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宗教的基督和历史上的耶稣 -- texasredneck

共:💬148 🌺699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宗教的基督和历史上的耶稣

    宗教的基督和历史上的耶稣

    首先要弄清楚重要的几个概念。

    基督严格说来并不是一个人名,来自于希腊文,意即:被神选定者。大慨就是指被上帝选中做大事情的人。

    而耶稣则是一个人的名字,指的那个拿撒勒人,在基督教中,他被称为基督。所以严格的说法应该是耶稣基督,即被上帝选中的耶稣。

    天主教和基督教。

    “虽然耶稣基督最初所建立的是一个基督教会,但基督教在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Catholicism, 中文也可译为公教)、东正教(Eastern Orthodoxy)、新教(Protestantism, 中文里又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中文的“基督教”一词有时被用于专指基督新教,这似乎是中文的特有现象。”(维基百科)

    这里就很有一点麻烦,所以当人说基督教的时候,你必须要弄清楚是说所有信基督的那些宗教组织呢,还是单指与天主教相对的新教。

    但语言是一个预定成俗的东西,我们不可能去改以前写的东西,只能接受。

    每当我们说起耶稣基督,都面临一个选择,你是说耶稣呢,还是说基督;既:你是说人呢?还是说神?

    所以历史学家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基督教的历史学家,他们从宗教的观点来研究基督;另一种是世俗的历史学家,他们从历史文献来看耶稣,当然,《圣经》也是一种历史文献。

    非常遗憾的是,这两者交集不多。

    这有很多原因,年代太久,经过不知多少战乱和变迁,中东又是变化最大的地区,被伊斯兰教彻底洗了牌,因此资料太少。耶稣生前像所有这样的人一样,并不出名。

    因为耶稣对世界巨大的影响,世俗的历史学家肯定万分想弄清楚他的生平,但结果可怜,不能确定他的生卒日期,简单地说:除了《圣经》,并没有其它可靠的资料能确定有这样一个人存在过。

    比如基督教的历史学家认为基督是上帝的结果,但世俗的历史学家就不能同意,因为所收的训练让他们不能相信神迹,于是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不知名的罗马士兵的后代。

    我这样说并没有任何贬低耶稣的意思,据一些历史学家说,我们的孔圣人也是野合来的。婚姻实际上是一个法律概念,形成是与财产有关的,在那个时候,是很淡漠的,两个人好了,就会有孩子,就这么简单。

    当然今天,婚姻在世界的很多地方还有宗教意义,但不要忘记,那时耶稣还没有诞生。

    你相信哪一个,取决自己。

    要跟基督教的历史学家谈基督,我肯定不是对手,因此只能从世俗的历史角度来谈一谈耶稣。

    首先,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于认为耶稣这个人 应该是存在过,比如《剑桥世界史》,理由只能来自于《圣经》。

    从《新约》不同的人对耶稣言行的记载,今天的我们仍然看到一个形象基本统一,而又非常鲜明的人。而且还能看到,他的思想极为深邃,当时他的门徒也好,现在的我们也好,都会被震撼,感到难以理解。

    如果这样的一个人能被生生地活造出来,那只能是神迹。如果你不相信有神迹,那么只有认为他确实存在过。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临死的时候说: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尽管神学家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在字面上好像是:他在最后的时刻,感到了孤独,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

    如果他是被信徒造出来的话,这一段就不会有。

    我们见过太多制造出来的英雄,某某部就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让一个英雄临死的时候说:

    “党啊,党啊,为什么离弃我。”

    如果耶稣是一个人,那是什么样的人呢?

    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他是有史以来,人类能产生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是一个宗教改革家。

    人类从有意识开始,就存在各种各样的宗教,也许是对自然界的恐惧,对命运的不可知,对长老的崇拜,如此等等。

    那些原始的宗教多半是阴暗和残忍的,比如拿血,甚至拿活人作为牺牲,奉献给神,这在《旧约》中还可以看到。

    但耶稣截然不同,他强调人和人应该相爱,应该宽恕敌人,应该人人平等等。人不应该追求金钱,权利这一类的东西,而应该去寻求有意义的生活。这和释迦牟尼的想法基本不谋而合。

    比如说,我第一次听到有个耶稣说要爱所有人,包括你的敌人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能理解,这和我那时受的教育完全不同,不是应该爱革命同志而恨阶级敌人吗。

