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6) -- 江南水

共:💬91 🌺10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53)

      分封还是郡县,这个得商量

      好了,差不多了,可以开始干活了。

      在开始干活之前,先得解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个帝国跟一个公司差不太多,首先要找一款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找准了,经营的时间就能长一点儿,找不准,三两天就收摊儿也不是不可能的。

      为了给帝国寻找一个合适的经营模式,大秦王朝的君臣,都让自己的脑筋转得飞快。

      帝国的CEO丞相王绾首先发言了,刚刚拿下的燕、齐、荆(楚)等地区,离首都咸阳太远了,不在当地设立诸侯王,怕是镇不住场子。(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在丞相大人看来,诸侯王的人选都是现成儿的,让皇帝陛下的儿子们去挑起这个重担就是了。(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这是一个决定大秦王朝未来命运的建议,秦始皇也不好贸然的说行还是不行,还是开个会讨论一下吧。

      这是一个一边倒的会,在会议上,大伙儿普遍认为丞相的这个建议相当靠谱,前不久天下还是有好几个诸侯王的嘛,纷纷举手表示赞同。

      少数派廷尉李斯(好像就他一个人)唱起了反调,李斯首先回顾了一下历史,周天子当年也分封了一大批的同姓诸侯,刚开始还不错,大伙儿都能紧密的团结在周天子周围,后来呢,这些同姓的诸侯,拿着刀互相砍得那叫一个解恨啊,周天子也只能干瞪着俩眼,一点儿招儿都没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接下来,李斯指出了现行郡县制的无比优越性,在现行的制度下,中央政府只要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养着各位皇子和功臣,就能让他们乖乖的听吆喝,这么一来天下就不会再有人乱打主意了,这才是长治久安的高招儿啊。(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最后,李斯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重新设立诸侯王是不可取的。(置诸侯不便。

      听着李斯的反调,秦始皇频频点头,李斯说完了,他也拿定了主意,给这场争论画上了句号,这么多年来天下人没玩没了的折腾,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这会儿刚刚消停了,再重新设立诸侯国,等于是主动给中央政府树立对立面,还想求得安定团结,不是扯淡吗?!(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最后,秦始皇拍板,廷尉说得对,就按现在的方针办。

      有时候,少数不一定就得服从多数,关键还得看老板站在哪一边,老板的这一票可是能顶一万票的哦。

      当年秦孝公站在少数派商鞅一边,给秦国争取了一个光明的未来,现在秦始皇又站在了少数派的一边,将会给大秦王朝带来什么呢?

      这是一个关系大秦王朝命运的选择,也是一个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选择。

      出这道选择题的王绾,一直就不是一个怎么正面的政治形象。

      在当时,老板秦始皇很待见郡县制,王绾提出这么个分封的建议,那是很不政治正确的;在后世,郡县是帝国稳定的基石,柳宗元的《封建论》一出,更是给郡县制定了调,郡县制度好,王绾还是很不政治正确的。

      一贯政治不正确的王绾,提出的那个分封建议,真的就是那么不靠谱吗?

      不见得。

      自秦孝公以来,数代秦国人就只干一件事儿,蚕食邻居。秦国人敞开自己那春蚕一般的肚皮,今天从三晋弄一点儿,明天从楚国弄一点儿,吃得那叫一个爽啊。只有秦昭王在晚年的时候昏了一下头,想挟长平大战的余威鲸吞赵国,结果是“赢得仓皇北顾”,摔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跟头。

      李斯来到秦国后,建议当时的秦王政抓紧一切该抓紧的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天下一统。

      以后,秦国的战略,也逐渐由蚕食调整为鲸吞,最嚣张的时候,秦王政竟然开辟了好几个战场。

      实践证明,李斯的这个主意不馊,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秦国真的就鲸吞了六国,吃下幅员辽阔的齐国和楚国,更是只用了短短的五六年时间。

      看一下地图就会发现,单从国土面积来看,秦国人搞了一次相当标准的蛇吞象。吞是吞下去了,怎么消化,还真是一个大问题哩。

      当年,秦惠王只是拿下黄河以西,就不得不停下来歇会儿,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才把吃到肚子里的土地完全消化。现在要消化比黄河以西大得多的土地,得用多少时间呢?

