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实施全面预算的几点体会1 -- wqnsihs

共:💬72 🌺41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实施全面预算的几点体会1

    目前全面预算软件很多,基于Excel的,投入产出模型的,PERT模型的,递阶控制优化模型的等等。但是那种整合进ERP或SCM系统的预算模块非常不好用,预算需要调整时很麻烦,涉及一大堆数据更改,和已经执行的任务的数据更改,还要修正许多系统设置。我个人喜欢用单独的预算软件。各人可以根据具体企业情况选用,这里不讨论软件问题。

    1、全面预算简单实用

    有一段时间,管理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全面预算管理不利于企业潜力的最大挖掘,因为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各级都会为了比较容易完成自己的目标或为了下一年度便于完成目标,在预算指标上打埋伏,导致企业资源配置不能实现最优。而且漫长而反复的讨价还价过程让人筋疲力尽。建议使用过程管理,也即公司目标不进行分解,而由总部控制整个运营过程,不断优化(实际就是动态规划思想,每一步都是最优),不断监督和调整下级任务,这样可以有效挖掘出企业最大潜力。

    我认为很有道理,就在某企业试行。结果发现理论上美好的东西在现实中不可行。因为他导致管理变得过于复杂,结果反而比全面预算更糟糕。因为要进行过程控制,所以必然要加大总部的控制成本和监控复杂程度,同时事先并未明确各单位的具体指标,在协同作战时,大家根本无法配合,例如销售与物流会打翻天,互相指责对方没有完成任务,出问题也是互相指责。这时总部的协调任务实在过于沉重,比讨价还价要困难得多,因为所有责任都是你的,大家都站在旁边看你怎么指挥和协调。

    所以试行一年后,大家一致同意放弃过程管理,恢复全面预算管理。

    看来简单的就是美好的,是个真理。

    2、全面预算是企业运营的基本地图

    从总经理的角度看,全面预算就是把董事会的年度目标,例如销售收入、利润、成本、劳动效率等等目标分解到各个下级单位。(不同的管理运营模式分解流程不同,例如有的分解到战略部门----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等等;有的分解到运营部门,例如生产部、销售部、财务部等等;有的分解到执行部门,例如工厂、车间等;还有的会分解到岗位)。然后再把各种指标分解到月度、周,甚至有的企业把有的指标分解到天,例如零售业就是把销售额预算分解到天。

    全面预算主要包括策略计划(判断市场趋势,制定经营策略,是经营预算的依据和基础)、目标设定(一般采用BSC设定,包括企业整体目标以及从财务、客户、内部营运流程、员工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的目标)、经营预算(主要包括销售数量预算表、销售金额预算表、销售成本预算表、期末存货预算表、营业费用预算表、管理费用预算表、财务费用预算表、制造费用预算表、人力资源预算表等)、资本支出预算(包括固定资产的购置、扩建、改建、更新等预算)、财务预算(包括现金预算、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现金流量表、关键营运指标预算表等)、预算说明书(主要说明编制预算采用的会计政策以及与预算有关的重要事项,例如业务前提条件或基础、主要业务交易量、产品毛利率水平、信用政策、折旧政策、税收政策、重要费用支出项目说明、预计已产生但帐面未处理之呆坏帐情况说明、资金借贷及利息费用情况说明等)等等。

    制定预算一般使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等几种方法。

    全面预算是企业运营的基本地图,所以非常重要。

    3、全面预算管理为什么会失败

    制订年度预算是一件劳命伤财的苦差事,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在制订预算上花费的时间高达其全年全部工作时间的30%。

    国内使用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很多,但我们都知道,绝大多数只是走走过场,玩玩数字游戏,根本没有起到控制企业运营过程的作用。为什么会这样?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1)、某零售商业集团公司在8月中旬开了例常的年度第二次董事会,主要讨论企划部根据公司战略规划制定的下一年度滚动计划,确定下一年度主要的工作目标,例如销售收入增长50%,税前利润增长50%,税前销售利润率达到5%等等。

    (2)、9月份企划部根据上述指标,开始制定预算大纲:包括预算的总目标及实现目标的主要步骤、次序、要点和PERT图,为预算的制定确定大的方向,并开始准备次年的销售预测和销售计划的相关资料。

