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扔土坷垃引玉:漫谈中国电影产业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61 🌺7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扔土坷垃引玉:漫谈中国电影产业

    土坷垃啊,真的是土坷垃。我对经济谈不上什么了解,对电影充其量也就是个爱好者的程度。也就是随便说说,请大家多多指正。关于本文所引用数据,都出自公开资料。篇幅原因,不能一一注明,如果谁对数据有疑问,我会给出详细出处。

    “文化产业”本是上世纪40年代西方法兰克福学派一个批判性的术语。现在用来指称用工业标准组织生产,存储,销售文化商品。 “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重要分支,国外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研究理论已涵盖社会科学的各学科,分析手段更是层出不穷。相比之下,中国电影产业起步很晚,具体的研究方法目前多沿袭国外的成熟套路,新义不多。

    既然说到“电影产业”有个工业标准,这个标准有什么用呢?怎么说呢,电影呢,虽然说也能算是艺术品,但这个艺术品是从流水线上下来的。比如说很多人抱怨中国电影编剧比较烂,如果相对成熟的产业是怎么解决编剧这个环节的呢?这里推荐一本书,何建平的《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我这里给没时间看书的同学简单总结下,在好莱坞呢,导演一般脱离编剧这个环节。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整个影片的影片成本,拍摄进度,人员安排都是通过剧本来确定,制片公司专门有个制片部,一部剧本的完成是一个团队分工协作的结果。剧本没有名字,只有编号。故事,对白,环境,心理,这些都有专人负责。电影的基本单位是镜头,而每个镜头都有顺序号和拍摄标记,连拍摄米数,专业效果等,都详细列明。

    再比如说,现在影视上有什么BUG,观众就骂导演,其实这和导演还真没什么关系,这工作都是“道具”负责,我听周传基的讲座,讲好莱坞电影制作道具部门的严谨,都是专业性极强的,导演根本插不上手。那导演是什么呢,其实吧,导演可以看成是总装车间的工人,唯一特别点地方就是有品牌效应。如果放到整个电影产品的流水线上,没有那个工人是不能被替换的。

    说中国电影产业起步晚,晚到什么时候呢,说法有不同,有的呢把上限定在1993年,甚至定在1988年,有的呢定在2003年。这早的呢,太早,晚的呢,也太晚了。定在2003年的根据是,《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准入暂行办法》是在2003年。这项政策是中国电影产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不过呢,问题得这么看,政策的出台总是具有一定的延后性,事实上,1993年-2003年这十年,可以看成是中国电影涉足市场,各种资本进入这个行业,和国有资产,政府部门进行复杂博弈的历程。《暂行办法》相当于把这个结果用文件的方式固定下来。

    谈到电影产业,还要对这个产业内部进行一些分析。这个产业大概可以分为三大块。一是制作,一是发行、放映,一是后电影产品。而这三大块可以视为一条时间链,电影产业由此形成一条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的核心是时间,时间是将消费者分配到产品空间的重要载体。从世界电影产业来看,利润获取的重心已经由第二环节移向第三环节,换句话说,票房收入在电影产业中已经不是主要收入,以好莱坞为例,08年票房收入只占整个产业收入的1/3。有美国电影学者指出,在此后20年,这个比例将近一步下降,最终这个比例将成为5%。而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依然占到全部收入的75%以上,后电影产品开发不足,是中国电影产业的致命软肋。

    后电影产品开发不足,不是孤立的,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要有品质过硬的制作,和完善的发行、放映渠道。而目前中国电影制作的困局,首先是机制方面,目前中国电影沿用的影片制作机制还是以“导演制”为主,“导演制”呢,最大的缺点在于,导演一般来说对项目管理不是很精通。而对于西方成熟的“制作人”机制,由学院出身为主题的中国电影人出于本能的加以抵制,认为“制片人”制将会使电影完全受“商业利益”的驱动,进而会对“电影”的艺术价值受到影响。那么是让“导演”在“制片人制”下,专心负责电影艺术;还是在“导演制”下包打天下,从前期到后期制作一管到底。那种方式比较好,哦,从我个人的角度比较看好“制片人制”,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中国似乎也没什么好的职业制片人。或许出路在于,电影导演的转型,比如冯小刚,张艺谋以后转型为职业制片人?哦,谁知道呢。

