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数量和质量的谜思 -- 晨枫

共:💬132 🌺2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数量和质量的谜思

    据路透社2月9日从莫斯科报导,俄罗斯《商业日报》(Kommersant)称“俄罗斯国防部首次承认,大约200架米格29型战斗机不仅无法履行战斗任务,就连起飞也成问题。”在两架米格29型战机先后在西伯利亚东部的空军基地坠毁后,俄罗斯空军于去年12月下令所有米格29型战斗机暂停飞行。问题主要出在机体腐蚀,或许还有机体疲劳的问题。俄罗斯空军目前共有约650架战斗机,其中291架为米格-29型战机。要是约200架米格-29需要报废,这将使俄罗斯空军一下子损失近1/3的战斗机。

    无独有偶,2月12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专文讨论了美军的拨款困境,美国空军最钟爱的F-22战斗机1.5亿美元的单价再次成为争议的焦点。布什时代对军方的狮子大开口几乎是有求必应,但美国空军也只获准订购183架。美国空军坚持需要再订购至少60架才能满足美国空军的基本作战要求,这已经是冷战结束前最初构思F-22时的750架的1/3都不到了。类似的情况也反映在B-2轰炸机上,最初计划采购132架,最后服役的只有21架。

    追求数量优势还是质量优势,这是不同空军思想的合理争论。但真理往前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

    长久以来,世界各国空军中流行两种基本的战略思想。一种是杜黑和米切尔的空军制胜思想,强调空军作为独立的进攻性战斗力量,把战争引向敌人的天空和大地。美英和战后西方空军都是这个路子。另一种空军思想则是“飞行炮兵”,强调严密的空中掩护和对地面作战的密切支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纳粹德军的闪电战成功地把近距空中支援和装甲突击结合起来,改变了战场的面貌。战争的严酷也凸现了“数量就是质量”的道理,能够把最大数量的作战飞机送上天空就是胜利。苏联也奉行这个方针,产量高达36000多架的伊尔-2强击机至今保持世界作战飞机最高产量的记录。战后苏联继续这个路子。

    强调数量有两个方面,一是战争爆发时就有很大的数量,二是战争期间可以迅速替补损失并继续扩大数量。战后,苏联航空工业继续了“数量就是质量”的传统,强调简单、轻巧、实用、皮实、容易大量制造。不算中国的歼-7,米格-21的产量就达到一万架以上,成为超音速时代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战斗机。米格-29的生产主要集中在苏联解体前的10年,生产尚在加速的时候就因为苏联解体而嘎然而止,但也达到了1200多架。

    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都表明,在战场上,数量是很有用的。20世纪初,英国科技奇才兰切斯特曾用微分方程研究战斗进程,得出两个重要的结论。在分散对射的时候,双方的损失律可以用线性律描述,也就是说,红军比蓝军质量高三倍,但蓝军比红军数量多三倍,那双方的实力最后是相当的。但在近距离可以集中火力的时候,双方的损失律应该用平方律描述,也就是说,尽管红军依然比蓝军质量高三倍,但蓝军比红军数量多三倍,使蓝军的最后实力反而是红军的三倍。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分割围歼、近战夜战,这些都是平方律的朴素运用。

    但任何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数量优势的代价是质量上的劣势。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水平上不能追求昂贵的最前沿,二是制造质量上容忍一定的粗劣。确实,苏制战斗机的品相粗糙,技术上也通常没有西方先进。然而,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在苏联时代爆发,几乎没有人会怀疑苏联战斗机将占数量优势。

    问题在于,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

    质量劣势的另一个问题是战斗机的技术“保鲜期”短,在技术水平上很快就会过时,在相对粗劣的制造质量也使大规模的中期更新丧失价值。要是预期的大战不爆发,数量型空军就面临一个很大的尴尬:服役不久的战斗机很快就成为鸡肋,但多次重复的大量替换又抵消了简单、廉价的优点,这样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从某种意义上说,和平使得苏联的这种长期面向临战要求的军备路线把国家搞得破了产,现在的米格-29的“提早”退役只是这个问题的延续。

    即使在苏联空军中,米格-29也是作为“低端”设计的。相对于“高端”的苏-27,米格-29的航程短,改进余地小,基本技术简陋,苏联解体后经济极端困难,维修妥善率直线滑落,早早报废也就不奇怪了。

    相比之下,西方战斗机更加强调质量,不仅技术水平上追求最前沿,制造质量上也是精益求精,战斗机的“保鲜期”长得多。德国和日本空军的F-4在现代化改装后,现在依然担任空战巡逻,与先进的“台风”和F-15J战斗机并肩作战。意大利空军的F-104在2004年才最后退役。美国空军的F-15虽然开始有机体疲劳的问题,但这20年里,美国空军连年征战,出动率遥居世界第一,使用过度,和俄罗斯空军曾有十多年连升空的燃油都买不起的窘境有本质的不同。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爆发,西方的宣传口径一直是有把握击退苏联空军。这到底是不是做得到已经永远地成为一个谜。但“质量第一”的美国空军也陷入了自己的尴尬。

