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话说国军德械师到底适不适合中国军队实际情况? -- xunzhao

共:💬176 🌺514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话说国军德械师到底适不适合中国军队实际情况?

    现在一群历史真相党一个劲的向人们推销当初国军精锐德械师,很多人也非常欣赏当年的德械师以及德国军队训练方式,一致认为德械师计划如果完成,对日作战当有良好表现。

    那么实际情况呢?先做个对比,抗战爆发前后,世界性的军事变革还在萌芽状态,尽管坦克、飞机等新武器为人们所重视但是其战法实用还属于一战范畴,此事所谓的德械师体系不是二战时期威震世界的德国军事体系,这点要注意,德国此时也没有完成新军事变革,他虽然给中国的军事体系注入了很多新东西,例如新式战车坦克等,但是究其战略应用并没有达到新的高度,对于彼时中国国情而言也基本上不会有那个机会。

    脱去德械师身上种种遮盖物,所谓国军精锐德械师不过是德国的轻装师而已,法肯豪森曾认为认为国军应先成为“轻装快速部队”,具备以下的特性:

    - 大部队移动时以铁路来运输,使兵员可快速集中到战场边缘

    - 不倚赖重炮、战车等重型装备,而是灵活机动地使用自动武器作战

    - 与若干战车与炮兵单位配合,进行协同作战

    以上意见看似与中国国情相合,但是他低估了国军尤其是蒋公等人在国家建设上的短板,区区黄金十年本应支撑中国军队建设的重工业、铁路交通等实在达不到支撑德械师体系的标准,也就是说德械师终成鸡肋。这点最为致命,对中国军队而言实为致命打击。1936年,中国铁路长度只有1万英里,远远少于孙中山先生“现代化中国”规划中的10万英里,而且其中一半位于已被日本人占领的“满洲国”。不知道如今的人们在统计民国抗战以前工业建设上会不会把日伪占据的东三省给统计进去。

    冯·法尔肯豪森同时认为中国军队将难以在抗战中期待装甲部队和重炮的全面支援。中国工业才刚刚开始现代化,这要花上一段时间让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达到德国国防军的风格。因此他强调培养部队基于轻武器的机动化,多多运用渗透战术,类似于德国在一战末期创制的突击群战术。尽管这些话很多都算上是切中时弊,德国顾问团之尽职尽责也是一段佳话,问题是结果很差!淞沪会战的结果表明,所谓德械师确实打出了国军的血性,却未能打出一个像样的成绩。

    再说德械武器,今人有以为不如当时的苏援武器,这点倒也偏颇,就说轻武器,德制武器并不逊色甚至还有优势,仅就步枪而言,莫辛-纳甘步枪虽说质量不错,但是傻大黑粗兼有枪栓问题,对体型相对弱小的中国人不一定合适,其他轻重机枪等双方半斤八两,重机枪都脱胎于马克沁系列,轻机枪捷克式也是一代名枪。苏援轻武器亮点是维护操作简便,适合中国大部分文盲士兵。至于重武器德国苏联援助的火炮也基本都是一战时期的,德国战防炮确实不错,但是比起小鬼子的九二式窃以为不如其适合中国。苏联武器的最大亮点在于对中国空军和装甲部队的支持,苏联政府出售给中国的T26据说是安装了无线电的,苏制飞机在抗战前期也确实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点果粉无法否认。

    话转回来,国军的德械师的作战效能是否达到了最初的设想,其作战方式训练方法等是否称得上精锐的称号,以送沪会战前期来看,中国军队尚有一定优势。蒋介石调动战力最强的德制第87/88/36三个师,率先投入会战打响第一枪,主动出击围攻日军在汇山码头、公大纱厂、日本租借区等地的据点,国军配备德国15公分重炮的“炮十团”与轻战车及战机都参与攻击行动,历经四次总攻,双方反复巷战争夺阵地,敌我伤亡均极重大。国军德械师战斗力在此表现其实并不甚佳,尤其是其战术应用连一战水平都未到达,以猛打硬冲为主,连德国顾问建议的突击群战术(更像是堑壕战的突击群战术)尚且做不到有效实施,德械师的战术能力值得怀疑,这支部队不管学习对象是否适合中国,德械师至少没有学习德国军队的真本事。当然在会战中国军战役部署就有点怀具,几十万部队把阵地摆在敌人海军舰炮火力圈射程内,根本没有大纵深防御的准备,蒋公的作战部署一贯让人郁闷,为啥不能躲避一下敌人舰炮火力,在上海周边布置阵地也可以,甚至战役效果会更好。大纵深防御这点国军怎就是学不会呢。

