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讀龍應臺,黃仁宇,與黃曉峰 -- 柠檬籽儿

共:💬882 🌺7359 🌵11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呵呵,史文恭网友那篇也有点让我雷到了

          看的时候很有回百丈那样的贴的冲动,呵呵。

          后来又想了想,何必呢,有必要在明知自己的意见是少数的时候较真吗?

        • 家园 昏倒!

          只有兴趣看书中我不知道的历史叙述,体会一下他人的视角。

          这句正是我想说的。

          对强调历史大势与大局的视角本身,我也没有意见,只是惊讶于他们要以此贬低其他视角的劲头,惊讶于他们将问题上纲上线的兴致。

          这句也是我想说的,而且我在一年半前的数个帖子里也已说过(谈论时局问题大约三个视角:历史大势(基本可以囊括利益因素),大义(基本可以囊括道德因素),以及个人观感和情绪(在西西河经常被人蔑称为“悲情主义”)。一年半前在下愤而暴粗,也恰恰是因为某ID以大势和大义自居,对我和其他河友从个人情绪出发所秉持的“非攻”立场横加辱骂。

          我个人的感觉多数大陆人不会一碰到台湾的人与事就上纲上线。只是“政治挂帅”的人最有劲头回帖子,虽然你看到了一堆历史大义。

          同上,也是我想说,而且从前说过的。这属于self-selection bias

          兄其他观点虽然我没表达过,但也都赞同。

        • 家园 这里可能会有误解

          你的某些文字会给人一种嫌疑, 让人觉得你迫不及待地想和"大陆网友"这个群体撇清关系. 这种印象的建立既无必要, 也不利于自身观点的传播 -- 固然, 这未必是你的主要目的, 但特地在公众论坛写下数百字的短文, 或多或少都带有这样的期盼吧?

          另外, 每个人上网的目的也不一样, 而其中绝大部分都不会像学术圈一样, 前人说过的就不去说了, 所以"责怪地瓜没有茄子味"不妨千百次的被复述, 除非地瓜有了茄子味或者地瓜从此绝迹. 同样, 大多数人也不会介意方法论问题. 所以仅仅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和视角, 如果不是亲自示范一下如何用于分析具体事实, 很难让河友相信它的潜在威力.

          最后. 作为读者, 我的感觉是, 史MM写长文还是很狡猾地考虑到了受众反响. 就说制度这个词, 既可以指向具体的组织/实施, 也可以直指背后的那个政权/法统, 前者的讨论是技术问题, 后者则是信仰问题. 别的地方也就罢了, 在这里来点含糊不清, 基本相当于是踩了西河的红线 -- 史MM冰雪如此, 必有所察啊. 那个帖子今天又有了下文, 还是希望看到更多的精彩交流.

          以上, 我曾经宝推过你的帖子, 刚才读贴有感就匆匆打了这么多字, 其实基本观点还是比较同意的. 妄加揣测之处另请见谅.

          • 家园 你是好意。简单答复几句。你的第一段让我意外。

            因为我的帖子至少有一点应该是清楚的,即针对的是回应北辰帖子的那一组跟帖所表现出的主导倾向。我第一句就说明,写这个帖子是想提醒北辰,这只是一部分大陆人的看法。怎么你得出我要与“大陆网友”划清界线的印象?他们代表“大陆网友”吗?

            你这样说,大概是因为我下面说大陆心态和目前形势的复杂那段吧。这个是我的观察,别人可以不同意我的看法。不过如果因为这个就暴跳,那可搞笑,恰好证实了他们有多敏感。

            你的第三段,也让我叹息,制度二字,不至于如此敏感吧,我没有具体展开,为什么先入为主地就想到我可能针对的是政权本身呢。只有先有了某种敏感性,或者有色眼镜,才会有这样的反应吧。那些有这种有色眼镜的人,你除非顺着他们说,否则怎么着也不会让他们满意的。我昨天与国内两个朋友通电话,谈话内容是他们批评我左倾,今天上网就看到你的帖子,提醒我可能给人以另一种印象。真的啼笑皆非。当然,政治观点太“鲜明”的人(无论左右)眼里,观点与他们不同就是与他们作对,想站在中间不可能,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他们的问题。这些人眼里只有黑白两分,而正常的世界,应该五光十色。

            世界五光十色,所以我们看世界的视角也应该多种多样,我要表达的说到底,也就是这个意思,不涉及什么高深的理论。

            • 家园 大概是我多心吧

              你说的对, 其实没什么, 我只是觉得若无故挨些口水, 也不那么好玩了 至于史教头的帖子, 同感 2.2 亿的说法欠妥, 不过制度层面的分析, 倒是有下文的, 想必你也看到了.

              难道是全球变暖, 北半球的夏天还没过吗, 河里近来显得也有点燥热. 史教头挑的这个话题不太好讲, 需要文字上的平衡感, 或者说是狡猾. 这点从回复帖中的暗流涌动能感觉出来. 于是, 像你这些清凉的帖子就很及时.