      王绾建议秦始皇分封诸侯,也算是从历史中寻找出来的正面经验,当年的周王室跟眼下的秦朝廷差不太多,都是蛇吞象,人家用一个简单的分封,就把天下的局势迅速稳定下来了嘛。

      历史上那些成功的经验很宝贵,但是只看到成功的结果,不去找一下成功背后的原因,就原封不动的把那些经验拿过来再用一遍,是很麻烦的,经验主义是要害死人的啊。

      前面说过,周王室的分封是没办法的办法,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是能够选择的最不坏的选项了。

      到了战国末期,技术上的瓶颈早就被突破了,秦国的大军老早就学会了超远距离作战,把这些军事手段转到行政管理来使用,费不了多大的劲儿。

      这会儿,要想做到天下郡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肯定能做到的。何况秦国人搞郡县已经搞了一百多年,各种经验都可以编一本《如何实行郡县制》的教科书了。

      再说了,不用太多的历史知识就应该知道,诸侯一翻脸,后果很严重。

      李斯看到了分封后的严重后果,大力批判分封,极力坚持郡县,怎么看都是一件绝对正确的事儿。

      不过呢,要是没有老板这关键的一票,李斯再怎么正确也是白搭,怎么说他也是少数派不是,还是绝对的少数派。

      老板秦始皇是一个极度热爱工作的工作狂,白天忙着做各种决定,夜里还要上夜班看文件,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休息。(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

      据说秦始皇每天都要称一百二十斤的文件,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量,看不完就不吃饭、不睡觉。

      一百二十斤,折合今天的六十斤,虽然那个时候的文件都是写在竹简上,但是这个工作量也是够让人肝儿颤的。要是那个时候纸张就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不知道秦始皇还敢不敢这么玩儿。

      天下就那么些事儿,老板干了大头儿,手下人就轻松多了,大秦王朝的三公九卿每天按照老板编好的程序当个机器人就是了,根本用不着再浪费自己的脑细胞。(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应该也算是第一个劳模皇帝,后来能向他看齐的皇帝并不太多,明太祖、雍正帝,或许能跟他比一比。

      秦始皇这么玩儿命的干工作,肯定不是为了涨涨工资、升升职位,也不是为了捞一个“劳模”的称号。

      这一切的背后,只有两个字儿,权力。

      我的地盘我做主,天下是我的,一切都得我做主。

      关键词(Tags): #帝国时代通宝推:笑一笑十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52)

      小篆,跟制造他的王朝,宿命的相似。

      大秦王朝的生命很短暂,小篆的寿命也没有长到哪里去,他们都是中华星空的流星;大秦王朝倒在了布衣的怒吼中,小篆在PK起于草根的隶书时,也没走几个照面,就仓皇谢幕。

      小篆虽然很仓促的走了,但是他留下的精神却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可以说,“小篆不死,还有精神”。

      在以后的岁月里,隶书取代小篆也罢,楷书取代隶书也罢,都坚持了同一个原则,通行的文字必须有固定的书写格式,也就是书必同文。

      在这个意义上,秦始皇和李斯没有白忙活。

      回望中国历史,不用费太大的劲儿,就能拎出一长串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大的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小的也娱乐了人民群众,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要是给这些大大小小事件的重要性做一个排行榜的话,我会把“书同文”排在榜首。

      作为高级动物,人,大多都有交流的需求,要是把什么事儿都藏在心里,自己独享,是很容易得心理疾病的。

      最简单、最直接的交流,就是说话,诚如唐僧所言“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

      俩人面对面,出我口入你耳,用言语来交换彼此的看法,没什么问题。如果不是面对面呢,怕是得需要第三人带话了吧。

      让人带话,三言两语还好说,要是个万言书,那就很考验这个第三人的脑容量了。再说,带话的内容要是卿卿我我之类的,就不好麻烦别人的嘴了吧。再再说,万一这个第三人不地道,把万寿无疆改成早日升天,那麻烦就大了。

