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纪念激光发明50年曁NB颁奖季节讨论NB奖 -- nua

共:💬56 🌺35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纪念激光发明50年曁NB颁奖季节讨论NB奖

    今年是激光发明50周年纪念,为此相关的学会和国会都大搞纪念活动.

    激光的发明是典型的非自然存在的人类创造,并且由此而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从CD/DVD到光纤通讯,从微电子制造到近视眼治疗,从我们报告会上的激光笔到星球大战的幻想武器...---激光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围绕激光的NB奖也有10几个人了--估计仅次于X射线化学生物结构得的数目,但是激光才发明50年,X射线却发明了110多年了.然而作出第一个激光的发明人THEODORE MAIMAN却没有得到NB奖.这其中的故事在这个NB奖颁发的季节却值得我们回顾---

    1.科学家也是凡人呀;

    2.创世纪的工作来自普通车间和实验室;

    3.工业化社会的大师来自普通人,是广种薄收,不是克意培养出来的.

    楼主主要从HUGHS的失败的公关文章和对BELL实验室充满不满的科普作家JEFF HECHT的作品来回顾一下这样创世纪的历史.

    网上资料:

    NB奖中有关LASER的---漏缺了用激光软电离大分子的田中耕一(2002年化学NB奖)

    http://www.laserfest.org/lasers/pioneers/nobel.cfm


    本帖一共被 1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激光爸爸的传奇痛苦经历(1)

      前面讲到激光的英文名字,LASER,是激光爸爸GORDON GOULD在1957年起的.

      LASER (Light Amplifier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的第一次被人类使用的历史资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GORDON GOULD作为激光之父可以说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他为追求自由和理想遭受的迫害和歧视在美国和世界人类历史上不算是太稀松的事情. 这种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精神才是世界文明精神的精髓,使得美国和世界进步国家青春和创造力长在.这里楼主先返回到LASER发明前的半场回顾GORDON GOULD的辉煌而悲壮的人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0年20岁出头的GORDON GOULD --- 那个苦难年代能摆拍下国际象棋照片的一看上去就是富家子弟

      GORDON GOULD出身纽约市的富裕家庭,父亲是出版界的总编辑.虽然父母是虔诚的教徒,他从小就反叛性格十足,上大学时就和第一任老婆一起参加了共产主义学习班,思想上参加了革命---这一经历象魔鬼一样折腾了他几乎一辈子.

      饱经风霜的65岁的GORDON GOULD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GORDON GOULD并且立志做爱迪生一样改变人类文明的发明家,他上大学时学习普通无机化学时听到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原子堆积而成,他就自己设计实验想从石墨做金刚石.其实后来居然有人也用激光形成的等离子体来合成金刚石---冥冥之中也许是激光的用途确实广泛,也许是GOULD本人充满了幻想. 不过这其中激光和产生金刚石的等离子体的物理道理有都是互通的,就是能够达到的最高温度. GOULD 也是后来和TOWNES讨论了之后才意识到LASER的巨大作用---这和MAIMAN 发明RUBY激光时选取的闪光灯有同样的物理原理背景.

      GOULD石墨变金刚石的异想天开的试验失败后他决定去继续学习深造,于是40年代初去了YALE大学学习光学专业.学习过程中碰到二战爆发,他于是想逃避帝国主义的战争. 他问

      YALE的教授如何才能逃兵役. 教授给了他一封信要他把信亲手送到纽约市的一个地址,然后要那里的人收留他也许能免除他的兵役---听起来这情形就象是共党间谍的接头, 要知道那时候学校里面进步人士很多的.

      GORDON到了那才知道这是政府的一个秘密组织,进去的能免兵役,但都是受过专业科技训练的人并且要接受政治审查.他刚混进去没几个月很快他的共产主义学习班经历被查出来了,他被踢出来了--不过好象这时候战争已经快结束了,他也通过这半年多的经历逃了兵役.后来原子弹爆炸了,他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原子弹"曼哈顿"计划的人材招聘站.

      GORDON于是又回到YALE大学完成了他的光学硕士学位---这个经历给了他很多基础的光学知识,使得他日后能对激光的发明能有特别的见解和兴趣.

      他回到了纽约大都市后生活有些放荡不羁---是酒吧娱乐场所的常客,花销也大,他于是在纽约市里大学找了份半职教书的工作.

      他仍然想继续他的学业以便以后可以发明创造改变人类.于是他在50年的时候上了COLUMBIA大学去攻读物理博士学位.

    • 家园 激光他爷爷MASER发明的艰难过程---权威的迫害

      TOWNES回忆录里记录了MASER发明的艰难过程

      由于TOWNES本人不是分子束的专家,制作分子束的MASER实在有点门槛.于是哥大的巨人们从系主任到NB奖得主都对TOWNES的MASER责难有加.其中对TOWNES本人的当面指责也就罢了--TOWNES毕竟是拿了终生教授职位的。

      点看全图

      还要对他的学生说出这样难听的话---你的两年青春真是浪费在这轻浮的项目上了.

      点看全图

      原来哥大的RABBI,KUSCH都认为MASER/LASER是没有科学意义的东西,在一些正统科学家看来—发明不是科学,发现才是科学.发明是被科学家用的。因此MASER和LASER是没有科学意义的东西.这也导致他们,甚至TOWNES本人对LASER没有对光谱的发现更有兴趣,TOWNES做MASER也是为了得到更高分辨率的光谱.

      而LASER的红爸爸GORDON GOULD却对LASER的追求和梦想远远超过TOWNES,甚至象今天的GATES一样,GOULD在确定LASER应该可以做出来后就依然放弃了导师系主任NB奖得主给的论文题目和奖学金,没有得到博士学位就加入到TRG发明激光的创世纪工作中去---虽然导师系主任NB奖得主认为这里面科学的成分很少.

      可能因为Zeiger受到的迫害,TOWNES深感不安,在MASER成为科学界的热点后,把每年的专利费收入的$1K给了ZEIGER和为验证MASER稳定频率的王天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系列好

      看了长知识

    • 家园 TG纪念激光50年特刊ZT3:中国激光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回顾中国激光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干福熹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从1960 年5 月梅曼( T. H. Maiman) 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 同年8 月在英国 自然!( Nature) 杂志发表 红宝石光激射作用#一文[ 1] , 至今已50 年了。激光的诞生无疑是20 世纪的重大发现, 对当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为纪念激光诞生40 周年, 曾编著出版了科普性的一书 当代激光之魅力#[ 2] , 较详细介绍了激光发展简史, 各类激光器和当今激光器的主要发展方向以及激光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本文重点介绍中国激光的诞生背景和经过, 以及早期发展过程, 作为我国激光技术发展史的回顾。

      虽然第一台红宝石固体激光器产生于1960 年,而对光受激辐射器的理论和物理基础即酝酿于10多年前。20 世纪50 年代, 汤斯( C. H. T ow ns) 1954年研制成功氨分子振荡器, 在微波频率产生相干电磁辐射波, 称微波量子放大器( Maser) , 激起许多物理学家为开拓更短波长相干辐射的探索。1958 年末肖洛( A. L. Schaw low ) 与汤斯( C. H. Townes) 合