    (3)、10月份各战略部门(例如各种投资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各职能部门、各子公司根据下发的预算大纲,结合各单位的KPI编制、提交各自的初步草案,及制定草案的基础资料,由总部计财部开始进行预算平衡,提出预算需使用的一些关键性假设,并使各部门或各单位在这些假设上达成一致,为预算的编制提供坚实的基础。

    (4)、制定销售预算。销售预算左右整个企业的所有业务,并且是其他分预算编制的基础。在对关键性假定达成一致后,首先编制销售预算。

    (5)、编制其他分预算。

    (6)、然后拿到会议上请相关部门和公司领导评审。

    由于总部对运营细节了解不够,市场信息掌握不全,加上评审流程和方法有严重问题,对计划本身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不可能提出太多真正有价值的见解,所以评审的重点不再集中在预算本身,而是转到如何进行市场渗透、产品和服务组合清单、现场管理如何改进等业务问题和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方面。

    (7)、总裁与各单位领导讨价还价,以确定各分预算的最后定案。(这是一个马拉松战争,持续通宵达旦是常事,身体不好的人千万不要试图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8)、通过两轮评审和修改后,各单位将自己的计划提交公司经营会议评审通过,由总裁办汇总后,经营计划宣告下达。同时,计财部组织各部门准备经营预算,通常会在经营计划下发一个月后把经营预算定下来。而人力资源部则根据经营计划和预算编制考核指标,制定中高层的目标责任书(即绩效合同),然后由总裁代表公司与中高层分别签订,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9)、12月份根据讨价还价结果,计财部对预算进行再次平衡、审核,正式下发实施。

    (10)、总裁开始指导各单位倒排时间表

    根据年度全面预算,在年度计划中,把每月计划排出,在月度计划中,把每周计划排出。

    例如12月31日要实现上述目标,那么全年12个月每月的销售额度、利润、应收帐款、商品配置清单、促销计划等等必须进行分解,然后细化到上述岗位任务上,确定每个岗位每月的工作指标,然后把每月指标再细化到每周,并把指标分解到每个员工头上,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完成好了有奖励,不能完有惩罚。

    (11)、总裁开始指导各单位倒排工作流程

    由于许多工作是并行的,所以流程是网状交叉的,这时就由总裁负责协调各个单位的协同和配合。总裁必须理出协同计划,也即倒排工作流程。例如制造业一般12月以催收应收帐款为主要任务,那么对应收帐款的控制就必须在以前进行,而应收控制又不能影响销售,如果影响销售又影响生产计划执行,等等如此下去,一直排到原始计划流程。

    (12)、总裁开始指导各单位制定任务完成指南和要点

    全面预算必须列出主要任务完成的方法。例如应收帐款如何预警,如何催收;产品质量如何检测,包括检测流程、检测指标、检测工具等等,又例如包括对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如何进行监督,包括监督流程、监督清单、监督控制点的选择等等;又例如物流配送系统如何组织,包括外包管理清单、调度协调工作清单、工作质量控制清单等等,这些就构成了预算的作业指导书,告诉员工怎么完成任务,保证预算可以有序完成。否则对员工来讲,预算只是告诉他们干什么,但怎么干还是不清楚。

    接下来,各单位按照下发的全面预算开展各项工作。于是,这时办公楼内,一些来实习的大学生,就拿着各种销售报表、运营周报、服务动态等报告等串来串去,到处散发。各职能部门也经常把自己完成的工作总结总结,然后上报分发。(但实际上没有人会认真去看这些东西。)

    为了落实全面预算,总裁办每周组织一次PDCA经营例会,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安排下周的计划。会议上,各单位自然是对自己工作做得好的地方着力渲染,对未完成的目标和计划则分析原因----基本上的模式是:客观环境和上游环节配合、衔接等原因,谈到自己的问题往往就剩下一条----人手不够!

