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6) -- 江南水

共:💬91 🌺10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51)

      春秋战国的乱,不仅仅是国家内部、国家之间政治军事上乌七八糟的乱,其它各个方面也是乱得让人精神崩溃。

      那是全方位、立体化的乱啊。

      现如今,政治军事上的混乱在皇帝陛下的手上结束了,其他方方面面的混乱也该洗洗睡了。

      文字上的“双百”方针就到此为止吧,那些五花八门的文字实在是太让皇帝陛下头疼了。

      皇帝陛下不一定就不认识那些形形色色的文字,那些文字再怎么花样翻新,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他们的老祖宗就攥在秦国人手心里呢。

      作为一个几乎没有文化根基的后起国家,秦国在捡起周王室那片岐山故土的同时,也顺手捡起了周王室的文字。

      秦国人捡起的周王室的文字,据说是来源于周宣王时太史编写的《史籀》。太史编写的这个《史籀》,主要功能就是用来教学龄儿童识字,说它是儿童读物,可能不怎么确切,估计跟后来的《千字文》差不多吧,在教育儿童识字的同时,顺便教授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做人道理。

      《史籀》据说一共十五篇,到东汉初年,就已经失传了六篇,不知道到什么时候,就一篇都没有了。亲眼见过《史籀》的班固,把上面的文字称为大篆,后人也就沿袭了班固的这个说法。

      捡起周王室的文字后,秦国人也知道藏拙,很识趣的没有对这些文字,进行什么大规模的加工改造,而是老老实实的照着写,歪打正着的继承了中国文字的正宗血统。

      皇帝陛下受过高等教育,手里还攥着天下文字的老祖宗,在看各种文字的时候,不过就是自我转换一下,降低一点儿阅读的效率,那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且没见过天下文字老祖宗的人呢?

      一个从小在齐地长大的人,受中央政府的派遣,去楚地做那里的父母官,一看那些极具艺术气息的鸟虫书,那还不得彻底晕菜啊。

      再说了,由着这帮造字大神再这么继续忙活下去,早晚有一天,皇帝陛下也得晕菜。

      再也不能这么活,再也不能这么过,天下的文字,我做主,皇帝陛下一声令下,以后每个字只能有一种写法,历史学名“书同文”。

      牵头组织文字一体化工作的,是当时的廷尉李斯,就是那个受老鼠启发前往秦国的李斯。

      李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两个帮手,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

      这三个人每人写了一篇文章,李斯写的是《仓颉》,赵高写的是《爰历》,胡毋敬写的是《博学》。

      这三篇文章中的文字,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史籀》,但是字形跟《史籀》中的大篆,有点儿不一样,他们的笔画更加节省,写起来更加省事儿。

      这是一种跟崭新帝国一样崭新的文字,他们也有自己的名字,秦篆。为了跟以前的大篆相区别,后世称这种新文字为小篆。

      以后,一切正规文书上的文字都得按照这三篇文章中的文字来书写,其它那些鬼画符一样的东西,爱算什么算什么,就是不能算是大秦帝国的文字。

      李斯等人的这三篇文章,约等于当时的新华字典。顺便说一下,编纂这部字典,是有文字记载的赵高所做的唯一的一件正面的事儿。

      从大篆到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出面组织的文字简化活动,也是一次高效率的文字简化活动。

      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到琅琊去开发当地旅游业的时候,顺便在当地刻石给自己的工作打分。在这块充满自我表扬的刻石上,秦始皇还特地骄傲的宣布,天下只有一种文字啦。(同书文字

      真的很佩服大秦王朝的工作效率。

      李斯的这一通忙活,怎么说呢,不好说。

      只是从文字来说,李斯有点儿白忙活了,就在小篆诞生的那一刻,另一种文字已经在给他准备追悼会了。

      在李斯看来,自己做得已经很不错啦,既尊重了传统,吸收了大篆的文化精髓,又照顾了现实,减少了文字的笔画,提高了书写效率。从美学角度来说,也是相当的有价值,小篆本身还是蛮美观大方的嘛。

      另一种人却有另一种心思,去他娘的艺术价值,去他娘的美感,老子要的是效率,写起来越省事儿,老子越喜欢。

      这些人就是大秦王朝的法律工作者。

      大秦帝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帝国,那些法律工作者承担着光荣的国家使命,顺便每天跟数不清的文字打交道。

      现在中央政府推行的小篆,写起来的确是比先前写大篆,减少了不少工作量,但还是不够节约劳动力。如果说先前写大篆是作油画,那么现在写小篆差不多算是画素描。

      帝国是一架高效的机器,作为这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帝国的法律工作者把时间浪费在画图上,不是在犯罪吗?

      还别说,要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这些帝国的专政人员,很可能会成为帝国的专政对象,帝国的法律可不管你的身份是什么,犯了事儿,该劳动改造就劳动改造,该掉脑袋就掉脑袋,几乎没有例外。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这些法律工作者,有一个共同的心声,简化些,再简化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法律工作者的自力更生下,一种更简洁的文字诞生了。

      因为这些法律工作者写下来的文字,基本上不是什么好事儿,能让这些人写一笔的,轻则交罚款,重的要么是做短时间的奴隶(各种徒刑),要么是做终身的奴隶,所以这种文字也有一个新名字,隶书。

      说起来,隶书的年纪还要比小篆大不老少。

      在四川省青川县出土的一片木牍显示,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大篆还在秦国一统天下的时候,秦国的法律工作者就已经开始文字简化工作了,他们写的字就有了后来隶书的影子。这些年代比较早的隶书,被称为古隶。

      这种脱离官方标准字样走简约路线的隶书,超级招人待见,尤其是那些受教育水平不高,识字不多的人,格外喜欢这些隶书,简单、好写、好认,是出门在外写家书的首选文字,黑夫和惊的家书就是用隶书写成的。

      从里耶出土的秦简来看,虽然帝国的中央政府大力推行小篆,但是地方官员压根儿就不卖中央的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他们就是用更简洁更省事儿的隶书。

      历史证明,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再牛X的国家强制力也是白扯。

      文字的生命力,深深的植根在人民群众的自我选择当中,拥有无上权威的秦始皇也拿他没办法。

      一些人脑瓜子发昏,竟然琢磨着折腾今天的文字,打着一个狗屁幌子要咋地咋地,也太他妈的把自己当根儿葱了吧。

      秦始皇做不到的,这些人更是做不到,他们啊,也就是痛快一下嘴皮子,顺便给自己招点儿骂。

      隶书那超级旺盛的生命力,真的很让人佩服,很快就把小篆挤兑得没有了舞台,最后只能蜷缩在印章那方寸天地里。唯一能够让今天的普通人想到小篆的,大概就是“篆刻”这个词吧。

      事实上,除了秦始皇四处旅游留下的那些刻石,小篆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

      隶书的异军突起,在中国文字史上有一个专门的名称“隶变”。

      从隶书开始,中国的文字逐渐跟象形拉开了距离,文字的外形也由极富艺术气息的圆润走向更加实用的横平竖直。

      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岭,以前的文字是古文字,以后的文字就是今文字。从此,方块字成为了汉字的专门称谓。

      这些方方正正的方块字,伴随着中华民族一直前行,直到今天,……

      关键词(Tags): #帝国时代通宝推:大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