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不是所有的伤痛都有价值——语无伦次的1949 -- ifever

共:💬422 🌺3989 🌵18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不是所有的伤痛都有价值——语无伦次的1949

    应朋友的推荐读了龙应台先生写的《大江大海,1949》。看完以后的评价就四个字——语无伦次。

    龙女士这本书的核心并不复杂——父辈们做出了牺牲,忍受了离乱之苦,虽然最后流落在海岛,成为人们眼中的“失败者”,但做子女的,仍然认为他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并且以作为“失败者”的下一代为荣。

    不过我认为单单失败本身是不值得纪念的,也没有“为荣”的价值,除非人们在失败的过程中汲取了经验或者教训。正如龙应台自己所说的:正是他们,以“失败”教导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价值。我要说的是:证明这些价值切实存在是作者的义务,否则的话,失败就只能是角落里既可怜又可气的哀怨和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而已。反过来说,龙应台的这本书的缺点正在于作者对这个价值本身除了在开头一笔带过意外没有进行任何深入的探讨,反而执迷于角落里哀怨的情怀不能自拔。不是所有的伤痛都有价值,否则的话随便什么人拿块砖头往脑袋上一拍就可以造就一个文学家了——那可是真疼啊!我这样不是针对1949那个年代亲历者,不是说他们的伤痛就是没有价值的自作自受。我想要声明的是,证明所描述对象的确有价值有意义是文字作者的基本责任;而龙应台先生自说自话自我怜悯的做法把整本书彻底弄成了一个语无伦次的大杂烩。

    其实书中反映出来的很多细节显示出作者选取的视角还是相当独特的。特别是前半部美君离家过程中的颠沛流离以及家乡沧海桑田的变化,为读者从细节上理解当年那段历史确实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但是作者的局限也非常明显,她没有能力用一个明确的思想把细节和故事合乎逻辑的联系起来。我们不能要求作品一定要主动包含或者显示出符合某种意识形态的思想或者观点,但是一部作品要是没有一个坚实的中心思想就成了没有骨头的肉体,只能是烂泥一样柔软杂乱的一堆材料。这样零散而杂乱的堆砌本来应该是一个大部头的开头或者引子。当读者从杂乱无章的材料中走过,满怀疲惫和困惑的时候,作者用一根清楚明晰的主线以一种意想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方式把所有事件串联起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中最大的乐趣之一。但是在龙应台的这本书里,当读者满怀期待等着大幕拉开的时候却无比惊讶的发现整部书已经结束了!这种形式的写作正如一个蹩脚的剧作家,在高潮部分,悬疑即将揭开的时候自己忘记了凶手是谁,结果抛下满场充满期待的观众直接落了幕。龙应台先生开始写作也有二十年了,这么长时间毫无长进,基本上证明了她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只能待在书斋或者家里相夫教子,偶尔写点散文,随笔之类罢了。

    除此以外,这本书在史料的剪裁上也“另有玄机”。在描写惨烈的长春围城战时特别把林彪围困长春的部署单列出来,证明共军视人命如草芥,下定决心要把长春连同一百万市民一起围死困死。随后作者又附上了林彪因为长春市民饿死荒郊而给毛泽东发出的现场报告。看起来似乎“共匪”的毫无人性已经是铁证如山了。但是书中的叙述正合了那句话——想要看清楚一个人真正的观点和目的,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他没有说什么。林彪作出围城部署的时间是五月三十日。从这一刻开始,围城内外的国共双方就开始了一场看谁更狠心的竞赛。看谁面对饥寒交迫的市民先忍耐不住。龙应台的描述到了九月九号林彪的报告就嘎然而止,而我们感兴趣的却正是九月九号林彪的报告打上去以后“共匪”做了什么以及在整个围城期间城里的“国军”做了什么。这正是龙应台先生有意或者无意忽略掉的那部分。

