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重阳之人(一) -- 弦音醉舸

共:💬59 🌺10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证”字是个晚出的词

                  在清初以前,没有这个字,《伤寒论》中用的是“症”,现在的版本中,都将证替代了“症”字罢了,清以前的中医术语中,也没有辩证论治这个词汇的运用。《伤寒论》中的精华是辨病论治和审机论治,这里面详细分辨所需笔墨甚多,有相关专著详细讲解这个“证”的使用历史的,但我忘记书名了。

                  现在把中医的精华说成是辩证论治,我个人以为是有很大问题的,把一个立体的有机的有升降出入的病理发展过程,用一个死板的平面话的东西概括。这么说你能理解么?好比你说的脾胃虚寒证,ok,确实描述出了病机的一部分属性,是属虚,属寒,病位在脾胃,但并没有描述出病理发展的全部,这么说吧,一个肾衰引起的脾胃虚寒和心衰引起的脾胃虚寒,两者的病理反展过程绝然不同,治疗方案也应当有所区别,但按照你所主张的脾胃虚寒证的角度来看,只是描述了一种表象,并且对治疗没有真实的指导意义,各种病因都可以引起临床脾胃虚寒的见症,照着辩证论治这个思路来处置的话,都只需要用干姜附子几味药就能取得所有的疗效了,这不是临床真相。您明白我描述的和反对的了么?

                  • 家园 辩证论治是中医灵魂

                    证是指望闻问切得到的信息,辨主要是探测分辨这些信息的整体和细节,论是分析这些信息的联系和来源,治是解决问题。辨证论治的意思就是探测(辨证)分析(论)解决(治)问题。

                    中医缺乏侵入性手段或主张非损伤检测,只能研究站在外面看到里面的技术即“望闻问切”。这些技术都是靠接触现象,之所以会重视联系人和自然也是因为:只能从能观察的某个可重复的自然现象的全部,来指导观察到的人体相似却只有部分的现象。他能揭示各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也贯彻了从现象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精神,缺点在于手段的粗糙,制造了大量形似而神不是的糟粕。

                    辨证论治或一切从现象出发要求人面临实际的时候倒空过去内无先见,说得玄一点是中空为明,是空的境界,空即全也,没有对中医有个非常深厚的掌握,只能达到辩证水平初浅段级,而不是真味,故而实际世界中辨病论治的必然出现就非常自然了。

                    • 家园 谢谢回复

                      关于辩证论治有多重要,我也全面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你说得辨病论治肤浅,我完全不同意,甚至可以说,你没有获得《伤寒论》的精髓,辨病论治其实和针灸的辨经论治是同源的,你翻看每一本古医书,没有一个不先把那个时代认为的病讲得清清楚楚然后再论治的,只是近现代以来,中西医的交流中,中医完全处于劣势,在某种需求的刺激下,才将“辩证论治”这套理论发扬到成了“中医的灵魂”这个层面。中医学,不管是针灸也好,中药也好,其操作的基本理论来源都是气化理论,就像我前面《重阳之人》中讲的,中医的气只有四种:营气、卫气、宗气、元气。辩证论治所强调的一切,都只是这四种气在某一分布部位的强弱短长(阴阳也是),并不能有机的描述这人体最根本的气血真实的变化,正是中医整体观的皮相而已,这是它本身的缺陷,倒并不是掌握者还要分多少层次的问题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恰恰是近现代努力去发掘的“中医之灵魂”让中医步入了“末法”时代(您在讲哲学,引用了”空“的概念)。

                      • 家园 弦音兄高论

                        我看了兄台中医还有传统文化的帖子,深表敬佩。

                        我有一些不解,请兄台指点。

                        我亲妹妹刚中医大学毕业,做哥哥的自然对她寄予厚望。也打听和见识了一些民间亲友的验方,翻了相当量的医学书籍。加之自己对中医也有些许兴趣(我工科出身,对工业组织和历史有一定积攒,对医学——电气类仪器的设计机理也有自己的看法)。

