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评2010春夏之交的西西河风波 -- 铸剑

共:💬1224 🌺12530 🌵46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是在哪儿碰到的所谓的新左?

        我网上加了好多群,对阶级和马克思基本原理学习和讨论的,有很多。

        搞工运的也有。这些实践的在这只好大略提一提。

        和他们交流,实践比理论学习和打嘴炮,要复杂和困难得多。

        • 家园 另,你们搞工运?共产党一定会镇压你的
          • 家园 我不搞工运,

            目前仅是个学理论,打嘴炮的。

            我网上和搞工运的交流过

            喊红太阳的是我,只因我是这么认为的,另外,我不觉得公有制有什么问题。邓小平搞市场经济,搞单干,是社会主义的叛徒,这是明显的。

            • 家园 公有制的处理能力是问题。

              即使是福利资本主义,实践中也只能在北欧小国进行。

              中国的巨量尺寸和复杂情况,最后一刀切浪费惊人。。。。

            • 家园 计划经济无法预测人类的脑洞大开

              我是做消费品的。很多年以前在国内做的时候就清楚地感觉到公有制企业在消费品市场的困难。说白了就是大企业病。由于每个公有制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再小的企业也是巨型企业的一部分,这是天生的。

              比如一年换款,可能就是少许的外形变化,顾客就认这个。肯定买新款不买老款。国营企业的运行方式完全无法适应这个。去任何小商品市场看一眼就知道通过计划形式不可能做出这么多匪夷所思数量的变化。90年代初时很多优秀的公营企业经理也试图让企业变得更灵活,但是效果很糟。

              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计划经济无法预测人类的脑洞大开。比如说,半色情内容,是有消费需求的,计划经济如何组织生产?让女职工穿比基尼写真?工作认真可以评劳模吗?仓老师工作认真,被朝阳区评选为三八红旗手?

              这个问题在私企也有,到达一定规模后管理人员不再关注市场信号,而是看上级领导的脸色为主。

              • 家园 什么时期才有资格考虑大众消费的多样化?

                最近读了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西方工业化过程伴随着血流成河。

                新中国建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生存。不管是考虑当时,还是读了些历史,这都是再明显不过的事了,可是今天讨论当时决策时,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重要前提,却一字不提,为何?

                之前读“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 其中一次谈到,苏维埃建立后,直到1941年,苏联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一秒钟都不能耽误地增加工业能力。

                结合“大国兴衰”观点,工业能力对于一国命运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个工业能力是指重化工业,而不是多样化的消费品。

                同样有感触的是,1919年一战结束,1939年二战开始。

                短短二十年时间,苏联总算没有把时间浪费在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上。

                只因为他们看明白了三百年间欧洲大陆上所流的无数的血。

                英国与美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的土地上,没有流这么多的血。

                通宝推:明心灵竹,strain2,阴霾信仰,发了胖的罗密欧,老老狐狸,
                • 家园 苏联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一秒钟都不能耽误地增加工业能力?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迟至1928年才开始,更别说之前还有三年的“新经济政策”。这叫“不耽误”一秒钟?其实苏联建国以后,的确是面对一个前无古人的探索路程,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主要的流派包括“托派”和被列宁称为“布尔什维克金童”的布哈林派,当然还有最后的胜出者斯大林派。“快速进行重工业化”只能说是斯大林派的观点,而并非苏联高层的一致观点。

                  工业化的大方向没有错,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就好比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一样,不与农民结成同盟,光靠几次罢工想取得革命的胜利根本无从谈起。但是当时的农民能懂得“什么是工业化”?在中国的国情下,打着片面强调“快速工业化”而对其它问题不管不顾的话,那就是和共产国际派过来的书呆子一样,必然会葬送革命,并将中国带入深渊。

                  “英国与美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的土地上,没有流这么多的血。”这句话也不对。英国人为了产业升级流血流汗,一点也不比苏联和中国少,比如拿破仑时期英国与其它国家结成七次反法同盟,是为了什么?说到底还不是为了市场!还有对苏俄革命的干涉,当然还有比较容易的对中国的鸦片战争,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这个。至于美国,在当年的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所有的痛苦和流氓手段一点也不比现在的中国少,何况他们还有一次南北战争。

                  • 家园 工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想再说一点思想统一方面。

                    工业化之路,现在是否能从理论高度总结出规律?我不太清楚。

                    只能根据苏联,或中国的历史,说一些表面的看法。

                    主要想说一些全社会思想的改造。因为我认为这是工业化根本因素之一。

                    苏联30年代的大清洗,很多人看不懂,我也长期不理解,找不到苏联这样做背后的考虑及动因。所以只能表面性地理解为个人权力之争,但这理由没法说服我自己。

                    多读了一些苏联的历史,一些想法,是从苏维埃建立后社会思想构成方面来看,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之前是少数派,那么之后直到30年代呢?孟什维克以及各种不同的思想派别仍有相当大的存在,比如托派,这些不同的思想有没有合理性?要考虑当时苏联面临界的主要矛盾来看,也要从长期与短期目标来分析,比如托洛斯基,很多共产党人或是社会主义的同情人,都对他有相当高的评价,认为按照他的思想,社会主义可以少走弯路,甚至可以避免失败。因为他一定程度为共产主义引入了民主。

                    民主以及思想方面的更自由的表达,对一个社会来说当然是正确的,就相当于更多样化的消费品对于大众来说当然受到欢迎。但是托派不论是在苏联还是在中国,都遭受了无情的打击。

                    我的看法是,当时苏联最急需的不是多样化的思想的消费品,而是生存。这两者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工业能力的最大程度的提高,必然要求思想上的高度一致。哪怕这种高度一致在某些方面是错误的也要坚定执行。因为总体来看这样效率最高,民主与自由的思想的决策虽说能保证长期的正确,但效率低下,在紧急情况之下,反而是对自己的伤害,只是这种伤害很难看的清摸的到,很难对大众产生深刻印象。但这种伤害有时会是致命的。

                    工业化之前要有一个准备的过程,我认为思想上的准备是最根本的。

                    思想上的改造,是要由身体来承受的,所以没有一点浪漫。

                    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因为要在崛起过程中面对先期工业国家,要承受血与火的考验,无不在思想上经历痛苦与残酷的改造。

                    这些国家有:德国,日本,苏联,中国。

                    很难用成功或失败来做概括,因为这些国家付出思想上的痛苦之后,都在工业化上面得到了多多少少的回报。

                    通宝推:明心灵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