    于是,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焦头烂额地诉苦:现在招人确实很不容易,况且上个月已经进了不少了。

    这时,财务总监开始强调:今年的销售情况比去年可比下降了,人事费用在持续上升,如果不控制人力成本,赢利指标将很难达成。

    大家又争吵一阵,总裁一看再讨论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赶紧部署一下下周的任务,最后强调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各单位一定要相互配合,力争完成下周的目标。

    人力资源部当然不想让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根据年初制定的目标责任书中的指标,他们想方设法搜集考核数据和评价表格,但苦于公司的数据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必须依靠各单位报数据,各单位主管似乎很不重视,所以部门的统计人员也就应付着完成人力资源部安排的任务。对于报上来的数据,人力资源部由于对业务不熟悉,也无法知道其准确性。有些指标须由相关单位打分评价,评价表格发放下去后,迟迟收不上来,收上来的表格很多一看就知道未认真填写,有些评价表各项的得分基本上是满分,而且各单位间掌握的标准尺度差别很大。到季度绩效考核的时候,只好将就着给各单位评分,大家虽然知道评分不准,但也找不出反驳的充分理由,也就认了,但心理颇为不服,也把怨气发到人力资源部门,认为他们只会做找茬的工作。人力资源部也觉得很委屈,称自己是在做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预算监控就更无从谈起了。由于预算本身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不强,大家根本就没有把预算控制当回事。计财部独立地进行着预算统计和分析工作,按照总裁的指示,每月组织一次预算分析会。在预算分析会上,计财部除了提供一大堆枯燥的统计数据外,就是作一些不痛不痒的财务分析,提供一些诸如控制销售费用、降低运营成本之类的建议。会后,一切又恢复原样。

    报表、报告、例会、数据、考核、核算、分析,如此循环往复,一年忙下来,经营状况离计划目标差了一大截,(销售增长只实现了35%,利润增长实现36%,税前利润率4.6%)全面预算宣告失败。

    当然 ,可以简单说预算管理失败,数据不真实是最大的一个问题。主要中层领导应付了事,因为真实数据太多,工作量太大。于是大家都觉得反正都是弄虚作假,又何必做得那么累。

    但是从根本原因分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企业管理基础不好,二是总裁专业能力不足。

    管理基础不好,首先体现在企业运营状态不稳定,企业异常比率经常超过10%,且相同或类似异常经常发生。说明企业管理人员对运营流程的控制是低效甚至失控的。相同或类似异常重复发生,显示异常未能根本解决,资源重置成本高。

    其次是各种工作改善措施并未在财务报表上反应出来,只可能是各流程未串联成体系,对改善措施产生抵消作用。

    三是不断重蹈覆辙,说明组织并未有一个统一有效的指挥中枢。

    四是一线人员工作合格率多次依工作标准抽检,达不到80%,说明组织的培训和考核都严重不合格。

    上述问题导致整个预算体系不断出现问题,不是指标完成参差不齐,就是不断出现瓶颈阻塞,不得不中途调整预算,疲于奔命。

    总裁能力不足,首先是指在预算制定过程中,总裁整体平衡感不好,把握不住最佳的平衡点,且与下属讨价还价能力不够。

    其次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总裁的指挥协同作战能力不足,没有把握企业实时状态,并对下一阶段主要问题进行预判的能力,且无法组织大兵团在时间、空间上协同,为统一目标努力。形成各自为政,内部竞争,甚至自相残杀。

    4、我理解全面预算的特点

    (1)、全面预算是一个多目标问题,追求的是非劣解或满意解,而非单目标的最优解。

    例如利润与成本就是冲突的目标。过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降低企业需要储备的增长潜力,减少研发费用,市场营销费用,售后服务费用;也可能会减少员工福利、薪酬,结果是员工不满,消极怠工、罢工,故意破坏,反而导致利润无法实现。

    所以实际上考验的是总经理的平衡能力。

    (2)、全面预算的约束条件包括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资金和信息,相互之间不是独立的,有关联性、替代性和补偿性。

    这种约束条件的特点,使目标实现就有多种不确定因素,讨价还价就成为一个必然过程。

    (3)、全面预算的目标实现过程是不均衡的,有的会比较快,有的比较慢,有的前快后慢。所以不断需要协同各单位动作,避免出现窝工、阻塞、瓶颈情况。

    所以协同指挥就成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手段。

    5、利益平衡

    (1)、内外利益平衡

    某种程度上,总经理是股东和员工之间的利益中介。股东都是比较贪婪的,恨不得员工都不吃不喝,把所有产生的剩余价值变成分红;员工则希望获得最大的收益。

    显然,总经理如果过度偏向股东,帮助其榨取员工血汗,员工将不会卖总经理的帐,这样企业的运营指标将很难完成,最终总经理也得被股东炒鱿鱼。所以员工握着总经理的小命。总经理必须照顾好员工。

