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蜗居》的一些心理剖析,也许还是教程 -- 万兹

共:💬222 🌺1027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回来再问一下,那恐惧与贪欲和成佛有什么关系呢?

        成佛是啥?

        就是说两性都无法完全克服自己的本能?就是说成佛的条件是可以有恐惧但不能有贪欲?

        贪欲和恐惧都是指性么?

        • 家园 恐惧贪欲与成佛

            恐惧贪欲与成佛。

            成佛是什么?

            从外在表现上讲就是人的四个层面(身体、感性、理性、神性)全面完善并灵活运用。从内心来讲,就是要明心见性。只有人完整地拥有四个层面,所以佛出于人间。天人不具备肉身,是不能成佛的。

            贪欲的对象是“有”,“有”只能靠感觉去确认,靠理智推断是不能算数的。性是贪欲的重要组成部分,食色性也。

            我们说的恐惧指的是《心经》里面“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跟性没有关系。恐惧的对象是“无”,(害怕“我”消失),“无”只能靠理智去推断,靠感觉是感觉不到“无”的。比如古时候以为空置的地方就是什么也没有了,现在知道还有空气。

            贪欲和恐惧都是一种紧张的状态,若放松这种紧张,就能达到神性(不是成佛),体验到平静的“有”和平静的“无”。对治贪欲的一个办法是贪欲转移,把普通贪欲转移为爱上帝。另一个办法是用理性去对治平衡,比如用白骨观去对治性欲。女性的理智有缺陷,无法用于平衡贪欲,所以一般靠上帝的荣光去转移贪欲效果比较好。转移贪欲的结果是舒缓了紧张,能体验到平静的“有”,但不能体验到平静的“无”,由于有无不平衡所以会残留细微的贪欲,达到的神性就有缺陷。男性若修白骨观用理智的恐惧去平衡贪欲,能令恐惧贪欲二者都归于平静,于是能同时体验平静的“有”和“无”,贪欲和恐惧互相抵消能彻底克服,达到的圆满的神性。圆满神性并明心见性然后再对前三项身体、感性、理性加以灵活运用,就是成佛。

            所以就远兄的问题而言,女性不能完全克服自己的本能,男性可以。成佛的条件是不能有恐惧也不能有贪欲。女性可以获得阿罗汉果位,但不能成佛,或者说可以明心见性,但事功上有缺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佛”字就说明佛不是人

            天人不具备肉身,是不能成佛的。

            “佛”字,左边一个“人”字旁,右边一个“弗”字,和起来不就是个“非人”之意吗?

          • 家园 但经典中, 女人有成佛的

            <<地藏经>>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中明确说过婆罗门女 就是地藏菩萨,只不过他是在'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中以女身实现.该经中还有 光目女.

            我个人始终认为地藏菩萨 应该规划到佛一类.

            《法华经》所说的女人五障,不得作梵天王、不得作帝释、魔王、转轮圣王、不得作佛。关于女身垢秽这个问题,应不被文字所转。所谓女人,佛陀说的,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心性的垢秽,那里有男女的分别。佛陀以女性为例,是帮助女性认清自己的心病,如贪爱、比较的习气,是难入清净的法海。佛教是超乎男女平等的,主张的是一切众生平等,连狗子都有佛性,佛陀怎么会独独轻视女性呢?

            《大宝积经》里的八岁妙慧童女,她可转身成男,她却对在场的舍利弗说,她千万生求女身了不可得,为什么要转女成男呢?佛陀在《胜鬘经》赞叹胜鬘夫人为大丈夫,因为她心量大能纳受大乘佛法,胜鬘是女人又是在家众,佛陀是依法不依人,那里有男女之别呢?只要是人,在未成佛之前,人人都有障碍,那里只限女人。

            • 家园 还是去查一下“吉祥天女菩萨”再出来打字。

              真信佛教的理论,最好先关注一下自己的嘴。

              谤不谤不是别人说的,自己的字敲出来你感觉一下就好了。

            • 家园 呵呵,你也自承是自己的想象啊。

              “地藏菩萨应该划归到佛一类”,呵呵,你也太敢说了。不能自己想象嘛!地藏菩萨有一个誓愿是:地狱不空,势不成佛。你轻松地一句划归把地藏菩萨的宏誓愿贬低了呀。

              佛性是佛性,成佛是成佛,两个概念不能混淆。狗子有佛性,但狗子能直接成佛吗?不能。狗子不能直接成佛妨碍狗子努力成佛吗?不妨碍。狗子还是可以积善行而入人道,逐渐成佛。

              众生平等,你就能想象出狗子能以狗身成佛吗?这种想象太轻松了,太表面化了。

              • 家园 谤佛的罪名可不敢, 也没贬低菩萨的意思

                地藏王菩萨曾对佛祖发过一个誓愿那就是:唯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之心地域未空之前,誓不立地成佛.