      作提出 红外和光学激射器# 的设计理念[ 3] , 同年相似的建议也由前苏联的普洛霍罗夫( Prokhorov ) 和巴索夫( Basov ) 提出[ 4] 。世界科技界高度评价他们的原始创新思想, 认为是1960 年激光器产生的物理

      基础。因此, 他们都获得了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国际上在1960 年出现第一台红宝石固体激光器后, 相继出现了氦氖混合气体激光器( 1960 年12 月,A. Javan 等) [ 5] , 掺钕玻璃激光器( 1961 年11 月,Snitzer) [ 6] , GaAs pn 结半导体激光器( 1962 年,

      Hall 等) [ 7] 等。中国大概在国外出现第一台上述各类激光器后一年左右就研制出同类型的激光器, 除了是原理性仿制和具有研制的技术基础外, 也有我国自己的学术和技术背景, 这是在回顾我国激光技术的诞生时应该提到的。1959 年在美国汤斯实验室工作的王天眷回国, 带来了美国从事微波量子放大器的信息, 引起京区科学界的重视; 20 世纪50 年

      代后期回国的黄武汉已经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简称中科院电子所) 开展红宝石微波量子放大器的研制工作。1961 年前后师从前苏联普洛霍罗夫的何慧娟和从事微波量子放大器作频率标准( 即原子钟) 的王育竹先后回国, 到中科院电子所工作。当时中国科学院从事半导体研究的半导体所王守武小组和电子所从事气体放电的林俊琛小组都关心国外最初激光技术的发展, 准备了开展激光研究的相关科学和技术基础, 并在1963 年前后研制成功77 KGaAs 扩散同质结脉冲激光器( 1963 年12 月, 王守武等) 以及Xe, HeXe, HeNe 红外激光器( 1963 年12 月, 林俊琛等) , 1964 ~ 1965 年Ar+ 激光器和Kr+ 激光器出光( 邱明新) [ 8] 。

      我国各类固体激光器第一次出光都是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9] ( 简称中科院光机所) , 包括红宝石激光器( 1961 年9 月, 王之江等) [ 10] , 钕玻璃激光器( 1962 年4 月, 干福熹等) [ 11] , 掺铀氟化钙激光器( 1962 年, 刘颂豪等) [ 12] ,含钕钨酸钙激光器( 1963 年11 月, 刘顺福等) [ 13] 。

      1963 年7 月成功地完成氦氖气体激光器( 邓锡铭等) [ 14] 的运转。1964 年研制成功镓砷半导体激光器( 王乃弘等) [ 15] 和转镜开关短脉冲激光器( 吕大元等) [ 16] 。这批优良的激光科研成果的获得是由于在

      中科院光机所建所10 年中, 在王大珩、龚祖同老一辈光学家的带领下, 已建立起较强的和较完整的光学材料( 如光学玻璃和晶体) 和光学单元技术( 如薄膜和气体放电) 技术体系。同时有以邓锡铭、王之江、王乃弘、刘颂豪为首的一批意气风发和思想活跃的青年光学科研人员。1960 年前后从前苏联回国从事玻璃和固体光谱学的干福熹、刘顺福, 他们迅速地建立起固体发光和光谱学研究。这批思想解放的科研人员积极地迎接了20 世纪60 年代初激光出现时的创新高潮。他们的科研工作成果公开发表在科学通报! 等期刊, 并汇编成 受激光发射论文汇编![ 17] , 选编了从1962~ 1963 年近一年来的中科院光机所的有关激光研究论文31 篇。

      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使中国早期激光技术迅速发展。在此特别要提到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 早在1963 年8 月他陪同朝鲜科学院代表团来长春, 当时正召开第二届全国激光学术讨论会, 他鼓励与人员, 并讲: 发展这门新技术要考虑一些非常措施。#什么非常措施呢, 从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体会有以下几点:

      1) 成立全国激光技术领导小组, 张劲夫任组长, 亲自领导, 并要求各级领导给予大力支持。

      2) 组建中科院光机所上海分所。1963 年底在北京科学院院部展出氦氖激光电话和红宝石激光打穿钢板尺时, 张劲夫副院长陪同聂荣臻副总理来观看。观后聂副总理指示: 在上海建所为宜, 可以充分利用上海的工业基础, 加速发展激光技术。#1963 年底以黄武汉的名义, 建议组建中科院光机所上海分所, 张劲夫批转给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上海市领导, 获得各方大力支持后, 中国科学院上报建所设计任务书,并于1964 年1 月经国家计委和科委批准。接着指示调中科院光机所全部从事早期激光研究人员及相

      关技术人员约200 余人和中科院电子所量子电子学和波谱实验室50 余人进入上海。上海市委和市政府拨出上海长江光学仪器厂和兢明光学仪器厂作为

      中科院光机所上海分所的试制工厂。让出在嘉定的原华东电子测量仪器研究所和华东力学所的全部用房, 作为上海分所的初期所址。所以, 仅仅半年时间, 就建立起最早的中国激光科学研究基地。

      3) 把激光技术的研究纳入1963~ 1972 年全国科学发展规划纲要( 草案) 。正在此时( 1963~ 1964 年)毛泽东主席对 反导#提出指示: 有矛必有盾, 搞少数人吃饭不干别的, 5 年不行10 年, 总要搞出来的#。当时就把高能激光纳入 反导战略发展计划#( 640 工程) 中的一个途径 激光反导#( 6403 工程) 。

      毛泽东文集! 第八卷352 页是样表达的, 死光( 即激光) , 要组织一批人专门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饭不做别的事, 专门研究它。没有成绩不要紧。军事上除进攻武器外, 要注意防御问题的研究#。 6403#任务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早期激光的发展。

      4) 积极组织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情报的研究。上世纪激光的产生和发展大多在西方。20世纪60 年代初我国还未和西方国家建交, 只有和英国有半建交的外交关系, 所以从1963~ 1966 年, 中国科学院特批, 凡是与激光有关的国际会议都争取去参加。1963 年11 月~ 1964 年1 月以英国皇家学会邀请的名义, 派激光考察小组黄武汉、邓锡铭和干福熹去英国考察激光技术, 1964 年9~ 10 月派王守武、干福熹、周炳琨等5 人去英国赫尔( Hull) 参加国际发光会议, 以及在英国伦敦( London) 参加国际激

      光会议。1965 年9 月干福熹等2 人参加英国马尔文( Malven) 国际远红外和亚毫米波会议等。所以,在20 世纪60 年代我国受到西方技术封锁之际, 还能够了解国外激光发展动态, 实属不易。

      在中国激光诞生后蓬勃的发展初期, 从1962 年到1964 年召开了三次全国激光学术讨论会议。在长春召开第一届( 1962 年1 月) 和第二届( 1963 年7月) 全国激光学术讨论会。我国光学界老前辈严济慈参加了第二届激光学术讨论会, 听取了所有报告,提出殷切的希望。有关专家评述过这两次会议: 第一次会议通过理论和实验论证, 解决了中国激光技术的研究是否具备了条件。第二次会议则反映了中国各类激光器竞相发展的盛况。两次会议推动了全国早期激光技术的发展。#第三次全国激光学术讨论会于1964 年7 月在上海召开, 此时中科院光机所上海分所刚建立不久, 严老和张劲夫一起主持了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上, 各路会师, 形成了初见规模的中国激光科技队伍, 展示了中国激光的早期蓬勃发展,也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我国早期( 1961~ 1967 年) 的激光技术的发展是很快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以辐射武器为牵引的高能量钕玻璃激光系统及其应用的研究。从1962 年4 月在长春中科院光机所钕玻璃激光器出光, 1963 年底达到100 J 输

