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也跟风讲讲家史——来自山西(一) -- 酥油茶

共:💬31 🌺2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也跟风讲讲家史——来自山西(一)

    小时候是一个比较好问的孩子,所以零零散散记下了老人讲的很多事情,就在这里也跟风说一下我的家族历史。

    我的爷爷奶奶都来自山西省原平县周围的村子,奶奶家和爷爷家的距离大概几十里地吧。我爷爷家有兄弟六个,而我爷爷的姑姑没有生孩子,就打算从她哥哥那里领一个走,我爷爷是老小,小时候估计长得聪明可爱,就被他的姑姑收为养子,也改了姓。他过继到的新家里条件还算过得去,给他上学认了字,爷爷也算学习刻苦,解放后也上了些培训班,还学了会计。我的奶奶则是家里的老大,不识一个字,可能在当时农村的环境下也属正常情况吧。

    在他们童年生长的环境里,当地属于日本人控制的范围,也有八路在活动。日本人在当地的作为和我后面提到的日本人在城市的殖民化统治不同,对农村居民更粗暴残忍,报告文学里把整个村的村民用铁丝捆着整个押到河边枪打刺刀捅得事情,在当地就真实发生过。

    给这对年青人带来命运转机的是我爷爷族里的一个族叔,此人早年就参加了“决死队”,严格说来是徐向前带领的抗日敢死队,到解放战争太原会战的时候,已经是徐向前麾下的一名连长,如果他能继续在军队里呆下去的话,估计到老也能混到高级干部,可惜在太原城外突然发生状况,他自己说他的一只耳朵听不到了,上级在他耳朵那一侧打枪也没有一点反应,于是就转业在太原某局当干部了。后来在这位族叔的照顾下,我刚结婚的爷爷奶奶就一起从晋西北小山村被招工到了省城太原新建的机车厂,目前看来,这是他们人生最大的一次转折。于是他们把刚出生的我的父亲放在老家搬到了省城。

    刚到省城,就是三年自然灾害,爷爷估计饿得受不了了,和奶奶商量是不是回村里还好些,至少能多点吃的东西,被大字不识的奶奶坚定否决,看来关键时刻还是女性的直觉可以仰仗。

    之后的故事就没有很多好讲的了,估计和很多第一代凤凰男凤凰女的历程差不多。工作要兢兢业业,因为没有根基;家里亲戚要帮衬;大儿子十二岁回来上初中,因为名字奇怪(我父亲在老家的小名是“美丽”,他当时是一个黝黑倔强的男生)外加口音奇怪被同学们嘲笑;大儿子和弟弟们的关系紧张...一家人也就这么磕磕碰碰过下来了。家乡还是要经常回去的,毕竟亲戚都在那里,他们如果算第一代城市移民,我父亲算一代半,我算是第二代,但似乎已经和回去过几次的老家没有任何共同点了。

    今天的海外移民,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关键词(Tags): #社会杂谈通宝推:老顽童,方解石,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鸭兄,什么时候回来吱一声,俺在太原

      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花赞老乡
    • 家园 谢谢你质朴的文字。

      此外,我看了三篇。得了三宝。谢谢。

    • 家园 也跟风说说家史:补充

      和母亲聊天后了解了一些其他事实:

      我曾外祖母生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我姥姥的二哥哥,就是全家倾家荡产保住的那一个,进太原城后就参加了国民党的军官学校(毕竟我曾外祖父常年做买卖,在省城颇有些高层关系),却在入学后没多久传染上伤寒死掉了。逃难这一回全家失去了三条性命。

      我姥姥一直认为,我曾外祖母是受惊吓后才重病而死的,因为她那个小产的儿子死了后,就派姥姥去和煤渣一起扔在估计里家门不远的垃圾堆里,我姥姥去扔了,可惜没扔多远,就滚下来,姥姥也不肯再去动了,就在曾外祖母害怕引来麻烦,唠叨她的时候,突然周围响起了警笛,有警察过来,外祖母以为是来找她的麻烦的,吓得半死(虽然其实并不是),然后就高烧不退,很快人就不行了。

      曾外祖父解放后也为了糊口去外地教书,没过几年死于穷困潦倒。

      是挺让人不舒服的故事,可我姥姥和我母亲就是这么告诉我的,嗯,真实的生活往往是残酷的,sigh

      • 家园 质朴的文字特别令人感动,也许这不是所谓的历史

        但曾经真实地发生过,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人们如何挣扎求存,如何繁衍生息。。。。。。。。。

        谢谢你,飞天鸭

      • 家园 质朴的文字特别令人感动,也许这不是所谓的历史

        但曾经真实地发生过,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人们如何挣扎求存,如何繁衍生息。。。。。。。。。