    美国空军将斥资80亿美元对才新鲜出炉的F-22进行升级,但天价的F-22依然只有62%的出动率。考虑到美国空军的惯例是保留1/3用作训练,1/3用作增援和替补,实际可供海外部署的只有1/3的F-22,这个数量就更少了,只有区区两个中队。靠这两个中队打遍天下显然是不可能的,难怪美国空军一直坚持F-22要加倍到381架才足够,至少也要再增加60架,达到总数243架才能满足基本的作战需要。现有的F-15和F-16很快就要寿命到期,要进入大批退役的阶段。F-35的大批服役还没有开始,采购数量就已经受到削减,眼下的经济危机对服役时机和最终数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不惜天价追求绝对质量优势,使得美国空军也面临战斗机紧缺的窘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的数量优势原则是建立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早打大打的基础上,而美国的质量优势原则则是军备需要在世界大战和更多的局部战争之间均衡的结果。对未来世界大战的判断是政治智慧的最高体现。苏联对世界大战的判断错误导致了长期处于临战经济,最终促成了苏联的瓦解。美国对世界大战的正确判断则是赢得冷战的重要原因。中国经济和科技建设如果没有在邓小平的“世界大战不会在近期爆发”的战略判断下果断转型,还是继续沉浸在备战备荒之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高速发展。

    数量和质量必须均衡,偏废了就要受到惩罚。中国的国防现代化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摆到了眼前。只有达到数量和质量的均衡,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国防现代化,真正达到保家卫国、保卫和平的目的。

    关键词(Tags): #鹰击长空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晨大好文!花之
    • 家园 花不了了,穷

      “邓小平的“世界大战不会在近期爆发”的战略判断”

      战略最重要呵

    • 家园 假设苏军没有数量优势,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

      从我国的角度看与从苏联的角度看似乎还是有所不同。我国本身当年不具有根本改变局面的实力,比较而言,更利于在看清局面后定策略,即便如此,定的策略还是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而苏联则不同,其策略本身影响局面,如果苏军即无质量优势,又无数量优势,则局面恐怕更不利,甚至直接导致大战爆发。

      • 家园 奇袭

        在小的看来,苏联势必会以空降部队袭击冰岛地区,配合以装甲部队与空军进攻德国,在迅速取得战略性优势之后,以外交上的手段,瓦解北约联盟,达到政治上的目的。

        然而,这样的构想,很可能因为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不足、力度不够而修改,苏共高层可能会有人考虑应用战术核武器,苏联内部会因此出现政局跌宕,使解体提前到来。

        这纯粹是我意淫啊,随便一说。

      • 家园 先花为敬

        窃以为核武器的出现以及MAD(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的形成保证了人类今后不再会有世界大战...

      • 家园 我的看法

        一.那个年代,第三次世界大战打到后面,是要看双方阵营的整体实力的,一般有实力的国家,都不可能躲的开,必然要站到某一方,旗帜鲜明的并肩作战。很难再出现前两次大战初期,有一个压倒性的第三方(美国)一旁看戏的局面。所以要么别打,要么一开始就往死里整,都没机会留后手了。如果不用超级武器,那就只有上数量了-------

        二.苏联感觉是纯粹的拼军事,整个国家都被绑架到战争准备里了。就象一个壮汉,把每天的钱,都花在不停的补肉,补高蛋白上面,结果成了行动不便的胖子。美苏争霸的节奏,越来越向美国倾斜,苏联是跟着美国的节拍,这样很容易被算计,因为没主动权了。苏联后来只能顺着惯性继续搞军事化经济,即使有新的高质量,如果没数量,估计各部门都会反对的(我们那一大堆人怎么活啊?)

        三.单纯从我国当时的处境讲,得咱感谢本拉登,说来这家伙也快成传奇了,不管是死是活,他都是现代的奇迹,估计是阿拉伯世界的老毛。不过咱们再发展个10-20年,也会有这号人物上门找麻烦的,别光顾着看小树丛的笑话------

      • 家园 这个问题不大好回答

        如果苏联没有数量优势,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什么呢?

        • 家园 要打仗肯定不愁没理由

          像古巴导弹危机就是个很好的由头。

          • 家园 即使是两次世界大战

            从主动挑起战争的德国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是“被逼”才行动的。如果苏军既没有数量优势也没有质量优势,对西欧形不成威胁,西方主动发动战争的动机是什么呢?争夺资源、消灭共产主义这些庸俗化的理由不成立,这些国家不是不知道战争的毁灭性是双向的,何况苏联已经拥有了核武器。

            • 家园 不一定是世界大战,也可以是局部战争

              常规低烈度战争用不着核武器吧。

              • 家园 战争不是想局部就可以局部的

                希特勒也想局部战争,所以先打波兰,再打法国,再打苏联,而不是一下子全面出击。但局部战争之所以是局部,一要发动战争的一方有绝对优势,想打就可以打,想停就可以停;二要被打的一方没有超出战场的还击能力,不能在对方想停的时候追着打。这两点对于核时代的美苏都不存在。

                • 家园 你的理解又错了。

                  局部战争是个很新的东西,上溯不超过冷战,一般认为朝鲜战争就是第一次局部战争。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恰恰是因为战争的双方都没有绝对优势,真要大打的结果就是同归于尽,或者至少要付出巨大代价,这样才有坐下来谈判的基础。真要是一方有想打就打,想停就停的能力,那就直接追求全面胜利了,谁会跟你谈判。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