      出( 16 mm 500 mm 玻璃捧) , 效率为1%。到1964 年迁至上海, 年底钕玻璃激光器输出能量高达1200 J, 当时就明确掺钕玻璃激光器作为辐射武器( 6403) 的主要技术途径。上海市科委从1964 年开始就安排生产部门配套研究开发低铁含量的石英砂原料, 上海跃龙化工厂专门开发生产低杂质含量光谱纯氧化钕原料。在实验研究上解决了降低掺钕硅酸盐激光玻璃的静态与动态损耗的途径, 并在上海新沪玻璃厂建立专门车间试制掺钕激光玻璃。到1967 年研制出直径12 cm, 5 m长的钕玻璃棒和5 m长的大型脉冲氙灯, 1967 年底能量输出为1. 91X 10^5 J, 效率为3. 3%; 1969 年输出能量为3. 38X10^5 J, 效率为3% , 光束方向为15~ 20 mrad, 脉宽约

      30 ms。这种大型固体激光器至今还是国内外最高水平。为提高输出激光的方向性, 以后改用振荡- 扫描放大激光系统( 105# 方案) 可以达到10 cm%mrad 范围内有万焦耳能量( 10 ms) 的高亮度激光。用1. 2 m玻

      璃望远镜, 能将2 km 处0. 2 mm 厚铝靶击成网状[ 18] 。

      虽然到1976 年根据科学判断, 决定高能量的光抽运钕玻璃激光系统不再作为辐射武器的主要技术途径, 但在提高效率和亮度过程中, 发现和解决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都属于原始创新的。这些工作不仅在当时使高能量激光器的激光性能达到很高的水平, 时至今日对发展高能激光器仍富有指导性价值。高能量钕玻璃激光系统的研究, 从单元技术到科研队伍等方面都为以后开展以激光核聚变研究为目标的高功率钕玻璃激光系统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2) 以激光核聚变为目标的高功率钕玻璃激光系统及应用研究。1963 年国内研制成功第一台高功率和短脉冲的激光器, 采用红宝石作为工作物质,

      以转镜调Q 的方式运转[ 16] 。1964 年10 月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提出 利用大能量大功率的光激射器产生中子#的建议。1964 年底根据国内的条件, 果断地选择了钕玻璃激光为大功率激光的主攻技术路线。1965 年5 月开设了名称为 高功率激光及其驱动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研究项目( 代号为71# ) 。

      独立提出并发展了行波放大、扩束技术和消除寄生振荡等技术, 1965 年底建立了3 X10^9 W 四级行波放大高功率钕玻璃激光系统( 7651 装置, 脉宽20 ns) , 激光束聚焦在空气中获得等离子体火花串列结果。1973 年, 建立1010 W( 4 ns, 40 J) 的五级行波放大钕玻璃激光系统, 采用削波, 电光调Q, 成像打靶。加热氘化锂靶获得6 106 ~ 7 106 高温高

      密度的等离子体, 观察到中子。1976 年建立了六路纳秒高功率激光系统( 1 ns, 180 J, 1. 8 1011 W) , 开展了多路打靶。

      为适应短脉冲高功率激光, 要求有比掺钕硅酸

      盐玻璃更高的受激发射截面的磷酸盐激光玻璃。自

      1963 年我们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激光钕玻璃的二

      次谐波振荡和掺钕磷酸盐玻璃的激光特性[ 19] , 1965

      年研制成功低阈值高效率掺钕磷酸盐激光玻璃, 输

      出3 J( 8 mm 89 mm) [ 20] , 几年的努力至1972 年

      开始应用于高功率、短脉冲激光器件, 推动了激光器

      的发展。

      3) 以激光加工、准直、测距和雷达为目标的( 高

      重复频率) 中、小功率固体激光器研究[ 8] 。初期激光

      红宝石晶体购自国外, 至1962 年自行研制出用火焰

      法生长的激光红宝石晶体, 红宝石激光器应用于钟表

      轴承的打孔( 1965 年5 月汤星里等) 。1965 年开始用

      提拉法成功生长出CaF2 &Sm2+ , Dy2+ , CaWO4 &Nd3+

      晶体。1966 年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罗楚南等和中

      科院光机所上海分所邓佩珍等用熔剂法和提拉法开

      始生长掺钕石榴石激光晶体( YAG&Nd3+ ) , 西南技

      术物理研究所屈乾华等研制出YAG 激光器, 为日

      后自行发展中、小功率高重复频率固体激光器及应

      用创造了条件。关键的激光元件, 如电光调制器

      ( 1964 年范果键等) 研制成功。开始了钻石拉丝模

      打孔、激光漫反射测距( 1965 年12 月, 顾去吾、范果

      键等) 、激光通信( 1964 年11 月, 万重怡等) 和激光

      雷达( 1969 年4 月梅遂生等) 等应用研究[ 8] 。

      4) 气体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及其应用研究。

      20 世纪60 年代上半期以氦氖气体激光器为主, 主

      要应用于激光测量上, 全国各地普遍开花。20 世纪

      60 年代下半期重点发展了轴向直流放电二氧化碳

      ( CO2 ) 气体激光器( 1965 年9 月, 王润文等) 和横向

      激励( TEA) CO2 激光器, 开始在激光医学和激光加

      工上应用。

      半导体激光器以GaAs 器件为主, 从同质结向

      外延同质结和液相外延异质结发展, 研制成同质结

      GaAs 激光器和A1GaA s 单异质结激光器, 开始应

      用于国内光纤通信的实验研究。

      我国较早开拓气体和化学/ 红外和远红外激光

      器, 包括波长为53 m HeNe 和23~ 32 m 水蒸气

      气体激光器( 王润文等, 1965 ~ 1966 年) , 1. 3 m

      CH3 I( 1966 年3 月邓锡铭等) 和HCl( 1966 年12 月

      陶愉生等) 化学激光器。

      总之, 我国激光事业开端良好, 20 世纪60 年代

      各类激光器已蓬勃发展, 并且独立自主地建立激光

      材料、元件和单元技术。抓住并组织了以辐射武器

      为应用目标的大能量激光系统和以核聚变为应用目

      标的高功率激光系统的研究。中、小功率激光器在

      材料加工, 通信、测速、测距和雷达以及医疗上的应

      用普遍开花。我国激光发展形势大好。虽然10 年

      动乱开始, 激光技术的科技骨干纷纷受到靠边劳动、

      隔离审查等各种迫害, 离开研究岗位, 我国激光事业

      受到很大的损害。但是由于有毛泽东主席对6403

      的指示, 主要的激光研究工作未被完全停止下来, 有

      所前进。所以, 到10 年动乱后期, 1975 年我接待美

      国固体物理考察团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

      研究所访问, 其中有1965 年和1972 年诺贝尔奖获

      得者巴丁( C. Bardeen) 和著名非线性光学教授布隆

      伯根( N. Blo embergen, 1984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

      回去后由布隆伯根主持写的 中国激光工作的对比!

