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再谈安慰剂效应 -- 虽远必诛

共:💬31 🌺8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再谈安慰剂效应

    很久以前谈过了安慰剂,见这个链接出处

    还别说,真的是年纪越大越相信安慰剂效应,因为看过太多的患者,不该好的好了,不该坏的坏了,好的维持不了多久,坏的也是一时性的。

    上次讲的比较浅显,这次深入介绍一下。因为安慰剂效应是中医认为受打击最严重的地方,也是为什么要做RCT, EBP的主要方向。

    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历史现状,看看导致是否真的针对性打击中医。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是一种无效的治疗手段a sham medical intervention,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但是患者“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cage的 matchstick man。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现在想起来了,牛振华在冯巩当精神病科医生的:谁说我不在乎当中也有上佳表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可惜牛哥也驾车西去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是那个做个弹弓子打你们家玻璃,很经典,很好。以前有flash 很好玩。

    placebo effect 是拉丁 我会好"I shall please"的派生,就是信则灵。

    当然还有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 “我将伤害”“I shall harm”,就是相信吃的是毒药,解除出现相应反应,或者认为吃得药物无效,然后病情恶化。就是不信则不灵。

    典型的例子是Mass Psychogenic Illness,典型例子是1998年11月12日美国田纳西州中学生中毒事件,一个授课女老师说闻到汽油味道,然后感觉浑身不适,然后周围100多学生出现症状,其中30多人病情严重。经过急诊抢救,全部恢复正常。但是复课之后又有30多学生发病。再次治疗,全部康复。

    经过多方面,大规模检查没有任何有毒物质发现。后来在心理问卷中发现,发病多是女性,而且都是看到,听到周围人的症状后发病。描述的味道多达几十种。

    还有典型的例子是60%的化疗患者会在化疗之前就出现化疗反应,比如说纳呆,脱发,失眠等等。因为化疗前都要有明确的说明。

    这些可能就是潇洒哥的理论根据:画个圈圈诅咒你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你相信他会有效,诅咒就有效了。

    但是安慰剂效应更是常见。比如说您到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美女如云。这个时候老板从冰柜中拿出来一瓶土制的矿泉水。

    您喝下去,清凉无比。一定大呼,琼浆玉液。

    500大毛,付钱了。

    老板在您走后,用同一个瓶子,灌上自来水放到冰箱,卖给下一个。

    安慰剂概念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在1811年明确的定义为:药品仅仅能够愉悦患者但是不能治疗患者的方法"any medicine adapted more to please than to benefit the patient"。

    在二十世纪前被广泛使用,但是医务工作者也认识到:"I have not yet found any case in which a lie does not do more harm than good".(会用金山词霸的翻翻看)。

    直到1955年,Henry Knowles Beecher 在The Powerful Placebo 论文中明确的提出了安慰剂效应在实验中的影响,加强了RCT随即对照实验的概念。He claimed that in 15 trials with different diseases, 35% of 1082 patients were satisfactorily relieved by a placebo alone. 作为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的人,还是比较有前瞻性的,当然也有不同意见。

    先写到这里,去上班。

    通宝推:南加菜帮主,
    • 家园 安慰剂效应对于健康状况的改善的几率不大吧

      安慰剂效应是存在,但是这个几率有多大,特别的是对众多的疾病而言这个几率有多大?

      有一些疾病本身与患者自己的心理暗示有很强的关系,那么这样的疾病的治疗安慰剂效应会很明显,但是其他的疾病呢?

      反过来,说说疑病症患者---本人曾经疑病过,有一些发言权,疑病就是总认为自己有某种严重的疾病,这可以认为是一个逆向安慰剂的心理暗示,但是医学书籍一般都说疑病症患者不会产生器质性的改变

      比方说我当初一直的怀疑自己得了肝昏迷,疑神疑鬼,但是最终我的肝也没有因为那样的逆向安慰剂效应而发生问题

      实际上医学和巫医的区别就在于,医学不仅给患者以安慰剂效应,还能在相当程度上给患者的身体进行调节,而巫医则基本上除了安慰剂效应一无所有

      总的来说,我的看法是如果一种药物,有80%以上的改善率,那么可以认为这种药物是有效的,因为里面的安慰剂效应最多也只能有20%左右的改善率,而剩下的60%则是药物本身的作用