      • 家园 也谈点感想。

        龙应台的书我没看,仅看了一些摘录和评论,有理解错的地方尽管拍砖。

        龙应台和北辰MM观点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

        只是在台灣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自己認同的那個團體"付出的慘痛代價,很少去聽聽看看其他人的成長背景,其他人走過的路。

        只看到了"自己認同的那個團體"的犧牲,卻很少看到別人的犧牲。

        TG常说求同存异,我认为符合我们中庸之道的传统的,是两岸和解的出发点和必经之路,我理解求同可做"寻求事情的共同点,一致性和情感的共鸣共通"解。这正是北辰MM一直在做的,我们大家都看得到,

        而龙应台的文章给我的感觉是以情感上的“弃同寻异”甚至“恨同求异”为出发点,这就使得她关于“事情的原貌和全貌”的说法不那么有说服力和浓浓的单向悲情色彩,她真的不能看到不利于她表达的资料吗。

        就做为一个自由的文化人而言,她文章的价值因此而大为减色,而做为政治人或公共知识分子,以她的影响力对两岸民众间的对立和台政党的民粹化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不言而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北辰MM看了这么多人的回帖,可能觉得大陆的人心真是硬

        可是不是的,大陆的人也会悲伤的。就像你说的你的老师,你看见了你的老师的悲伤,可是我相信他留在大陆的亲人一样。所有被抓去台湾的人的亲人都在为分隔两地悲伤。可是大陆和台湾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大陆的亲人,留下的孤儿寡母和年老的父母,他们擦干眼泪,咬紧牙关他们生存了下去。他们为了亲人不再承受那样的伤痛和离别,他们一直在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强。这片土地百多年的历史教育了我们,悲情是没有用的,只有从悲情上站立起来,我们才能真正不会再重复那段历史。这就是大陆和台湾教育的根本不同。

        一句话:大陆现在真的还没空悲情,我们还在忙着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 家园 北辰MM,关于您的老师的事我有话要说

        前两天晚上看到您的这个帖子想说点什么没说,今天随便说两句:

        我实在对这悲情没什么兴趣,我前两天看到您这个帖子,只有咬牙切齿和气的在屋里绕圈,没有悲情更没有泪水!泪水顶什么用?就顶这两句!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我要是您的那位老师的话,唯一要做的,就是找出那个王八蛋连长来,无论他是活着还是死了;也无论他是不是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三岁孩儿,活着斩首,死了掘坟挫骨扬灰!誓报此不共戴天之仇,什么推脱的理由和客观原因都不接受,如此而已。

        龙应台者,伪君子一个。我以前就说过,只敢窝在台湾让胡锦涛道歉倒也罢了,有本事就去找马英九和蒋友柏,让他们为了舟山群岛和福建被抓走的,骨肉分离的老百姓道歉,敢不敢?伪善有时最让人恶心。可惜24号这位在北京签名售书时我知道的太晚,没法赶去;否则我顶着砖头也得去问问她这个,倒看她回什么话。

        • 家园 您真要去质问了,相信没什么好结果

          这些文人最擅长的就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但是极具效果的煽情语言,貌似公正客观的把自己的私货夹杂在里面表达出来。这是人家的吃饭家伙,怎么能不擅长?我见过龙应台回答问题,完全文科特色,但是就是好听,振振有词,观众都如醍醐灌顶,皆大欢喜。你能怎么着?

          除非你能当场用只用一两句话就明白无误的驳倒对方,而且还要使观众能够在几秒钟内完全明白双方的论点和论据所在,才有可能达到你的目的。在那种场合,对方掌握着话语权和交谈的过程,你以为能跟大专辩论赛似的?搞不好了,这又是为龙应台做了一次成功的宣传。

      • 家园 字很多,内容很长,读下来就两字“悲情”
      • 家园 【与北宸MM沟通】胜利者容得下对无奈失落的个体的祭奠

        心裡沒來由的失落
        的个体是否有心胸承认“有理由的胜负”?龙应台以“小水滴”的布朗运动来注释“大江大海”,以众生平等的道德优越感来质疑成败的差别,已经到了自欺与欺人浑然一体的境界。

        以自强和牺牲改变命运,还是被无常裹挟沉浮漂泊,是两种世界观人生观,并非一定由我们先辈的经历左右。此岸对彼岸悲情的反感,与其说是自大,不如说是被毛太祖理性,唯物,客观,辩证的思想“洗”过的头脑对神秘虚无的本能抗拒。

        通宝推:秋末冬初,
      • 家园 我的天,这位原来是你的老师?

        一年前凤凰卫视就做过他个人经历的专题节目。

        • 家园 是,我是姜老師的學生

          謝謝禪人告訴我,我去找一下這個視頻。

          很想要知道老師的好歌喉和彈得一手好鋼琴,是什麼時候學來的?

          每個人都必須是這樣的吧,不管經歷有多糟糕,還是要想辦法讓生活過得美好。

          我是太幸福了,成長的過程得到許多的關懷愛護,到了這個年紀慢慢回想一些以前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會發現是我了解得太少,因此缺乏同理心。

          這位老師就是我高中時不太喜歡親近的人之一,現在或多或少才明白原因。

          這裡的一些回帖,我不太知道該怎麼回,和我的先生聊了許久,也和河裡的朋友筆談 ,我想或許也是因為我對過去六十年的彼岸了解得太少,缺乏同理心。

          但確實想不出來的是,可以做些什麼或應該做些什麼? 能夠做到的僅是繼續珍惜現在的幸福,還有對周遭的朋友(包括這裡認識的朋友),友善相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