      报告中写道: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的激光技术比美国落后了三至五年, 好像这个

      所未经过文化大革命冲击 。#[ 21] 我回信给他, 这

      是过高的评价, 我国整体激光技术的水平要比美国

      差得多。当时正值 批邓#, 反击右倾翻案风#之际,

      他们这种 赞美# 只能使我再次进上海 五七# 干校

      劳动。

      参考文献

      1 T. H. Maiman . St imu lat ed opt ical radiat ion in ru by [ J ] .

      Natu re , 1960, 187( 4736) : 493~ 494

      2 单振国, 干福熹. 当代激光之魅力[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3 A. L. Schaw l ow , C. H . Tow nes. In frared and opt ical mas ers

      [ J] . Phy s. Re v . , 1958, 112( 6) : 1940~ 1949

      4 A. C. Tarep, A. A. !ay#, H . . acob, % &( . Journa l of

      Elementar y and T echni cal P hy si cs , 1958. 35: 808

      5 A. Javan, W. R. Bennet t , Jr. et al . . Populati on invers ion an d

      cont inu ou s opt ical maser oscillat ion in a gas dis charge cont ain ing a

      H eNe mixture[ J] . Phy s. Re v . Le tt . , 1961, 6( 3) : 106~ 110

      6 E. S nit zer. Opt ical maser act ion of Nd3+ in a barium crow n glass

      [ J] . Phy s. Re v . Le tt . , 1961, 7( 12) : 444~ 446

      7 R. N. H all, G. E . Fenner, J. D. Kingsley et al . . Coh erent

      light emi ssion from GaAs juncti on s[ J] . Phys . Rev . L et t . , 1962,

      9( 9) : 366~ 368

      8 邓锡铭. 中国激光史概要[ J]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9 邓锡铭. 回顾纪念长春光机所建所三十周年[ J] . 光学机械,

      1982, ( 3) : 12~ 16

      10 Wang Zh ijiang. Th e ru by opt ical maser[ J] . Acta Phy sic s Sini ca ,

      1964, 20( 1) : 63~ 71

      王之江. 红宝石光量子放大器[ J ] . 物理学报, 1964, 20 ( 1 ) :

      63~ 71

      11 Gan Fuxi, Jian g Zhongh on g, Cai Yings hi. Study on in organic

      laser glass es act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重大考古发现:汤斯在哥大的学生王天眷的照片!!

        这里说到了一个颇让人吃惊的事情--"1959年在美国汤斯实验室工作的王天眷回国, 带来了美国从事微波量子放大器的信息, 引起京区科学界的重视". 1959年还有海归,TG那时已经是饥荒时代了;而且还是在美国汤斯实验室工作过的.

        这让我想起了几个星期前看到的一张TOWNES和GORDON站在第二台MASER前的合影.

        点看全图

        在这张照片里除了TOWNES和GORDON以外还有一个亚洲人的站在后侧的设备前,估计也是在摆拍.当时就有疑问:这是谁呀?

        这张照片其实是很少见的---有关MASER和TOWNES的最常见的照片是这张,

        点看全图

        估计是同一时间拍的,但是没有后侧的亚洲人.很多解说是说TOWNES和GORDON在第一台MASER前的合影.

        根据TOWNES自己写的"HOW THE LASER HAPPENED"一书里的图解,其实这台MASER是第二台,而第一台已经在6个月前制造出来了.但是如何才能确定他的频率的单色相干性呢?这不象LASER用一个干涉仪就可以测定.因此需要用第二台MASER来做相干测量频率的单频性.频率的单频稳定性好就说明是分子的受激辐射,才能充分肯定MASER的价值.这单频稳定性也是LASER的重要表现,也是当初MAIMAN第一个激光发表在NATURE上文章来证明是LASER运转的证据, 而不是我们现在常见的一个很亮的光斑就代表激光.

        TOWNES在制造这第二台MASER时主要要测量两台MASER频率的单频稳定性,因此需要一个对微波电子仪器很在行的人.TOWNES在他的书里就提到了这个学生王天眷.

        点看全图

        实际上,TOWNES在造出第一台MASER之后近一年并没有太多人重视这结果,直到他验证了MASER的频率稳定性质后才有很多人加入MASER的研究,包括后来的BLOOMBERGEN创造的3能级固体MASER---这也导致更多的人加入到MASER的研究,造就了MASER代表"MEANS OF ACQUIRING SUPPORT for EXPENSIVE RESEARCH"的MASER热.这里面就有HUGHES的小型红宝石MASER项目,也导致了MAIMAN能够成就黑马做出世界第一个LASER,而且也是3能级的结构,只是这回是光学跃迁了.这MASER热当初造就了如此大的泡沫---可比这近十年来的纳米热, 当初导致著名的PHYSICAL REVIEW在60年开始拒绝再发表有关MASER的文章---这也是历史上第一回,同时也导致MAIMAN的世界第一个激光的出生文章被PHYSICAL REVIEW LETTERS当成是MASER给拒绝了.

        最新的考古发现是AIP的照片就是采用了有王天眷的第一张,并且有解释王天眷是站在第一台MASER前面摆拍呢!

        Charles Townes and James Gordon with their second MASER device, 1955. The structure in the middle of the box focused energetic ammonia molecules into the little box on the left, a cavity that emitted a beam of microwave radiation. In the background T.C. Wang stands beside the first maser.

        外链出处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物理学家王天眷

          王天眷先生部分代表作

          1、分子微波振荡器(量子振荡器)和高分辨的波谱仪(英文)[Science

          120,780(1954)]。

          2、以量子振荡器观察氨之超精细结构的新颖方法(英文),美[Rev.Sci.Instr

          26,1148(1955)],(合作者K.Shimoda)。

          3、量子放大器理论的进一步探索(英文),[Phys.Rev.102,1308(1956)],(合作

          者K.Shimoda C.H.Tomnes)。

          4、量子放大器噪音的测量(英文)。[Phys.Rev.107,1450(1957)],(合作者

          C.H.Townes等)。

          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授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汤斯(Charles H.Townes),另一半则授予前苏联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的巴索夫(Nikolay G.Basov)和

          普罗霍罗夫(Aleksandr M.Prokhorov),以表彰他们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工作,这些工作导致了基于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原理制成的振荡器和放大器。

          有谁知道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背后,有一位黄岩人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当时汤斯研究组的重要成员,由于他的合作参与,导致了20世纪科学技术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成就

          之一激光器的发明。正因为如此,汤斯在获得诺贝尔奖后立即电告他,让他分享荣誉与快乐,并对当年他所作的愉快合作表示感谢。1979年,当他率团访美时,汤斯亲自开车迎送,热

          情接待,足见他们的学术情谊之深。

          他就是著名物理学家王天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IMG]

          这张照片使我们99.9%确认TOWNES和MASER的照片里的亚洲人就是王天眷.