    但是,如果总经理过度偏向员工,帮助他们向股东争取利益,股东将感到聘请了一个叛徒,也会请你走人。

    所以如何在股东和员工利益之间保持平衡,就成为总经理的第一个考题:如何找到平衡感,踩好跷跷板。

    而这种平衡感在全面预算上表达出来,就是销售额、利润、成本、人事费用等等指标。

    (2)、长短利益平衡

    一般情况下,除非你只想干一年,否则必须为企业预留部分发展潜力,例如在研发、市场营销、人才储备等等方面必须有足够投入,否则就是竭泽而渔,第二年将没有任何可以增长的机会。同时,你也不能刻薄员工太狠,削减他们的福利甚至薪酬,否则将导致消极怠工或罢工,甚至故意破坏。反而影响你的理论目标实现。

    当然,你也不能不重视当期财务指标,如果太不像样子,董事会立即会让你走人。

    所以如何平衡当期财务指标与企业长期增长潜力就成为总经理的一个大问题。反映到预算上,就是利润与费用,与成本的关系。

    关键词(Tags): #实施全面预算的几点体会(Sampan)元宝推荐:爱莲, 通宝推:篷舟,艾大米,小河流水,刹那芳华,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看忙总的帖子就是舒坦,畅快淋漓那。

      为了落实全面预算,总裁办每周组织一次PDCA经营例会,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安排下周的计划。会议上,各单位自然是对自己工作做得好的地方着力渲染,对未完成的目标和计划则分析原因----基本上的模式是:客观环境和上游环节配合、衔接等原因,谈到自己的问题往往就剩下一条----人手不够!

      于是,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焦头烂额地诉苦:现在招人确实很不容易,况且上个月已经进了不少了。

      这时,财务总监开始强调:今年的销售情况比去年可比下降了,人事费用在持续上升,如果不控制人力成本,赢利指标将很难达成。

      大家又争吵一阵,总裁一看再讨论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赶紧部署一下下周的任务,最后强调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各单位一定要相互配合,力争完成下周的目标。

      一幕幕杯具在一年年的重复。。。。。

    • 家园 我们公司曾经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软件

      是和浪潮的一家公司合作的,他们负责给我们做,我负责测试,其中很多问题就如忙总所说,全面预算软件好做,内部协调不好做,再好的软件也是需要人去执行的,最后做好的东西也就不用了,真是浪费。我个人认为,软件还是个好东西,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用。

      • 家园 只要一个企业引进全面预算管理,他就必须用软件,不管哪种

        否则靠手工来做全面预算管理,几乎就是财务负责人下地狱。(我下过类似地狱),讨价还价和核实预算数据的拉锯战,责任划分和稽核,几乎要练就一个超级战士:对数据的高度敏感和逻辑关系认识。所以一般企业的原则是财务负责人要不只能干六个月(因为不合格),要不干一辈子(因为经验积累无人可以替代)。不过有软件,这些需要经验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就简化了。

        • 家园 信息技术会缓慢的提升生产力水平

          与人们关注的娱乐沟通功能不同,实际上信息技术依然在缓慢的发力,我想来想去,这是多好的的一个行业和技术啊,居然有正面没负面。

          上证和深证都推出了定期报告的XBRL化,深证做得好,都可以去免费下载任意公司的XBRL实例文件,而上交所却留了个心眼,将数据用FlashMX保护起来了。

          有了XBRL格式的定期财务报表,每个小股民都可以做个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只是需要一点简单的编程能力。

    • 家园 有问题请教

      请教忙总:

      假设部门为研发。

      假设出现总经理减少员工福利、薪酬幅度达20%以上,同时还进行裁员的情况:

      - 如何考核研发部门这种成本中心的效益?

      是否研发部门预算可以合理分解细化到岗位,细化到天?

      - 是否PDCA改进方法适用于研发部门?

      如何衡量研发的现状,如何衡量其改进目标?

      - 在裁员减薪的情况下,已无人手进行数据采集,但仍然坚持PDCA的思路,导致员工实际工作压力倍增。是否总经理实际上有变相裁撤该部门的考虑?