    如果从数据来看,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好像是失败的,怎么说呢,在80年代初,中国电影极度辉煌,全民年平均观影是28次,全国累计观影人次是293亿。而2008年全国观影人次是1.3亿。数据是有点悬殊。当然啦,数据只是数据,还必须要考虑到电影产业在中国整个文化产业的比重的历史变化。不过这个数据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电影曾经是一项全民娱乐,而现在变成了阶层娱乐。这是中国电影发行机制的改革引起的变化。自从引入分账制度,票价就直线上升。在电影院看电影这项文化行为,变成了某个阶层的文化行为。而这个阶层的成员也用“看电影”这个行为强化他们对本阶层的认同。重要的是,这个阶层在网络空间享有很强的话语权,他们在第一时间观看了新片后,通过在网络发表见解,直接影响了对该片的评价。这个阶层事实上也成了电影制作人的第一目标顾客,满足这个阶层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成了中国电影人在制作影片时首先考虑到的,这有没有可能使得电影从题材到内涵以及审美趋向都比较狭窄呢?嗯,应该说还是有这个可能的。

    过去,国内的电影发行采用的是逐级发行模式,就是省-市(县)-影院的按区域垂直供片模式,现在除了西部几个省份,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已经采用了“院线制”。“院线制”是世界电影放映业广泛沿用,并被证明为最有效的放映模式。事实上,中国电影行业的改革的切入点也正是放映业。院线制呢,可以看成是影院的连锁经营实体,以资产为联结,以资本为纽带。而中国“院线制”的隐患也正在资产联结不够紧密,很大程度靠书面协议,而改革的初衷,希望形成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基本也停留在纸面上。如果不发生重大变革,包括宏观方面的资产重组以及微观上的管理模式转变,中国的院线制还是蛮不健康的,还好,虽说中国加入了WTO,但文化运营这一块还是没全部放开,中国影院应该说还有时间,也有机会进行改革。话说回来,中国文化市场这块肥肉,国际大鳄早已垂涎欲滴。事实上,他们也通过各种方式把手已经伸了进来。比如说,分析下目前较大的几家民营电影公司的融资途径,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当然了,我作为一个普通电影观众,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方便而又便宜的看上一场电影,说实话,我都不知道这个要求算高,还是算低。

    哦,最后还是祝福中国电影产业吧。也谢谢大家看完这篇贴子。

    • 家园 感觉帖主还是很幼稚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69006

      多说几点

      1、周老头的话,听不听都一样。这是个只知道理论,从来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电影人”,他只能到学校里教书,这种人跑到剧组里,会让老戏虫玩死的

      2、好莱坞电影制作道具,导演插不上手?

      这就是瞎说了。美国电影,无论是制景还是道具,导演顶多是不动手,但也要为此负责,并有决定权

      3、首先是机制方面,目前中国电影沿用的影片制作机制还是以“导演制”为主,

      ===

      这段更是胡说了。

      现在中国电影大行其道的的是导演签约制,已经是出品方—制片人制度了,早就不是“导演制”为主了。象冯小刚从01年就签约华谊;张艺谋在新画面;陈凯歌在中影;姜文也签在保利博纳。

      签约制导致导演在剧组中不是强势人物,而决定大权的是投资方。

      目前的独立导演只有李杨、娄晔等少数人,他们的活动能力也受到限制。贾章柯这种拍了多年地下电影的独立导演现在也谋求和大的影业公司合作了。

      • 家园 不好意思,回复晚了

        周末上网有点不方便。

        嗯,这篇贴子确实不能说成熟,你批评得对。你发的链接我看了,写得很好,如果早看到您的文章,我也没必要班门弄斧了。哦,文章唯一的缺点就是长了点,呵呵。

        1,

        周老头的话,听不听都一样。这是个只知道理论,从来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电影人”,他只能到学校里教书,这种人跑到剧组里,会让老戏虫玩死的

        关于周传基先生的一些主张,我个人也不能完全认同,不过,他从理论的角度对电影提出看法,也不能完全因人废言,是吧。毕竟中国的电影实践就目前看,还没到睥睨众生的程度。

        2,

        好莱坞电影制作道具,导演插不上手?

        这就是瞎说了。美国电影,无论是制景还是道具,导演顶多是不动手,但也要为此负责,并有决定权

        可能是我没说清楚吧?我的意思主要是指,好莱坞电影制作分工细致,各项工作专业性很强,比如说,导演说电影里要用一把枪,这是什么枪,是警用的,军用的,民用的,型号是什么等等,这些较专业的知识有专门人才负责。

        一个电影产业的成熟,不光是导演的成熟,而是各分工专业人才的都具有相当的积累。

        3,关于制片人制。

        这个你是行内人,说得有根据,我的说法不够全面也不够严谨。

        这里跟你请教几个问题。

        国内的制片人除了几个知名的以外,有没有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呢?

        知名的制片人,比如韩三平,经常在好几部片子中同时挂名,这样会不会很难兼顾每部影片呢?

