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二战苏军和美军战役进攻式样比较 -- 忘情

共:💬21 🌺5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二战苏军和美军战役进攻式样比较

    苏军在卫国战争中关于保持进攻锐势、高速度、主动权和实施纵深攻击的理论,渊源于1929年的野战条令。在这些条令中,图哈切夫斯基确立了纵深攻击的基本原则,并向工业部门提出了为适应上述理论而需要发展的装备。苏军先是试验了机械化旅,后来又试验了坦克军,到三十年代后期,经过试验证明,各兵种之间必须密切协同,才能保持进攻锐势和速度。地面部队指挥官将步兵、坦克和炮兵编成突击群,发现敌防线上的弱点后,在各支援部队配合及密集炮火支援下首先完成突破。达成突破并瓦解敌人的反突击后,随即迅速向敌纵深猛插,完成纵深合围。消灭被围敌军后,空降部队、坦克部队和骑兵联合作战,继续追击残敌,发展胜利。

    令人惋惜的是,1937年至1938年发起的肃反运动,使得包括图哈切夫斯基在内的一大批有经验的军官遭到了清洗。因人废言,大纵深战役理论也随之被打入了冷宫。来自西班牙内战中有关坦克集中使用的结论不正确的经验,以及保守派将领对于武器装备发展、部队建设方面横加干预,使得苏军的建设在三十年代后期混入了混乱、徘徊,甚至倒退。

    苏军最高统帅在卫国战争初期发现战前认为是无坚不摧的苏联红军根本无力抵挡德军的猛烈突击,很快认识到必须重新采用图哈切夫斯基提出的大纵深作战的作战样式。1942年,苏军中重新出现了坦克军和集团军及集团军以下部队的合成先遣支队。坦克军和合成先遣支队作为“快速集群”用于发展胜利和敌纵深内实施合围作战。不久,苏军又组建了坦克集团军。坦克集团军作为方面军实施进攻的拳头,主要用于在打开敌防线上突破口后迅速挺进敌防御纵深。

    同时,苏军将统帅部预备炮兵加强给突破地段的军队集群,从而取得控制和集中使用决定性火力的能力,用以支援进攻。苏军通过秘密调动大规模炮兵预备队,在实施突破的狭窄地段集中使用压倒优势的火力,来增大战役突破的可能性。

    此外,由于集中在方面军和集团军这两级拟订火力支援计划,改进了分阶段实施“炮兵进攻”的作战方法,出现了徐进弹幕射击和双层徐进弹幕射击,并加快了将快速集群投入突破口作战的速度。战役指挥上改进了指挥与控制方法,并通过合理调配使得各种支援力量适应于特定的任务和地形。

    苏军特别强调够集中优势战斗力于一点,尤其能够集中强大的野战炮兵支援火力。他们协调使用合成部队作战,以炮兵加强快速集群和先遣支队。

    同苏军炮兵一样,美军炮兵在二战开始后也对自己的编制、作战理论和指挥与控制进行了全面改进。但是,美军没有重建作战理论的战役理论基础,没有制订出一种强调进攻的作战理论。而且,美军的高级军将领们似乎更专注于旅一级部队的试验,加上陆军航空兵能提供强大的直接火力支援,这些都使得美军在二战中未组建大型的机动炮兵部队。

    美军指挥官们在卡塞林隘口之战,也认识到了进一步集中炮兵射击指挥的必要性。但他们认为将各个炮兵营和炮兵群集中在集团军一级,就能很好地达成战役灵活性,集团军可以分出部分炮兵快速增援在主要方向上的机动作战部队。

    实际上,美军习惯于将炮兵营向下配属,交于下一级指挥官掌控。集团军和集团军群的炮兵部门没有实际的战场指挥权,只是一个管理机构而已。

    战争初期,美军在努力逐步提高诸兵种合同作战的能力。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作战中,以及不久后在宽正面上扩张战果,直抵齐格菲防线的追击战中,美军将直接支援炮兵和全般支援炮兵编入装甲部队的行军纵队进行运动,而军属炮兵则主要负责提供反炮兵火力支援和全般支援。