    等到我接受了文革洗礼,读了一点斯宾诺莎的逻辑后,就慢慢开始明白了。

    爱所有人乃是爱人的一种逻辑结果,同样,你恨一个人就意味着你可以找到理由恨任何的人。

    后一句在逻辑上应该没有问题,前一个有人会不赞成。我能爱我的爱人,我能够爱我的朋友,但我做不到爱所有我见过的人。

    但在耶稣看来,你的爱爱人,不过是性;你的爱朋友,不过是因为朋友能帮助你,或则你和朋友在一起精神上很愉快,那都你是要有所得,不是他所说的爱。

    你要能从每一个人身上都看到上帝的痕迹而爱,这才是他说的爱,你就必然会把每一个人都看成是上帝给你的兄弟姐妹。

    这样就达到了斯宾诺莎那种逻辑上的一致,因为爱一部分人,恨一部分人很容易把重点变成了恨,自己,或则有人很会利用这一点来达到别的目的,就像文革。

    耶稣实际在说一种生活态度,你能爱所有人,你就已经在天国了,用不着等到死后;如果这个世界只有爱,那不就是天国吗?

    这实际等同于另一种说法:应该爱人,不是因为对别人有好处,对社会有好处,而是有益于自己;不应该恨人,不是会伤害别人,而是会伤害自己。

    利己不需要理由,但利他却需要伦理学来支持,这个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是每一种伦理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认为没有人能真正解决。

    我小时候是要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看现在的中国,就知道那早已破产,似乎有点违法人的本性,没法做到。更大的问题在在于,我们似乎找不到理由说耶稣言行不一,但那些要别人“专门利人”的人,自己做事好像却并没有考虑别人,这样就使人有了一种被利用的感觉,其结果就认为利他不过是骗人的说教。

    耶稣无疑了解人的自私,知道这种自私任其发展,恐怕要弄得这个世界大家都无法忍受,于是要想办法来为利他找个根据,就把爱和信仰结合起来,给人们勾画了一个无比美好前景。非常遗憾的是,看不到在尘世能够完全实现的可能,逻辑上的一致并不等于就可以做到。

    你我做不到,那些基督徒也做不到,甚至你可以认为,作为人的耶稣都做不到,但“这个事情做不到”和“这个事情不值得做”不是同义词。

    比如基础的科学研究是要了解这个世界奥秘,但从事的人们恐怕都知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得不到那种最后的答案,但是不是就没有做的意义了呢?

    肯定不是,我们只要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那怕是多了一点点,就可以得到巨大的收益。

    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耶稣。

    所以一些历史学家能说:耶稣基本代表了人性中好的那一方面,人类之所以没有因自相残杀,贪婪而灭绝,是因为有了耶稣和释迦牟尼这一类的人物。

    再来谈一下《圣经》。

    在世俗的历史学家眼里,《新约》和《旧约》是两本很不一样的书。《旧约》主要是说一个民族的历史,《新约》则是主要讲耶稣这个人。成书年代也相隔很久,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值得强调的是《圣经》对英语的巨大影响,它无疑是英语最重要的经典,很多说法,典故都来源于它。

    记得专家说过,学英语的最好方法就是大段去背《圣经》和莎士比亚,我下不了这个苦功,所以英语一直不好。

    对耶稣的影响作完整的评价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他几乎对西方文明的个个方面,各个层次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恐怕任何一个人都难以相比。

    也许能换一种说法,取决于你对西方文明的评价,如果你认为西方文明还过得去,那耶稣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你认为 它只是一堆糟粕,那耶稣也就强不到哪里去。

    比如说,西方民主制度的前提是人人平等,它无疑与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有关联,虽然不能认为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在很多时候,人们就是依据这个对不合理的人和事,或则暴政进行反抗的。

    而人人平等正是耶稣的核心思想。

    人人平等基本上是一个舶来品,中国的过去的正统文化中讲的是君臣父子,是孔圣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不讲什么平等的。

    我有时就想,是不是缺少耶稣这个环节。

    毫不奇怪,像耶稣这样一个对宗教,伦理提出自己鲜明看法的人,对他的批评和非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需要强调的是,必须要把对教会的批评和对耶稣的区分开来。

    比如欧洲的启蒙运动的学者对宗教多有批评,但那实际上主要是针对教会。要对耶稣提出有条理,有内容的批评,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中尼采的说法很有代表性,好像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有影响,想多说两句。

    在尼采看来,耶稣既虚伪又怯弱。为什么要别人爱你呢?那是因为你恐惧,害怕那些强者,想用爱来削弱强者的锐气,使强者变得平庸,来爱你,就不会威胁到你,这不就是虚伪吗?