          物理学家王天眷的遗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王天眷在哥大读博时已是有二十多年党龄的老牌潜伏共党分子

            结果最新考古是王天眷在哥大读博士学位时已经有二十多年党龄的老牌共党分子.还在国军重要的无线电雷达部门长期工作.

            “不安分”的学生

            王天眷是辛亥革命烈士王卓的遗腹子。王卓(1890-1911),字楚材,黄岩宁溪人。17岁入浙江陆军小学,参加进步组织襄义社,后进

            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加入同盟会浙江分会。1911年3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作歌述怀:“险莫险于东方东,哀莫哀于同盟同,危莫危乎中国之

            中。”同年10月武昌起义,王卓联合同学游说新军,谋划从清统治者手里夺取南京,不料清廷察觉,将新军调出城外。时武昌形势吃紧,王卓

            组织百余学生军赴鄂,星夜渡江到汉口,上岸即与清军交火,沿江迂回,激战中被流弹击中左腿,犹高呼:“一时强弱视乎力,千古胜负系于

            义,力可穷而义不可没,吾为义死,可以无憾。”言未尽,又一弹中其要害,坠河而殉,年仅22岁。民国元年,革命军总司令黄兴追赠为学

            生决胜团团长。也就是在这年的4月20日,王天眷降临人间。

            王天眷自幼聪慧,母郑氏以是得教养之乐,而暂亡其丧夫之痛。稍长,入宁溪南渠高等小学,1925年转入乌岩小学,次年秋考入黄岩县立

            中学校(即现在的黄岩中学),与后为国民党空军中将的许思濂同学。年青时的王天眷继承其父的遗传因子,心中荡漾着爱国主义的精神,追

            求民主和进步。1929年至193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预科学习,毕业后转入电机系就学。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与上海大、中学联

            抗日救国运动,曾任交通大学党支部书记和共青团上海市法南区委宣传部长,被校方开除。期间曾先后4次被捕,经陈果夫等保释出狱。

            1933年秋进入浙江大学。次年秋王天眷与陈芳允一起考入北平清华大学物理系。期间积极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并被选为清华大学学生救

            国委员会委员。在清华大学纪念九一八事变发生5周年之时,王天眷为会场书写一联:“万里河山竟变色,五年岁月不待人。”爱国之情,溢

            于言表。1936年12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在清华大学(1938年与北大、南开合组搬迁入滇称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并留校任无线

            电研究所助教。

            勤奋成就非凡

            提起抗日战争期间的西南联合大学,人们总会肃然起敬。冯友兰撰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言:“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

            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约翰依色雷尔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美的教育方式,培养出

            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正是在如此的环境熏陶下,他如沐春风,打下了扎实的学术根基。

            1942年王天眷任重庆大学机电系讲师。1943年保留中共地下党员的身份,调入国民党政府航空委员会下属的空军通信学校,先后任教官、编辑科长、教授科长、研究委员等职,曾

            一度到贵州都匀举办无线电训练班,造就一批为抗战服务的通讯人才。抗战胜利后,航空委员会派他到广州接收雷达工厂,日本人将所有雷达破坏一空,他严辞谴责,日本人只好将损

            毁的雷达一一修好移交。正因为他是革命烈士的遗孤,蒋介石、周至柔(临海人,空军司令)对他均很为器重。1947年10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选派为出国研究员,1948年在美国俄

            亥俄州立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5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哥伦比亚大学辐射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57年至1959年任立脱公司高等物理研究员。

            王天眷牢记出国留学的目的就是学成回来报效祖国。因此,他刻苦治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和任辐射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期间,参加了汤斯教授领

            导的微波受激发射(Maser)理论与实验的研究。该项研究结果成为光受激发射(Laser)理论的先导,并最终导致激光的发明,开创了激光的新时代。为此,汤斯获1964年诺贝尔物理

            学奖。作为汤斯研究集体的成员,王天眷以其深厚的物理基础和优良的实验技术参与了该项目的理论和实验工作,为首台氨微波激射器的研制成功做出了贡献。在从事核四极共振研究

            中,发明了一种讯号反馈振荡检波电路,该电路具有灵敏度高、噪声低、电路简化等优点,为同行专家一致公认和采用,被称为“王氏电路”。他首次用实验证实了电16极矩的存在。

            矢志不渝的选择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王天眷就开始筹划回国。但当时的美国政府却扣留了他的护照,经过多年的斗争和一些科学家的帮助,于1959年8月离

            开美国,在游历西欧,并在1959年9月至1960年2月担任法国科学研究中心顾问作短暂停留后,绕道奥地利、匈牙利和前苏联等国,历尽周折,于1960年2月举家返国,投身社会主义祖国

            的科学事业。

            1960年至1981年,王天眷历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和所长等职务。

            1981年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不顾年迈,为培养人才尽心尽责,直至1989年与世

            长辞。回国后,王天眷致力于开拓和发展我国波谱学研究事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波谱学研究骨干。他秉

            性耿直,直言不讳,在“文革”期间曾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科研工作被迫中断。然而他忠诚祖国科学事业矢

            志不渝,在粉碎“四人帮”后不久便挑起了领导研究所的重担。由于我国国防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他积极

            领衔发展原子钟事业,指导研制成功氢激射器(氢钟)和铷激射器(铷钟),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

            军委的通令表彰,并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委一等奖。

            十年动乱结束后,王天眷才受到党和政府的应有重视。他曾任湖北省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物

            理学会波谱专业委员会(现对国外名称为中国磁共振学会)主任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时间频率专业委员

            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和光电子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

            室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一连串闪光的头衔就是对这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最好的肯定。

            “工作着是美丽的”,王天眷把自己的毕生献给了“美丽”的科学事业。在取得了一系列世界一流的科

            研成果之后,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到了他贫穷落后的祖国,回到他梦牵魂绕的故

            乡。他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也没有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但他始终无怨无悔。他的事业和精神都是不

            朽的。为了永久地纪念他,并以他的精神鼓舞青年科学家, 1993年通过社会各界集资成立了王天眷基金会。

          • 家园 原来王天眷还有资本主义津贴

            今天刚收到TOWNES写的"HOW THE LASER HAPPENED"一书

            匆匆读过,居然在GOOGLE网上图书截去的"LASER专利官司"的重要一段113页读到TOWNES在发明MASER后由于MASER成了科学界的热点,很多做MASER的公司都要付给TOWNES专利费,结果他每年收入多达两万五千美金---相当于他年薪的三倍.他说其中他给参与第一个MASER的博士后HERB ZEIGER$1千,也给了王天眷$1千---因为王的工作让MASER的频率稳定特性表现出来了.

