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诗文独立古今间”的狂士金堡 -- 古城老农

共:💬842 🌺10273 🌵5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人的狠

                中国文人似乎总能从历史影射到现实。这文章若不看到最后一句,就如荆轲的图卷尚未展开到最末的一寸时一样。水到渠成!我不由得赞叹并送了花!

                • 家园 用历史隐射现实这个技能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天生的

                  这个技能点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天赋,因为历史是维系中国人的真正信仰,历史就是中国人的圣经。在两千余年不断修史不断地教化下,用历史隐射现实也就成了中国人的本能,每个中国人都可以按自己的理解解释历史,而谁掌握了历史的解释权,谁就是中国的统治者。中国历朝历代修史,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依靠修史来掌握话语权,以及用修史来体现政权的合法性。这个和过去西方教廷掌握了宗教的解释权,就掌握了西方世界最高权力是一回事。

                  通宝推:aloneth,jent,
              • 家园 请个教,东南明末有没有产生思想上的类似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

                思想启蒙呢?

                • 家园 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都有类似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

                  不过明末就算有类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也没用,中国资产阶级先天不足,注定中国不可能自发的产生和西欧类似的资产阶级革命。

                  而且欧洲的文艺复兴对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我看也是夸大了。应该是先有生产力的发展,才有文艺复兴的。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做基层,所谓的文艺复兴思想是无本之木无根之水。说到底还是马克思那句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家园 果真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啊!

                如果阁下是想借古讽今、古为今用,那这篇文章当我没说。如果阁下是想单纯地、就事论事地、学术探讨一下明末财政危机,那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讨论一二。

                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帝国制度这种集权体制最核心的中枢和发动机(大脑和心脏)就是皇帝和宰相。如果是唐太宗、雍正这种深知民间疾苦、洞悉人性和久经历练的皇帝就会把帝国制度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如臂使指。TG这套体制在8086手中就是这么个效果,唯此才能在3年时间以120万小米加步枪打败800万飞机加大炮。如果皇帝不视事,但宰相得人,比如霍光、诸葛亮、张居正,一样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但帝国制度最大的精英淘汰就是皇帝家的精英淘汰,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谙熟实务,何不食肉糜;如果再骄奢淫逸、再好大喜功、再横征暴敛,下场就是秦二世、隋炀帝。

                帝国制度从来都不是虚君共和制,从来都是君主独裁制,当然你可以说实际运行不是那么一回事,那么这只能说明皇帝的实力不够,但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人任何一种政治势力,归根到底只能依靠自己,你有这么多的资源、这么多的机会,结果还丧失了政权,那只能怪你自己,怪你自己不能掌握世界的本质规律,不会甄别重用人才,不会统筹调配资源,不能把握机会;而不能可怜兮兮地说“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

                就明末三帝(万历、天启、崇祯)来说:明亡始于万历,前期张居正执政,遏止了财政危机恶化的势头,但

                朱翊钧同时创下了中国皇帝历史上的一个“光辉”记录:长达28年未曾上朝。这也是很多史学家所诟病的一个话题,很多人如此评价:“明亡,实亡于万历。”说的就是此人长达28年的不理朝政。
                不勤政,不努力,难道这天下不是你的吗?你自己都不把天下当回事,怎能让别人为你的天下卖死命?天启的工作应该是个木匠而不应该是个皇帝。崇祯就位时,明朝不是未病和欲病,而是已病。拿交易来说,就是第一类卖点和第二类卖点已经出现,现正在中枢震荡中,等待第三类买卖点的出现。这种情况是对一把手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考验的结果当然是不合格。

                插说一句,明朝皇帝的教育是个大问题,比较明清皇帝素质,明显的有清一代,皇帝的素养要高一个层次。

                由此可知,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列宁和斯大林研究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时候,列宁和斯大林研究苏联经济的时候,也告诉了这种方法。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造成明末财政危机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矛盾就是土地兼并,以及因此引起的贫富悬殊、破坏生产等一系列问题。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雍正十分重视人才,特别善于用人。他认为:“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惟以用人一政为本。应用尽天下可用之才,其余皆枝叶耳。”他正是充分把握好用人这一真正的治国之本,才纲举目张、治绩斐然的。