                        从一个毫无根基(包括家传、师传)的学习中医的孩子(如我妹妹)出发,要逐渐筑牢根基,我认为非得走实践-书本-再实践的路子,因此,我定位自己为书籍(包括古籍)中言论真伪及适用范围的鉴别者。

                        我的看法是,以六纲为归类依据(厥阴、少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重点掌握药性(考虑到商品化潮流及各种因素对药性影响,尽可能删除干扰因素,考虑方、角、对甚至单药处方),按药量比例从小量对病者试起。以对药的掌握深度,以经方反推脉法、舌象等(否则,脉法、舌象描述之模糊性,何以学习?)。

                        我这手推理,可以推出一个得罪人的东西:就是鹿茸、人参、虫草等等贵重药方,以及超过10味甚至15味的药方,很大可能有为生计之嫌(而非为仁医之所为)。

                        农业时代完善的中医,在工业化时代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很多医生感觉并不打算了解工业化时代(乃至节奏)的细节,乃至这些细节对生病的影响。事实上,我的观察,这种影响极大。

                        理论的根本作用,是归拢集聚更多更可靠的事实和现象。不知弦音兄何看?

                        • 家园 药都有用,只是看如何用,有些中医为了混饭吃,

                          加了一些药上去也是无可非语的。没办法。

                        • 家园 噢,补充一下

                          读第一遍没仔细,“以六纲为归类依据(厥阴、少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这里面有个常识错误,是“六经”,不是“六纲”。

                        • 家园 说来不怕见笑

                          ,你所“设计”的途径,我每一条都尝试走过,大学毕业的时候自己号称读遍学校图书馆藏书(年轻气盛,倒不一定是事实),求职简历上明确写着,给我几年时间,我会融贯古今(呵呵,还是年轻),这么些年临床走下来,自己也一直在努力,现在最深的感受是,博学是重要的,但是最基础的东西是对生理病理的认知,这个决定了临床水平的高低,股市里有个理论:“横有多长,竖就有多高”,这个同样适合于医学的学习。

                          话归正题:你的设计是机械的:“以六纲为归类依据(厥阴、少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重点掌握药性(考虑到商品化潮流及各种因素对药性影响,尽可能删除干扰因素,考虑方、角、对甚至单药处方”,这些细节层面可以花点功夫尝试去做,但是更要紧的是把理论的细节一个个仔细考量(这要一定的悟性和努力的),尽可能将中医的病理弄清楚,将生理弄明白,这些是基础,没有这个功力打底的话,所谓中医只会是空中楼阁,江湖招摇。当然,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也应该努力的去学习,只说这些,谢谢。

                          • 家园 也不怕弦音兄见笑,此手法的关键在于以定则测不定

                            工科都这么玩(可重复、可验证性与“机械”反复是有本质区别的),我把它抽象抽离出来而已。随便找个人把脉,他的皮厚皮粗,都影响手感(注意,您是过来人,我妹一类是才刚刚上路,我想为她的上路加速,就这样简单:这才有以经方为则,顺带学脉法、舌象;有所进步,则反过来来回揣摩。这来来回回估计需要30年,我只想帮她提到15年内)。

                            “六纲”之说,我也有所本,您可以搜索一下下面这本书的目录。

                            《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目录:

                            第1章六纲(六经)辨证理论

                            呵呵,我就是个酱油派,方子是肯定不会开的,我妹跟我是有分工的。我只管把江湖骗子的成分滤掉,剩下的言论供我妹考虑。(我们不想穷尽所有药,我们只是先想完全搞懂有限的几种药,用10余年时间)

                            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弄到同一样的中药材的,不是每本书的药材的度量衡都是一致的。弦音兄如能仔细想想我这话,或许可以明白我的手法中的一些不得已。

                            • 家园 你这个思路

                              ,在工科可以玩的很转,但是在中医里面肯定不好使唤,你说的中药的研读,其实这是我的一个强项,学医以来,50%的时间都在尝试解读中药理论,方法是拿十几本古代药学著作堆在一块,解读一个药物时,参考所有著作,然后尝试从中获得一种总结性的药物理解途径,这么做给我带来过很大的帮助,甚至觉得是学习传统医学的捷径,所以我不反对你们花时间在这上面,但是当你这条路继续往下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悖论,你原有的努力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不稳的平台上的,所以就会误入一种歧途:以自己“创新”的理论去理解中医,往往有所小得,便自以为宝。待有偶然的冲击,再抬头时,又会陷入新的迷茫,往往会自觉的将原来自以为宝的一套东西推倒重来,或者就索性陷入以经验为宝的境地,置理论于不闻不问之实用主义境地。