    从历史上看,把围城断粮作为一种战术手段并不新鲜。断粮的目的是迫使守军吃光了粮食就出来投降,饥荒本不是目的。按照一般的标准,粮食吃光了援军还不到,守军就可以烧掉机密破坏武器出来投降,不损害军人的荣誉。

    龙应台没有说的是国军从一开始就喊出了“杀民养军”的口号。做法就是从民众手里征收甚至抢夺全部粮食养军,特别是养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七军。列宁格勒被围的时候军队和市民一起忍饥挨饿。对比之下,长春被围的国民党军不但不救济饥民,反倒夺走市民手里最后一粒粮食然后把他们驱赶到城外的荒野上去。这样做的结果是长春刚刚被围,市民就开始忍饥挨饿;但是直到长春城破,国军饿死的却很寥寥。蒋介石的嫡系新七军到最后手里还有足够再吃几个月的粮食,营团以上的军官仍然有酒有肉,用不着挨饿。此时市民却已经是饿殍遍地了。

    共军这边大概原以为把城一围就可以坐等国军出来投降。没想到的是大家见过狠心的,没见过这么狠心的。看着老百姓一片一片的饿死,林彪忍不住打了报告,解放军开卡放人。开始的时候解放军还心存侥幸,每天放人有定额,指望没出来的市民能继续消耗守军的粮食。结果发现这边放出去多少,那边国军从城里赶出来多少。最后只能彻底放开,任由市民从城里往外跑。当时放出来的人一律先喝一碗玉米面糊糊。因为饿久了的人一旦得到食物就会暴饮暴食,往往就这样被撑死。先出来的因为不知道厉害,被撑死了好多。后来再放出来的人就一律集中起来先喝一碗稀的,等肠胃慢慢适应了才开始正常饮食。

    城墙外,旷野中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人民同时考验着国共双方的良心。等到长春城破,答案揭晓:共产党虽然赢了战役,但是在那场比心狠的竞赛中却输的心服口服——直到城破,老蒋的嫡系部队仍然有足够的粮食。市民饿死成千上万,大部分守军到最后却还有饱饭吃。见识了国民党视人命如草芥的狠心,解放军以后再也没采用类似的战术。到最后攻占上海的时候,为了保护城市建筑,连炮都宁可不用。守城的国军如龙应台女士所说,确实在抗日战场上有过非常英勇的表现。但是抗日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从长春守军喊出“杀民养军”口号的那一刻起,他们就走到了抗日初衷的对立面,此后的灭亡只能用“现世报”来形容。一支军队,能做到保境安民是毫无疑问的英雄部队;力所不逮但是还能与人民同甘共苦,也不失为人民的军队。但是能喊出“杀民养军”这样口号的部队,不管以前有过多大的功勋,此时也只能被称为禽兽不如。

    我们特别注意到,龙应台书中引述的有解放军守卡士兵的话,有长春市民的话,就是没有当时城里国民党士兵的话。到底是当年城里和平缴械的两万六千国军如今一个人都找不到了还是因为当时的国军士兵其实根本没有挨过饿而龙女士不想或是不敢说?我们不得而知。

    故事还有另外一个侧面。解放军看不下去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市民,只能开卡放人。城里的国军却利用这个机会携带武器往外渗透。这种做法丝毫改变不了战局,但却很可能让城外的解放军因为额外的损失而关闭哨卡。为了这种毫无意义的垂死挣扎就冒可能毁去城外市民唯一求生机会的危险,这种没人性的事情除了49年之际的国军,恐怕是没人干得出来。

    新鲜的视角以外,书里也有一些不那么新鲜甚至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共军的“人海战术”。书里不止一次的提到,共军用民工打前站,堵枪眼。但是略有战争常识的人都知道,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集团冲锋的战术就已经被淘汰。在现代机枪的火力面前,无论多么壮观的人海都是石磨下的一团血肉而已。所谓共军的“人海战术”只能说是国民党失败以后自己编出来的“不是我打不过你,是我心慈手软下不去手”的借口而已。