    为什么要女人爱你呢?你带着鞭子不就够了。

    在别的方面我可能没有资格说什么,但最后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有发言权的,千万不能信,绝对带不得,因为根据我的经验,挨打的不知是哪一个。

    罗素曾经对此的评论我认为能代表比较正统的看法。

    在罗素看来,尼采才真正是怯弱,什么人都害怕,于是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所谓的强者,就用不着需要什么爱,背后是一种极端的顾影自怜,不相信有人会爱他而极度自卑。

    真正的强者是耶稣一类的人物,他们有坚定的信仰,相信自己是正道,相信人们会爱自己,因此什么也用不着怕。

    相信爱而无所畏惧才是真正的勇敢。

    伦理学没有一个形而上学标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根据什么科学而推断出一个普世真理。我们信不信尼采,实际上在作一个选择,即我们愿不愿意生活在尼采所歌颂的那种英雄的时代,要就做一个代表了人类最美好理想,最崇高道德的英雄(我认为像文革中的毛泽东),或则做英雄的踏脚石。

    罗素最后的结论是,不管他做不做成那种英雄,他都不愿意生活在那样一种世界,西方的民主制度更适合他的口味。

    那么你呢?

    在我看来,可以有一种更简单的说法:你是愿意要耶稣的征服呢,还是尼采式的征服。

    人渴望征服肯定是深深地在骨髓中,在每一滴血液里。人总希望自己的意志得到实现,希望别人听从自己。用一种婉转的说法:叫个性。

    我最熟悉的实例还是婚姻,个性不合而离婚,什么是个性不合,说穿了不就谁也不服谁,征服没有成功。

    只不过耶稣指望用爱和信仰来征服,尼采则是用鞭子。

    我有些悲观,并不指望耶稣的希望能够在现世实现,从人性来看,实在太难。但至少能平衡一下,当人要做好事时,至少有一个借口。从这一点上看,耶稣总是有其价值的。

    而尼采那种征服,当真能够成功?如果不把人类给弄得毁灭掉,我不知道。

    至于天国,我坦率地也说不知道,因为没有人能从那里回来告诉我。

    对任何崇拜尼采的人,我只想说个事实,他终身未婚(约会带着鞭子,这是最好的结果?)并且后来精神崩溃死一直到死。

    还有一点也极为重要,就是把耶稣和他的影响区分开来,换一种说法,得要把耶稣和信奉他的教会分开来。

    就在那些崇拜者的眼里,耶稣也是大不一样的,林林总总不同的教派,很多都起因于对耶稣的理解不同。

    当然,他们都说自己是正宗,别人不过是冒牌。但这很容易给人一个相反的联想,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耶稣,后人都到不了他的境界。

    真正的伟人恐怕都是这样。

    比如说,耶稣强调人人平等,我记得他说过,在上帝的眼里,在他的眼里,人人都是一样的,他并不给那些跟随他的使徒有什么上天堂的折扣卷。

    无论什么人,只要信主,爱人,就可以得救,没有区别。

    照这种说法,大部分基督教会都没有了存在的理由,因为它们都假定教会在与上帝的沟通上,有着某种特权。

    上帝更容易听到他们的声音,或则人们只有通过他们才能与上帝沟通,好像他们有一部和上帝的热线电话。或则另外的一些说法,他们是上帝特选出来的,有着某种权柄,因此更能代表上帝,如此等等。其实他们有的和我们一样,只是《圣经》。

    实际上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开始,人们就质疑这种说法,但今天它还是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各种基督教会中。

    我不只一遍读过《新约》,看不出耶稣有这样的意思。要是真正人人平等,也不应该有这样的意思。

    那些东西实际上来自于世俗,恐怕是对金钱权力这一类东西追求的结果,天国里是不应该有这些特权和等级,不然它和现世就没有很大的区别了。

    套用一句哲学家的话:存在决定主义。中国现在好像就是这个样子。

    通宝推:细柳营,南云北望,
    • 家园 孔子的君君臣臣

      谁说中国文化中没有平等精神?