                抓不住主要矛盾,又不会用人,想力挽狂澜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其实崇祯在明朝历帝中素养可以排中等,但300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是一个中人之资的藩王能够应付得了的,非有大智谋大勇略者不能为也。

                对于东林党人也好,所谓的“士大夫阶级倒向工商贸易带来的巨额利润”也罢,本质上还是中央和地方之争,这个倒是中国历史的常态,中央不振,也难怪地方上有想法,但我看不出这和东汉末年的州刺史,唐末的藩镇,清末的东南互保有什么本质区别。何至于非要扯上

                至于东林党的价值取向什么的,东林党的价值取向再好,再神圣,改变不了东林党实际上是在掏空大明的根基这个事实。当今的公知其实和东林党没本质区别,都是喊着神圣的口号,为资本向中央索要权力,试图掏空国家的根基,本质上都是资本的代言人。
                本质上还是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狗咬狗的斗争,还远没到成立新模范军,同封建地主阶级决裂,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政权的地步。

                最后说一下当今的公知,这个倒是为资本主义张本毋庸置疑的。但是有两个死结是种种忽悠和花言巧语无法面对的。

                1、西方人能否接受13亿的中国人达到或者说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链接出处

                2、何以保证绝大多数的人民能够在国家内部分蛋糕中获得应得的资源和利益?

                第一个问题是当今国际政治关系的症结,不接受就不普世不民主,接受了就意味着500年西方主导世界格局的终结。

                第二个问题是反对买办资产阶级“血汗工厂”和权贵资本主义帝国炮灰的要害。

                通宝推:jent,avalon,
                • 家园 插了还插……

                  一直觉得,张居正教导万历还差了一个内容,怎么和文官特别是和自己唱反调的文官斗

                • 家园 老实说这个“学术性”回复本身很混乱

                  洒兄的观点很明确,财政上的问题,更准确的说财政收入上的问题,主因是文官集团(东林党):

                  1.土地兼并,造成国家可以收取农业税的地基大大减少,而可以大肆兼并的是什么人呢,文官/士绅集团。

                  2.农业税越来越少就算了,反正工商业空前繁荣,就开点源吧。结果任何工商税的企图都被“不与民争富”一类的大道理挡回来,这里面使力的是哪个集团,不言而喻吧。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集团让国家传统财政收入越来越少,同时拦着不让开辟新收入来源。

                  而你的反对意见呢,主要也是两点:

                  1.皇帝无能,收不上钱来活该。这一个女人再怎么手无缚鸡之力,也不是歹徒光明正大强奸她的理由吧。

                  2.中央-地方之争。一般而言中央地方之争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比如本朝的国税地税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妥协。但那个集团根本是肥了自己家族,坑了中央政府也坑了地方政府啊,说是国-民(士)之争可能还合适点。

                  要说江浙一带的文官集团们,不愿拿自己(家乡)的钱去支援老少边穷地区,那起码截留在自己家乡的地盘上,把自己家乡建设得又富又强,倭寇不敢来,鞑子不能进吧。就像你自己举得那些藩镇的例子一样有自保,甚至是逐鹿之力。但他们实际怎么做的呢??

                • 家园 东林党在中央也算中央和地方之争?

                  自己跟自己左右互博?

                • 家园 万历不上朝只是不开早会而已

                  跟万历干不干活没半点关系,万历不干活万历三大征怎么打赢的。

                  • 家园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耗散结构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这个大系统必须不断精心维护,否则必然有走向衰败的趋势。

                    还是用万历老祖宗的话来教训这个不孝子孙

                    朱元璋不仅爱才,还乐于听取属下的不同意见,只要说的有理,言之有据,无不则善而行。

                    如他将金陵作为根据地,并推行屯田,养精蓄锐,就是因请教了登州学士朱升,并且采纳了他提出的“高筑墙,广集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

