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讨论】毛时代普通人的精神面貌——上山下乡 -- 酥油茶

共:💬613 🌺1867 🌵7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经历过上山下乡

      的知识青年活着,不然那些对上山下乡进行了细致而痛苦的回忆并进行了控诉和谩骂的人会用砖拍的你无处藏身.lz的帖子花多蛋少,说明真相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相信也有过来人的无声的支持和鲜花。只要秉着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多听、多看、多问事实真相就会呈现在你的眼前,就不会受那些“慢慢痛说革命家史”的人的忽悠。看看下面几篇文章,最少也起到做到兼听则明的作用吧:外链出处

      外链出处

      再见了青春岁月系列(下乡回忆录二):外链出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纪事:外链出处

      我的70年代:学生时代和上山下乡的生涯:外链出处

      当年云南知青在禁区种出了“争气胶":外链出处

      通宝推:大熊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哦,很好

        想知道真相很容易,您自己现在去贵州山沟里的农村不带现金住上半年,保准你像葛优有个什么电影里面的那个要体验农村生活的假货一样,把全村的鸡都吃光。

        如果您能爱上自己的右手,说不定能很有热情的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

      • 家园 不要看他们怎么说,要看他们怎么做。

        翻翻六七十年代的报纸,比你这些振奋人心的文章有的是。

        口不对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果下乡真的那么美好,有意义,那为什么这些知青后来不干脆留在农村,享受幸福生活,却都要千方百计,不惜磕头送礼,伪造病情, 甚至献身以求尽早回城呢?

        如果看了那么几篇狗屁文章,就视百万知青的悲惨命运于不顾,只能令人齿冷。

        • 家园 回城确实是大多数想的,但也确有一些扎根当地的。

          俺认识的人群中,就有不少扎根当地的例子。并且,虽然大家都想回城,但总的说来,没有你说的那么不堪。千方百计,不惜磕头送礼,伪造病情甚至献身,的毕竟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随着政策的变化,逐步随大流的。

          • 家园 自己去看吧。

            大概这就是你说的一部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真是够能扯的

              这些云南“知青”严格来讲根本不是知青。他们应该是算支边的。农场工人。当插队知青拿工分,分口粮时,这些人挣工资,吃商品粮。知青是农村户口,这些人是城镇户口。当时的政策是插队知青可以回城。这些人因为不是农村户口,所以不在这个政策的范围之内。当时上层的争论是城市没有能力安排这么多回流人口。应该先安置那些插队的知青。然后再考虑这些一直拿工资,吃商品粮的人。结果地方上的人说压力太大,没法保证安全。争论的结果是:接收的地方不再负责安置。各人自找出路。放开的结果是所有的军垦,农垦系统基本瘫痪。上万亩的良田撂荒,橡胶园退化减产。同时,当时原本有安置计划的那些插队知青回城后也不得不自找出路。一个当年的插队知青跟我说:真TMD玩不过这帮孙子。十年前他们看农场比农村好,挤着抢着去了,把我们给扔农村去了。十年后,我们去农村的人有机会回城了,他们又看着好,还是挤着抢着要回来,跟我们抢机会。结果大家一起没机会。里外里还是把我们这些知青给玩了。

              • 家园 这么大岁数了,说谎不脸红?

                懒得回了。幸好这些云南知青大多还活着,想了解真相的人自己去搜吧。

                • 家园 用不着搜,家里家外的一大堆

                  回来的,没回来的,回来的又走了的。老的,归侨去了的。新的,老三届去的。在那儿生的回来的,在那儿生的没回来的。。。。

                  您那点狗出来的东西实在是没的看。

            • 家园 别光发图片,要说明图片背景啊

              图片上的张冠李戴太多了。

              • 家园 云南知青请愿要回家!
                • 家园 这种事儿太多了

                  现在讨论知青问题的,请先了解什么叫病退,什么叫困退,什么叫知青返城运动。

                  如果知青在那里呆得那么愉快,返城干什么?有没有组织安排他们搞运动 -- 要说运动,知青回城运动,才真是人民自发维护自己权利的运动吧。幸而,政府也能够明白人民的苦衷,平和地解决问题,所以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这是一个真正的良性互动。要说运动十几年来一次,这样的运动我不反对。

                  • 家园

                    当时最早是云南知青,有人自愿去北京要求(当时干这事政治风险很大),由知青们一人凑1分钱给他们凑的路费。当时中央对于上山下乡这件事也已经看的明白了,当时的评价是“三不满意”,即国家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

                • 家园 谢谢!不过也只是一部分,对吧。

                  您说您知道的,俺说俺知道的,大家一起才能反映各个侧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