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讨论】毛时代普通人的精神面貌——上山下乡 -- 酥油茶

共:💬613 🌺1867 🌵7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大部分知青都回城了,留下的是极少数

                    谁在这个问题上打马虎眼,真的要他拿证据来了。

                    大熊兄,谁告诉你知青大部分不是回城了,你让他拿证据来说话,我还真不信了,谎言能说到这个地步!

                    • 家园 误会了,怪我没说清楚。是针对下面的话说的

                      主要针对下面说的

                      如果下乡真的那么美好,有意义,那为什么这些知青后来不干脆留在农村,享受幸福生活,却都要千方百计,不惜磕头送礼,伪造病情, 甚至献身以求尽早回城呢?

                      虽然大部分知青想回城,但是“千方百计,不惜磕头送礼,伪造病情, 甚至献身以求尽早回城”毕竟只是部分,甚至是小部分。大部分人还是随大流,在后面政策变化的时候,逐步回城了。好话可能都会说几句,但真的很失尊严的举动,恐怕真的只有少数人会做。至于去情愿的,也是部分了。

                      你说的没错,大部分知青都回城了,留下的是少数。具体比例俺不知道,但身边有一些留下的。俺在本楼的其他帖子里提过,俺接触的大部分都在本省下乡。不过留下的也不是一直在农村,而是随着后来的改革开放,慢慢的由农村、县城、所在市。最后退休到大城市和子女团聚。所以,有些说留下知青多么悲惨的说法,俺这里是没有的。

                      关键词(Tags): #个人精华
                      • 家园

                        当时知青无论自己还是家庭,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回城。所谓磕头送礼也就罢了,伪造病情可是真的,目的就是办病退。

                        大部分人随大流是因为没办法,每年病退困退是有指标的,势必不能都成功,但这个可不是“随”,确切地说,对知青们来说,是拼死抗争得来的 -- 当时知青回城已经势在必然,但办与不办,何时办,怎样办,对官僚主义习气严重的当时社会来说,都是大问题,结果就是各处知青的抗争风起云涌,没有政治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权利。

                        嘿嘿,我们中国人什么时候敢说为了自己,为了私,那真是把脸都撕干净了。

                        您接触知青多了就会明白,那是一批真正什么都明白了的人,世态炎凉,白云苍狗。

                        不过,他们心底有深深的悲哀。我认识一个知青已经在北京商委作了很高的职务,和我说心里话(因为是父子两辈的交情),说自己在新来的大学生面前是怕,知道自己文化水平低,又没有学历,又不懂外语,发展是发展不过人家的,只是社会经验好,所以懂得怎么给人家穿小鞋,怎么挡人家的路,才能保自己的路。

                        你以为他愿意这样啊。但他这一辈子,还能怎样?

                        大部分知青的命运还不及他,在今天的社会大潮中,你说他们优势何在?大城市下岗中,他们的身影最哀痛。

                        还要歌颂他们,这不是打人家脸吗?

                        至于留下的知青,北大荒,新疆,有的是因为夫妻都在那里,按政策给一点优惠留下,子女可以回城,又是新的天涯分离,你以为他们不痛?还有的是和当地人结婚了,那就真的动不了,他们真的愿意吗?

                        回忆惨痛的过去,不是为了找谁算帐,那个时代谁都有责任,算不清。目的是不要让悲剧重演。而不让悲剧重演,是我们和我们后代的责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再看看扎根当地没有回城的下场:精神病院里的知青科

                    精神病院里的知青科

                    外链出处

                    • 家园 老兄,要看比例啊! 不否认有些知青受到过大的压力

                      或者过于不幸的经历,但是我们既要有微观的视角,也要有宏观的视角。

                      另外,俺的视野所及,扎根当地没有回城,基本上在后来逐步走上各级岗位,或在学校,或在政府,或者到县城、市里的企业。大多数都干的不错。

                      • 家园 广东农三师某团,

                        现在叫红湖农场,1976年一共有知青三千九百多,目前属于知青留下来的,九十八户.