    苏军要求炮兵部队在突破时严格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射击。美军则要求炮兵部队在流动性日益增大的战场上不断进行重新编组,并强调不断捕捉目标,实施随机射击。军炮兵指挥官依靠广泛的通信联络系统和大量的射击指挥设备,并与航空兵进行陆空协同。他们用及时转移火力的方法和优越的指挥与控制方法,来弥补密集炮火数量的不足。

    美军在集团军和集团军群一级不设炮兵指挥官,不制订高度统一的炮兵射击计划。火力支援计划由军和师两级来制订。集团军和集团军群一级的炮兵部门主要是协调再补给,对与战役进攻有关的问题及时作出评估,协调在各军、集团军、甚至集团军群之间火力支援的问题。

    美军的战役进攻思想受美军在科唐坦半岛丛林作战经验的影响,在对指定的突破地段实施航空火力准备和炮火准备后,用装甲师扩大突破口。1944年8月美军对塞纳河的进攻,是美军第一次实施类似于苏军那种纵深攻击的进攻。

    到1945年,美军的战役样式变成:在大致上相称的炮兵支援下,同时沿多条进攻轴线使用优势战斗力。炮兵指挥官们放弃了集中使用炮兵部队的方法,认为在实施纵深进攻时炮兵应当与航空兵协同作战,灵活地为前沿部队提供召唤火力,使美军得以迅速而不间断地攻击敌军并击溃之。

    • 家园 苏军进攻战役中炮兵的角色

      再单说炮兵。苏军的火炮配属密度虽然比不上美军,但是全面超过德军是共识。整个进攻方向苏军都力求保证平均技术兵器的密度相比德军要达到10:1,而在预定突击地段火炮密度相比德军只是20:1苏军指挥员都会觉得心虚。我手头有一个白俄罗斯进攻战役中近卫11集团军的炮兵部署图,其中在一个3公里的正面上前后布置了310门100毫米以上口径的身管火炮,还有更多76毫米级别的支援火力都没算。

      战役开始前苏军的炮火准备时间一般是按小时计算的,常见是2个小时到3个小时,中间会针对德军的防御部队的兵力调动玩一些猫鼠游戏。说到这里就必须要提一下苏军的贫乏的无线通讯系统了。虽然苏军在预定方向上的火炮密度堪与美军媲美,但是炮兵的作战效能却远不能与美军相提并论。在二战进攻作战中,苏军的间瞄支援火里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按照预先准备好的设计方案射击的。因此苏军特别强调战役开始前对敌兵力侦查和炮火准备方案的制定。原因就是一条,部队的机动通讯手段十分缺乏,完成基本的兵力调动和敌情通报就满负荷了,根本没有带宽给你传递请求炮火支援和协调的信息。所以苏军只能依靠准确的情报、射击的概率和精心制定的炮火准备方案来实现帮助进攻部队摧毁德军防御和杀伤有生力量的任务。这也是为什么苏军的各级部队中除了射程较近的迫击炮勉强算间瞄火力以外主要编成的火炮单位都是直瞄火炮的原因。当然,苏军自己的说法是为了反坦克,其实突出部战役证明间瞄火炮也是可以有效反坦克的,但是苏军没办法借鉴,无线电通讯手段太落后(不过后勤也确实吃不消)。

      话又说回来,苏军也不是全是“通讯基本靠喉”的土八路,他们在方面军级别的快速兵团中还是配属有较充裕的无线电通讯设施的,不过那这么好的配置联系炮兵又有点不够了,毕竟就算是方面军编成内的“突破炮兵”也常常受制于糟糕的地面交通状况来不及跟上突破部队的需要(另,苏军的战场交通指挥能力相当相当NB,女兵指挥男兵就是比宪兵好使。当然NKVD也是时刻在注视着捣乱分子的)。方面军快速兵团的炮火支援任务主要靠航空兵,强击航空兵是坦克兵头上飞行的炮兵,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IL-2系列的极高产量。总的来说苏军对炮兵的依赖程度很高,但主要体现在战役发起阶段,从整个战役进程来看是不如美军对炮兵的依赖程度的。

      • 家园 关于苏军的炮兵

        “苏军特别强调战役开始前对敌兵力侦查和炮火准备方案的制定。”——所以德军针对苏军炮兵的作战模式,往往在第一防御地带只放少量警戒兵力,主力则等待苏军发起冲击后再占领防御阵地,让苏军炮火准备的效果打了很大折扣。为此,在白俄罗斯战役中,苏军开始采取从侦察开始直接转入进攻——如果德军在第一防御地带只有少数兵力,前卫营就直接攻占,推进至德军主要防御地带;反之,则再对第一防御地带进行炮火准备。