      • 家园 TG纪念激光50年ZT4:中国激光玻璃研究进展

        中国激光玻璃研究进展

        姜中宏, 杨中民,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国外大型激光核聚变装置研究进展

        自1961 年E. Snit zer[ 1] 发明激光玻璃以来, 已

        经在掺钕、掺铒、掺镱、掺铥、掺钬的多组分玻璃或石

        英光纤中实现了激光输出。2005 年俄罗斯科学家

        E. Dianov 等[ 2] 首次实现了掺铋离子的石英光纤的

        激光输出。

        迄今为止, 作为块体激光玻璃, 钕玻璃在激光核

        聚变能装置中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 作为纤维状

        激光材料, 掺铒石英光纤在光通信上得到了最广泛

        的应用。2010 年5 月29 日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利弗

        莫尔( LLNL) 国家实验室宣布历时12 年、花费40 亿

        美元的世界最大的激光装置国家点火装置

        ( NIF) 建成, 将于2011 年开展实验工作, 预计在

        2012 年实现点火目标。法国也建有同样规模的实

        验装置, 计划于近年建成。这两座装置由192 束钕

        玻璃激光聚焦产生1015 W 的高功率最终实现点火。

        美国NIF 装置比世界第二大的罗彻斯特大学的欧

        米伽装置的功率大60 倍。俄罗斯正在建造一座火

        星6 号激光聚变装置, 计划使用128 束钕玻璃激光,

        2014 年建成。我国神光III 后也计划建造更高功率

        的激光装置。

        2 中国激光玻璃研制的回顾

        我国的激光玻璃的研制在1962 年中期由干福熹

        提出, 姜中宏具体负责进行激光玻璃的研制工作。其

        历程可简单概括为: 1962 年开展玻璃成分及12 种稀

        土氧化物玻璃光谱工作。1963 年4 月27 日采用王之

        江设计的球形装置, 用3 cm 钕玻璃棒, 经汤星里测定

        首次出现1064 nm 的激光, 1963 年底输出1 J 的激光

        能量。1964 年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

        究所( 简称上海光机所) 。1964 年原定红宝石激光输

        出的指标为100 J, 但到年中红宝石激光输出仍不能

        突破10 J, 当时李明哲副所长决定与玻璃室另组突击

        队, 由姜中宏、蔡英时、李锡善、沈冠群、李成富组成,

        在10 月获得107 J 的激光输出, 当即决定采用钕玻璃

        主攻1000 J 激光输出任务, 并组织中国科学院长春光

        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光机所和新沪玻璃厂提供大

        尺寸激光玻璃。经过王之江、沈冠群改进激光装置,

        年底完成了1000 J 输出任务。1965 年钕玻璃输出达

        到1 % 104 J( 当时美国最高输出为7000 J) 。

        文化大革命期间, 在王之江主持下, 大能量装置

        的激光输出超过3 % 105 J, 当时在新沪玻璃厂生产

        的钕玻璃棒长度达到5 m, 直径超过25 cm, 都是世

        界最大的。但因为激光亮度无法提高, 最后由王之

        江提出, 经钱学森同意, 停止大能量激光钕玻璃的研

        制工作。与此同时, 由邓锡铭、余文炎负责的高功率

        激光取得突破, 继打出中子( 109 W) 后激光功率提

        高的工作进展顺利, 因此决定将大能量工作与大功

        率工作合并, 钕玻璃的研制也从硅酸盐激光玻璃进

        入磷酸盐激光玻璃。

        1980 年后,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建成了我国

        最大的激光驱动器,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

        张爱萍亲笔为该装置题名为 神光!, 上海光机所根

        据装置使用要求, 进行了磷酸盐玻璃的脱水、除铂金

        工艺试验取得成功。与此同时, 蒋亚丝进行了氟磷

        掺钕玻璃的研制工作。

        20 世纪90 年代为了适应神光装置的升级要

        求, 上海光机所研制成功了与HOYA 的LHG8 性

        能相当的N31 钕玻璃和一批非线性折射率较低、受

        激发射截面较高的磷酸盐激光钕玻璃, 改进了除水、

        除铂工艺, 形成了二步法、半连续熔炼工艺, 并开始

        了连续熔炼工艺试验。半连续熔炼制备的钕玻璃产

        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提供给有关装置使用, 并

        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中国科学院一等

        奖一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次。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TG纪念激光50年特刊ZT2: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的诞生

      浅谈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的诞生

      王之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1 中国研制第一台激光器的背景

      激光的发明借鉴了微波激射器的思想。20 世

      纪50 年代美国物理学家汤斯开始了激光的研究工

      作, 1955 年他制造了一台氨分子微波量子放大器。

      1958 年他和肖洛在物理评论 上发表的红外和光

      量子放大器 一文提出了研制以受激发射为主的光

      源( 即激光器) 的设想, 并就研制激光器的可能性和

      所需条件进行了阐述。1960 年8 月梅曼采用掺铬

      的红宝石作发光材料, 应用发光强度很高的脉冲氙

      灯作抽运光源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

      器, 开创了激光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时代。

      1958 年前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的黄武

      汉通过阅读国外学术刊物, 了解到国外微波量子放

      大器的研究信息, 率先在国内开始了红宝石微波量

      子放大器的研制工作, 并在1959 年底做出了液氮温

      度下的10 cm 波段和3 cm 波段的量子放大器。中

      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

      员受黄武汉工作的启发, 开始构想做光量子放大器,

      这时梅曼的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还没有诞生。

      2 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的情况

      1) 为什么要选择红宝石作为激光介质?