    前面这算传言,接下来的就是胡编了。长春围城战一章里有这样的句子:十万个解放军围于城外,十万个国军守于城内,近百万的长春市民困在家中。不愿意坐以待毙的人,就往外走,可是外面的封锁线,除了炮火器械和密集的兵力之外,是深挖的壕沟、绵密的铁丝网、危险的高压电网。

    高压电网,电的人如此销魂的高压电网。电厂在城里,解放军在城外,难道这高压电网竟然是用电池的不成?军事上只有用电网防守的,却几乎没有用电网围城的。原因很简单,围城的在外面,荒郊野外没处找电!龙女士此言只能说是写作中被自己感动得心潮激荡,情不自禁的把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桥段照抄了一遍。

    在描写日本投降的那一段里,龙女士又忍不住心潮澎湃了一回:九月二日是九月第一个星期天。全世界的眼光投射在东京湾。五万七千五百吨的密苏里舰,参与过硫磺岛和冲绳岛的浴血战役,这一天却是和平的舞台。舞台上固定的“道具”,是舰上闪亮慑人的十六管鱼叉飞弹,还有突然间呼啸升空、威风凛凛的战斗机群。

    经查,鱼叉飞弹1965年开始研制,77年装备部队;一下子被龙女士搬到了四十年代的密苏里号上,还是“十六管”,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一本书里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从侧面说明了龙女士闭关四百多天不是在写,而是闭门造车的在编。观点是早就定好的,材料挑不出来还可以剪,可以裁。我不能确定材料里有没有其它编造的成分。因为我知道只要剪裁史料的功夫到家,完全可以不说一句谎话就把希特勒打扮成圣徒。

    我自己认为1949年前后中国人民所作的牺牲,无论是国共哪一方,都是有价值的。失败者其实只是龙应台的这本书而已。抗战结束,蒋介石无论实际贡献为何,在当时的全国人民心里他都是领导抗战胜利的英雄,领袖。这一点毋庸讳言。但是抗战以后国共双方确实各自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条路线。中国到底应该往何处去?这个问题在当年却是要用血与火来找出答案的。抗战期间蒋介石的身上积聚了太多的威望。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投注的信任越多,摆脱他的时候就越困难。对政治人物来说,他的威望越高,人民在不得不抛弃他的时候就要付出越多的代价。书中写到自杀在沈阳街头的国军忠义之士。不难想象,当他毅然决然地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他对南京的那个领袖倾注了多少的信任与爱戴。但是国民党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忠义之士”的呢?书中同样提到,千辛万苦带领几百学生千里万里逃难一样紧紧跟随“政府”跑到台湾的七名中学教师,其中包括校长,刚到台湾就因为反对国军在学校里抓兵被扣了个“匪谍”的帽子集体枪毙。看见“忠义”到如此地步的党国政府,你还能相信他们从大陆被赶到海岛上是因为“偶然”或者自己“心慈手软”?

    如果把视野从历史的角度再放宽一些,我们会发现即使是这些人的牺牲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时糊涂站错了队。30年代初的时候,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以及四川的红四方面军都有过为了战术目的而伤害老百姓利益的行为。为了对付国民党的围剿,红军曾经烧掉老百姓的房子和庄稼来“坚壁清野”。这样的行为,和十几年以后“杀民养军”的国民党长春守军何其相似。所不同的是,共产党很快意识到并且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最终夺取了政权。而执迷不悟甚至变本加厉的国民党只能逃到海岛上靠着美国军舰的庇护苟延残喘。可以说从1840年开始,所有的牺牲,无论从属于哪一方,最终的作用就是把中国变成了一个血与火的大熔炉。所有的观点,所有的党派都平等的在这个大熔炉里接受锤炼和考验。最终胜出的不是当初的最强者,而是最能够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在锤炼的过程中不断改正并提高自己的那一方。1949年的鲜血和颠沛流离其实正是大时代熔炉里最后的历练。考验的结果是共产党赢得了领导中华民族前进方向的权力。抱残守缺的国民党,被赶到孤悬海外的小岛上以后总算有了一点痛定思痛的勇气,进行了土改。靠着台湾人民的努力和一点点国际局势的幸运,台湾也有了今天的成就。