    • 家园 关于苏军的进攻战役突破力量的编成

      苏军发展成熟的陆军战役模式是1944年夏季以后开始定型的。这种打法非常强调对装甲兵和炮兵的分层次的运用。

      在战术层面,方面军首长会配属加强兵力兵器给自己的担任正面战线突破的近卫步兵师。步兵师首长将利用上级加强的兵力兵器组成自己的“快速兵团”,一般这样的“兵团”包括1个步兵营、一个坦克旅或者坦克团(很可能是重型坦克),外加必要的工程兵分队和自行火炮分队。一般由副师长担任快速兵团指挥员。这样的快速兵团一般只赋予战术任务,比如在攻击开始以后迅速占领敌战术防御纵深中的桥梁、渡口、山隘。进攻发起时间一般是战役打响后一个昼夜,待敌战术防御被突破以后。这样的快速兵团肩负的使命是为战役第二梯队或者方面军的快速兵团扫清前进通道。

      战术突破取得多处成功后,或者方面军指挥员确信即将取得成功时,集团军和方面军的快速兵团将迅速投入进攻。集团军的快速兵团一般是坦克军或者机械化军,方面军的快速兵团一般是坦克集团军(1944年夏季是骑兵机械化集群),虽然同为战役级别的快速兵团但他们分工还是有差异的。集团军的快速兵团的作战目标一般在敌防御纵深的50-100公里,其作战任务一般是完成战术合围并与兄弟部队配合消灭敌战役第一梯队的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而集团军快速兵团的突击纵深就要大得多了,他们的作战目标一般是敌战役预备队和战役纵深中关键的通信、指挥、交通枢纽,当战役结束时这些部队常常会出现在原来战线的300公里以后。

    • 家园 当然美军的NB源自其天下无敌的后勤保障

      谁让人家一个团的家当就超过你一个师的呢?回想斯大林格勒城下,被合围的第六集团军二十几万大军,一天也就需要三五百吨的物质保障,而格林这个胖帅只能保证一百余吨;而诺曼底登陆后的美军,一个装甲师一天的物资就超过千吨,这就是差距。

      根据科学的战争观,美军这类单纯追求GDP(最小的人员伤亡)而非全部的战争消耗的思想是落后的,所以二战后在美军指导支持下的国军、韩军、南越军通通失败了。而老美却不晓得反省,更是变本加利地一条道走到黑,提出了零伤亡的概念。结果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再度陷入困境。

      • 家园 把作战和作战後的占领混为一谈

        你这里说法奇怪。

        美军什麽时候全力支持过国军了?

        韩军什麽时候又追求最小伤亡而失败了?是上甘岭还是白马山?

        越南战争是打游击战还是正规作战?

        伊拉克和阿富汗现在是在谁手上?

        美军在阿富汗陷入困境是追求最小伤亡的结果的话,那不知道苏军在阿富汗十年又灰头土脸的退出是不是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失败呢?

        举例子要合理一点吧?

      • 家园 你这么比较数据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了

        斯大林格勒被围德军要求的是最低日供应量500吨物资,这已经是省的不能再省的底线了,只是勉强维持生存需要而已。所以这个数据不能简单的拿来跟美军装甲师正常情况下的需求对比,相信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的三十万人正常供应量绝对不会是区区300或者500吨。

        简单的说,斯大林格勒德军显然基本放弃了对重装备的维护和更新,否则更换坦克炮塔和发动机要占用多少吨的供应量?一门88炮又要多少吨?而诺曼底的美军装甲师因为坦克性能无法和德军抗衡,坦克零部件甚至整车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曾经看到过一个“倒霉”的美军坦克营长在登陆当天就换了五辆坦克!这些都是包含在供应物资中的啊。

        任何数据的比较都应该在相似的前提条件下,要和诺曼底的美军比,至少也得是库尔斯克战役期间进攻中的德军吧。

        关键词(Tags): #抬杠抬到底
      • 家园 国军哪里追求GDP了。。。不打仗拉壮丁都能死好多人

        国军可不是珍惜人命的典范。说到底美军的战略思想就是把战争中人的因素排在物质因素之后。国军所继承的也是这一点,然后再没有强大的物质保障的情况下,就挂了。

      • 家园 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步兵本来消耗就比装甲兵少,防御状态的部队比机动状态下的部队消耗就更少了