        • 家园 细说一下

          关于周老头的话先不提

          主要说说后面两点

          1、好莱坞电影制作分工细致,国内也一样的,有责任心的导演和制作方都是不会忽略这方面。问题是出在: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照样都有大量的草台班子,这些剧组处于对成本和周期的考虑,是不会注意这方面问题的;

          另外一种就是纯属胡弄了。譬如《三国之见龙卸甲》里那种英国头盔,或者《无极》里的种种衣甲,纯粹就是服装和道具异想天开的产物。

          2、要注意,韩三平不是制片人,而是出品人,即代表投资方的法人。

          关于出品人、制片人和导演,用个比拟来将可以说:出品人是东家;制片人是管家或者掌柜;导演是总设计师。

          国内目前的情况是出品人往往也会兼任小部分制片人的工作;独立导演往往也要担任制片人。这是因国内的情况而决定的。

          中影集团在国内电影界非常强势,每年出品上百部电影。出品人都是老韩,他能有精力为每个片子都尽心么?

          韩三平、或者华谊的王中军,保利的于冬都是国内出现、次数较多的出品人,他们的工作方式基本一样:抓大放小。即对各自每年出品大片都要投入主要精力,对中小成本的电影制作当中的细节工作主要都交给下面的去做。

          更何况,以上几家都可是人才济济了。可担任制片、兼职、制片主任的人选比较多,比如杨步亭、陆国强、何平、张大军、陈国富……

          我个人比较看好的职业制片人是方励

          • 家园 谢谢您的答复

            受教了.

            希望能常看到你这方面的文章.

            • 家园 不必如此

              谢就免了,用不着客套。写文写影评是我上网时的爱好。

              至于写的那么长,那是因为电影的运作过程本身就很复杂,涉及到的部门和人事还特别多,简单几句话根本就无法概况。

              希望能常看这方面的文章?

              好啊,写东西不是问题,问题是得有个具体的方向。说发行,还是说制作、筹划,或者各种人事安排呢?

              即便想讲个大概,也很长了~

              • 家园 我对电影制作方面的文章比较感兴趣

                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写一点?

    • 家园 也抛回一块土疙瘩

      电影在中国会被认为是文艺作品, 像小说一样, 导演个人色彩浓重. -- 是不是有一个词叫作家电影, 不知和这有关系吗. 所以和好莱坞相比, 大概制作上导演发言权更大, 宣传上导演的名头更想. 这是历史形成的, 未必不好, 正如公司治理可以是英美模式以公众投资者为中心, 也可以是大陆模式强调公司和银行的关系. 曾几何时大家甚至觉得后者比前者更好. 真要比较, 也很难让人信服的比出高下. (不好意思跑题了...)

      -

      专业化分工虽然会湮没个人风格, 但从整体而言能提高水平. 不过分工也是竞争的结果, 没有提高的动力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高水准的专业人员. 最近几年的电影, 感觉是只要上映了, 排到好档期, 事先宣传出若干看点, 都能挣钱, 甚至赚饱. 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电影观众品味不低(甚至可能相当高), 恐怕是没什么动力做好的. 不过据说电视剧编剧的水准比电影高? 如果真是这样, 说明竞争还是很管用, 至少在最需要提高的环节上效果明显. 当然, 电影的要求比电视高多了. 几乎所有行业的现状是, 若超过一定水准, 中国获取先进技术工艺的成本比发达国家还高. 所以成本所限, 我们的电影看起来就只有这个样子.

      -

      后电影产品指的是周边产品吗? 这一点对于我们还不够发达的商业片来说比较难吧. 但是电影有强大的溢出效应(例如影响国际国内和谐, 文化争论, 意识形态, 等等), 在美国以外的地方, 即使电影产业本身不够赚钱, 也会有人愿意赔本赚吆喝. 美国也有, 例如军方积极配合拍摄战争片以利宣传, 只不过和庞大的市场份额比不那么显著.

      -

      与过去相比, 电影观众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群体, 这点真是没错, 姑且认为这是城市小资产吧(大多数富裕中产已经忙到顾不上这些了), 这些人有消费能力, 更有表达欲望, 看电影,看某些电影,喜欢某些电影成了他们的一个存在. 可能像 the dreamer 一样, 电影能帮助他们区分陌路人和亲密朋友. 或者像村上小说. 或者类似这种, 你一见有人看豚鼠法斯宾德, 听巴赫和死亡金属, 就会想到这是什么人.