    • 家园 大惊,大夫你也知道潇洒哥啊~
    • 家园 其实西医有的地方该跟中医学学

      很多临床医生为了表明自己讲求科学,对病人总是一副“吃吃药看看,这样治疗看看”的样子,这样倒是对得起科学了,但是病人的心态立即变了,大夫说我这样看看,是不是太重了?只能敷衍敷衍地看病了?倒不如中医,一般是告诉你要好好调理,病不大,吃上十几剂二十几剂药能搞定。就是搞不定,病人心理当时会好受的多,在这个过程中,病人的危机感不会有看西医这么强,可能更有利于身体的抵抗力主动来抗击疾病。

      当然,这只是我一点瞎扯~~~有感于中西医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病人的态度。西医现在也有一些医生对病人的态度比较温和,会考虑到病人的感受。

      • 家园 OH, 忘记说了,您去正规中医院看病

        也不会像江湖术士那样说几付药就好。

        说那些话的都不是真正的中医。

      • 家园 您这是对中西医都有误解

        1,告诉患者事情是文化差异,在中国,西医也尽量隐瞒患者病情,尽量不告诉患者,晚期啦,癌症啦等等。但是在西方国家,有知情权,你不告诉患者事情,以后人家告上来,会非常麻烦。

        至于效果,因人而异。如果还有六个月的寿命,有的人愿意自己不知道,一下子去了。

        但是有的人愿意有一个安排,尤其是有必要做安排的人,比如说房产,事业之类。

        否则人死了也不安宁。

        2,中医不是不说人什么时候死,是说得很多,只不过您不知道而已。

        去看 濒湖脉学,李时珍提到了很多的死绝脉

        比如说:雀啄连来三五啄,屋漏半日一点落,弹石硬来寻即散,搭指散乱真解索,鱼翔似有亦似无,虾游静中跳一跃,寄语医家仔细看,六脉见一休下药。

        这些都是常见的心率失常表现,控制得当不会死人,但是传统的中医会认为没有的救了

        3,中医诊断不明确,对预后就更差了。因此无法明确的预估患者预后。

        比如说,五年生存率之类的。

        4,现在很多的江湖骗子才完事都说会好,无知的人才会讲几付,十几付药能去根。

        看看刚写的医宗金鉴关于外伤的预后,死得多,活得少。链接出处

        至于说对患者的关心同明确告知患者疾病,预后不冲突。

        相反,一位蒙骗反而更不利于康复。

        比如说COPD患者,如果您说二十付药会好。当然会缓解一些症状,但是二十付药过去了,不好,可能会导致更加恶化。

        相反,告诉患者这个是晚期疾病,目前没有办法完全治愈,但是通过积极治疗可以得到控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这样患者的期望值同实际情况之间的反差不大。即减少了医患纠纷,又让患者有明确的目标。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漫无边际的承诺不是专业人士的作风。

    • 家园 续一:

      安慰剂效应可以体现在两种方式,一:条件反射 classic conditioning, 二:期望值expenctency

      条件反射性的安慰剂效应出现的较早,比若说疼痛可以在给上安慰剂就消失。

      期望性的出现的较晚,主要的方式是医生给患者以关怀,“嘿,彪哥腿还瘸吗?”“明天就能小跑,后天就能大跳”之类的。

      还有药品的颜色,大小,形状,给药途径等,比如说静脉就就比口服的好。

      因为安慰剂效应是在期望的基础之上,所以当告诉患者事实之后,疗效会很快消失。安慰剂镇痛效应很快失效当告知患者实情。在一个双盲实验后,对安慰剂有作用的抑郁患者,在被告知是对照组之后,情况快速恶化。

      安慰剂效应可以是多方面性的, 可以起到肌松药的作用,影响心率,血压,喝咖啡的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和decoffine 的也一样其作用。运动员可以提高成绩,尤其是举重,游泳之类的。最神奇的是胚胎干细胞对帕金森的安慰剂效应。

      研究发现药片的颜色会影响安慰剂效应,暖色对刺激性效果明显,冷色对镇静性有效的多。药品的大小也有关,但是更同患者的文化背景有关,比如说大的药品可能代表更多的药物,但是也可能暗示更严重的,同样的道理也出现在药品的数量上。胶囊比片剂更容易出现,注射剂,针灸的安慰剂效应好于药片。