    • 家园 二战德苏美里头,苏联的打法最落后了

      德国的闪电战,是在总体劣势的情况下,用速度优势来打败火力兵力优势,需要解决高速机动作战中的空地协同,步坦协同。或于阿登左肘弯击,直至海边,英法比联军遂一举崩溃;或于基辅两翼包抄,八十万规模的一个方面军顿时灰飞烟灭。充分展示了战术思想的高超。

      苏军的大纵深,是大炮兵思想的发展,集中优势火力撕开防线,集中优势装甲集群深远突入,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被切断后放联系的敌军。三则优势具备,打赢了也算不上战术思想的先进。

      美军的空地一体,是围绕空中优势展开的,大炮坦克比较分散,没有集中使用,沿战线多点突击渗透,不象苏联的两个拳头,一猜就中。而对方就象二次海湾战争时的伊拉克,兵力分散开来每路都打不过,集中打一路吧又等于送给对方空中优势聚餐。此战术从二战一直用到了现在。

      • 家园 应该说各有所长

        我个人的观点是英美对空中力量的理解和运用要强于苏德。在空军使用方面,相对来说苏联最差,德国比较好一点而英美得益于强大的工业后盾则是非常纯熟了。对比1944年隆梅尔和古德里安的分歧是十分有趣的事情。他们一个要面对盟国压倒性的空中优势而一个要面对苏联的装甲洪流,隆美尔的变化至少说明了一点。在盟国手里,空中力量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另一方面,苏德在地面装甲部队的使用方面就明显更加强一点。古德里安的思想也正是在那种第一流的装甲兵团在第一流的宽阔战场上经过反复锤炼后得到的。西线的阿登反击战,德军的总兵力技术兵器方面并没有优势,但是依靠恶劣天气以及战役突然性依然打得盟军措手不及。如果德国的战略资源有1940年的水平,并有足够的预备队那么重演1940年的灾难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巴顿的那个90度转向在苏德战场上根本就是一个不足道的敌前机动而已。

        相对而言, 苏德两军在战役战术水平上我觉得是难分伯仲的。用苏联在41年42年甚至是43年初失败的战例去证明德军的优势是不恰当的, 因为那时的苏军还远没有完善成熟起来。而同样的用44年45年苏军的胜利去证明德军次于苏军同样不妥。43年开始德军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是其资源根本无法应付多条战线的巨大消耗。以决定性的转折点库尔斯克为例,德国失败的根本性原因就是没有战略上预备队。当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背后已经不没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了,而苏军的中央方面军和沃洛涅什方面军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草原方面军。当曼斯坦因在普罗霍洛夫卡附近出现突破曙光的时候正是从草原方面军调出的近卫第五坦克集团军顶了上来。如果德军手中还有一个类似哪怕是类似肯夫集群规模的预备队可以马上投入到这个决定性的地段去,库尔斯克的结局如何并不能断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苏军不断投入预备队的情况下,单靠一线已经受到挫钝的装甲矛头已经不足以完成战役的任务了。

        对于炮兵,苏军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英美和德国。炮兵是苏军赖以砸开对手坚固外壳的重锤。而德军则要轻视的多,对于德军来说如何达成战役突然性是压倒一切的,为达到这一点甚至可以不要炮火准备。在古德里安的回忆录中不止一次谈到这种对炮兵破坏突然性的评论。

      • 家园 多点突击渗透?看看对手都是些谁?

        别说什么军事学了,博弈论的最基础案例还摆在那里呢。“多点突击渗透”,对有比较强空军的别被别人给反渗透就算不错了

      • 家园 哈哈,我只看见在阿登战役里狼狈不堪的霉菌和在十次突击里

        节节败退的德军~~~~~~~~

      • 家园 总量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

        局部绝对优势怎么实现的?还不是靠伪装、佯动、机动实现的?

      • 家园 又落后又先进

        苏军的技术是三方中最落后的,但是单论能成功组织进攻战役的规模则是三方中最大的。所以他既有非常落后的地方也有非常先进的地方,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