

    • 家园 好高深啊
    • 家园 那如何解释像香港这种地方呢

      如果我没搞错,港币的发行是和所拥有的美元绑定在一起的,那么他们的货币增加是否只能通过净出口实现? 那么这种地方的地铁,机场又是如何运行的?

      还有,我觉得像对社会注入货币有很多其他管道,如增加老百姓的福利保障,增加教育等非营利性机构的投入。

      谢谢。

      • 家园 你说的不错

        香港这种情况,就是实际上完全依赖于外国货币--美元的流入来变化本地的货币存量(至少是基础货币存量)的。说香港没有货币政策的能力,也就是这个。

        唯一的例外,似乎是在1998年港币保卫战里面,港府将兑出美元后收缴的港元,不是堆放在金管局里面(如果堆在那里就其实是化为乌有--和社会货币无关了),而是以金管局的名义在商业银行开户,反存入商业银行——其实相当于直接贷款(存款户与银行之间可以看成是一种“贷款”关系)

    • 家园 花,赶得上《官办经济》了。

      希望有机会能超越之。

    • 家园 送花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