                              我自己经历过各种困惑,虽然到现在,也谈不上自己技术有多高明,但还是建议你在有限度的情况下,可以如此操作,但不要走火入魔,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你目前设计的达到目标的方向本身就不正确,但我不反对你走一段试试,毕竟走的过程中,总会有所收获的。

                              • 家园 弦音兄言辞恳切,不得不花

                                我同意您的判断。人生本来就是冒险的征程,自己冒点险,享受生命的过程,这是我的感受(我不敢强加于我妹上,只是学医是她的选择,我能帮则帮一把)。

                                可能由于各自经历的缘故,你我对“基础”所指并不一致。这不妨碍进一步的交流。我认为的基础稳,就是科学的思维和实践,就是敢于设计试验(包括针对自己),这个试验具有可重复、可验证性(不一定具备商业价值)。我的眼力看到你的文章中的“血”和“气”,可以有所悟。但我不能保证我妹妹有所得,但她如果对经方有过频繁的试验,一定有所得。

                                我个人认为,除了天气(四时)因素,工业化节奏对个人气血的往复影响,同时值得研究。恰好我个人最近返过来看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顺便翻翻各类医书,试图还原一下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节奏,也是未尝不可。

                                弦音兄的言辞所指,十分恳切。我深表感谢。只是我并非学医,我只是好奇:假定我是一位好问的病人,我妹妹是位医家。她如何能够回答我的问题。

                                能够顺便收获弦音兄,还有以前的花大熊兄的指点和善意,真是我的福气。在此谢谢各位。有机会再聊。

                      • 家园 我觉得问题不是出在“证”重要否

                        而是这个“证”该如何定义,理解上。

                        很多中医的理念,都是很晚才出现的。事实上不能涵盖它们想表达的内容。

                        无一例外的都有例外,呵呵。

                        多数时候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证”,而不是想概括中医诊断模式的“证”。

                        没办法,要竞争啊。没时间埋头发展。

                        • 家园 个人理解证首先是望问闻切得到的信息

                          望证,问证,闻证,切证是基本功。既然是功就需要时习之,习练就可能有高低粗细。脉证(切的一种)的练习大家耳熟能详,问诊的基本内容歌诀很多。但我以为内经的原创更主要来源于闻和望。闻要能闻其微,人从旁走过就能知道其骨弱神爽气清否,听一声咳嗽就知道其有128斤五两四钱二,当然还有其五味如何。望要摆256色于前,先用2千瓦灯光,再15瓦,再月色下,再萤火虫,都要能辨得出黑白红绿,而后可以一望而知其内、其通于天地如何。这是古法,近于道。儒家笼中捉鸡,一大把的时间都在医书上捉鸡,而不要练功同化于自然在辩证上捉鸡,这如何能体会岐黄原创场景呢?当然优点即使缺点,原创则难传承,并立文字令人抄习才能便于传播,后辈在于受教的方便下最好能有时间体味原创的那一刻。

                          • 家园

                            “个人理解证首先是望问闻切得到的信息 ”,你再仔细品味一下你自己的这句话,医学是一门病理学、生理学、治疗学(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同)混合一体的学科,不从这三个基础出发,单单讲究什么“信息”,讲究什么练功(且不说2000瓦的灯光直视会不会让人失明吧),是容易走入歧途的。

                            • 家园 也就是个说法
                              • 家园 传统医学不是哲学

                                ,不知道你是不是从事这个行业,如果是的话,建议多读古籍原文,多去寻求传统医学中的生理病理(许多只是与现代医学文字表意的区别罢了),不要藉由哪些被咀嚼过的文字来理解中医,这个建议,不仅仅对你,也针对我本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