                    而张士诚虽然也号称“招纳四方贤俊”,但他既不管此人是否确有其才,又不加以考察,只要投其门下,就来者不拒。

                    一时间,贪恋富贵的势利之徒,空有其名,夸夸其谈的文人学士,纷纷聚集在张士诚周围,呤风弄月,歌功颂德,把张士诚搞得昏昏然。

                    从表面上看,好象人才济济,大有成就一番事业之希望,实际上并非如此。

                    张士诚在生活上给予所招之士优厚的待遇,赠送马车、居室、栗帛;让他们养尊处优,自在快活,然而真正需要他们出力时,这些人只会讨价还价,“或卧不起,邀求官爵、美田宅”。

                    真正的贤士不愿与之为伍,而那些只知纸上谈兵,不知大计的迂腐书生黄敬夫、叶德新、蔡颜文等人,竟成了张氏政权的重要参谋,掌管大政。

                    他们只知欺上瞒下,致使国政日衰。

                    正如当时流行的一句民谣所说:张王做事业,专靠黄、菜、叶,一夜西风起,干瘪。这是对张士诚的绝妙讽刺。

                    朱元璋闻之此事后,感叹说:“我诸事无不经心,法不轻恕,尚且人瞒我。张九士(张士诚)终岁不出门,不理政事,岂不着人瞒?

                    • 家园 没常识的。

                      上朝的意思就是早会。你部门头没有早会制度天天不开早会,你部门的业绩就一定比那个天天开早会的差?你部门头就是个天天不干活的头?

                      上不上朝跟万历处理不处理政务没半点关系。

                • 家园 世界上就没有纯粹的学术性的明末财政危机

                  所谓的单纯的学术性的讨论明末财政危机,就是试图用学术性来掌控话语权而已。关于历史,一切在于立场问题。学术性是一个立场,非学术性也是一个立场。

                  明朝的制度我在前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朱元璋创建了一个绝对皇权的制度,但这个制度是不是君主独裁制,可以商榷。个人认为狭义上的君主独裁制从未在中国出现过。那种一切由个人意志说了算的独裁制,只能出现在城邦制小国之中。而且历史上,朱元璋一手创建了这个体制,运行了一两百年以后,已经变成文官集团反过来掌控皇帝的最佳工具了。

                  举两个例子,一、明朝中后期的模范皇帝,孝宗和穆宗,尤其是孝宗,都是文官们说什么就答应什么的皇帝,他们几乎没有个人意志,他们的存在纯粹是文官意志的体现。

                  二、明朝中后期试图振作皇权的皇帝,如嘉靖和万历,在位期间都发生过文官集团集体对抗皇帝的事件。在嘉靖朝是继统继嗣的大礼议之争,万历朝是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这两件事,说到底都是皇帝的家事。历史上除明朝之外的延续较长时间的大一统王朝,汉唐宋清。这些朝代,关于统嗣和立储的问题,虽然同样充满着争议和政治斗争,但在这种皇帝的家事上,以文官为一方,以皇帝为另一方进行反复的拉锯和旷日持久的争斗,这是历朝历代所无的。毕竟这大体上属于皇帝的家事,哪怕士大夫地位最高的宋朝,士大夫也很少干涉皇帝的家事。哪怕是儒家经典周礼,也没说做臣子的能干涉君王的家事。这两件事,是属于典型的士大夫阶级利用话语权夺取政治利益。

                  应该说,朱元璋废除宰相的时候,肯定不可能想到,他一手创建的这个理论上皇帝拥有绝对权力的体系,会反过来被士大夫阶级用致君尧舜上这样的话语权控制皇权。

                  也就是说,明朝中后期的皇权,看上去无限大,实际上其实小的可怜。皇帝能直接掌管的只有司礼监和内阁,能动用的力量只有厂卫。万历清算张居正以后,连内阁也不站在皇帝一边了。说到底,当士大夫们都以讨廷杖为荣的时候,帝国实际上已经脱离皇权的掌控了。万历28年不上朝,政府照样运转就是例证。