      在看到梅曼采用掺铬的红宝石作为激光介质的

      实验报告之后, 我们也选用红宝石作为第一台激光

      器的激光介质。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 红宝石的能

      级结构在当时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楚了。红宝石有U

      和Y 两个吸收带可以以很高的量子效率把能量转

      移到B 线的上能级, 所以红宝石是合适的激活介

      质; 第二, 由于当时工业基础薄弱, 国内能够提供的

      现成材料很少, 而红宝石晶体材料相对容易获得。

      2) 脉冲氙灯的设计制作

      梅曼最初选择螺旋状氙灯作为抽运源, 其他研

      究小组在他取得成功后纷纷仿效。在设计脉冲氙灯

      时, 我们没有采用当时国外流行的螺旋状, 而是把氙

      灯设计成直管状。使用螺旋状氙灯的目的是保证光

      射到宝石中去。但实际上, 光源发出的光只有很少

      能照射到宝石中去, 灯的有用尺寸不会超过宝石棒。

      假如不懂这个基本的光学规律, 我们可能使用螺旋

      状氙灯, 但我们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就制作了直管状

      的脉冲氙灯。

      3) 照明系统: 球形照明器

      光源照明的亮度是实现粒子数反转的重要条

      件, 采取何种照明系统对实验能否成功有着举足轻

      重的影响。在照明方式上, 梅曼采用的是椭圆漫射

      照明器。在他之后, 这种照明方式在国外非常流行。

      我们认为成像照明系统的效率比漫射照明方式更

      高。对于不太长的宝石和灯而言, 球形照明系统比

      椭圆照明系统更有效率。对于当时国外还流行多灯

      多椭圆柱的照明方式, 我们认为, 当激活介质和灯的

      直径一样大时, 采用多次光学成像方法提高光源亮

      度比采用光源重叠的方法更有效, 多灯照明并不比

      单灯照明有任何好处。因此, 中国在世界上首先采

      用了球形照明器, 实验证实了这种设计的激发效率

      比梅曼采取的方式要高。

      4) 谐振腔的设计: 内有聚焦装置

      由于国产红宝石在均匀性、透射率和散射颗粒等

      方面与国外宝石的质量相差较大, 不能满足光学要

      求。国产红宝石晶体缺陷的存在, 使得光子损耗率的

      数值按照平行平板谐振腔理论来估计时有较大差异,

      谐振腔中的波形数估计值因此误差很大。在这种情

      况下, 我们从几何光学的原理出发, 设计了内有聚焦

      装置的谐振腔, 达到了控制波形数的目的。我们将宝

      石端面加工成不平行的不规则形状, 以补偿内部相应

      的不均匀性, 满足谐振腔内部等光程的需要。

      5) 运转、出光

      1961 年9 月, 这台激光器真正输出了激光。研

      究人员最初是依据输出光的衍射图样来判断激光是

      否已经输出。输出激光在远处形成的衍射图样表现

      出光谱变窄, 其方向性、单色性已经充分表现出来。

      继而, 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 当光源功率逐渐增大

      时, 晶体发光由一般荧光加强至饱和, 这标志着红宝

      石由自发辐射过渡到了受激辐射, 光能量也由分散

      于各方向转变为集中于较为单一的方向。通过示波

      器观察发光衰减过程, 发光弛豫机构由指数形式转

      变为雪崩式的衰减后再有一段指数衰减, 表明已经

      输出了激光。

      3 研制第一台激光器的经验

      1)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

      所的早期发展奠定了研制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所需

      的技术基础。20 世纪50 年代末, 中国科学院长春

      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在光学材料、光学设计

      与检验、光学薄膜技术、电子学技术、光学与精密机

      械设计与工艺等方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奠定了第

      一台激光器诞生所需的技术基础。所以, 在研制第

      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过程中, 研究人员能够比较熟

      练地运用一些技术和工艺, 比如球形光学成像系统

      的设计、红宝石质量的刀口阴影法或星点法的光学

      检验、利用光学冷加工工艺整修红宝石表面、冷阴极

      溅射法涂镀宝石两端的银膜、氙灯的制作, 这些技术

      和工艺的运用保证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顺利进

      行。没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

      所早年打下的技术基础, 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是不可能那么快研制成功的。

      2) 年轻科技人才学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奠定了

      研制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所需的人才基础。高水平

      的学术队伍是一项科研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通

      过应用光学实践活动的锻炼, 一批科技精英的学术

      水平迅速提高, 形成了一支在应用光学领域有相当

      水平的年轻科技队伍, 奠定了第一台激光器诞生所

      需的人才基础。这支年轻的学术队伍, 学术思想非

      常活跃。在1958 年底肖洛和汤斯发表制造激光器

      原理的论文之前, 他们已经从应用光学的实践研究

      中看到了经典光学的局限, 产生了改革光源的想法。

      在看到肖洛和汤斯发表的论文后, 研究人员更加坚

      定了改革光源的信念, 并很快提出了一些大量提高

      光源亮度、单色性、相干性的设想和实验方案, 他们

      的研究内容和当时国际学术界积极进行的激光研究

      是合拍的。因此他们开始研制第一台激光器的时间

      比较早, 早于梅曼宣布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研制成

      功的时间, 与国际学术界开始激光器的研究基本同

      步, 这应该是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那么快诞生

      的直接原因。

      3) 国外研究的启发和中国学者创新精神的融

      合加快了第一台激光器的研究进程。在研制第一台

      红宝石激光器的过程中, 中国的研究人员虽然仅通

      过阅读一些国外的学术期刊来了解国外的研究动

      态, 但汤斯等美国学者的学术研究还是对中国的激

      光器研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比如, 中国科学院长

      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1958

      年前产生了改革光源的想法, 肖洛和汤斯的论文则

      使他们明确了研究方向, 直接把他们引向了激光的

      相关研究领域。在设计激光器的结构时他们则借鉴

      了梅曼的激光器结构形式。虽然受到美国学者的启

      发, 但年轻的中国学者不迷信国外权威, 充分发挥了

      自己的创造性。

      总之, 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诞生, 应该是

      国际国内诸多因素孕育、促进而成的, 但从上面的分

      析可以看出, 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无疑是最

      为关键的因素。

      说明: 本文内容部分节选自: 陈崇斌, 孙洪庆. 历尽

      艰辛锐意创新! ! ! 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研

      制,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9, 30( 3) : 315~ 325

      作者简介: 王之江( 1930 ! ) , 男, 1952 年毕业于大

      连大学工学院物理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

      械研究所研究员。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学部委员) 。发展了像差理论和像质评价理论, 形

      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完成了大批光学系统设计( 如照

      相物镜系统、平面光栅单色仪、长工作距反射显微

      镜、非球面特大视场目镜、105# 大型电影经纬仪物

      镜等) 。领导研制成中国第一台激光器, 并在技术和

      原理上有所创新。70 年代领导完成了高能量、高亮

      度钕玻璃激光系统。在这项工作中解决了一系列理

      论、技术及工艺问题。关于某些激光重大应用对亮

      度要求的判断, 使工作避免了盲目性, 对于中国激光

      科学技术起了积极作用。倡议和具体领导了中国

      七五#攻关中激光浓缩铀项目。对中国光信息处理

      和光计算起了倡导作用.

    • 家园 TG纪念激光50年特刊ZT1:非线性晶体

      探索硼酸盐非线性光学晶体的艰难历程

      ( 邀请论文)

      陈创天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 北京100190)