      我自己有些时候想看某部片, 不是因为好评, 完全是因为周围的争议太大, 不亲自看过一遍又怎能赤膊上阵加入战团? 看电影就这么被异化了. 同时, 我觉得国内有些影评, 可能就像读书或者什么类似的东西一样, 写的很精美, 但为的是不遗余力鼓吹自己那一点点主张. 有时候觉得他们是极其认真的研究人员, 肃然起敬, 甚至要忍不住加入到他们的行列. 不过这应该不是大多数人想要的. 如果这样的评论对电影产生影响了, 那电影可能变得更拧巴; 或者是制作和评论互相看不上, 那也不怎么好.

      我们可能会觉得有趣的文字比电影本身更吸引人, 尤其是像我这样, 自己完全写不出来的. 但是很多人不这么看, 他们需要的影评是适当的鼓动, 准确的描述, 来判断这种片他们爱不爱看. 比如我老爸, 凡是清末民初的历史题材他都不爱看, 虽然偏执, 但其实是清楚的了解自己需求. 我现在参加了一个film group, 里面的影评都是这样, 每个都写得有声有色, 看了之后也少有期望被过分抬高导致很失望的, 我觉得这样很好.

      最后, 如今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收入差距, 内地沿海差距, 城乡差距, 代沟, 每个都显著降低了任何一种特定趣味的适应观众数量.

      文字比较糙, 写的实在力不从心, 看官多担待

      • 家园 【讨论】说得好

        我自己有些时候想看某部片, 不是因为好评, 完全是因为周围的争议太大, 不亲自看过一遍又怎能赤膊上阵加入战团?

        这个说法赞一个

      • 家园 作者电影是这样……

        “作者论”是法国新浪潮运动提出最具革命性的口号。楚浮在新浪潮的理论刊物《电影手册》上发表一篇文章:法国电影的一种倾向。文中提出:“导演应该而且希望对他们表现的剧本和对话负责。”这个观点引发了新浪潮同志的热烈讨论,进而形成了“作者电影”理论,理论的重点认为:“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当然关于“作者论”也有理论分歧,其中之一就在于如何看待好莱坞制片模式下的导演,一部分影评人将好莱坞导演摒弃在“作者电影”之外,而楚浮,戈达尔,候麦等人却对这种观点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像希区柯克,霍克斯等导演,毫无疑问的也应该是电影作者。“专业分工”并不必然的导致个人风格的湮灭。好莱坞的电影大师一茬接一茬,而新浪潮的那些大师凋零之后,接班人何在呢?

        当然,还要特别提出说明的是,在好莱坞“制片人”也非一统天下,还有“独立电影”的存在。关于“独立电影”,有空的话,也很值得聊聊。

        就中国电影来说,制片人机制毕竟是世界电影产业制作电影成熟,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这套机制自身存在弊端,而在中国电影圈似乎也有点水土不服,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试的。

    • 家园 电影已经沦落到支流了

      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发展,电影已经沦落到支流了,电视成了最热的主角。

      尤其是在中国,如果统计全国人民呆在电影和电视前面的时间对比,电影能不能占到百分之一的比例呢?

      • 家园 哈哈,我看电影比较多

        如果除去看电视直播转播的体育赛事的时间,我在影院看电影的时间是超过看电视的时间的…………

        因为我基本就不看电视节目,每年至少要在影院看那么5、6场电影。

        哦,还不算我每年在电脑上面看的100部左右的电影。

      • 家园 如果说欧美国家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那么我们电视应该会看得越来越少.

        国内电视看得最多是哪里? -- 似乎是农村和小城市.

        • 家园 中国电视产业……

          应该说发展得很不错的……

          比如说,电视剧的生产和播出,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而对电视产业冲击比较大的是网络,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的发展电视传统收视强项构成一定威胁。

          另外,电视观众群体的构成,遍布中国的各个阶层。

          这里你有一点猜错了……常态下,城市观众人均收看时间是每天163分钟,而农村观众人均收看时间是每天142分钟。奥运期间的话,城市观众的人均收看时间是212分钟,农村观众是180分钟。

          • 家园 喜欢看电视剧的人群影响力不足

            电视剧实在太花时间了,一旦坚持看下去,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就非常少。

            中老年人/家庭妇女是电视台广告商的目标人群,他们看电视剧多,却很少表达。同时他们也是李咏/毕福剑等劣质综艺节目的忠实FANS。

            年轻人有自己的圈子,追美剧的,追TVB的,哈韩哈日的,他们喜欢看也喜欢表达,但影响力只限于自己的这个圈子。

            只有极少数优秀的电视剧比如《士兵突击》、《潜伏》,能吸引平时不看电视的人,这些人参与进来后,这些剧才真的达到全民追捧的程度。

            相反电影受众在人数上或许不占优势,在影响力上却是大大超过电视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