      没有人做过汤剂的安慰剂效应,但是应当比丸剂,片剂高。

      其他因素还有,品牌,过往经验,价格。

      而且要提出安慰剂有明显的文化地域背景。比如说胃十二指肠溃疡,德国鬼子的安慰剂效应最高,然后是丹麦,荷兰,比较低的是巴西小妮子。但是德国鬼子对高血压就非常不敏感。

      安慰剂还同药品名字有关,比如说扑热息痛有效但是,对乙酰醋氨酚就无效。

      还有可能出现非常有趣的区域性,比如说涂在脚上的安慰剂,对手的疼痛就无效。有选择性。

      安慰剂效应不适很稳定的,大多数认为在19%-35%之间。但是不同药物,疾患可以是从0-100%。

      一个对于健康人群的科研结果显示,出现比例是19%,其中剂量相关是28%,老年人26%。

      其中出现安慰剂副作用的有,头痛7%,恶心5%。

      但是药物也不是完全对所有人都有效,实验表明安慰剂针对吗啡,39%有效,4mg吗啡36%,6mg50%。

      这里要说明两点,1,给吗啡,患者有明显的期望值,因此要考虑反安慰剂效应。2,药品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安慰剂没有。

      一个实验的人员分为4组:A组服用一种温和的镇痛药;B组服用色泽形状相似的假药;C组接受针灸治疗;而D组接受的是假装的针灸治疗。试验结果显示:4组人员的痛感均得以减轻,4种不同方法的镇痛效果并无明显差异。这说明,镇痛药和针灸的效果并不见得一定比安慰剂或安慰行为更为奏效。

      安慰剂对于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或崇拜的病人,能在心理上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好与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不要对号入座)。女性为多,老年人为多。所谓的容易受到暗示的人群。

      儿童相对成人更容易出现安慰剂效应。

      所以像我这样的傻老爷们效果最差。

      但是对于Alzeimers的患者就完全无效。

      安慰剂效应持续的时间不一,有实验显示可以持续6个月对心绞痛,对类风湿可以高达两年。但是对疼痛,如果给药次数高于10次而没有效果就会失效。

      安慰剂在临床上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在荷兰40%的GP给患者开过安慰剂,主要是用抗生素对抗病毒感染,用维生素提高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但是医院的和专家用的就非常少。考虑主要是患者比较轻微,而且比较烦,给点药,打法回家了。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GP用安慰剂作为鉴别诊断,比如说用抗生素看看是否是细菌感染,用止痛药的安慰剂看看是否真的痛。但是这些做法是错误的,危险的而且是不符合伦理的。

      现在看看安慰剂的机理研究。

      目前还不是非常清楚。但是Levine JD, Gordon NC, Fields HL (1978) The mechanisms of placebo analgesia.Lancet 2:654–657.发现了安慰剂镇痛效应可以被纳络酮naloxone阻断,由此揭示了安慰剂效应同体内鸦片受体间的关系。

      后来又发现安慰剂镇痛还可以抑制呼吸同鸦片的副作用极其相似,证明应当是中枢镇静系统内啡肽的作用。

      同时对于强烈的疼痛的阵痛作用是可以被纳络酮阻断但是最轻微疼痛的阵痛就不能被阻断,说明安慰剂有至少两套镇痛体系。中枢和外周同时起效。

      当然还发现了对心脏的作用,对内分泌的作用刺激5-HT(五羟色胺)GH(生长激素)。

      一般讲条件反射性的对镇痛,心脏,内分泌都有作用,但是期望性的仅仅对镇痛效果好。

      这个图讲解的更清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如何在临床看待使用安慰剂?

      1,安慰剂效应大约有30%,不低,但是问题是,不可靠,而且实现你不知道哪个患者会起效,哪个无效。

      2,所有的安慰剂效应最后都会失效,因此在长期的慢性疾患中没有价值,比如说COPD,STROKE,OA,CANCER等。

      3,患者通常希望尽快起效,药品通常可以,但是安慰剂起效要差得多。

      4,医学论的问题,医务工作会面临法律困难,如果5分钱的安慰剂,您要价20000美金。当然有人说,可以便宜点,但是那样就很难出出现明显的安慰剂效应。

      5,安全性考虑,单纯使用安慰剂会掩盖症状,同用镇痛药一样。比如说胃溃疡穿孔,不痛了,一会儿就腹膜炎,死了。

      安慰剂可以用在哪里?