      孔子讲君臣关系,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就是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说白了,无论君臣还是父子,都是一对对偶关系,臣对君的忠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君主并不能无所顾忌的凌驾于臣子之上。因为臣子事君是以道为前提的,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政治伦理。所以孟子才说“闻诛一夫纣,未闻诛君”。而父亲如果做的太不像话,不像个父亲的样子,那儿子也会不像话,不像个人子,乃至不像个人,不孝敬父母。这里强调的是在上位者和长辈在言行上的垂范作用。

      后代实际政治中臣子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是帝王运用法家统治术的结果。因为法家的理论和做法太赤裸裸了,所以秦灭之后,经过黄老之术的短暂兴盛,以儒家为主体的政治伦理观念便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驯化君主暴戾的权力,缓解统治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任何理念都是在实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展开和运用的。平等、民主和自由都不是绝对的观念。你一定要把人跟人之间说成绝对平等的,那就背离实情了。说实话,这个社会,无论东西方,什么时候真正平等过?你如果要说耶稣带来了平等观念,那为何天主教会一直是一种等级分明的体制?而中世纪的封建君主制也是一种等级世袭制,当“朕即国家”的近代君主专制时代,更是西方专制制度的顶峰。为何西方社会在接受基督教洗礼一千多年后,反而发展到高度专制的体制?而近代民主和平等思潮的兴起则和资本主义及近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应该理解为社会经济自发发展的结果,其中基督教思想可能只是提供了一个催化剂的角色。在东西方各自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基督教起到的作用是类似的,即通过道德教化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润滑因为经济、政治矛盾时而激化的社会关系,不至于使得社会的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因为矛盾不断加剧而变得不可调和,使得社会系统最终总崩溃。而不管是儒家还是基督教,所提供的这种观念指导作用,都是与各个时代的实际社会经济关系相适应相匹配的,一定有实际的社会组织和人和社会活动作为载体,而不是做为一种空洞抽象的理论高悬于空中。

      • 家园 君臣父子是平等精神?

        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啥精神啊?

        难道君臣父子的意思是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

        • 家园 中国还真折腾过皇帝轮流坐

          那就是王莽。王莽及他所代表的士人集团相信有德有道者才可以坐天下。王莽篡位不是单纯的权力更替,而是对某种政治信念在现实中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王莽失败了。东汉及后世王朝对王莽的评价很低,这是必然的。

          平等不是绝对的,你在今天西方社会中看到是怎样的平等?

          君臣父子说的是一种遵循道义观念的人间秩序。在这种秩序中-用孔子的话语来表达,就是“克己复礼”-实现“天下归仁”这个目标。

          时代不同,道义观念的具体内容会有不同。但是孔子率先创立和揭示出的这个原则,这种精神,却适合所有的时代。孔子当然有历史局限性,像所有后世的思想家一样,像朱熹和王阳明一样,像康德和尼采一样。但是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如同耶稣和佛陀在各自文化中的地位,正在于其率先揭示出的这种人文精神。这正是轴心时代世界各大主要文明所发生的主要事件。

          有很多言辞可以表达这种精神的不同层面,比如“从道不从君”,“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等等。这种人文精神,使得中国的文化经孔子改造之后实现了一种提升。从此之后,对人道尊严的追求变成了中国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的显意识。孔子所倡导的这种人文精神,是包括了所有人的,不仅仅限于贵族等特定的权势阶层。表现在孔子打破了三代以来“学在官”的传统,也即打破了贵族对知识和文化的垄断;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孔子主要从道德和学问的角度评价一个人的价值。这些基本的认知,是后世建立更平等更开放的平民社会的基础。

      • 家园 把孔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当做平等精神崇拜的

        也算是该开一大景观

        已经遇到过好几个所谓的对马列对毛“有心得”的人这样表达了

        不同网站的不同ID,所以希望不是同一个人

        • 家园 孔子的君臣父子一种现实社会的秩序

          周礼是一本如何组建一个在落后生产力的农业社会的基础上的等级社会秩序的指导书,而圣经的人人平等指的是在上帝面前人类人人平等。一个是现实的技术指导书,一个是纯粹形而上的精神指引书。完全是两种东西,这两样东西根本扯不到一块去。