    怀念并且纪念过去的伤痛,不是为了角落里哀怨的自我怜悯,而是为了明了我们在历史上曾经走过的道路和今后所应承担的责任。龙应台女士用了四百多天,十五万字弄出本破书,非但没搞清问题所在,还把本来清楚的事实搅乱,用语无伦次四个字的评语恐怕还是高估了。

    元宝推荐:橡树村, 通宝推:捣江湖,迷途笨狼,柏林墙,土拨鼠yuanap,四维立交,西电鲁丁,盲人摸象,独立寒秋HK,老老狐狸,林风清逸,雷石,殿后小弟,Davi,朝雨,肥猫,小白兔albert,柳随风,船长阿道克,刘枪枪,老坏,火枪手,倒海翻江卷巨澜,黑夜眼,王雄,渡泸,梓童,拿不准,雪君,默默,繁华事散,dashanji,妖猫drake,逐水而行,杜撰,南山贼,谷品三斋,Ruadong,裴骅,左手拈花,双石,lucase,秋末冬初,隐身君,daharry,十万朵莲花,物格修齐,zlusc,chomsky,同人于野,海水,红茶魔术猫,云汉,游识猷,呆鹅,一个历史,双虎,hattie,南方有嘉木,花开糜荼,二至,寒塘冷月,饭饭之辈,洛希夫大元帅,胖鱼,传说,兜胖胖,润树,路人癸,寒冷未必在冬天,小乌龙,曼佗罗的子夜,子奉不语,白玉老虎,侯风玄黄,积吉,大秦猛士,夜未央,yaquan,lilly,加东,橙与蓝,肥肥烤猪,kmy1810,隔路山贼,鳕鱼邪恶,
    • 家园 其实有一本书是专门讲长春围城的。

      其实有一本书是专门讲长春围城的。 准确的说, 是这本书的一段是专门讲长春围城的, 土共的高官的回忆。 当时那些人都还活着。 书名是《雪白雪红》 很棒的纪实。

      根据这本书里土共高官的回忆, 关于长春围城, 无论是土共还是国民党, 都有责任。 最惨的, 还是长春百姓。 其中有土共士兵,家就在长春。 为了执行命令, 围城。 后来看见有邻居出来了, 赶紧打听自己家的情况, 邻居告诉他, 他家人全没了, 他当场就嚎啕大哭......。

      • 家园 共军是政策变化阶段执行政策机械救助不利,国军是杀民养军

        99报告后可是立即大量放人了,99报告的时候也提到之前是鉴别之后再放人,已经开始放人了。《雪白血红》里基本没提共军的救济措施。共军好歹城外救济了15万人,进城后立即救人,还监督先稀后干,围城部队还开展节粮运动来救济灾民。国军呢?国军非但不救济,还把居民粮食抢光后赶出城外,12万长春居民饿死,有几个国军饿死的?要各打50大板,桂公和尚市长也不好意思吧。

    • 家园 我等着您的回复呢

      1、你说【能不能简单说一下国军是什么时候开始陷入饥饿的?我印象中是围城末期飞机场无法使用以后的事情吧。之前老百姓已经饿死多少了?】

      机场在开展初期就已丢失5月24日围城部队即占领机场,此战守城部队2174人战死,3829人被俘。而根据长春市5月结束的调查全市存粮能吃到7月底。

      而肖劲光提到,6月份守城部队正规军定量为1斤5两,高粱大豆各半,7月1日减少40%。除新七军三十八师每周还偶尔能吃一顿大米饭,六十军一八二师用1/3高粱米掺大豆吃外,余下的四个正规师都发粮代金,每人每天的菜金只够买一斤黄瓜熬些菜汤喝。