      • 家园 你这个情况信息太少,无法判断,各种可能都有。

        一般说来,对研发部门预算管理分成两块:费用预算和投资预算。费用预算可以细分到岗位,可以细分到周(天太变态)。投资预算只能分到项目,按项目管理流程进行。

        pdca是一种流程管理方式,是个框架,可以适用。但是关键在你们的项目管理水平如何,没有内容的pdca就是摆设。

        Pdca是工作的一部分,并不增加工作量,我想你们实施的pdca可能与一般的不同,是自己独创的,要不就是山寨错了。

    • 家园 又见PDCA

      现在大家都在提着个东西,特别是国企,总让人觉得是个新鲜玩艺。不知戴老先生有知会做何感想

    • 家园 送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送花
    • 家园 学习后的第一感觉是总裁太累……

      学习后的第一感觉是总裁太累,总裁太累的原因是管理基础薄弱,啥事都要亲自去指导,啥事都要亲自去平衡、协调,缺乏强有力的助手(管理班子)及第二层级助手(管理班子)协助;另外就是没有建立健全信息数据采集机制,这样使得总裁在作重大的协调平衡工作时,无法准确。

      第二,即使督办、计划考核等切实得到落实,最终结果可能还是会和初步目标有较大的差距,有可能是制定目标时所留余地较小(基本上制定目标时都会从紧),另一方面是不可预见的影响因素太多,制定目标时无法考虑周全。所以不应该拘泥于年度全面预算,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加以调整。

    • 家园 大牛新作!

      抓紧学习先!

      花你

    • 家园 一个实例供讨论

      “我的体会是推行全面预算,实际上是把企业原有的所有运营流程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了。

      在企业运营中,每个单位都从自己局部利益最大化考虑,都会追求自己的最优决策,实际结果是企业整体效果最差,甚至倒闭。例如生产部门不管市场销售能力,尽可能实现最大生产能力,结果就是增加若干库存而已。

      而协调这些单位局部利益上的矛盾,光靠几张预算的表格或几个指标是做不到的,必须有一整套大家共同工作的流程。

      我们都知道设计流程是为了有效控制运营过程。画流程的框图每个人都会,关键是你对管理的理解是否正确。

      比较理想、高效的流程是当把流程中的权(check point)、责(control point)定义好后,各自完成各自的任务,并且可以从制度上确保一定完成,(否则后续就会没完没了的check)。

      每一个流程、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activity。只要流程目标达成了,工作就做对了,执行也就到位了。

      从这一点来看,理想、高效的流程就是各单位自我管理的基础。最好的管理就是不需要管理,如果大家都能自动依据预先的目标、流程、职责去实施,管理成本将大幅降低。”

      谢谢mang总,这是我最有同感的结论,也是最理想的状态。

      你的东西大而全,数字和条框都很清晰,我不敢多言了,想写一个实例供讨论:

      要实现“自我管理”,管理人的素质(人品)是极重要的,因为有太多太大的“合理合法”的“灰色地带”可利用。

      举一特别时间特定条件下的例子,但可推广到普遍情况下。

      背景:

      XX单位的主管正因为生产升级而欲撤销XX车间,一些高年资的技工不久将转换其他岗位,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在工会的认同下,他们将按岗降薪。

      时逢财政年度交接即将来临之际,上级因经济衰退而下达裁员目标。该主管雷厉风行,立刻与工会协商了优惠的“志愿下岗计划”,公布于众,那些老技工们纷纷抢滩,拿到了个人的补偿评估清单。该主管汇总上报后,上级批复,列项拨款。

      结果:

      聪明的主管将正式的实施拖到了下一财政年度,(理由和方法留河友们去想象和发挥)。

      老技工们换岗后,按新工资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开始分批下岗回家了。但补偿实收各自分别缩水X000元,X0000元不等,虽然牢骚满腹,但大多数在权衡利弊后,还是拿了钱走人。

      效益:

      1. 公司实际节约了X00000元。

      2. 该主管新财政年度节资计划已完成了XX%.

      前景不明的是:

      1. 该主管原承诺的原新财政年度节资计划,

      将实际上超额完成XX%

      2.该主管原承诺的原新财政年度节资计划,

      将实际上正好完成。

      3. 该主管向西河学习,继续挖“坑”不止,土鳖扛铁牛。

      新财政年度实际节资结果 – 无解。

      欢迎补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