          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有么有平等精神呢,绝对是有的。我认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种思想,在中国属于先天性的基因的东西。这种思想根本不用强调,正因为人人平等在中国属于基本前提,所以中国的诸子百家都是强调如何建立一个秩序。西方没有平等所以才强调平等,中国缺乏秩序,所以要强调秩序。

        • 家园 什么理解力啊

          不是说把孔子的君君臣臣等同于平等精神。孔子实际上主张的是遵循一种道义精神的人间秩序,而不是一种诉诸于暴力或金钱的秩序。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等。你在现代西方社会的日常生活里看到的人与人的平等,实际上掩盖了又金钱(资本的意志)所决定的人与人的绝对不平等。拜托至少读点书,不要总是拿被灌输的所谓“现代”观念来乱喷。

          • 家园 呵呵,你说的对啊

            现代西方社会的“平等”确实是资本意志下的“平等”啊。

            孔乳的“平等”不过不是资本下的,而是等级制下的而已嘛。

            正是因为孔乳的“非暴力”秩序才使它对统治阶级有二千多年的魅力,而且又正在被复辟的统治者高举着要继续魅力着啊。

            可是,如果失去了等级,你以为孔乳会接受你的“不是一种诉诸于暴力”的秩序吗?

            孔乳的“道义”是什么道义呢?那就是君君臣臣的等级制嘛,如果这都可以成为“道义”,那这个世界还有谁是不讲道义的呢?

            你既然这样说了,那我一定相信你读的书比我多多了,但是你怎么才能说明我是“被灌输”来对你“乱喷”的呢?

            其实,像你这种只具有书柜书箱的特征装满了以后自然外泄的状态才是名正言顺的“乱喷”啊

      • 家园 儒家的本质就是分等级,不平等。

        不同的等级,对同样的“礼”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比如孝经,就是天子的孝应该怎样,诸侯应该怎样,卿大夫又怎样,布衣黔首怎样,规定的很细致的。

        然后还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相互关系。

        所以等级是儒家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规定出很详细的行为准则就是“礼”。

        • 家园 这个世界有绝对平等吗?

          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是非常现实主义的态度。承认这点之后,才根据各个时代的实际情形努力设计各种礼仪规范和制度框架,以追求一个“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

          • 家园 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平等的就等同于追求绝对平等?

            非黑即白,不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啊。

            任何情况下都有不平等,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但是在制度上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潮流。

            • 家园 我反感的是直接对一种思想传统贴标签的行为

              不要对一种存在了两千年的思想传统简单的贴上“不平等”的标签。这是对先哲和人类追求自我尊严的努力的严重玷污。当然,由于现代人的狂妄和无知,这种玷污其实已经普遍的不算什么了。自轴心时代已来,任何一种可以称得上思想的政治和人文思想,其中都包含着基本的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对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来说,其核心的主张的是建立一种遵循道义精神的人间秩序。所以,才会有“从道不从君”这样的认知,才会说出“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者,吾不惴焉”这样的话,才会有“有教无类”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才会有“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这样的呐喊。多读点书没害处,至少会采取一种谦逊和同情的态度,看待我们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而不是狂妄的拿一个“不平等”的标签往孔子或儒家思想身体那么一贴。这种狂妄,最终导致的是自身的蔽塞。

              在倡导自由平等的西方社会和时代里,人也是被分成三六九等的。稍微列举一下历史事实,就知道所谓平等只是一种理念而已:美国的废奴运动,排华法案,美国妇女1925年才获得选举权,美国60年代的民权运动。不看这些事实,就是在现代社会里,由金钱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平等也处处可见。而事实上,这种不平等就是某种制度上的安排。而真正争取民主的运动所追求的,就是消除这种制度上的不平等现象。如果现代社会已经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平等,左派思想和运动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

              • 家园 你既然这么推崇传统思想,就不要老拿西方的价值观套嘛

                不平等,在现代西方的价值观里是反动的,但在儒家价值观里是基本点啊。没有高低贵贱社会就不能和谐,人就要变成禽兽。

                但人家一说儒家不讲平等,你反驳就是西方实际也不平等,他们都做不到老孔肯定更作不到。那不是还说明在你的意识里平等也是永远正确的吗,你还是没跳出西方价值观的圈嘛?

    • 家园 看到尼采那部分看不下去了

      楼主明显即不懂西方哲学又不懂中国传统文化,搁这搞什么中西文明比较,这不是扯淡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