      可以说5月24日之前老百姓没有饿死的(因为机场之战完全是在初期发生的,城内粮食尚足),而国军陷入饥饿是从7月多开始的,这期间老百姓的粮食也快见底了。

      2、你说【“直到城破,老蒋的嫡系部队仍然有足够的粮食。市民饿死成千上万,大部分守军到最后却还有饱饭吃。。”不知什么时候被你发挥成了“楼主反复说国军“有足够的粮食”、“吃着饱饭”可以说是误导。”拜托反驳别人的时候最好先确定自己读懂了再说。】

      我是“发挥”那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新38师有饱饭吃?新七军有饱饭吃?还是新七军和60军都有饭吃?

      如果你的意思是仅新38师有饱饭吃,那你就要把原文改成【“直到城破,老蒋的嫡系部队仍然有足够的粮食。市民饿死成千上万,【老蒋嫡系的新三十八师】到最后却还有饱饭吃。。”】这还稍微符合一点历史(事实上到最后新三十八师也吃不上“饱饭”了,也是面黄肌瘦的。就连卫戍郑洞国的特务团成员也都半饥不饱。谈不上有“饱饭”吃)。

      更何况你还在下文写到【到底是当年城里和平缴械的两万六千国军如今一个人都找不到了还是因为当时的国军士兵其实根本没有挨过饿而龙女士不想或是不敢说?我们不得而知。】这两万六千人是60军,以你的意思这两万六千人没有挨饿,也就是说60军也没挨饿?是也不是?

      你说【蒋介石的嫡系新七军到最后手里还有足够再吃几个月的粮食】请问出自何书,是何人所说?你认为此人的说法合理否?为什么?

      3、你说【城里的国军却利用这个机会携带武器往外渗透。这种做法丝毫改变不了战局,但却很可能让城外的解放军因为额外的损失而关闭哨卡。这种没人性的事情除了49年之际的国军,恐怕是没人干得出来。】【只有白痴到一定程度的指挥官才会随随便便的把普通部队派出去渗透】并说我【对军事一窍不通】请问这个没有白痴到一定程度的指挥官是谁,郑洞国、龙说、还是曾泽声?他派出的又是什么不普通的部队进行渗透?相关的回忆文章在哪里?您对军事七窍通了六窍,显然可以用史料回答这个问题。

      4、你说【做法就是从民众手里征收甚至抢夺全部粮食养军,特别是养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七军。】如何证明新七军“特别”从民众手中强夺了粮食?新七军(或者说仅仅是新七军中的新38师)给养超过其他部队,是因为38师出自新一军和郑洞国有香火之情,而38师又是绝对主力故而多受照顾(182师是60军主力,待遇也强于本军另外两个师)。而且新七军驻扎长春储备的粮食较多,后期抢粮反而没有其他部队(如游杂)这么狠(“正规军”中抢粮抢的最狠的是60军暂编52师,见到防区内哪家居民烟囱冒烟,便去抢粮,长春市长尚传道曾在《中央日报》、《长春日报》上发文揭露)

      5、你说【龙应台没有说的是国军从一开始就喊出了“杀民养军”的口号……从长春守军喊出“杀民养军”口号的那一刻起……。但是能喊出“杀民养军”这样口号的部队,不管以前有过多大的功勋,此时也只能被称为禽兽不如。】请问有何史料称国军“喊”了“杀军养民”的“口号”。“杀军养民”这种情况是发生了(8、9月间已然有抢粮的情况),但国军毕竟也要些脸皮,还没赤裸裸到要自己“喊出”“杀军养民”“口号”的程度。你这样写无疑也是一种误导。

      说来说去,你和龙应台根本就是一个路数。在史料的剪裁上也“另有玄机”,扭曲史料以符合自己的说法,观点是早就定好的,材料挑不出来还可以剪,可以裁,然后就脱离史料空发议论,何其相似乃尔。

      • 家园 翻出这些事来是为了什么?