    国军将领指挥也有问题,举个例子:德械名将王敬久自己跑到租界躲起来,用电话指挥抗战男儿为国捐躯,为什么样的械什么样的术,都不会管用。但20日由王敬久带领的87师则自动将即将到来的胜利放弃。19日晚,四川北路阵地上的王敬久师在一居民带领下,通过一条无人看守的小路进入日租界,直逼日军海军陆战队的司令部。曾使中国军队兴奋不已。20日拂晓,张治中在南翔指挥所,很高兴地摊开地图,研究87师占领的街道名称,曾对他的参谋们说:“王敬久说部队疲劳,凌晨2点钟停止整顿,准备今晚猛攻,我允许了。”下面的参谋悄悄议论这不合理,如果白天日军调动,加上日舰支援反攻,则87师难以守住。果然,20日白天,部队退回原来阵地,损失颇重。

    记录此事的淞沪警备司令部参谋处参谋张柏亭后来听说,当日王敬久异想天开,将师部电话与租界电话接通,本人住进租界内用电话遥控指挥。师长如此,则下属当然不会力战,张治中劳而无功。

    而且战前规划首先是航空兵轰炸,却不顾空军的战斗力;计划使用重炮,但炮兵阵地设在大场,火力支援被严重削弱;把堑壕战的突击群战术拿到巷战中用,巷战训练和准备不足。

    最要命的是德械师应该属于野战部队,在淞沪会战中他们最好的位置是二线,作为机动攻击兵团使用,而不是参加巷战。

    这一战役最奇怪的是,水网稻田固然不适合敌人的机械化部队,可惜在水网稻田中陷入泥潭的却是中国的后续支援部队,在敌人的空袭与炮击中由于无法展开、无处躲藏而大量伤亡,而敌人却隐蔽在城市中以逸待劳,等待自己的航空母舰、战列舰和空军来为自己解围,等到中国军队已是强弩之末时,日军的奇兵便在疏于防备自己侧翼的中国军队背后登陆,这种部署要是出自那些德国顾问那就是扯淡了。

    再看国军内部评价,1936年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陈诚将军,对当时新建的德制陆军有下列评语:“抗日战争越晚爆发对中国就越有利,因我方可以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如果目前发动,我方一定是处于被动局面,如再迟一年,最低限度我方可有半主动的机会,如迟两年爆发,则我方可以完全掌握主动局面……”。 本人以为陈成将军在吹牛,除非两年内国军的军事工业能初具雏形并且训练体系能够加强,否则德械师只是画饼。

    还有一个问题,德械师日常训练中对拼刺刀是否有过重视,毕竟中日彼时军队火力都不算很强,拼刺刀在中国这里还是应该值得发扬,另外拼刺刀可以锻炼战士的胆识和血性,这对孱弱的中国士兵来说属于比较有效的训练手段。反观日军除了战技术训练外对士兵的胆识血性训练都比较变态,基本都能做到临敌不慌,而国军新兵这多有一听枪响就散架的举动!

    补充一个问题,国军是否做好准备适应德械师体系,首先看国军军事教育体系。国民党统一全国后,在扩大和整顿军队的同时,也着手军事干部的培养,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军事教育制度,陆军军官教育分养成和深造两级: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由黄埔军校演变而来)招收高中文化程度青年,培养初级军官,学制3年;陆军大学(继承北洋),招收军官学校毕业后任职两年以上军官,培养高级军官,学制3年。

    1932年前后,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各兵种军官的培训,仿照日本军事学制,先后军办各兵种学校,作为养成和深造之间的进修教育。兵科学校计有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警官、海军、航空、防空、通信兵等学校,学制多为1年。同时,国民党还创办了兵工、军需、军医、测绘、兽医等专业学校,学制一般为3年(兵工为5年);1933年6月,蒋介石为了“整军饬政”和第五次围剿,又开办了“庐山军官训练团”,对校、尉级军官实行短期轮训,34年夏,蒋又下令全国各部队高级将领分3批赴庐山集训,庐山军官训练团也成为国民党培训军事干部的重要基地。

    国军对于军官培养以及专业兵种建设都是比较重视的,但是问题是国军既然已经要向德械师体系转变,那么国军的教育体系是否已经做好准备,不知道那位高手能提供国军庐山训练团的教学内容,我们看看到底怎么教育的?国军最精锐的几个师连小部队突击群都做不好,近来查了一些资料,淞沪会战国军德械师精锐在前期巷战时经常是一个营面对敌人一个小队固守的阵地而无法拿下(不知是真的假的?还有某高级将领建议战线后退以躲避日军舰炮火力,是李宗仁提的吗?)