      不但个人需要交流,作为群居动物,人类的集体也有沟通的需要,不管是合伙去抢别人的,还是合伙防止别人来抢,都得事先打个招呼不是。

      这会儿再只靠口头约定就不靠谱了,万一哪一方不讲究,借口没听清,关键时刻赖账,那不是等于没有约定吗。

      文字的出现,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些麻烦。

      有什么事儿,写下来,别人想改也不那么容易改,想赖账也不那么好赖。

      可以说,文字是语言的有益补充,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补丁,堵住了一些语言的漏洞。

      除了作为语言的有益补充,文字还深化了语言的功能。

      不是什么事儿都可以张口就对人说的,完全做到“事无不可对人言”,是很考验一个人的心理底线的。

      就算是做到了心底无私天地宽,打算跟别人来个竹筒倒豆子,别人也得有那份闲情逸致来倾听啊,岳武穆有时候也不得不“欲将心事付瑶琴” 嘛。

      那些不会抚琴的,怎么办呢?

      可以写下来嘛,把胸中的郁闷抒发出来,让后人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怀才不遇,把对美女的觊觎之心写成诗歌,起个无题的名字,让后人知道自己是多么的痴情,……

      要是才华不够,写不了文章和诗歌,咋办呢?

      还可以写日记嘛,在日记里告诉后人,我是真的真的很想让国家强大,可是总有那么一些王八蛋在捣乱。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字的境界也是来源于语言而高于语言。

      中国的汉字更上一层楼,他来源于语言,却脱离了语言。

      从现有的考古成果来看,至少从甲骨文开始,中国的文字就走了一条表意的路,文字有意无意的跟语言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钟鼎文、大篆、小篆,也都是照着这个路子,不走样的一路前行。

      这么做,是有道理的。

      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有点儿影子的夏商,整个天下基本上就是各个部落高度自治。后来周武王批量分封诸侯,在法理上确认了诸侯的自治地位。

      从常理来说,每个部落的人们在内部交流的时候,使用的语言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哪怕是在今天,我们的方言还是那么丰富多彩嘛。

      要是人们听老子的话,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也没啥。

      很可惜的是,人们都不愿意听老子的教导,部落之间、诸侯之间经常是你来我往。

      为了方便部落之间、诸侯之间的常来常往,就得有一个超越语言的通用交流工具,来做沟通的桥梁。表意文字的出现,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不管说的是什么话,写出来都是一样的嘛。

      用统一的表意文字,至少有一个好处,签个同盟条约、和平协议什么的,不用准备多种文本,既节约又环保。

      但是,这种脱离了语言的表意文字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很难大面积普及。中国历史上文盲的比例一直很高,这里面就没少了表意文字做出的突出贡献。近代以来,有识之士呼吁用表音文字取代表意文字,以开发民智,是有他的道理的。

      阴阳相生,利弊共存,造化就是这么捉弄人。

      具体到汉字的表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说不上来,不过可以做一个比较。

      大概在公元四世纪前后,东西方双峰并峙的两大文明,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很巧合的几乎同时陷入了分裂。

      站在同样的十字路口上,历史给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

      在经历了无数的血与火以后,中华文明重归一统;在经历了上千年的纷争后,欧洲文明则由东、西罗马两大帝国持续裂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国。从科索沃宣布独立来看,欧洲的裂变好像还没有走到尽头。

      这里面的缘故三言两语说不清,不过,语言和文字在这里面应该起了一定的作用。

      欧洲人利用腓尼基人发明的字母,结合自己的语言,可以很方便的创造出一种又一种的文字,有多少种语言,差不多就有多少种文字。

      这些数量不菲的表音文字,在欧洲的不断裂变过程中,应该起了一个很好的催化剂的作用。

      当时的中国呢,南朝的人和北朝的人,语言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很多很多的不一样,但是他们使用同样的文字。

      统一的表意汉字,在后来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中,应该也是起了一个很好的催化剂的作用。

      这一切得感谢秦始皇和李斯的那一通忙活,要不是他们的忙活,中国的文字会走向何方,还真不好说呢。

      如果由着文字自由发展,中华民族又会走向何方呢?