                按依经不依论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释迦牟尼佛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

                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不?”

                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说:“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

                释迦牟尼佛又说:“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

                也就是说诸佛是久远劫来,皆是地藏菩萨度;我之所以说地藏王菩萨早已成佛,是因为他是为了帮助释迦牟尼佛祖讲法故而现身菩萨。我们都未开悟只能自己揣度,而已开悟的大得没明说.其实这些果位本就是一些虚幻之物,他是不是佛,有没有成佛,皆看众生心向。境由心生, 非外物也

                • 家园 你引的经里可没说“地藏王菩萨早已成佛”,又在想象

                  渡人成佛,不一定自己已经成佛。

                  你的概念混淆比较重。

                  果位虚幻,是从圣义谛角度说的,不可和世俗谛混淆,不可否认世俗谛的差别,不可偷换概念。

                  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指着你的鼻子说:“你是个小偷”。暴打一顿之后,向警察解释说:“小偷名号就是一些虚幻之物,他是不是小偷,有没有偷东西,皆看众生心向。境由心生, 非外物也”。于是大家一哄而散,留下你躺在地上呻吟。

          • 家园 这段有点牵强

            兄台观点震聋发愦,我深受启发。但这一段我却觉得有点牵强。

            似乎不净观(白骨观)近于解脱道,而慈心观近于菩萨道。最受大众欢迎的观世音菩萨多以女相行世,也是因为女性的慈爱心更重。在南传里面四念处的地位高于四无量(四无量只得梵天果),而北传大乘似乎把慈悲看得更重。

            我同意兄台慈爱也是贪欲的观点。佛教论典中似乎也有贪行人近慈,嗔行人近智的说法,出处找不到了,我觉得挺有道理,只不过没有兄台说得这么绝对。

            兄台的论证中,前提得是理性高于感性,(甚至恐惧也优于贪欲),所以您认同理性对治贪欲。那么有没有可能反过来,感性对治恐惧呢?如果不比感性理性的高低,把后两段中的内容倒个个儿,似乎也可以成立呀:)

            甚至可以说感性比理性更直接,更究竟,而男性不能完全克服自己的本能,所以只能得阿罗汉果,不能成佛。因为男性的基因本来就不完整,并非是理性带来恐惧感,而是不完整的基因导致恐惧感,恐惧感带来理性的倾向。似乎也说得过去。

            有一种神学的阴谋论,说神本是女性,后世男性掌权,便篡改了典籍。嘿嘿,不知道佛若生于母系社会,法华经会是怎样?

            我并非佛教徒,若有冒犯,请兄海涵。也绝非抬杠,实在喜欢兄台的这番议论,想讨论讨论。

            • 家园 可能是行文让人误会了。

                飞鸿兄问得很好

                

              兄台的论证中,前提得是理性高于感性,(甚至恐惧也优于贪欲),所以您认同理性对治贪欲。那么有没有可能反过来,感性对治恐惧呢?如果不比感性理性的高低,把后两段中的内容倒个个儿,似乎也可以成立呀:)

                我没有认为理性高于感性。我认为理性和感性是平等的,但女人的感性强理性弱,造成了不平衡,且不容易达到平衡。男人的理性强到能够平衡感性,感性和理性都强,比较容易达到平衡,所以能成佛。

                是的,感性可以对治恐惧,但若对治恐惧以后,感性过剩,就还是不平衡。我说恐惧对治贪欲的时候,是说刚好平衡,理性并没有过剩。所以你说的倒过来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生理心理结构,是不因父系母系社会而改变的,是有客观实证众多经验做证据的。如果没有经验约束,其实都不必象你的推理那么麻烦,你只要强迫改变定义就能达到让女人成佛的目的。比如,强迫从今以后“男”都要改称“女”,而“女”必须改称“男”,这样的话,“女”人自然就可以直接成佛了。

                我行文上为求简练,可能显得绝对了些。呵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