                  至于明清皇帝的素质比较,清朝皇帝基本上都是吹出来的。我大清康熙大帝一天捕猎三百多兔子的素质,在大明的话文官们不骂皇帝玩物丧志才怪。乾隆那个十全老人,更是百分百要被骂个狗血喷头。更别说我大清皇帝们两百多年如一日的用民脂民膏修园子了,要知道在明朝正德弄个豹房都被骂的狗血喷头。至于勤政,是因为大清的皇帝身上除了勤快没其他可以吹的,只能吹吹勤政了。清朝入关以后的皇帝,只有雍正还算合格,康熙也就那样,乾隆更是吹出来的。余下的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没一个能和明朝皇帝比的。哦,比崇祯强点,崇祯这个人根本就不是当皇帝的料,明朝唯一不合格的皇帝就是崇祯。不过这个也不怪他,他本来就没接受过帝王术的训练。嘉靖才是异数,一个藩王年纪轻轻有如此能力能将杨廷和这样的老狐狸一军。

                  归根结底,中国历朝历代士大夫阶级权力最大的就是明朝。明朝的士大夫阶级对帝国的控制是全方面的,上至皇权下至庶民。明末的财政危机的主要因素也是通过沿海贸易大量流入的白银被士绅官僚截取,加剧土地兼并从而在根本上截断的帝国财源的缘故。这一点和清末的东南互保是一样的,清朝天平天国之乱以后,汉族士绅官僚重新掌握了权力,随之而来的就是满清在明亡以后重建的皇权被重新架空。和汉末的豪强和唐末的藩镇却是不一样的,因为明清士绅官僚阶级依靠的是贸易带来的资本的输入,其本质是软弱的。这一点和汉末的豪强门阀地主以及唐末的武将藩镇完全不同。汉末的豪强门阀地主有相当大的组织性和半独立性,唐末的藩镇拥有军队。而明清的士绅官僚先天就是软弱的,清末在士绅官僚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同样的软弱的。这就是TG常说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之所以说东林党和公知是一路货色也是如此,因为东林党和公知的本质是一样的,干的都是买办的角色。

                  说到底,明亡,朱明皇族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士大夫阶级的责任更是不可推卸的。再加上士大夫阶级在甲申年干的勾结异族绞杀农民军这种阶级仇压倒民族恨,背叛国家民族的事。明清易代,士大夫阶级不负责任谁负责任?

                  通宝推:天涯无,阴霾信仰,喝点红茶上会网,杨微粒,于同飞,发了胖的罗密欧,迷途笨狼,icedshining,春临,冰冻三尺,向前向前,相信逻辑和常理,破鱼,pattern,Ruadong,何求,唵啊吽,随性自在,笑一笑十年,西瓜子,青木堂主,范进中举,衣香楚楚,hwd99,李根,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送花得宝,宝推也得宝啊

                    写的好~~~

                  • 家园 说明朝东南士绅软弱恐怕没什么基础

                    清朝初年对于江南地区的军事征服,恐怕是历朝历代自北向南统一进程中最为艰难血腥的。嘉定三屠,浙东抗清,都是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还毅然为之。黄宗羲、顾炎武、钱谦益等在明亡以后还进行了长期或明或暗的反清颠覆活动。这个是连宋朝都比不了的。而且这种抵抗和明政府皇权无关(陪都南京反而是抵抗最少的),而是一种基于种族和文化矛盾的抵抗。

                    明朝的问题是政治和经济基础的分裂。最终没有走出英国光荣革命那样的格局。皇权既无法从江南汲取财政资源以应付军事危机;士绅也没有能力彻底降服北方皇权的政治中心,建成立宪君主制。皇权和新兴士绅阶级在僵持和冲突中同归于尽,被野蛮的鞑靼人捡了漏。

                    至于大顺等农民政权,除开其领导人的私人品质不论,根本没有表现出以往改朝换代者所表现出的对地主阶级和工商士绅的包容性和建设性(不要谈什么在17世纪建设无产阶级专政)。其失败也是必然的。

                    • 家园 记得南明史里提到江南很快就投降了

                      非常顺利,大家以为就是普通的改朝换代,不少人已经开始准备进朝当官了,结果没过多久就来了个剃发令,江南的反抗这才兴起,就是您说的基于种族和文化矛盾的抵抗。这帮士大夫不是被逼到“头”上来人家才不反抗呢,如果只是亡国,亡了就亡了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