        不过是资本右们为了否定改开前TG的正当性,和对岸的国民党共舞罢了.否则怎么会有张灵甫绝笔立碑,光明正大称TG为匪?

        那么事实是怎样?谁能确定长春国军是100%体恤百姓的?谁能证明TG是100%残害市民的?饿死人有没有准确数字?哪方必须负主要责任?确定了主要责任,另一方就是无辜了?你死我活的战争年代,谁能算清这笔糊涂帐?!

        如果上面的问题都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那还有什么好争的,争来争去无非又让人忘记了当今社会问题的始作蛹者罢了

    • 家园 看看了这么多回复很多人连基本的史料都不了解

      忙着排立场、表态,sigh……

      【按照一般的标准,粮食吃光了援军还不到,守军就可以烧掉机密破坏武器出来投降,不损害军人的荣誉。】

      【龙应台没有说的是国军从一开始就喊出了“杀民养军”的口号。】……【特别是养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七军。】……【这样做的结果是长春刚刚被围,市民就开始忍饥挨饿;】……【蒋介石的嫡系新七军到最后手里还有足够再吃几个月的粮食,营团以上的军官仍然有酒有肉,用不着挨饿。】

      【共军】……【见过狠心的,没见过这么狠心的。】……【林彪忍不住打了报告,解放军开卡放人。开始的时候解放军还心存侥幸,每天放人有定额,指望没出来的市民能继续消耗守军的粮食。】……【直到城破,老蒋的嫡系部队仍然有足够的粮食。市民饿死成千上万,大部分守军到最后却还有饱饭吃。】

      【从长春守军喊出“杀民养军”口号的那一刻起,他们就走到了抗日初衷的对立面】

      【故事还有另外一个侧面。解放军看不下去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市民,只能开卡放人。城里的国军却利用这个机会携带武器往外渗透。】……【为了这种毫无意义的垂死挣扎就冒可能毁去城外市民唯一求生机会的危险,这种没人性的事情除了49年之际的国军,恐怕是没人干得出来。】

      我对楼主上面这些文字是有疑问的,如果说龙应台是歪曲了历史,对长春之战进行了选择性的修改。楼主的文章也并非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做了扭曲和渲染的。

      首先国军在围城后也陷入了饥饿,这一点新七军和60军都一样,要说待遇好也就是新38师(新七军主力)和182师(60军主力)稍好一些,但也是吃不饱的状态。一般士兵患浮肿、夜盲症的很多了。楼主反复说国军“有足够的粮食”、“吃着饱饭”可以说是误导。

      在围城部队的表现上楼主略去了时间,7月底长春守军就已开城驱民(多数老百姓是自愿逃出去的,毕竟出城还有活命的希望,也有一部分被强制驱离),但是8月中旬之前封锁都很严格,有围城战士心软要放人还受指责。中旬之后开了口子,也是很小,直到9月11日才算真正放开口子,可这一个半月之内死在卡哨之内的市民已经有数万之众了(这才有“挽回民心”的说法)。肖劲光将军连城中细微的军事情报都十分清楚,对于早已无粮的事情并不知晓?莫非林副统帅要一个半月时间才能知道城中确已无粮(有河友称9月内线才告知城中无粮,进而开始救援云云真是笑话)?长春老百姓出城的时候已经无粮(可能本来就没有了,也可能出城前就被国军搜刮),在旷野之众又怎么熬得过一个月时间?

      关于携带武器往外渗透就更有意思了,他们渗透出来干什么?和二肖打游击?奇袭?国军没了建制就是一团散沙,谁指挥这些壮丁拼命?渗透行动的指挥官是谁?郑洞国、李鸿、曾泽声,谁的队伍如此神勇?

      事实上国军士兵只要离开长官的视线,逃跑出来并不困难。6至9月80天内,投降的国军士兵已有1.35万,至10月拖抢投诚的国军士兵总数已达1.8万人,近乎守城部队的20%了。既然可以光明正大的投降,还偷偷摸摸冲击哨卡做什么?带着步枪回家收藏么?