      即便中华民族还是能够走向统一,那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就说不上来了。

      即便是在今天,我们依旧还在享受着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红利。

      不知道有关部门有没有统计一下中国的方言种类,我觉得,要是细细划分的话,我们的方言,在数量上,应该不会比欧洲大陆的语言少多少。

      单纯从语言来说,北方人一过长江,跟出国差不多,吴语、粤语、闽南话、客家话……,那叫一个精彩纷呈啊。

      但是,这毕竟是在中国,听不懂,没关系,纸笔伺候。

      一写方块汉字,就什么都明白了。

      在这个IT时代,方块字的优势那就更明显了。

      有啥急事儿了,打个电话。

      什么?鸡同鸭讲,说不清楚。

      那就登陆QQ、MSN……,还不信了,说不明白,还写不明白吗。

      中国这种文字和语言脱钩的现象,不仅方便了现实中的交流,也让我们有机会能够跟古人对话。

      千百年来,我们的语言不知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同一个字儿,汉朝有汉朝的读音,唐朝有唐朝的读音,今天又有今天的读音,但是不管读什么音,只要受过基本的文言文教育,就可以知道他大概的意思。

      像我,只是在中学学过一点儿文言文,现在读起文言文典籍来,连蒙加猜,也约略能看懂个七八。看起古典白话的四大名著来,那就更省事儿了,基本没有什么文字上的障碍。

      欧洲那种文字和语言紧密结合的方式,就比较麻烦了,今天的人说今天的话,写今天的字儿,莎士比亚说莎士比亚的话,写莎士比亚的字儿,用不了多少年,后人就不知道前人写的是什么了,除了专家。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没福气见识先秦哲人的风采,也没机会跟诗仙痛饮三百杯,但是靠着古今通用的表意汉字,我们依旧可以撷取先贤的智慧,领略诗仙的浪漫主义情怀。

      这一切也应该归功于在那个非常的历史时刻,小篆留下的精神,书必同文。

      关键词(Tags): #帝国时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个关于it时代的,不敢苟同

        那种文字不能在qq,msn上交流啊?况且字母文字更方便从键盘上输出,我看是方块字的弱势才是啊。当然如果发明了新的输入方式另说。目前那种需要背诵的输入法根本不普及,大多数人用的拼音输入法,其实就是把汉字字母化才可能的。如果电脑上还需要一笔一画的写才能脱离字母输入法的话,就更谈不上方块字在it时代的优势了。

        • 家园 其实用双拼打字很快的

          也需要记忆一些,练习不过半个小时就可以了,还是值得的

          当然,IT时代汉字也未必有太大优势

          • 家园 汉语拼音是汉字拉丁化的一步

            现在我们是把他当作了汉语学习的一个步骤,再走一步,就是越南的拼音文字和韩国的方块拼音文字。

            全拼也好,双拼输入法也好,都是先有了拼音才有的啊,只是这个汉字字母化过程在我们小学一年级或者更早学龄前就学完记熟,自己完全意识不到罢了。

      • 家园 有两点不准确

        1 欧洲中世纪虽然语言紊乱,但各国通用的文字是拉丁文,拉丁版的圣经是文字的基本样本。

        2 基本到文艺复兴晚期,英语已经比较定型,乔叟,莎士比亚的作品除了少数词汇有意思变动,已大体和今天差不多,在出现英文版圣经后这个进程就更快了。

      • 家园 个人觉得,写字就是为了表明意思。

        个人觉得,写字就是为了表明意思。如果拉扯上读音,就真的麻烦了!所以,用表意字,才是最好的表示目的的方法。

        • 家园 也不好这么说

          我虽然没有涉猎过文字学,但是我觉得,表音文字能够长盛不衰,应该有他的道理。

          即便从今天的世界范围来看,好像还是表音文字占多数,联合国的官方语言,除了汉语,其他的好像都是表音吧。

          • 家园 欧洲文化扩散是主要原因吧

            因为用表音文字的欧洲人扩散到了美洲、大洋洲、澳洲……还教会了非洲人学英语法语葡萄牙语,所以表音文字才占了多数

            如果当初中国人满世界乱跑,说不准就表意文字占了多数了呢

          • 家园 基本上,除了汉字,我就不知道那种现在还用的文字还是表意

            日语必须字母和汉字混用才能表达圆满,不用汉字可以,不用字母就不行了。韩国更彻底点。

            当然还有国内一些少数民族,但其实那都是没什么人用的文字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