      我与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结缘过程

      1962 年夏季, 我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被分

      配到福州的中国科学院华东物质结构研究所( 以下

      简称 物构所!) , 专门从事物质的微观结构( 原子, 分

      子层次) 和宏观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的研究。

      所内只有一名教授, 就是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长

      的卢嘉锡教授, 还有2~ 3 名助理研究员, 其余就是

      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由于

      我是学理论物理的, 但我们研究所属化学类型研究

      所, 因此我的知识结构必须 化学化!, 才能做出成绩

      来。于是从1962 年11 月到1965 年上半年, 我整整

      花了三年时间, 学习有关理论化学方面的知识, 例如

      结构化学、量子化学、X射线晶体学、群表示理论在

      化学中的应用等。由于研究所初建, 加上我国三年

      困难时期刚过, 研究所的大部分设备都未到位, 因此

      分配给我的实验工作, 极其有限, 使我在这三年中,

      享受了大部分自由时间, 学习各种基础知识, 从而为

      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化学方面的基

      础。

      从1965 年开始,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 研

      究所的科研设备也开始陆续到位, 于是卢嘉锡教授

      开始要求我确定研究课题。当时的物构所, 主要有

      两个研究方向, 一个是结构化学, 另一个是晶体材

      料。由于我来自北京大学物理系, 选题很自然看中

      单晶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相互关系的研究。当时的物

      构所单晶材料有两类: 一类是激光基质晶体, 例如

      Nd: YAG 单晶生长; 另一类就是非线性光学晶体,

      例如水溶液生长的KDP ( KH2 PO4 ) , ADP

      ( NH4 H2 PO4 ) 等。对于选择何种晶体作为研究的

      突破口, 我做了认真地分析, 从大量文献阅读中了解

      到, 掺杂型激光基质晶体的激光性质, 例如发光截

      面、荧光寿命等, 大部分决定于掺杂离子的激发态性

      质, 它们基本上和基质晶体的结构关系不大, 因此很

      难从基质晶体的电子结构计算中进行评估, 从而需

      要大量实验测量, 这在当时的物构所是没有条件的。

      反观非线性光学晶体, 它们的宏观性能, 如倍频系

      数、双折射率等决定于单晶的基本结构, 确定单晶的

      空间结构是当时物构所的强项, 因为卢嘉锡教授本

      身就是结构化学专家, 当时国内最好的X射线单晶

      结构测定设备之一也在物构所。而我本身, 具有理

      论物理专业背景, 加上三年理论化学方面的学习, 从

      事单晶电子结构计算是强项。于是在1965 年下半

      年, 经过半年多的调研和思考, 我向卢嘉锡教授阐述

      了我的选题: 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

      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 并很快得到了他的肯定。

      当我认真思考如何使用量子化学局域化轨道理

      论方法( 在当时的条件下, 没有计算设备可从事晶格

      能带理论计算) 计算晶体的倍频系数时, 文革开始

      了, 所内科研秩序完全打乱, 很多实验工作被迫停

      顿。幸运的是, 卢嘉锡教授属中央保护对象, 很快受

      到省军区保护, 因而文化大革命也没有冲击到我们

      这一批年轻人。由于我是做理论计算的, 虽然实验

      室被封闭, 但我可以把仅有的一台手摇计算器搬到

      家中, 开始了每天12 个小时的计算工作。就这样,

      我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 靠一台手摇计算器, 完成了

      空间结构非常简单的BaT iO3 晶体的倍频和电- 光

      系数计算, 结果还是很不错的。然而在当时的情况

      下, 结果出来后既不能讨论, 也不能发表。在

      BaTiO3 晶体倍频系数计算的基础上, 我进一步使用

      群表示理论的方法, 计算出LiN bO3 , KNbO3 ,

      Ba2NaNb5 O15 ( 简称BNN) 等晶体的倍频系数, 不久

      又完成了LiIO3 晶体的倍频系数。在此基础上,

      初步形成了目前已被国内外科学界广泛认可的晶体

      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阴离子基团理论。这一理论的提

      出, 使我们能够按照基团结构的分类方法, 系统地进

      行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探索, 从而为今后硼酸盐非

      线性光学晶体的发现打下了理论基础。

      2 中国非线性光学晶体的自主创新

      之路

      1974 年, 中国晶体学界在福州召开第三次全国

      晶体生长学术会议。在会上, 大家认真讨论了我国

      晶体学界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 就是到1974 年为

      止, 尽管我国已能生长激光和非线性光学晶体中的

      重要品种, 但所有这些品种均由国外发现, 也就是说

      所有这些晶体的专利权均被国外控制。因此, 在会

      上大家一致认为, 这种跟在国外后面走的状况不能

      再继续下去了, 在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领域, 一定要

      走自己的路, 一定要发现自己的新晶体, 然而虽然从

      政治角度可以下这个决心, 但真正要实现这一目标,

      大家还是有些信心不足。就拿非线性光学晶体为

      例, 当时两大类非线性光学晶体: 具有( N bO6 ) 氧八

      面体配位的LiNbO3 , KN bO3 等晶体是由Bell 实验

      室发现的, 而KT P 族晶体是由杜邦公司发现的。

      在当时, 无论从人员的水平还是实验设备, 化学合成

      等方面来说, 国内都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因此, 就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发现新的非线性光学晶体, 走自

      己的路, 行吗? 在这时, 卢嘉锡教授讲了一句非常鼓

      舞人心的话: 假如把探索新型晶体比喻为下地狱的

      话, 他说 我不下地狱, 谁下地狱?!, 会后, 当时的物

      构所, 在卢嘉锡教授的领导下, 上下一心, 决心开展

      新型晶体的探索研究工作, 应该说正是1974 年第三

      次全国晶体生长会议和卢嘉锡教授的这一句话, 打

      下了发现硼酸盐非线性光学晶体的思想基础。

      3 科学思想是发现硼酸盐系列非线性

      光学晶体的源头

      1976 年物构所开始恢复研究工作, 在第一批恢

      复的研究工作中, 就决定成立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

      材料探索组, 卢嘉锡所长亲自任命我为这一研究组

      的组长。在研究组成立之初, 除了几位志同道合的

      研究人员以外, 我们手中几乎是空白的。我们花了

      一年半的时间, 建立必要的测试设备, 特别是倍频效

      应的粉末测试设备和单晶倍频系数的测试设备, 所

      用的激光器也是自己组装的。从1978 年开始, 利用

      刚建成的粉末倍频效应测试设备, 开始进行非线性

      光学晶体的探索研究。当时, 从什么类型化合物开

      始探索, 我们既没有经验, 也没有大量化合物合成的

      设备, 因此只使用 炒菜!式的探索研究是行不通的。

      但是在当时, 我们已经进行了长达近十年的理论计

      算工作, 虽然由于文革原因这些工作时断时续, 但毕

      竟在晶体非线性光学效应的结构与性能相互关系研

      究方面, 已经正式提出了晶体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阴

      离子基团理论, 并在1976 年刚开始复刊的物理学

      报#上连续刊登了4 篇相关论文[ 1~ 4] 。正是在这一

      理论模型的基础上, 我们系统地对各种不同结构类

      型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按照阴离子基团结构进行分

      类, 指出不同阴离子基团结构对倍频效应贡献的优

    • 家园 关于科学探索激光他爷爷怎么说

      套一句激光他爷爷Charles Hard Townes的话:

      Science is exploration.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exploration is that we don't know what's there. We can guess and hope and aim to find out certain things, but we have to expect surprises. Look at Columbus: He was aiming for India. Well, he missed it. He found something else. Listen to other people, but don't necessarily follow them. God is very difficult to define, but I feel his presence. I feel an omnipresence everywhere and something, at the same time, rather personal. In religion, people talk about revelations. In science you find many revelations, too, it's just that people don't talk about them that way. When the idea for the laser came to me, I was sitting on a park bench thinking, Now, why haven't I been able to do this? Suddenly a new idea comes to me, a new creation. Where did it come from? Did God give me this idea? Who knows? I didn't suddenly have a view of God's face, if that's what you mean. In science we just don't talk about it much. You say, Well, I had an idea.

      “科学是探索. 探索的本质就是我们不知道有什么. 我们也许可以猜想或希望得到某个发现,但我们必须要面对完全出乎意料的结果. 哥仑布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想到印度,他却没找到,找到却是新的大陆. 要听别人讲的,但是不必要跟从. 上帝是非常难定义的,但我感觉他的存在. 我感到上帝无所不在,有时在有些事情上甚至很具体到人. 宗教信仰上常说’启示’,在科学上你也常有’启示’---只是科学家不叫’启示’. 当我想做激光的时候,我坐在公园的椅子上长考---为什么没法做出激光? 突然间,一个想法带出了一个发现. 这想法从哪来的?是不是上帝给我的’启示’? 又有谁知道呢? 上帝没有突然间在我眼前浮现来告诉我,而是一直在天上’启示’着---科学里,我们躲避这个’启示’,却常说’欧,我有了一个妙计’.”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