      另外国军多少有点脸皮,没敢“喊”杀军养民,更谈不到“国军从一开始就喊出了“杀民养军”的口号”。8/9月间国军已经有搜抢粮食的事情发生,这个词应当是围城一方对国军行为的称呼。

      长春一战,国军固然厚颜无耻,围城部队8月间的行为也谈不上光明正大,故而双方都默契的选择淡忘,既然选择淡忘就淡忘下去吧。

      P.S.1讲历史尽量描述准确即可,不要学龙应台带入太多的感情色彩。专门写搞笑历史的除外。

      P.S.2阿莱西亚城内只有一个月的存粮,维钦托利於是做出了一个决定,成为他个人名誉上的唯一污点。维钦托利把城内的老弱妇孺全部驱赶出城。这些人向罗马人哀求,愿意卖身为奴,请他们收留,遭到拒绝。结果他们在两军阵前的无人地带风餐露宿,哭告无门,没有几天就尽数饿死。——百度百科日尔戈维亚围城战

      罗马的凯撒和高卢的维钦托利谁的心肠都不柔软,历史从来都是冷酷的,只是40年代的这场战争是发生在中国人与中国人而非异族之间,让人感觉格外悲凉罢了。

      • 家园 只要立场正确,那管史实错得一塌糊涂,也能收花几百

        河里一向如此。

      • 家园 长春啊,看看尚市长和郑洞国的回忆

        里面可是承认国军嫡系第七军还有两个月存粮,非嫡系60熊还有俩月的存桹和代食品。解放军进城后对国军存粮的清点也证明了这一点。

        TG6月1日开始压缩包围圈,6月下旬即紧逼城下,这圈子里的居民被果军抢光后抛弃,有多少万?谁救济的?果军8月1日开始放居民出城,TG 8月1日开始分批放行,迄至9月底,救济安置难民15万人以上!果军涅?不仅如此,常公还下令搜尽居民存粮以充军粮——就连桂公和尚市长都觉得太血腥而未予全部执行!切,那是有案可查滴!TG救济安置了20多万出城者,9月中旬开始大量放人之前,TG就已然在解放区大量动员人力蓄力转运粮食,援助长春!而此前,不能让饥民滞留战地,只能爱步安置转移。

        TG的救济措施——第一,只限在我军警戒线附近地带的难民,在敌区边缘地带的尚无法救济。第

        二,不能行动者就地救济,每日能走5里以上者,送长春边缘各县安置,每日能行走15里以上者,遣送指定的较远各县安置。

        总的来说,一个是救助不力的问题,一个是根本不救助还犯去“杀民养军”的问题!要各打五十大板,桂公和尚市长自己,恐怕也不好意思吧?

        • 家园 咦,存粮的清点数字是怎么说的,我倒是对这个很感兴趣。

          之前早就说过了“里面可是承认国军嫡系第七军还有两个月存粮,非嫡系60熊还有俩月的存桹和代食品。”是个错误说法,粮食补给中新38师(新七军主力)和182师(60军主力)稍好一些,因为他们是战斗力最强的主力部队。新7军和60军另外其他部队的待遇同样不佳。

          所谓几个月存粮仅见于尚传道的一篇文章,描述国军饿的不行的文章却有的是,哪如楼主所说“大部分守军到最后却还有饱饭吃”——吃饱到全面浮肿么?

          楼主不好好做功课,闹得好大笑话。以个人想法涂抹历史,嘲笑龙应台也不过是50步笑百步。

          • 家园 长春守军有没有粮食和吃没吃饱是两回事

            至于守军有没有粮食,看看《黑皮自白:一个军统上校的笔记》,里面可是明明白白地写了“晚饭吃的是炸油饼,油太多了,我只吃了一张。我到大厨房一看,挤满了士兵,两大锅豆油滚开,许多人把做好了的白面饼放到锅里炸,一边炸,一边吃,一边骂:”有的是白面,有的是豆油,就是不发给弟兄,八路不来,这些东西不用说吃,老子是看也看不见哪。“