    这一仗似乎日本决策层也曾有激烈增论,近卫根本不想与中国全面战争,所以希望和谈,但是军部不知死活,说一定要教训一下国军,

    石原莞尔坚决反对,一再以参谋部的名义严令上海军不得攻占南京,避免爆发全面战争。其实早打比晚打好,日本真要把东北建设成黄道乐土,那中国的未来就糟了,就等着蚕食吧!

    关键词(Tags): #国军 德械师 抗日
    • 家园 国军除了作为个人的誓死如归的血性之外,余者皆鄙之!!!

      看国军在中国近现史上的表现,使我深入地思考着军队的存在价值。尤其是在看到花园口决堤这一类被粉饰的暴行之后,然后对比国军在对日作战中的英勇与血性,这样一支军队,这样一支对同胞的残暴与对敌人的英勇混为一体的军队,他们将对日作战的英勇与血性同样的应用于自己的同胞。我们会称这样一支军队对外作战叫做英勇无畏,对内行为为残暴。

      那么军队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什么,军队存在的价值又是什么了?

      我们常说“保境安民”,讲的是对军队的要求,我以为这四个字是对军队核心价值的最佳诠释,也是军队存在的唯一价值。这四个字应当这样理解:

      保境、安民同为军队存在的价值,但其分量不可等量齐观。保境的终极目标还是安民。安民只有在保境之下才可实现,保境在与安民同列时,保境成为手段,而安民升华为军队存在的惟一、核心价值。如果一支军队对外英勇,对内却枉顾民命,视民命如草芥,其军队如何让人尊重,乃至尊敬?如此军队,不过是将对外作战的英勇与血性同样地加之于自己的同胞,那么他对外作战的意义又何在?保其全境又有何用,不过是换了一支自己人的武装力量来草芥民命,那和外来武装力量草芥民命又有何区别?说的更加俗点,就是自己人强奸自己人是可以的,就是不可以别人强奸。同为强奸,又何来内外之别!

      所以,在我们读国军抗战史时,我会为这种英勇的血性之举而感动,却无法支持、信任、尊重、尊敬这样一去军队,因此,我害怕这种英勇的血性会同倍——乃至于加倍加之于自身,会加之于自己的同胞之身。所敬者,惟人面对强权之不屈,无它而已!

      军队的核心、惟一价值就是“子弟兵”定位。用毛主席的话讲,“我是很喜欢这支军队的”。因为他们表率全国,因为他们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因此他们才是军队存在的核心、惟一理由,而解放军曾经真正的做到过!

      军队最终会落实到民本主义,而不是民族主义。即使民族主义,其出发点还是民族主义。我们高歌民族,切不忘记,民本才是一切主义之基、之源。

      可能我上述文字不被一些河中朋友所喜欢,甚至不乏一些河中大佬,但我们真的应该思考这样对同胞的残暴与对敌人的英勇本为一体的军队,我们应该如何歌颂他们,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他们的历史!

      关键词(Tags): #军争(马克沁)#抗日(马克沁)通宝推:我来也,
    • 家园 所谓的德械师,现在看就是个笑话

      如果是打大仗,最后还是要看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现在还动不动就说什么民国的黄金十年,请问那10年老蒋都干了些什么?

      这么大的民国,国内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众多,人民吃苦耐劳,但是到了37年,连钢盔,子弹,造步枪用的钢这些东西都要从国外进口。

      日本工业那时和欧美差很多,但是好就好在它有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 家园 你们这就不对了

        黄金十年是为了强调国府建设,说道抗战,应该是一穷二白,民不聊生.