      1,安全性考虑,比如说烧伤的患者用吗啡,可以镇痛,但是吸入性烧伤的患者用吗啡,就可能因为抑制呼吸出现死亡,所以最好是用安慰剂效应。还有孕妇,尤其是怀孕期的疼痛。考虑母婴安全,安慰剂要比药物好。

      2,某些精神疾患,比如说强迫症,偏执狂,受虐狂等。用安慰剂效应的强大暗示作用,可以缓解症状同时达到最大的安全性,看火柴头男人。

      反对大规模使用安慰剂还有反对伪科学的意义,也正由于病人有此心理特点,才使江湖医生和巫医术士得以有活动市场,施展其术。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可以随疾病的性质、病后的心理状态、不适或病感的程度和自我评价,以及医务人员的言行和环境医疗气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就出现了安慰剂效应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或根本没有的现象。

      这是20世纪对神秘魔术、巫术、用水蛭放血、拜药王庙、仙丹,转OO等乱七八糟的疗法的实验继续。

      对于新药一定要回避安慰剂效应。因为新药的安慰剂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如果不控制好安慰剂效应,非常容易出现假阳性。最好的方法就是RCT。 

      最后谈谈中药,针灸的安慰剂效应控制的问题。

      中药安慰剂非常难,因为一个符合要求的安慰剂应具有与受试药物相同的特征,不含任何活性成分或毒性成分。中药的性状,形,色,味非常容易被识别。但是还是有可能的,这就需要研究中药的人下一些功夫。

      常用的有利用草药粉、药用辅料或食物添加剂,制成产品具有受试中药的相同感官特征。但是是否达到要求,非常不容易,而且用草药粉本身就可能有一定的生理作用。具体让做中药研究的人讲吧!

      针灸的研究非常有趣,因为随着针灸的普及,大多数人都知道针灸的感觉,如果把针不刺入皮肤,患者很容易感觉到。

      常用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假的TENs,二是假针,shame needles。 各有利弊。而且针灸本身对学位的要求就不是非常严格的。

      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虽然有一些老。外链出处

      个人感觉中药同,神秘魔术、巫术、用水蛭放血、拜药王庙、仙丹,转OO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安慰剂效应的比例应当也很大。

      最好的方法就是验证到底什么有效,什么仅仅是安慰剂效应。去芜存菁。

      不要单纯的人为RCT,安慰剂控制是难为中医,所有的新药都一样,新疗法也是一样,要对照的,没有实验就没有发言权。

      通宝推:金各,
      • 家园 请教大夫,在安慰剂有效的情况下,是仅仅是感觉上有效,还是

        在安慰剂有效的情况下,是仅仅是感觉上有效,还是有物理上的效果?比如伤口,使用安慰剂,在安慰剂起效时,是仅仅消除疼痛感,还是伤口会更快地愈合?

        • 家园 安慰剂效应发生时,会有生理改变

          但是生理效应不稳定,不可靠。

          同时安慰剂效应不是每个人都有,而且不可预见的 predict。

          伤口愈合同安慰剂没有关系。任何药物都不能加快愈合。

          影响愈合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缺Vc,缺锌,放射损伤,异物,感染,糖尿病等。

          但是反过来就不成立,比如说吃Vc,锌,没有放射性,异物,感染,没有糖尿病的患者,也不会愈合特殊的快。

          愈合速度很大程度上同遗传,先天因素有关。

          到目前还没有发现用上,就马上长肉的药物。

          安慰剂效应目前研究的结果认为,同中枢镇痛机理,内分泌,植物神经系统有关。但是效应非常不可靠。

      • 家园 跳大神、庙里的香灰、道士的黄纸都有一定的疗效

        虽远对靠安慰剂效应为生的江湖中人态度坚决。先总理说过,缺医少药的地方不要忙着拆庙。好歹也算是政治医学的一部分,冷眼旁观吧。

      • 家园 请教大夫个问题

        我爸身体检查得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RAEB),染色体检测结果还没有出来。请问哪种治疗方案是最适合他的(经济承受不了换骨髓),日常饮食应该注意什么,生活方式应该做什么调整?可否推荐几种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