        谢谢你,飞天鸭

    • 家园 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跟风说说家史(五)鬼子进城了

      日本鬼子“进入”山西的时候,我姥姥六岁,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大姐,和三四岁的弟弟。她给我讲的故事断断续续,我也只能努力拼成一个整体。

      刚进城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周围的大姑娘小媳妇全都躲在姥姥家的房子里。只听见门“砰砰”响,没有要停的迹象,我曾外祖母就带着姥姥去应门。曾外祖母那是三十多岁,但一身黑衣看起来就像一个老太太。于是曾外祖母把门开一条缝,门外是日本兵。“花姑娘的没有?”曾外祖母就用手指一指旁边,日本兵往里面一看,只有老婆婆和小姑娘,于是就往旁边的住房里跑过去了,后来又来了几拨敲门的,也都顶住了。

      后来小孩子发现,日本人那里有糖吃。于是远远发现日本兵的高头大马过来,就有一伙小孩子跟过去,然后一个领头的喊一声“太君”,大家一起跪下磕头,日本兵就远远扔一把糖过来,小孩子们就扑上去抢。

      我姥姥的哥哥总能抢到糖,然后会分给她,据说是软的,和平时吃得硬糖不一样。

      此外,大院子里很快住进了一家日本人。飞天鸭:也跟风讲讲家史——来自山西:姥姥家里的日本女孩

      曾外祖父的生意很快就因为时局做不下去了,干脆回到家里赋闲。除此之外,家里的生活也就过了下去。小孩子们都进了小学,学校里是教日语的,幸亏一个被称为“汉奸”的伪教育部长周作人,沦陷区的学生们才获得了学习汉语的权利。否则,在日据时代恰好上完了了小学的姥姥,也许会成为忘光了日语,不会汉语的文盲。

      日子也就在这种状态里一天天过下去,姥姥的大姐出嫁了,嫁给坡地村一户有点地的人家。据说晚上会有八路过来“借”粮食,大姐吓得瑟瑟发抖,却听到来人说“老乡,不要怕,我们只是借点粮食用用!"

      而姥姥的另一个弟弟就在这种时局里出生了。这件事让10来岁的她很是气恼,因为要照顾弟弟的重担落到了她的头上。

      日本人经常来征钱粮,摊任务。有一段时间要妇女们去挖战壕,曾外祖母不愿意去,就打发十二三岁的姥姥去。姥姥就去了,发现大家都在磨洋工,监工来了,赶紧装模作样,监工走了,大家就抬起头来开始聊闲天。

      姥姥讲的日据时期的故事里没有嘎子,没有鸡毛信,没有放牛娃,没有大义凛然和轰轰烈烈的斗争。

      我小时候曾经忍不住问过母亲,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如此没有觉悟?

      而母亲的回答也很有道理:她说,那个时候,普通老百姓,哪有什么选择权,还不是谁来了都得过日子?也没有多少民族觉悟,无非是浑浑噩噩的,这个来了,那个走了,有什么区别?我默然。

      也许这就是那个时代人民心态的写照吧,那个时候的普通人没有什么信仰或者理想,他们的人生目标,无非是在乱世里让自己和家人活下来,活得好一些而已。那一代人和之前几百年的中国人并无太大区别,也和鲁迅看到的麻木的围观者没什么区别,他们勤劳,但不知为何而劳;他们善良,但同时也是懦弱;他们极有耐性极能忍耐,愿意用自己的辛苦换下一家人的依靠和前途,却抵挡不了乱世的震荡和异族的屠戮。而就在这一段风云突变的时代里,却出了一个人和一个政党,他们致力于唤醒群众的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虽然此时还是活动在农村的游击队,却注定要登上历史的舞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有点明白共产党的伟大

        就在这一段风云突变的时代里,却出了一个人和一个政党,他们致力于唤醒群众的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

      • 家园 通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这可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出写照,如果明天日本鬼子来了也一定

        如此。

        也许这就是那个时代人民心态的写照吧,那个时候的普通人没有什么信仰或者理想,他们的人生目标,无非是在乱世里让自己和家人活下来,活得好一些而已。那一代人和之前几百年的中国人并无太大区别,也和鲁迅看到的麻木的围观者没什么区别,他们勤劳,但不知为何而劳;他们善良,但同时也是懦弱;他们极有耐性极能忍耐,愿意用自己的辛苦换下一家人的依靠和前途,却抵挡不了乱世的震荡和异族的屠戮。而就在这一段风云突变的时代里,却出了一个人和一个政党,他们致力于唤醒群众的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虽然此时还是活动在农村的游击队,却注定要登上历史的舞台。

        大多数人也必定是活下去,并且活得比别人好一些为唯一目标。这其实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地方,也是中华文明能够不绝如缕的基础。

        关键词(Tags): #杂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