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那个叫鲁迅的终于从教科书里消失了 -- SkyWalkerJ

共:💬187 🌺336 🌵3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赞成,鲁迅的杂文非常不适于做中学课本内容

        鲁迅的散文是相当好的,比如《社戏》,里面夜行船偷罗汉豆烧烤,几乎就和电影一样生动,读得非常有劲。杂文呢,说白了,让一般学生学这种文章,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根据我在中学的经验,喜欢鲁迅散文的不少《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最受欢迎的,《孔乙己》次之,《故乡》《祝福》是最不受欢迎的(不是说不好,而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不喜欢悲凉的调调)。

      • 家园 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退出的理由

        鲁迅的文章对于初中高中非文科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些晦涩了,一些辛辣的讽刺需要一些背景知识和一定的社会知识才能理解,考试的时候最头痛的就是他的东西。当然现在读来畅快淋漓,因为这些年经过一些事,遇到一些人之后,再回来看文章都会发出会心的一笑,但在当时确实有点叫人头大了。比如看孔已己的时候只是觉得他很可怜又可笑,看祥林嫂的时候,感觉有一点恐惧,看阿Q的时候觉得很荒诞,至于《药》这种主要人物深藏不露,全是次要人物来突出主要人物,确实太隐晦了,估计当时就记住一个人血馒头了,呵呵,这些东西离80后90后实在是太远太远了,没有生活基础,理解起来只能靠老师的讲解,老师讲的好还能一知半解,碰上自己就不太明白的,估计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过关了,而且鲁迅的东西基本上都是重点中的重点,基本上都是必考的,所以我觉得鲁迅应该是很多语文偏弱同学的恶梦呀,呵呵

        但是话说回来,鲁迅的这些杂文小说写的确实犀利,一些主要的人物情节,现在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有些著名的语句现在仍能脱口而出,一些主要人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很多事情现在看起来预测的准确的惊人,想来是因为鲁迅对中国社会了解的太入了,抓住了中国人社会中的一些本质的地方,这些作品我想再过几十年之后,仍然会是发人深省的。所以我觉得还是保留着鲁迅的作品的好,在年轻的时候接触一些伟大的作品,尤其是接触一些社会的黑暗面,对一个人的成长帮助是很大的。

        • 家园 可以从正式教材里拿掉,放到辅助性或者补充性的教材里

          其实我个人对课本有没有鲁迅的文章是无所谓的。 我做中学生的时候,能基本看懂,也没什么反感。

          看来鲁迅的文字晦涩难读(尤其对于中学生),除了一些“为鲁迅而鲁迅”的人,也是很多人的认知了。

          在我对于鲁迅文章的取舍中,并没有什么政治因素上的考虑,只是说要能大致读懂鲁迅,一需要相对成熟的心智,不至于为其文字中的“偏激”所惑,二需要对鲁迅彼时作文的环境背景有基本的了解,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鲁迅在说什么,想表达什么。

          而以上两者恰是中学生尚不具备的,承载了太多政治功能的鲁迅的“匕首文”,往往被学生认为是无味的政治说教而反感。

          当然,有人不喜欢鲁迅的文章,并不能代表别人都不喜欢;同样的,反过来,有人喜欢鲁迅的文章,也不能代表别人都喜欢。

      • 家园 投蛋不能

        laska兄心领了吧

      • 家园 果然是改开的代表
      • 家园 可以有,不要求背就好了

        想想鲁迅那些艰涩的文字,硬要一字不差地要求学生背下来,真是一桩苦差。

        其实我很喜欢看社戏那部分,非常田园气息,吃蚕豆那节,一直让我觉得蚕豆是人间一大美味。老师也要求背……虽然不怵背书,可是背完之后,真有煮鹤焚琴之感。对不爱背书的,落了一字就要挨老师的训,扣考试的分,那就不啻为苦刑了,徒增反感。

        当然也有一些格言性质的句子,能背一背还是挺有用的,像那个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正视鲜血淋漓鲜血,到现在还是张口就来,至于怎么用,又是两说。

        如果有一个好的老师,能从骨子里了解鲁迅,让学生领略其精神,那么在中学里出现,还是挺好的。我觉得至少我那一代,或者我遇到的老师,基本能做到这一点。很多东西是踏上社会以后,回头再看才能领悟到,那时候从小记熟的一些东西就会起作用。

        现在的老师就不了解了,真的有老师会把富士康跟包身工联起来讲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