        国府如硬币有两面的

      • 家园 没有黄金,没有十年;只有果脯
      • 家园 也说“黄金十年”

        一般说的黄金十年是(印象中)民国时的1927.7-1937.7吧。

        在军事上,这十年里的仗断断续续的一直没咋么停,对外,跟毛子和鬼子分别干了一大二小三仗,对内,大大小小的山头(包括TG)也是杀的昏天黑地,大点的算五次围剿和中原大战两仗,那规模小点的,只能说是年年有月月打,不过,好歹在77之前算是一统了,尽管这一统江山还不如叫“合众”或“联邦”更贴切点。经济和建设上呢,应该说还是有相当的发展地,至少没打仗的地方总还是忙着挣钱嘛;不过,这发展和“黄金”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比如纺纱织布之类的,轻武器的生产也开始起来了,国军的中正、捷克、廿四还是卅节都是那时候打的底子,山西王除了“民国一七式”还弄出个冲锋枪(都说阎老西故意弄成特殊口径,别人有了他的枪也没法使用,估计他是采用了老美11.45mm的口径,别人都是欧洲的口径像6.35、7.7、7.9之类,自然没法用了,未必是阎老西故意的。——老马没有看到资料证实,自己猜的);至于民用制造业和矿产资源开发,(这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和国家实力真正的体现,至少那个时代是这样。)除了山西的煤,别的真就没什么印象了,哪位河友有这方面的说法还望冒个泡。————综合起来看,这十年的所谓“黄金”还是属于泡沫型的,对国家实力的增长以备与日一战能起多大作用,是在说不好,老马的看法是:有一点,不多,谈不上是决定性的。

        一个巴掌拍不响;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是黄金还是狗屎,那得拉出来溜一圈才知道。跟谁比呢?小日本?————不行,人家不管哪儿抽个十年出来,这常委的十年都只能是狗屎!

        那就还是跟老对手TG比吧,还得挑尽可能相近的年代。要是比49-59,老马感觉有点欺负常委的味道,那就算45-55年,显得尽可能公平一点。

        1945,TG还只是个不大不小的山头,趁着日本投降收缴了一批武器,从60万一下子扩军到100万(除了升级一批县大队区小队之外,恐怕也改编了相当部分伪顽之类)。这十年里,“戡乱剿匪”(老马觉得这词用在此处非常恰当,就是这3、4百万的匪有点儿多)也一直没停,对外还不大不小(比常委的一大二小还是要大得多)的打了个“抗美援朝”,结果,这“匪”是剿得(大陆上)干干净净连毛都没有剩下一根,和常委的拉拢收买合众联邦同床异梦的一统江山自是有霄壤之别,外战一仗,即便不照TG说得那样是“扬眉吐气,凯旋而归”,最低限度,至少没有丢盔卸甲,不是像常委爱将那种“千里转进”般回的国吧,这朝鲜的停战协定相比之常委的那些委曲求全、近似城下之盟的《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停战协定》、《秦土协定》————咳咳,难以出口啊!

        至于经济发展,本不是TG的强项,接收的时候比常委的1927恐怕也好不到哪去(推测,或有出入,欢迎拍砖),日本人的家当本来是有不少,不过,东北让毛子拆得干干净净,剩下不多点东东也让常委糟蹋得差不多了(听说70年代有老鬼子见到“雪风”残物仍然完好,不禁睹物思情凄然泪下,大骂常委“暴殄天物”)。可是,十年后的1955,轻工重工、开矿打油、农林牧渔、水利电气可都各门类配套齐全了,虽然级别低的、技术差点、产量少点、质量不稳定一点,但是已经没什么缺项了,别说枪炮子弹,就是机床、汽车、船舰、飞机坦克都开始由修向造“转进”,再要向“大佬”要点东西那基本上不是要解决有无,而是改进升级的事,甚至,连飞向伦敦的“窜天鼠”和广岛响的“大炮仗”都在动脑筋了。尽管这中间邻居出力不少,但要是自己不挣点气别人能给吗?再说常委也不是没有朋友,TG会跟人家要图纸、要机器、要老师,常委怎么光惦记着要枪炮坦克飞机军事顾问了呢?这能怨着别人吗?

        如果常委那十年叫“黄金”,TG这十年又该叫什么呢?

        关键词(Tags): #其他#黄金十年通宝推:lilly,寒冷未必在冬天,皖江吴郎,johny,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一个“黄金”,两种解读

          对某些稳拿,这十年就是真金白银,盆满钵溢,十里洋场,莺歌燕舞。

          对国家民族,这十年就是臭屎大便:战略机遇期错过了,仍然没有基本的自卫能力,国破家亡被侵略被屠杀已经不可避免,只有拿千千万万的血肉填进去,跟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拼命。

          黄金十年的终点是南京大屠杀。

          中华民国亡于黄金五年九一八事变,当日本拿下东北而党国决定不抵抗的时刻。国运算什么,让稳拿们接着黄金五年再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