                        原来那派出所的所长和我有点交情.我问过他还有多少人.

                        留下来的人,主要是结婚了.回去没地方住,没亲人的.所以就不回去了.

                        关于没回城知青,能够走上岗位的,比例应该比留下的那个比例还要低.很简单,外来人斗不过本地人.

                        还有,现在我们这农村,一个知青都没留下,就算是本县下乡的都没有.

                        说起这个问题,那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其中辛酸只有他们才知道.其实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下乡的真那么好.他们回城干什么?

    • 家园 不要犯基本原理的错误。

      看了这么多回帖,肯定上山下乡的人的理由无非是:

      1。上山下乡是大多数青年是有革命热情地,自愿的行动。

      2。国家建设需要知识青年下基层农村。

      3。青年下乡改变了农村面貌。

      4。青年从中得到很大锻炼,为日后人生打下基础。

      实际情况如何呢?

      1。上山下乡的缘起就是城市内工厂学校瘫痪,而大量青年无事可做,成为极不稳定因素。而国家采取的是最简单经济的手段,把他们送到偏远落后地区,变成农民,连工资都省了,基本是变相劳动改造。青年们下乡,少数是自愿,更多的是没有选择,甚至被勒令,逼迫。

      2。大多数青年刚到农村的时候,连当地普通劳力都不如。而白白給已经贫瘠的农村增加了更多的负担。知青确实起了一些文化医疗普及的作用,但总体对农村的面貌改变不大。

      3。 上山下乡带来的后果, 最大的莫过于中国的人才流失,断代,对社会发展贻害深远。更不要说无数家庭离散。而饱受煎熬的知青回城后,还要面对年龄大,缺乏技能,无法就业等等二次,三次打击。

      看一个运动的影响要看主流,而不是局部个人的印象。直到今日,觉得上山下乡有意思,有味道的人也是大有人在,可这些远远不能抵消它给千百万中国人和家庭带来的伤害,哪怕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2 小时内给同一个人送花的上限为 6 !。。。。。。
      • 家园 支持的人都在YY

        当年那么多知青,后来不都哭着闹着回来了?现在还有几个留在农村的。回来的这帮人要真无怨无悔,怎么不把小孩送去农村干上三年,要是找不到门路去农村,我可以帮忙。我五叔村里正缺人种地,解决个二三十个劳力还是不成问题的。真要按知青待遇解决三五个也行,不就是管吃管住带三年嘛,我两个堂兄的房间都空着,吃嘛,就按当年知青口粮标准解决。我看有几个90后能带上一年的。

        • 家园 哈,成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的。

          哪里来的

          管吃管住带三年

          我记得就国家供应一年的口粮。

      • 家园 总有人喊好的,毕竟有不同于一般群众的人。
      • 家园 没有人肯定当年的上山下乡吧?

        1。上山下乡是大多数青年是有革命热情地,自愿的行动。

        上山下乡中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是有革命热情地,自愿的行动。

        2。国家建设需要知识青年下基层农村。

        这个没错。

        3。青年下乡改变了农村面貌。

        青年下乡在相当程度上变了农村面貌

        4。青年从中得到很大锻炼,为日后人生打下基础。

        这个也没错,但不是所有知青都有这样的体会。

        • 家园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

          这些知青只有良好的愿望,而没有实际的能力对农村的现状有明显的影响。插队知青在城里学的和回乡知青在农村学的大同小异。城里知青有的,人家回乡知青也有,人家回乡知青有的,比如说会干农活,了解农村,城里知青没有。这样一加一减,知青上山下乡得不偿失其实也并不意外。在现在教育体制下,不要说送中学生下乡了,把现在的大学生送到农村去能有什么做为都很值得怀疑。

        • 家园 您这点评是正理!

          第一个,估计这相当部分一成就差不多了,多数还是居委会动员的吧?

          第三点,这当然好说.听我表哥说起,今天他们村那么多人去偷抢是是当年知青留毒,这当然不能当真.

          而这个相当程度,指的方向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