            至于对存粮的清点,以前是在《长春文史资料》里面看到的。不信自己查去,尚市长,郑长官,还有曾军长的回忆录好好看看,都可以印证第七军还有两个月存粮,非嫡系60熊还有俩月的存桹和代食品的说法。这类资料汗牛充栋哈。对了,尚市长的回忆还提到过,中共叛徒、军统特务项乃光、袁晓轩还开全羊席(在城郊抢来的羊)宴请各部长官。所以尚市长在报上喊“饿死不抢粮”,60熊的人声称要蹦了丫滴!

            长春围困,死亡12万人左右,龙大妈到好,一开口就是长春饿死65万,TNND,当年长春连守军一起也没得介个数字呀!莫非他们都死绝鸟?城降——不是破,城中居民尚有近18万人,我鳖在城外收容15万人以上。国军呢?都投降了,有几个饿死的?

            • 家园 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士兵饿得走不动了,司令部还是有白兰地喝

              “看看《黑皮自白:一个军统上校的笔记》,里面可是明明白白地写了“晚饭吃的是炸油饼,油太多了,”

              军统上校不是一般士兵,那地位等于监军了,他能吃油饼不等于粮食充足。

              就好比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将领能喝法国酒,不等于士兵能吃饱。

            • 家园 《长春文史资料》

              《长春文史资料》我也读了一些,既然“汗牛充栋”请附原文。郑洞国回忆录并未提及够吃多久这种数字。

              【晚饭吃的油炸饼,油太多了,我只吃了一张。我到大厨房一看,挤满了士兵,两大锅豆油滚开,许多人把做好了的白面饼放进锅里炸,一边炸,一边吃,一边骂:“有的是白面,有的是豆油,就是不发给弟兄,八路不来,这些东西不用说吃,老子看也看不见哪。”】稍微阅读一下就会发现,只是少量中高级军官才有粮食,还能摆阔,数万士兵【这些东西不用说吃,老子看也看不见哪】这可以印证国军士兵“都有饱饭吃”?可以印证余量够吃2个月?够少量中高级军官吃两个月还差不多。绝大多数士兵是吃不上的。

              另外军统上校,权利可大着呢。特务职务受压制,实际权利不次于少将,这可是城里有数的几个人之一。他一人吃饱,全体国军不饿?

              • 家园 你还没搞明白啊,国军有粮食不等于国军能吃饱

                先布置个作业,为啥国军有粮食却留着不发给士兵?

                再补一个尚传道尚市长的回忆:

                据我所知,在这次战役中,新第七军的3个师囤积的粮食,可以维持过冬。第60军则比较困难,到了10月间已濒临最后关头,但也没有听说有饿死士兵的事。至于文官简任以上,武官团长以上的官员 ,在白骨累累之上,每天还是过着大米白面、鱼肉荤腥、灯红酒绿、饱食终日的糜烂生活。——长春困守纪事 尚传道

                长春百姓饿死12万,国军没几个饿死的。这不是杀民养军是什么?

                • 家园 我反驳的是主贴

                  主要反对的是“国军还都有饱饭吃”“还有两个月存粮”的说法,证明国军大多数士兵也是在严重饥饿的边缘。错误何在请指出。如果国军不是严重饥饿至于很多人浮肿夜盲症,以致无法突围?

                  我说郑洞国饿的快死了了吗?

                  我说高级军官也都吃不上饭了吗?

                  拿高级军官有粮食吃,甚至还有所囤积就能证明主贴所言是事实吗?这几万人“够吃2个月”的粮食(及代食品)少说也得有数百万斤吧,清点的数字何在?汗牛充栋的资料在哪里?说来说去不过是尚道传这几句话,国军士兵严重饥饿的话也是他说的咧。

                  • 家园 两个月存粮又没说错

                    尚市长不是说了新7军的粮食能维持到年底,10月长春解放,到年底不就是两个月存粮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